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 【发布单位】80602
  • 【发布文号】辽委发[2001]10号
  • 【发布日期】2001-06-18
  • 【生效日期】2001-06-18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辽委发〔2001〕10号2001年6月18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全面发展,主要农副产品由过去长期短缺变为自给有余,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业发展已由长时期的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二是随着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优质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迫切要求农业生产尽快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发展将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四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结构调整的滞后,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下降,农民的投入能力严重不足,增加了结构调整的难度。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形势,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继续实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更为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
近年来,根据农业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采取了一些积极主动的调整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农产品品种不丰富,质量不高,优质品率较低,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农业经济效益比较低;产业发展不均衡,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生产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偏大,第一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高;产业结构雷同,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国际农业市场的变化反应不够敏锐,缺乏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主导产品等。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农产品积压滞销和效益下降,也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达小康、奔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省“两会”以及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我省“十五”计划纲要,进一步调整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有关农业结构调整的部署为指针,遵循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思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市场导向原则。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做到既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也研究预测潜在和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的需求。
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必须坚持科技先行,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应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质量效益原则。通过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追求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有所为,就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有所不为,就是舍弃不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避免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尊重群众意愿原则。要坚持群众路线,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又要通过信息引导和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自觉地调整产业和品种结构。
可持续发展原则。结构调整既要考虑近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效益,不能忽视生态效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均衡发展原则。在加快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扶贫济困与增强其造血功能并重,使其早日脱贫致富。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目标、方向及重点
按照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结合辽宁农业结构现状,确定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
到2005年,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由2000年的27.4:52.5:20.1调整为13:55:32,农林牧渔产值结构由2000年的47.6:2.1:31.4:18.9调整为40:2.5:40:17.5,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调整为70:30.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00万人,比2000年增加20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到2005年实现农村经济增加值3060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20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一)种植业
1.调整目标。到200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达到2.1万吨;油料产量达到37万吨;烤烟产量稳定在5万吨;蔬菜产量稳定在190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450万吨。农产品加工进入市场的份额要在4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比重达到25%以上。
2.调整方向。辽南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调减粮食生产,发展特色菜、花、果生产,加强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农业;中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规模化生产,加强优质稻米、专用玉米、优质蔬菜、优质葡萄、南果梨5大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努力扩大反季节设施生产规模;辽北地区要适当压缩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建立优质稳产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积极开发优质大豆和保护地蔬菜生产;辽东地区要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食用菌、山野菜、柞蚕、中药材和草莓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辽西地区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重点搞好优质水果、优质小麦和保护地蔬菜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特色杂粮及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
3.工作重点。“十五”期间,我省种植业生产要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经济作物快速发展为突破口,以园艺作物(水果、蔬菜等)内涵挖潜为增长点,以发展饲料作物为补充。在作物内部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上质量、创名牌、抢市场、增效益,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积极发展园区农业、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要加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大“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推动我省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实施4大主体作物质量振兴工程。玉米:调减面积200万亩,建设20个优质、特用生产基地和8个饲用玉米基地,突出发展优质食用、优质饲用(高蛋白、高油玉米、青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高淀粉、甜玉米和糯玉米、黑玉米等);水稻:调减面积200万亩,重点建设18个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在省内创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努力扩大出口;蔬菜:新发展面积100万亩,其中新增保护地蔬菜40万亩,要以提高蔬菜“安全性”和提高设施标准为重点,加快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步伐,努力扩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的生产面积,全面提升蔬菜质量。水果:重点建设辽南、辽西两大果树带和中北部与东部的寒冷果树区,着力开发优质水果生产,重点抓好新品种引育,加速低产老品种果园更新改造。
二是实施7项高效作物综合开发工程。(1)马铃薯和甘薯综合开发。新发展马铃薯33万亩,甘薯20万亩,重点建设40个专业化马铃薯生产乡,建设5个甘薯基地县,通过加工淀粉和制粉促进其加工增值。(2)杂粮综合开发。在辽西地区17个县(市、区)建立85万亩集中连片的小杂粮生产和出口基地。(3)食用菌综合开发。全省新增食用菌面积4万亩,新增产量8万吨,新增产值8亿元,重点建设10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10个菌种生产基地,发展10个食用菌龙头企业。(4)油、棉、糖、烟等经济作物综合开发。建设优质花生、油葵、棉花、甜菜生产基地5个。(5)花卉综合开发。围绕大中城市近郊,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及特色花卉产业,通过外引内培开发名贵花卉新品种,建设球根、鲜切花、盆景花和绿化苗木生产基地。(6)西甜瓜综合开发。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优质品种比例,积极发展反季节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7)特产业综合开发。重点发展柞蚕和中药材,通过合理布局,加强种苗引育,实行科学放养和栽培,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三是建成10个现代农业园区和100个农业示范工程。以沈山、沈大、黄海大道3条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带动区域乃至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实施20项骨干增效技术推广工程。以部、省级丰收计划和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为龙头,以全省粮棉油菜高新技术增效示范工程建设为纽带,重点推广高产优质良种、种苗,种子包衣,抗旱早播,规范化栽培,玉米大垄双行,水稻节水栽培,地膜覆盖,酸性冷浸田和苏打盐碱土改良,果树模式整形修剪和高接换头,苹果无病毒矮化密植栽培、早产早丰,水果套袋,冬麦北移,间套复种,平衡施肥,“四位一体”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等20项农业高效实用技术,5年内主要作物品种更新1至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7%,优质水果面积达到80%,新建“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10万户。全面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含量。
(二)畜牧业
1.调整目标。“十五”时期畜牧业产值实现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畜牧业成为全省农村经济中重要支柱产业,畜产品省外销售额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到2005年末,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95万吨、179万吨和40万吨,精深加工畜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动物蛋白人均占有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调整方向。在农村经济中要把畜牧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和肉禽,突出发展奶业,进一步优化畜禽及其产品生产结构,推动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合理调整主导畜禽及其产品区域布局,着力发展规模饲养,提高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畜产品安全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广草地生产实用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种草,加快发展饲料工业,促进饲料、饲草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护;努力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积极推进兽医工作与世界同类工作接轨。
3.工作重点。抓好“八大工程”:一是组织实施“六区三带”工程。优先发展辽北、辽西2个优质瘦肉猪生产区,辽东、辽北、辽西3个优质肉牛生产区,大中城市近郊高产奶牛生产区,沈大和沈山高速公路沿线2个蛋鸡饲养带,辽东南绒山羊饲养带,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力争“十五”末期畜牧业区域化生产能力达到80%以上。二是组织实施畜产品优质工程。着力抓好三元杂交优质商品瘦肉猪示范区、高产奶牛示范区、秸秆养畜示范区、优质肉牛新品系选育、辽宁绒山羊选育、优质肉羊培育、优质肉鸡选育、“学生奶”计划、辽宁大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低成本扩张计划,推动畜产品结构优化与升级。三是组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着力抓好省部级重点种猪场建设、肉牛新品系繁育项目、辽宁绒山羊等地方良种保护与开发项目,积极筹建种畜禽质量监测体系,大力推广良种畜禽增产配套技术,力争“十五”末期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四是启动辽西生态草地建设工程。合理划定生态草地、刈割草地和放牧草场,建立严格的围封育草制度、刈割制度和划区轮牧制度,加强牧草种籽田、草种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牧区示范工程项目,强化“三化”(盐化、沙化、碱化)草地综合治理。五是启动“绿色畜产品”工程。积极筹建无规定动物疫病畜产品出口基地,逐步在项目区内消灭和净化国际规定的动物疫病,兽药残留等卫生指标和畜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推动畜产品出口创汇。六是启动饲料质量安全工程。继续抓好饲料企业IS09002质量认证,完善饲料质量标准,加强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确保饲料质量安全。七是启动畜牧信息“上网工程”。积极筹建省级畜牧兽医信息网站、市级局域网和县级工作站,力争年内开通,“十五”期间实现信息服务网络化。八是启动动物保健工程。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
(三)水产业
1.调整目标。“十五”期末,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含加工)。水产品总产量计划360万吨,比2000年增长7.5%,初步实现由海洋与渔业资源大省向海洋与渔业强省的转变。
2.调整方向。坚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发展方针,在发展养殖、捕捞的同时,加速发展加工业。在捕捞养殖中,要加大水产养殖的比重,水产养殖结构由传统的常规粗放式养殖向名特优新海珍品集约化养殖调整,海洋捕捞生产结构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渔业调整,水产品加工结构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调整,水产经营结构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调整;要坚持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处理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沿海6市(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以大连为龙头,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扇贝、对虾、大菱鲆、牙鲆等海珍品,大力发展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加快开发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增殖,建设海上农牧场。中部5市(沈阳、辽阳、鞍山、盘锦、铁岭)以沈阳、盘锦为龙头,重点发展鲤鱼、鲫鱼、鲢鱼、河蟹等养殖品种,大力发展池塘养鱼,稻田渔业,建设淡水商品鱼基地。东部山区和辽西4市(本溪、抚顺、阜新、朝阳)以本溪为龙头,重点发展鲑鳟鱼、三文鱼系列,大力开发冷泉养殖、水库养鱼和网箱养鱼,发展山区特色渔业。
3.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重点抓好鲍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养殖。海珍品产量由2000年的2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0万吨。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养殖总规模要由2000年的20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00万平方米。二是要压缩近海捕捞,开发远洋渔业,由过洋性远洋渔业生产向大洋性公海捕捞转移,特别要加快发展超低温金枪鱼钓生产。三是加大近海渔业资源增养殖力度,继续搞好黄海北部对虾增殖放流工作。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型渔业,包括海上、水上旅游观光业、垂钓业、水产餐饮业和观赏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四)林业
1.调整目标。“十五”期末,全省有林地面积要由现在的7100万亩达到77(10万亩,活立木蓄积由2亿立方米达到2.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0.95%达到35%。到2005年全省植树28亿株,人工造林合格面积100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000万亩,退耕还林300万亩,有效遏制辽西生态恶化,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水平。
2.调整方向。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大力调整林业结构和布局,实行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达到60%左右,商品林达到40%左右。形成东部水源涵养用材林区、西北部生态经济林区、中部农防林南部海防林和经济林区的格局。
3.工作重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13个市62个县(市、区),实现新增有林面积550万亩。东部水源涵养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铁岭7个市32个县(市、区),完成建设任务1240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实现全省乡级以上公路、大小河流及铁路两翼绿化率达到90%以上。退耕还林(草)工程,以辽西北10个县(市、区)为重点,全省完成退耕还林(草)300万亩;中部农田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锦州、阜新、丹东、铁岭9个市33个平原型和低丘平原型的县(市、区),完成平原绿化造林238万亩。商品林基地建设,在全省建设以杨树为主的速生林基地200万亩,以干果为主的经济林200万亩,改扩建良种基地12万亩;示范区建设,建设浑河上游林业生态工程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127万亩;岫岩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8.8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25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8.1万亩;辽西生态经济型林业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7.5万亩。
(五)乡镇企业
1.调整目标。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要达到2380亿元,年均增长12%;出口交货值达到80亿美元,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比重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50%;对县(市、区)财政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
2.调整方向。“十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大第三产业的总量和比重。二、三产业的比重要由2000年的70.2:29.8调整到2005年的65:35。在第二产业内部,要提高轻工业比重,轻重工业比重要由2000年的36.7:63.3调整到2005年的50:50。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其商贸运输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高效肥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支持综合利用业和环境保护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机械、化工、建材、轻纺、金属冶炼及制造等传统工业;加速发展建筑业和农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各类乡镇企业小区。稳妥适度发展采掘业。积极调整平衡不可再生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关停一批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安全隐患严重、产品质量低下的企业;关停一批“五小”企业。乡镇企业布局调整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总体布局发展方向是:在辽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是提高,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骨干企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名牌产品,更好地占领国内外两个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要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使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逐步增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要有新突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逐步使乡镇企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3.工作重点。培育营造6大高新技术企业,8大支柱产业群体,8大示范园区,10大全国榜首企业,10大全国著名品牌,20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企业,20个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个出口交货值超5000万元企业,300个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具体目标:一是培育营造大连软件园、庄河大宇电子工业园、大连凯金精细化工园、大连广汇化学有限公司、沈阳北泰电子集团、葫芦岛爱克生物制品公司等6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械制造、轻工制造、食品、新型建材、金属冶炼及制造、建筑、化工、服装等8大支柱产业群体;二是创西柳服装市场、大连市软件园、金州区金大电子科技园、瓦房店市炮台经济开发区、瓦房店市老虎屯经济开发区、沈阳辽中镇星火密集区、辽阳市佟二堡经济特区、丹东市前阳经济开发区等8大示范园区;三是创华农集团(大连)、实德集团(大连)、亿达总公司(大连)、华丰家具公司(大连)、凯金集团(大连)、中粮麦芽集团(大连)、远大铝业集团(沈阳)、隆迪公司(沈阳)、西洋集团(鞍山)、盼盼集团(营口)等10大全国同行业榜首企业;四是创“盼盼牌”防撬门、“汇宝牌”磷脂、“实德牌”塑材、“西洋牌”复合肥、“大杨牌”男西服套装、“华丰牌”家具、“哥俩好牌”,粘合剂、“银海牌”锅炉、“辽河牌”产蛋鸡系列浓缩饲料、“福田牌”铝合金建筑型材等10大全国著名品牌。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完善15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联系密切的流通和服务领域的产业。优先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类经济实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文化娱乐业;通过各类经济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企业和农民开展咨询信息、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加快各类工业品市场和房地产业的建设。旅游服务业要展现新形象。大连黄海大道、旅顺南路观光带、仙浴湾、长兴岛森林公园、北海浴场等旅游观光服务业以及富华商厦、华南国际城、宏孚大厦等要进一步完善设施,提高挡次。沈阳万泉集团的三产综合开发以及荷兰村、菲菲庄园等集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业要充分发挥功效。鞍山的温泉资源、本溪和抚顺的山水资源、锦州和葫芦岛的沿海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要再上档次,释放潜能。
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加快乡镇企业与国际经济接轨。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要加强贸工农基地建设,用足用好贴息贷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解决进出口自营权问题,鼓励支持组建跨国公司或参与跨国经营。加快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快出口商品向制成品、精细产品、名牌产品转变,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到2005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品外向度要由目前的7.2%提高到12%,出口交货值到“十五”期末实现翻一番,力争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与引导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按照国家8部委《 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精神,不断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与引导。成立由主管省长任组长,农业、林业、渔业、乡企、畜牧、供销、计划、经贸、财政、外经、人民银行、国税、地税及金融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并结合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从财政、信贷、税收、科技创新、进出口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等各个方面制定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等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增加农民收入,都要一视同仁,给予扶持。要抓紧制定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加速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尽快培育和发展起一大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农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要继续大力实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的步伐。要积极抓好库、塘、井、窖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拦蓄地表水的能力;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灌溉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争活动;加强人工增雨措施的实施力度,充分利用云水资源,努力解决我省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深入开展全民绿化植树种草活动,封山育林,严禁天然林砍伐,逐步改变我省的生态环境。
为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省政府将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放开搞活商品林经营,森林采伐限额要优先满足商品林经营生产;对于因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而在耕地上营造的商品林,不受森林采伐限额指标的限制,实行自主经营;商品林生产只收一道税,育林基金减半征收;对于从事各类草地建设,并且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利用建设后的草地资源,进行畜牧业、草产品经营的企业,免征所得税;对退耕还草的耕地,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种草、谁受益。退耕种草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发给使用证,使用权可以延长到50年,并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继承和转让。
(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批发商和代理商,发展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的专业生产合作社,为农产品产销提供服务。改革与完善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即将进行的县乡机构改革中,切实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相对稳定。加强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全省农村电子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力争在2年内实现省、市、县信息联网;建立县信息终端站,并把触角伸向乡、村和专业生产大户,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等实行网上指导,重点是开展农产品供求信息方面的服务。
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度。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农药及其他有害残留物的卫生安全标准、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在内的农业标准体系。抓紧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业投入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资为引导、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农业投资机制。各级政府要确保本级财政对农业投入按法定增长。要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坚持财政投入与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挂钩,大力调整资金投向,将政府有限的投入作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控手段。今后,政府投入将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上。为此,省政府将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适当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是对新建生态公益林按每亩50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助,对现有生态公益林管护给予每亩3元的补助。二是建立退耕草地补偿制度。对原在册耕地因生态建设需要退耕还草的,由财政向退耕户提供必要的补助,按每年补助200斤粮食、30元草种费的标准,连续补助3年。三是加大草地建设投入,要将生态草地建设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四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渔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增加渔业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和病害防治。对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近海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各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适当增加农业贷款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支持农户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农业银行对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拓展多种担保方式。为支持我省乡镇企业转型转制,加快发展,省政府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完善风险担保机制,以解决乡镇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农事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积极开展直接融资,内引外联,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及民间资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要抓紧进行县乡机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效率,节约资金,进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五)加大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用对外开放来拉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把对外开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来抓。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对内努力扩大主要农产品在京、津、沪等主要市场上的占有率,对外努力扩大对日、韩等国的出口。按照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卫生与质量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扶持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六)切实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典型示范、投入导向等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领导现代农业的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农机、乡镇企业、供销社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落实责任,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强对本行业发展的指导。财政、计划、人事、科技、建设、交通、外经贸、粮食、工商、技术监督、物价、地税、国土资源、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银行、农电、新闻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提出具体的保证措施,确保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