点评:
这两天看到到处是讨论这个话题的,各路专家学者甚至律师都来评上一评,本来就一个传统做法结果上了热搜。我在想现在学校面临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当事的老师面临这样的情况会不会无所适从?先说这个签字这个传统合不合理。其实这事谁能一锤定音说它合理或不合理?签有签的道理,人家一个传统做法,本来就是让新入校的尽快老师熟悉各部门,签字仅仅是一个方式罢了,而且又不是没签完不让入职,是在入职的前提下,把这个签了,又而且没有强制性要求签完。说不合理,那也是一堆道理,签字体验感不好了,浪费时间了……各种各种的。我就觉得这个话题就好比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要求不能说话一样。同意的一堆道理,不同意的照样一堆道理。谁能说服谁。所以现在学校是顺从一堆键盘侠的意愿取消传统呢,还是顶着键盘侠压力继续保留传统呢?这个被好友打抱不平的老师以后在学校会不会很尴尬,无论他本人如果想,这个事给学校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客观上肯定会对他本人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呵呵,我在想这是不是这个老师的好友帮他打抱不平的目的。
点评:
学校党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表示确有此事,报到通知单需要领导签字是学校老传统!
有传统是好事,在传统的形式下,如果能有着更好的效果,这才是传统的意义!倘若,因为某些人的威严,当初定下的“传统”,只怕只会带来更加的不便!
办事签字盖章,在中国历来都是一件值得诟病的事情。从政府到学校,从乡村到街道,只要是求人办事,纸上面没有几个公章大印,那便是极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戏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盖章”吧!
不可否认,有些事情必须负责人批准,关键大事的处理,盖章是必要的,但有些则过于鸡肋!比如请假需要找后勤盖章。
点评:
上饶市信州区北门街道强拆,打着政府行为的口号,强拆、非法拘禁、抢劫、非法侵占个人财物,强拆完说房子自己倒的、误拆,拘禁、强拆不让拍照,谁拍就抢谁的手机和钱包,派出所不管,一句政府行为真牛逼,党中央给当地政府权力就是这样用的,没有任何法律批文就强拆。10月30号抢我手机钱包至今未还。
点评:
签多少字很正常,问题是得人事部带着去办,有些可以人事部代办的就提前代办好。
点评:
教师入职觉得手续烦,但有没有想过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想过一些理由。
一是严谨。教师入职,要对各方面进行审核。学术、政治、品德、健康等等,多签点字没什么,各个部门搞各个部门的领域,最后教师是完全符合学校要求,是完美的人才,不好吗?很好。
二是完善。签字多说明职能部门分得很细,而且还有上下级的清晰管理体制,说明高校的权利配置非常完备,说明这样的学校很成熟,值得长待。
三是中央集权。层层审批能够做到权力集中,不会容易出现权力争夺,应该是比较高效的。
点评:
很正常,这样才能筛选出哪些人有关系,哪些人关系更硬,而不是单纯的凭能力一杆秤,竞争途径多元化,更有利于优秀人才产生。
点评:
多学学一站式服务是怎样做的,还讲什么传统,办事要讲效率。
点评:
单纯的减少审批流程就是回归人治,寄希望于集权的那个人是没问题的
点评:
学校的公关回复真的很没有水平,既然没有规定要签完,那么表格上那么多空白意义何在?
随缘签字?
哪些是需要签的?哪些是不必要签的?有无规定数量?
这些通通都没有了下文。
校方认为这个流程可以让新教师熟悉部门,但有必要采用如此繁琐并彰显存在感的方式吗?既然知道上级事务繁多忙,没有时间,那么就应该委派专人处理,或者直接探讨改变整个流程,方便新入职教师。
点评: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哪些事政府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防止某些地方政府刻意为难大众,无端增加办事程序。
高校虽然不是政府机关,但是行政化色彩也是相当严重,有必要学习一下清单制度,哪些权力可以下放到高校学院,哪些审批权力可以集中到高校特定部门科室,不让师生多跑路。
一个高校教师入职需要35名领导干部签字,只能说这个高校入职程序之繁琐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办事效率之低下让人厌恶。这哪里是一个高校,分明就是一个土衙门,到处都是权力铜臭味。这样的高校,师生怎能没有怨言。
点评:
教师入职找领导签字办手续,这是大家都有所经历的事情,但西部高校引进一名教师需要找35名干部签字,真的过了。
找35名干部签字的意义何在,该学校的官僚主义作风极其严重,莫非真的是为了把手中屁大点的权力攥出威风来的动机么。正常的进人,只需要校领导或者校领导办公会通过即可,入职人员到人事部门报道走程序就行了。找35名干部签字真的是脱了裤子放屁找费事,一帮混球领导,自己都不知道天天在干啥。
点评:
高校入职,竟然要找35名领导干部签字?
从繁琐的入职手续上,是否可以一窥高校内部系统形式主义的泛滥成灾?
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基地,内部设置行政部门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其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教书育人上,一旦行政体系过于庞杂,就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点评:
这个看起来好笑,但却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一位高校老师一个入职宁夏银川北方民族大学后,要找找12个校领导和23个职能部门处级干部签字,至今还没签完。我只能说官僚主义严重!
现在很多部门都在精简机构,多证合一,为的就是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也方便办事者,为其节约时间。况且学校作为学习的地方,一切应该是为了教育为主,其他的事情都应该为教育让步。据学校的一位负责人说,这是学校的传统,是为了让老师尽快熟悉各个部门的负责人。
其实传统不一定都是好的,有的反而是一个陋习,在我看来这个学校的这种做法就是陋习,要摒弃掉。与其在这些方面耗费精力,不如把眼光放在教育上,提高教育水平,吸引更好的老师和学生,而不是搞这些虚荣的东西。
点评:
“走程序”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事情,法律上也讲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程序”的存在一定有它的意义,或为了公开透明、或为了公平正义、或为了提高效率。
程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程序是清楚明确的,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有了公开透明的程序,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章没有盖到,谁没有给你签字,什么手续没有办全,什么材料没有交齐,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有明明白白的程序的存在,一旦产生纠纷也有切实的证据,不会那么容易就变成双方各执一词的糊涂官司。要走的程序多了,能找的关系也就少了;走程序的人多了,找关系的人也就少了。
问题在于程序会变质,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可能就背离了初衷。过于繁琐复杂的程序会降低办事的效率,不必要的程序更是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像入职要找各个部门领导签字这样的程序,其初衷可能在于帮助新职工熟悉学校各部门,尽快融入工作环境。但严重偏离初衷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靠拢以后,可能就会变成“请安”和“上贡”了。我们讲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但程序最终还是为实体服务的。每一步程序都应有其价值,为了走程序而走程序就失去了程序存在的意义。
点评:
【人家盖35个章怎么了?】
没怎么,你集齐35枚可以召唤神龙还是咋的?
我们都善于捕捉细节,并在细节被放大后引来一系列的争论,相关的不相关的,直接相关的或者间接相关的,通通被放大。
但是毕竟细节还是可以反映一种态度吧,大学校园过分行政化一直被诟病,这种细节自然又碰了话题的雷区。该学校宣传部对这件事的回应是这是传统。其实传统是不是这样也并无不可,关键是这个报到的文件如果需要集满35枚印章才可以办理后续手续的话........那就和欢迎和熟悉校园无关了,而是有些拖延卡扣的意味了。
点评:
至今未签完,而学校回应称:没规定一定要签完。
从照片上看,这是一张简单的报道通知单,按照常识来理解,这个只是通知入职者去入职而已,并不需要入职者做出任何的事务。而如果需要审批之类的,那也是相关部门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不应该将其转嫁给入职者。
而从回应来看,这个并不需要所有领导都签字,似乎又不是审批,那这个劳心劳力的流程又有何意义呢?
只有一个解释:上述所有的领导都想要享受一下权力所带来的“快感”。
点评:
一、教师入职同学校签
合同,到人事部门办手续,到所在院系科室报个到,是党员的转下组织关系,都是正常必要程序,属于个人对组织义务。
二、入职需要找校领导和有关领导逐一签字,实在没有必要。这种刷存在感的官僚主义作风必须改,这种显官威的仪式感必须去!
三、如果为了方便教师熟悉领导,可以把领导干部组织到一块,与新入职教师开个见面会、恳谈会,或者主动约教师谈谈心,做一些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了解一下教师的困难和需求。
四、为了两方便,可以搞个校内手机网络平台,直接点对点交流互动。
五、既要把自己当人,也要把别人当人。
点评:
【高校是一方净土,应当拒绝官僚主义】
高校本来是纯洁的象牙塔,是学术研究和思考人生的乐园,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的官僚主义程度比行政机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教师入职需要35名干部签字这件事可以看出,这个大学更像是衙门。
按常理,教师入职,只要与学校签订了合同,只需要按程序办理工资卡、校园一卡通及
社保卡等必须的东西即可,实在想不出学校为何要找35个干部逐一签字。学校解释说这个签字并不是必须的,目的是为了让新入职教师了解熟悉学校各部门的领导,即使真如此,我也不理解让新入职教师了解认识学校各部门领导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