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 【发布文号】吉政发 〔2009〕11号
- 【发布日期】2009-05-31
- 【生效日期】2009-05-31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吉林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的通知
(吉政发 〔2009〕11号)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 (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现将 《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附件 :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
二○○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
(2009―2012年)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制
二○○九年六月
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八大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全省工业产业整体跃升,加速工业化进程,制定本纲要。
一、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条件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运行质量大幅提高,要素条件明显改善,工业投资强度不断增加,节能降耗不断取得新进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具备了实现产业跃升的基础条件。
1?产业基础条件
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产业抗波动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全省工业在 “投资拉动”、“扩权强县”战略和 “工业提速增效”活动的推动下,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省工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下行压力,工业经济仍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08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91?28亿元,增长18?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9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1位,比2005年增长107%,占GDP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8369亿元,增长28?9%;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4393户,比2005年增加1562户。汽车、石化、食品行业已发展成三足鼎立之势。大中型企业增加值比重为65?3%,降低13个百分点,工业对大企业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重工业比重比2005年降低了6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正在向轻型化方向积极转变。
2?体制机制条件
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企业活力明显增强。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重为46?7%,比2005年下降27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加值比重为55?9%,提高6?5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比重为26?6%,提高5?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GDP比重的40%以上。
3?资源环境条件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我省生态环境系统完整,整体可恢复性强,是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全省人均土地可开发利用指标远高于发达省市。动植物资源、优质矿泉水资源,镍、钼、镁等有色金属及油页岩、硅灰石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等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4?融资条件
金融体系日益健全,融资环境显著改善。国有五大银行对我省经济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外资银行及国内多家地方银行先后落户我省。全省已建立各级信用担保机构82家,全国首家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即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在我省成立。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已发展成东北最大的产权交易机构,初步形成了产权流转平台。
5?技术支撑条件
科教实力雄厚,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我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众多,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拥有量居全国第6位,在光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现代中药等研发领域处于前沿地位。企业创新体系初具规模。现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47户,工程技术中心32户,工程实验室28户,工程研究中心32户。
6?产业承载条件
各类开发区蓬勃发展,县域工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省有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51个,县域工业集中区43个,特色工业园区74个,各类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以上。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114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4?7%,比200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已经摆脱了老工业基地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工业经济发展基础显著增强,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初步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具备了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和保持较快发展的基础。但从横向和长远比较看,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开放度低,融资能力弱,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发展方式粗放,产业规划刚性约束差,储备项目质量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
加快工业发展,推动产业跃升,面临难得历史性机遇。
1?重大政策机遇
当前,国家为扩大内需,相继出台了新增4万亿元投资、追加银行信贷规模等诸多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对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减轻危机所带来的压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省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冶金建材、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将直接受益。同时,国家出台 “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调整结构方向相吻合,优势产能扩张会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必将为我省扩大总量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2?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国际国内产业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国外生产制造环节人力成本高,竞争能力下降,加上看好中国市场等因素,大量企业有可能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受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政府对传统产业优惠政策调整等因素的限制,制造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向内地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将加速产业战略转移。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产业层次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具有很强互补性,具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3?扩大投资最佳时期
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社会恐慌已基本消除,人们对未来预期趋于理性,投资意愿回升,企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最佳投资期。一是企业扩张成本最低。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经营难以为继,资产严重缩水,寻求低价转让,为低成本收购重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项目投资成本最低。目前,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用工等工程成本大幅下降,正是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大好时机。三是引进人才、先进技术等要素成本最低。国外大批研发机构、技术力量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寻找市场出路,低成本的技术输出、转让和高级人才流动为增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在看到机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严峻挑战。一是受产业结构、产业层次限制,国家产业政策还不能惠及我省所有产业领域,“家电下乡”、出口退税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我省作用不明显,一些产业和企业未来发展受到抑制。二是发达地区产业呈集群式发展,产业链协作紧密,配套成本低,优势明显。我省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链短,配套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三是国内大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大集团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市场分割加剧。我省一些企业如不加快发展壮大或融入大企业集团配套体系,生存将面临严重挑战。四是金融危机产生巨大倒逼机制,客观上形成了全国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黑龙江提出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辽宁实施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与我省总量接近的江西、陕西、广西和山西近几年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不超越就要落伍,不跃升就是后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全省上下,戮力同心,奋战三五年,大力推动工业产业整体跃升。
二、目标和任务
今后3-5年,要把工业产业跃升计划作为全省工业总任务、总抓手,动员各方力量,集中有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 “弯道超越”。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以 “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为主线,坚持总量扩张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为载体,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以抓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管理创新、融资环境、政策支持、要素支撑等为保障,推动工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八大产业率先跃升为主导,促进产业向终端化、高端化发展,推动工业经济总量、结构、质量效益整体跃升。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目标
1?工业经济总量翻一番
不断加大工业投入,用增量带动存量,促进工业经济总量跃升。到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超800亿元,税收总额超1000亿元;工业总资产达到1?5万亿元。
2?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合理
努力打造以大企业为龙头、产品和产业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 “十百千万”企业组织体系,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0户,10亿元以上100户,亿元以上1000户,规模以上企业10000户。
3?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到2012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产品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汽车配套率达到40%,轨道客车配套率达到50%,精细化工品率达到40%;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国名牌达到35个,吉林省名牌400个,中国驰名商标30件,省著名商标500件。
4?技术结构不断升级
到201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省主要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达到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每年降低5%左右;重点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占销售额比重提高到3%以上;企业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率要达到90%以上;再建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和5个重点工程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
5?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到2012年,全省轻重工业比重调整到40:60,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努力将信息产业、医药产业培育成新支柱产业;八大产业工业总产值全部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超4000亿元1个,超3000亿元1个,2000亿元以上2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产业集群化形态日益显现,重点培育2个工业总产值千亿元以上、10个百亿元以上、100个十亿元以上的特色工业园区。
6?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推动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加快发展,突出长吉直接腹地支撑作用,发挥科技、人才、产业优势,打造 “长东北”新区和吉林北部工业新区,促进长吉图一体化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承载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加强规划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错位发展,集中力量建设十大产业基地。即: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专用车生产基地、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基地、玉米深加工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农机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精品钢产业基地、碳纤维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重点任务
1?汽车产业
支持一汽做大做强。加大自主品牌研发生产力度,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加大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依托一汽汽车底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 “专、精、特、新”等多功能专用车。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汽车零部件深度国产化,促进零部件向集团化、规模化、模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实现整车和配套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打造国际性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1?1 汽车整车,要重点推动一汽大众PQ35、PQ46平台、一汽轿股自主车型扩建、一汽解放卡车新基地改造、长春一汽丰越汽车扩建改造、一汽吉林汽车微型车及小型车扩建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
1?2 新能源汽车,要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 (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建立动力模块生成体系,发展高性能单体动力电池、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形成新能源汽车5万辆生产能力。
1?3 专用汽车,要不断拓展产品服务领域,向 “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1?4 汽车零部件工业,加快车身内外饰、底盘、环境、转向及传动、车轮、发动机附件、电子电气等系统模块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批量供货能力。重点支持汽车电子,小排量先进汽油直喷涡轮增压内燃机,自动换挡机械变速器技术 (AMT),双离合手自一体变速器 (DCT),碰撞安全性及振动、噪声、平顺性(NVH)、重型商用车底盘集成、汽车车体新材料等重大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支持在长春汽车开发区和长春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建立汽车产业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1?5 汽车服务业,加快发展汽车研发、生产性物流、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消费信贷、停车服务、报废回收等服务业,完善相关的法规、规章和管理制定。支持一汽加快建立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业务。建立完善汽车出口信息、产品认证、共性技术研发、试验检测、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
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200亿元 (其中零部件产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到1040亿元,年均增长15%。形成整车生产能力200万辆。地方零部件配套率占一汽集团全国配套份额的40%。
2.石化产业
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方向,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精细化工品率,加快建设国家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再造吉林石化产业新基地。
2?1 原油工业,要加大勘探开发,增储上产,加快实现“681”目标,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
2?2 炼油工业,重点推广液化气制高辛烷值汽油、渣油加氢处理、资源梯级使用等技术,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围绕油品质量升级和深加工进行装置改扩建,重点支持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
2?3 乙烯及深加工业,支持乙烯装置改扩建,建设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为下游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保障。发挥吉化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础有机化工材料三大优势,把聚乙烯、ABS、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苯酚/丙酮、丙烯酸酯、丁辛醇、乙二醇、乙丙胺、丁苯胺十大优势产品做到全国前三名,支持其向四、五级加工链条方向发展,建设国内最大的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基地。重点支持聚碳酸酯、聚氨酯、苯胺、碳纤维等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的发展。集中东北地区C5、C9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国家级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推广园区清洁化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2?4 盐化工业,重点支持离子膜烧碱在原 “双二十”的基础上,再建一套 “双二十”装置。
2?5 煤化工业,要采用洁净煤气化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对现有氮肥生产企业进行原料和动力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煤多元化,降低成本,扩大合成氨、尿素生产规模,重点支持 “50、80”项目建设。
2?6 精细化工业,围绕助剂、添加剂、催化剂,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农药类重点支持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农药产品发展。
2?7 积极发展生物化工业,适时发展天然气化工。
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工业增加值780亿元,年均增长12%。
3?农产品加工业
充分发挥原料资源和产品市场优势,做强粮食深加工、做大畜禽乳深加工、做响长白山生态食品等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农产品加工优质化、终端化、品牌化、基地化,加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和玉米深加工基地。
3?1 玉米加工业,加工量要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深加工比重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重点发展苏氨酸、精氨酸、颉氨酸等氨基酸类产品和L-乳酸、聚乳酸、高端糖类、多用途变性淀粉等产品,加快山梨醇、多元醇等高端产品的开发。
3?2 油料加工业,重点支持油料品种多元化,实施高效、低耗、绿色生产,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和深度开发,保障食用植物油供应安全。
3?3 肉类加工业,要突出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主导类产品,增加分割肉品种,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步伐,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3?4 乳制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酸奶、乳粉和功能性乳制品等。
3?5 生态食品加工业,要立足发展特色突出、营养丰富的绿色、生态、功能饮品。深度开发林蛙、人参、鹿等特产资源。
3?6 矿泉水工业,要充分发挥长白山矿泉水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端水产品,提升长白山矿泉水品质。扩大长白山地理标识的推广使用,加大资源和品牌整合,将长白山矿泉水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
3?7 饲料加工业,要加快发展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推动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和饲料产品升级换代。
3?8 烟草制品业,要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焦减害新技术,重点发展低焦油、低烟碱、低一氧化碳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结构,逐步扩大一、二类产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其中一类产品比重要由目前不到2%提高10%。
3?9 加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乳制品可控奶源建设,督促粮油、肉及肉制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剂、饮料、酿酒、发酵、焙烤等行业重点企业,增加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检验设备,特别是快速检验和在线检测设备。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普遍按照GMP要求组织生产。食品企业依法经营,生产者诚信意识明显提高。
到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工业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28%,比2008年增长2?7倍;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6%,比2008年增长2?5倍。
4?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挥科研优势,紧紧围绕光电子、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新型元器件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五大领域,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建设国家光子产业基地和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打造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4?1 光电子产业
半导体发光器件与应用,重点发展LCD液晶显示器、大屏幕高清晰LED显示屏、LED城市亮化及照明、高亮度半导体发光管、PLED、OLED等。
激光产品,重点发展固体及半导体激光器、激光材料、激光电源、激光测距机、激光调阻机、激光球焊机、激光医疗设备等。
光电仪器与设备,重点发展光电指纹识别仪、光电检测仪、光电编码器、光电医疗仪器等。
国防光电子,重点发展航天摄像装置、光学望远镜、微光夜视仪、经纬跟踪仪等。
光伏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其上下游产品。
数字类视听产品。
4?2 汽车电子产业
车载电子产品,重点发展电子导航系统、汽车信息处理与显示系统、车载网络和蓝牙通信系统、车辆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娱乐系统、CAN总线系统等。
车身控制系统,重点发展电子式仪表、灯光智能控制、自动空调、电动车窗、中控门锁、电子防盗系统、轮胎气压监测报警系统等。
动力控制系统,重点发展电子点火控制系统、燃油喷射控制系统、怠速控制系统等。
底盘控制系统,重点发展自动防抱死 (ABS)、电子自动控
制变速箱 (ECT)、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巡航控制 (CCS)、四轮转向控制等。
车用元器件和部件,重点发展传感器、微特电动部件、电源管理与功率驱动部件等。
4?3 电力电子产业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重点发展IGBT、VDMOS、MOSFET器件、电路和模块。
电机节能装置,重点发展电机变频调速器、保护控制系统等。
输配电装置,重点发展可操动稀土永磁电力开关、智能开关柜、动态无功补偿及新能源发电管理系统等。
4?4 软件产业
软件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对发达国家的流程、研发、信息技术等外包服务。
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重点发展电子认证、生物特征识别、网络监控、密码产品等。
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面向光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工控产品、数字医疗产品等嵌入式软件。
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面向汽车、农业、公安、教育、电力、通信、金融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多媒体软件、益智型游戏软件。
4?5 现代信息服务业
主要发展动漫产业、通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业、数字电视产业等。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功能,建设全省共享的数字电视播出与服务平台。加强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数据网、传输网等基础网络的建设,建设3G移动通信网,搭建优质的基础网络平台;扩大宽带接入网的覆盖范围,建立基础通信网络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
到2012年,全省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35%,工业增加值561亿元,年均增长28%。
5?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科技研发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建设国家生物药产业基地。依托长白山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中成药,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国家北药基地。积极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重点推动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园、通化医药城建设,将医药产业建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5?1 生物生化制药业,重点发展疫苗等预防类药物、重组蛋白等治疗类药物和免疫诊断试剂。疫苗类药物要提高传统疫苗质量,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发多价多联疫苗,同时针对流行广、影响大的疾病加强新疫苗的研发。重组蛋白类药物要在现有基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组蛋白类药物长效剂型的研发,积极开发新型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和核酸产品。免疫诊断试剂要重点建设好吉林免疫诊断试剂基地,增加试剂品种,做大试剂生产规模。
5?2 中成药业,要充分采用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按照现代化中药发展方向,进行传统组方药的研制,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类药物;鼓励行业整合重组,提高竞争能力。
5?3 化学制剂及原料药业,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基础优势,在稳定发展扑热息痛、卡啡因等较大品种原料药的基础上,积极跟踪国外专利到期、市场应用广泛的重磅大药品种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国内市场,替代进口产品。
到2012年,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6%,比2008年增长1?5倍;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6%。
6?冶金建材业
钢铁工业要整合资源,实行总量控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装备水平,加快装备大型化改造,打造精品钢基地。大力发展冶金炉料产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支持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建设水泥熟料基地。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6?1 钢铁工业,要重点支持炼钢、炼铁和烧结系统等装备大型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实现总量控制。支持建筑钢材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产品专业化生产。大力开发汽车、机械装备配套的特种钢,专用钢等系列精品钢材,打造千万吨精品钢基地。
6?2 有色金属工业,要大力开发镍、钼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全国最大的镍钼深加工产业基地;加快钨、钴等稀有金属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发镁合金系列深加工产品;支持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要的高精尖深加工项目。支持发展轨道交通、飞机大梁骨架等铝合金产品。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支持采有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开发利用铜、铅锌低品矿、共伴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6?3 冶金炉料工业,大力发展高纯度多复合特种铁合金、
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新型碳纤维材料,努力建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特种铁合金、碳素制品基地。
6?4 建材工业,重点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改造,大力支持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向水泥熟料基地方向发展;支持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改造,提高玻璃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矿渣等为原料的非粘土烧结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塑钢制品、PVC管材等化学建材及卫生陶瓷等产品。
6?5 整合矿产资源,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支持敦化塔东铁矿项目建设。加大延边、白山等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支持省内大型冶金、建材企业兼并重组和节能减排改造。
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9?6%,工业增加值510亿元,年均增长26?7%,实现总量翻番。其中,冶金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360亿元。
7?新材料业
新材料产业是我省具有较大发展潜质的产业,纵跨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冶金、机械装备、轻纺等诸领域,尤以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光学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立足原料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应用领域,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联盟和战略合作,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我
省新材料产业基地。
7?1 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开发和利用高强高韧轻质合金、稀土铝、镁合金、汽车用超高强度钢、金属基复合材料、仿生功能金属等材料;
7?2 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开发和利用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剂材料、光学玻璃材料、纳微米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废渣及尾矿综合利用材料等。
7?3 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制品、完全可循环利用工程塑料、收缩包装膜、呋喃树脂、PMMA树脂 (有机玻璃)、聚酰亚胺及特种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及制品、异戊橡胶、高分子光电材料等;
7?4 精细化学品领域,重点开发和发展磷酸亚铁锂、镍钴锰酸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羰基金属、水性纳米工业用漆、织物后整理功能助剂等。
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
8?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提高省内配套能力,建设国家级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基地;依托东北装备制造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装备制造业。
8?1 高速动车组、新型城轨车辆,重点消化吸收国际最先进的高速动车组、新型城轨车辆核心制造技术,提高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车体等核心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省内配套率50%以上。
8?2 新型农业机械,重点发展50-120马力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高速机动插秧机等农机产品。再造农机装备优势地位。
8?3 换热器和换热机组,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热交换率高的新型节能焊接板式换热器。
8?4 煤炭综采、矿用洗选和冶金冶炼设备,发展中薄煤层采、大型矿用洗选设备、冶炼专用设备。
8?5 大型修井机、高温风机和石油炼化设备,重点发展大型修井机、大型高温风机和高温防腐离心机等配套产品。
8?6 港口、电站、建筑系列起重设备,重点发展港口起重机、船用浮吊、电站施工大型起重设备、大吨位桥机、塔式起重设备等产品。
8?7 汽车制造专用设备,重点支持汽车专用冷冲压及热锻模具,汽车涂装成套设备制造,重型摩擦焊机、凸轮轴磨床、数控龙门导轨磨床及汽车专用工装夹具等产品。
8?8 电力电工及其成套设备,重点发展风电整机及配套、大吨位电炉及其配套超高功率电炉变压器、矿用隔爆型移动变压器、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矿用防爆开关、稀土永磁开关、核电管道等系列产品。
8?9 光电与医疗设备,发展光电编码器、光电经纬仪、激光调阻机、大功率激光器、光学测控设备、微电子设备、保健、诊疗、测试等产品。
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年均增长19?5% ,工业增加值320亿元,年均增长16?5%,实现总量翻番。
五、政策和措施
(一)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继续深入开展 “工业项目年”活动,建立省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竣工投产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大项目谋划力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能配套建设,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到2012年,全省工业累计投资规模要达到1?5万亿元以上,为实现产业跃升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动标志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步伐,促进200万辆汽车、千万吨油气当量上产、千万吨炼油、千万吨玉米深加工、千万吨精品钢、百万吨乙烯、百万吨化工醇、百万吨尿素、百万吨页岩油、百万台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等重大产品尽快投产达产,形成规模优势。以八大产业的发展方向为重点,围绕质量、品种、效益、安全、环保等内容,开展新一轮高强度、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千项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百户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三年滚动计划。对纳入产业跃升计划的重点项目,各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规模,给予重点扶持。
(二)大力推进 “两化”融合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在工业研发设计领域,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应用,适应多品种、高质量、生产柔性等工业生产模式发展;在生产过程领域,推广应用集散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企业管理领域,重点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等信息系统,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在产品流通领域,重点推广供应链管理,加强产品市场营销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工业现代流通体系。通过推动 “两化”融合,繁衍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做 “长”做 “宽”工业经济。继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 “倍增计划”,推广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企业技术改造和 “两化”融合提供支撑。各级专项资金要对 “两化”融合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三)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开发一批重大新产品。落实国家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步伐。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联合建立研发、设计机构,加快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和检测检验机构、信息服务、工程设计等社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全省实施十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基础上,每年再开发投放50项重点新产品和开发50项共性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扩大规模化生产。对以省校合作为重点的产学研开发项目继续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企业用于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的费用,按有关规定进行扣除和摊销。对按国家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允许其开发研究仪器设备加速折旧。对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项目、发明实用专利等省级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扶持。
(四)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进行资源战略整合,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竞争能力。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发展领域,实现产能有序衔接。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围绕研发、设计、制造、管理、品牌、市场等方面,加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在政策和要素资源上要向大企业集团倾斜,充分满足大企业集团需求,发展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通过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加速形成10户以上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和30户以上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大企业群。
(五)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围绕我省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链协作配套能力。提高产业关联度,以汽车整车、轨道交通设备、专用车、农用机械及装备、风电装备、石油采掘装备为重点,向产业上游发展,不断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以化工专用料、玉米深加工、精品钢、有色金属、合成纤维、服装面料、碳纤维及制品等产业为重点,向下游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业的丰厚度,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加强全省特色工业园区整体布局的统筹规划,指导特色工业园区依据资源、产业、技术、区位等优势加快发展。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吸引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加大省工业集中区(园区)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省政府对省级以上重点特色工业园区给予命名。
(六)实施名牌产品战略
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加速形成我省工业名牌产品的群体优势。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9000、ISO16949、ISO20000和ISO22000、HACCP等体系认证,加快管理升级。支持企业采用贴牌生产经营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加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策划、宣传力度,培育壮大名牌影响力,加大对名牌产品的保护,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七)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制定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与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相衔接,明确目标任务,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群。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完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信用联盟,着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抓好千户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全力打造管理团队素质高、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好、对社会贡献大的百强民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现有民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向科技型企业方向发展。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做大中小企业规模。推动全民创业活动,降低创业门坎,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大力培育各类创业主体。积极实施政府财政补贴、奖励制度和金融贷款扶持政策,切实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
(八)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与协作。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与跨国公司在重大项目、产业链延伸、研发能力、营销网络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在发展高端产业上,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对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招商引资政策上要给予重点倾斜。着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和推动企业上市,继续组织实施企业 “十百千”上市计划,鼓励企业成为公众公司,在更加开放的平台上加快发展。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出口,特别是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落实省有关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引用力度。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性博览会和境外项目投 (议)标,开展境外市场考察,进行境外商标注册和认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省级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九)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法人治理结构升级,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实施股份制企业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升级试点计划,促进企业机制转换,强化目标责任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弘扬先进的治理文化和理念,形成科学的管控模式。继续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设立企业管理创新奖,对管理创新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给予表彰和奖励。实施 “千名企业家培训工程”,加大对企业家的培养、培训、使用和引进工作力度,不断改善企业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加快培养企业后备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战略思维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企业家队伍。
(十)加快要素平台建设
加强企业间接融资平台建设,建立长效的银企保对接机制,完善银行、企业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企业间接融资创造更加便利条件。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担保机构资本金的注入力度,鼓励设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担保能力。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对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对达到一定规模、担保覆盖面广、社会贡献大、风险防范好、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加强直接融资平台建设,在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基础上,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股权
托管规模,积极探索大宗股权挂牌交易,把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打造成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扩大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通过出资或参股方式引导域内外投资者来我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探索设立省级产业基金,各地可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设立当地中小规模的股权投资基金或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私募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实行股权融资。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注重平台建设的专业性、公益性和开放性。大力培育安全、质量认证、环评、招投标、管理咨询、会计、审计等各类中介机构,加快注册安全工程师、造价师、会计师、工程监理等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经理人平台建设,促进职
业经理人的有序流动,为建立现代企业公司制度提供人才保障。相关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要素平台建设要给予补助支持。
为加强全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的组织领导,省里成立八大产业跃升计划推进组。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我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加大扶持,积极出台有利于推动产业跃升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对纳入全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的项目,在规划、土地、环保、金融、财政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各新闻媒体要加大推动产业跃升的宣传力度,在全省上下真正形成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的浓厚氛围。
附件:1、吉林省汽车产业跃升计划
2、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跃升计划
3、吉林省食品产业跃升计划
4、吉林省信息产业跃升计划 (已下发)
5、吉林省医药产业跃升计划
6、吉林省冶金建材产业跃升计划
7、吉林省新材料产业跃升计划 (另行制定)
8、吉林省装备制造产业跃升计划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