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十五”规划
石油工业“十五”规划
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根本条件。20世纪,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50年代恢复和探索、60~70年代高速发展和80年代以后稳定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面貌,1965年结束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了自给;在60~70年代,胜利、辽河、长庆、华北等油气田的相继发现和开发使全国原油产量迅速增长,1978年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从此我国跨入了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自80年代以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逐步加大,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天然气供求矛盾也较突出。我国石油工业继续发展面临的形势是复杂而富挑战性的,回顾以往,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制定前瞻性的石油工业“十五”发展计划和远景规划,尽早做好全局性战略部署,有利于使我国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相互协调,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
一、现状分析
(一)石油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到目前为止,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近海海域发现了688个油气田,形成了六大油气区,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新疆、四川、长庆、渤海和南海等24个油气生产基地。全国原油产量从1949年的12.1万吨增至2000年的1.6亿吨,列世界第5位;2000年天然气产量277亿立方米,列世界第15位;截止到1999年底,建成长距离输油管线1.13万千米、输气管线1.18万千米,基本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输油管网和华北、川渝地区的输气管网。全行业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设计、施工、科研和技术服务配套的工业体系。
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机械制造、钢铁、交通、石化、纺织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目前,以油气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部门的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
石油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我国石油消费量从1949年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8%上升到1998年的19.8%;天然气消费量从195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0.02%上升到1998年的2.1%。北京、天津、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把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用于工业和居民生活,并已开始使用天然气汽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气环境的恶化。由于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和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1999年国内煤炭比1998年减产16.4%,使油气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预计2000年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5%和3%左右。
到1999年底,我国油气开采行业已形成了1860亿元的固定资产,年销售收入187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90亿元,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的30%,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
(二)石油储量和原油产量保持稳中有升
1.我国石油资源仍有潜力,正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为940亿吨,结合目前技术经济条件分析,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40亿吨左右。截至1999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5.6亿吨,可采储量为59.3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2.4%,剩余可采资源量为80.7亿吨,仍有较大勘探潜力。世界主要产油国140年来的石油发展史表明,当资源探明率达到40%~60%时,其储产量将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稳定时期。总体上看,我国石油储产量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1986年以后,我国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七五”和“八五”期间年均增长5亿吨左右。
2.“九五”以来石油新增探明储量保持稳定增长。
“九五”期间,随着石油地质理论的深化和勘探技术的提高,勘探成果不断扩大。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以及渤海海域,先后发现和控制了永乐、月海、秦皇岛32_6、蓬莱19_3、9-1、渤中25-1、曹妃甸11_1、12-1、靖边、塔河等10个亿吨级油田和石南、莫北、小拐、南堡35_2、龙虎泡5个五千万吨级油田。埕岛、曙光、安塞、石西4个老油田储量进一步扩大,新增储量均超过五千万吨。大油田的不断发现和扩大,使全国新增储量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幅7亿吨以上。
“九五”期间,我国东部地区油气勘探继续稳定发展。松辽盆地高效勘探低渗透油藏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发现并控制了龙虎泡、葡西、齐家、他哈拉英台、大情字井5个亿吨级储量区,具备了800万吨低渗透油气生产能力。渤海湾盆地随着滩海地区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自北而南在月海、赵东、埕岛、垦东等地先后控制了多个大型含油构造带;盆地内勘探老区在千米桥潜山及火成岩油藏有重大突破,进一步扩大了勘探领域。两大盆地老区新带和老区新层的不断发现为东部地区油田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发展西部”方针的指导下,“九五”期间加大了西部地区勘探力度,成效显著。以靖安油田为代表的富油区块的连续发现,使鄂尔多斯盆地连续5年新增储量超亿吨。在准噶尔盆地腹地,先后探明和控制了石西、石南和莫北3个亿吨级油田。在塔里木和吐哈盆地,分别发现了塔河油田和吐玉克稠油油田。四大盆地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使西部原油产量快速增长。
以蓬莱19_3、秦皇岛32_6油田和春晓、乐东22_1气田为代表的海上油气田的不断发现,为“十五”海上油气产量翻番提供了坚实的储量保证。
3.原油产量超过1.5亿吨并保持稳中有升。
全国原油产量自1996年突破1.5亿吨以后,生产保持稳定,已连续5年产超过1.6亿吨。
(三)天然气勘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产量处于快速增长期
1.天然气资源丰富,探明率低,勘探潜力大。
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总量为38万亿立方米,预计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约10.5万亿立方米。到目前为止,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万亿立方米,探明可采储量1.4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4%,我国天然气勘探仍处于勘探初期阶段。
我国煤层气资源比较丰富,初步预测陆上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0~35万亿立方米。从全国范围内看,煤层气勘探仍处于起步阶段。
2.天然气勘探连续取得突破,“九五”新增储量突破万亿立方米。
“九五”期间,认真贯彻“油气并举”方针,加大勘探力度,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天然气勘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新增大中型气田28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和川西地区的天然气勘探突破和成果的不断扩大,形成了陆上四大气层气资源区,尤其是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的发现和陕北上古生界勘探成果不断扩大,为西气东输奠定了资源基础。准噶尔盆地南部、大港千米桥、苏北盐城地区天然气勘探的突破,扩大了陆上含油盆地找气领域。南海和东海西湖凹陷勘探的新进展,构成了海域油气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国石油天然气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历程表明,一般天然气储产量大幅度增长期滞后于石油30~40年。我国也存在同样规律,天然气从1990年开始进入储量增长高峰期,比石油滞后30年。“八五”期间新增储量为7005亿立方米;“九五”期间新增储量超过10000亿立方米,下世纪初将继续保持这一快速增长势头。
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取得进展。“九五”在沁水盆地南部晋城地区开展了两个区块的开采试验,最高单井日产量超过10000立方米,初步控制可开发地质储量1000亿立方米。
3.“九五”期间天然气产量保持年增10%的快速发展势头。
随着天然气储量的增加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洁净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产量也在快速增长。1996年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大关,开始进入产量快速递增期。“九五”期间天然气产量年均增幅达到10%,2000年天然气产量超过277亿立方米,是1995年的160%。在西气东输干支线和海气登陆海底管线相继建成后,我国天然气产量的增幅将更大。
(四)对外开放稳步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多种灵活的合作合资方式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国内油气资源勘查速度,提高了油气田开发水平;90年代开始到国外合资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不断扩大我国在国外的资源份额。
1.对外开放引进外资70多亿美元。
1982~2000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先后同18个国家的70家油公司签订了140个石油合同,在中国海域进行勘探和开发,直接利用外资64.5亿美元,合作钻探发现了19个油气田和62个含油气构造,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7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302亿立方米。
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陆上石油对外开放167个区块,签订合同52个,引进外资11亿美元。陆上石油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大庆、胜利、辽河、中原等油田深层油气藏、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及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使我国复杂油气藏开采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改进,提高了采收率。大港油田赵东地区和四川盆地川东地区的合作钻探成功,使我国以井筒技术为代表的勘探技术进一步提高。
“九五”期间,煤层气项目已签订了7个产品分成合同,引进外资近亿美元,促进了我国煤层气勘查评价技术的提高,加快了勘查步伐。
2.实施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国加强与世界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政府、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石油公司间的交流与合作,境外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外勘探开发在苏丹、马六甲、南美、墨西哥湾和中亚等地区取得控股、参股和独立勘探开发权益,控制海外份额油剩余可采储量超过4亿吨,建成原油生产能力1300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8亿立方米。
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参与境外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境外技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积极开拓物探、钻井、测井、录井和管道建设等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带动了技术、装备和材料的出口及劳务输出。
(五)石油工业经过重组改制,提高了竞争力
1.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上下游一体化优势。
1998年石油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分别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化工两大集团公司。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按油气储量、油气产量、石油炼制能力、油品销售量等六项综合指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名列第11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名列第20位,两大集团均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上下游一体化优势。重组改制实现了政企分离,打破了行业垄断,引入了竞争机制,特别是省市石油公司分别划入两大集团后,不仅增强了两大集团公司实力,加强了产销一体化优势,而且通过上下游生产自行调节,降低了市场的价格风险,增强了抵御市场波动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石油石化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化工和中国海洋石油三大公司通过重组改制,先后创立了股份公司,不仅进一步突出了主业,而且拓宽了国际融资渠道,开始按国际油公司经营模式运作,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增强了产研结合的科技优势。
我国石油行业拥有勘探、开发、管道输送等研究机构,技术力量雄厚。重组改制后实行产研一体化,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广大科研人员以面向生产、贴近生产为科研指导思想,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近年来,地质认识的深化和勘探主导技术的发展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强大推动力。如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成像技术的突破、欠平衡钻井为主导的配套井筒技术以及地震资料反演为主体的工业化储层预测技术带来了克拉2气田、千米桥潜山油气田的发现和鄂尔多斯油气勘探的大发展;陆相沉积砂岩多层油田研究并推广应用早期注水分层开采技术,使大庆油田已连续25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
目前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有:陆相石油地质理论,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多层砂岩油田早期注水分层开采技术,高含水油田控水稳油综合治理开发技术,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有:盆地模拟技术,油气藏描述技术,稠油蒸汽吞吐开发配套技术,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技术及一些特殊类型油田开发配套技术。这些配套技术在“九五”期间发挥了主导作用,“十五”期间将在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六)超额完成“九五”计划
“九五”计划2000年原油产量为1.55亿吨、天然气产量为250亿立方米。2000年实际生产原油1.62亿吨、天然气277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均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目标。
“九五”计划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8000亿立方米。5年间实际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石油超过43亿吨、天然气超过12800亿立方米。
二、“十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一)石油储量和产能接替困难的矛盾尚未缓解
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新发现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的低渗透与稠油储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储量品质变差,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目前,全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储采结构与“八五”相比没有明显改善。根据国内外油田开发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上产难度较大。
与此同时,在役油田稳产难度加大。主要产油区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双高开采阶段,主力油田挖潜效果变差,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
(二)石油供需矛盾加剧,更加依赖资源进口
我国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二位,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1998年原油占19.8%。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量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这种石油供求矛盾使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净进口量从1996年的1348.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吨,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
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低于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2.45亿吨左右。
(三)天然气需求较大,但市场开拓难度大
1.天然气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消费潜力较大。
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亚洲平均水平。国内天然气市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天然气发电和工业用气以及城市燃气等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2000年天然气需求量为260亿立方米以上,2005年达到600~7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步增加到5%。
2.天然气具备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
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莺琼、东海六大盆地为主的气层气资源区和渤海湾、松辽、准噶尔三大盆地气层气与溶解气共存资源区的格局。
另外,我国周边国家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资源丰富,占世界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的32.7%,剩余可采储量54.51万亿立方米。这些国家每年尚有400~600亿立方米产能的天然气需寻找新市场。我国已与上述各国进行了多年的有关向我国输送天然气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3.市场开拓难度大。
天然气市场的开拓主要取决于气价及天然气消费结构等因素。我国天然气价格偏高,而消费者价格承受能力差,因此市场开拓难度大。
天然气价格主要受制于上游成本和中游管输费。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天然气产区地质条件复杂,如产层薄、含气丰度低和埋深大及地表条件恶劣,决定了天然气上游成本投入较高;另一方面,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远离东部经济发达的天然气主要消费市场,管输费用高,占气价比例较大。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天然气价格偏高。从天然气消费结构上看,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工业部门,它们在天然气消费中所占比例在87%以上,其中化肥生产就占38.3%。但化肥用气的气价和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的气价承受能力差。价格承受能力最大的居民用气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11%,且目前全国有配气管网的城市很少。建设城市配气管网、新建用气项目、改扩建用气设施等用气工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天然气市场的开拓难度。
(四)经济全球化和石油行业大规模重组,使我国石油公司面临严峻挑战
1.面临全球化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的严峻考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进入90年代,拉美、东欧、亚太和前苏联各国都对油气工业进行了民营化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新的石油法律和政策,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和对外合作,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这为我国走向国际油气资源市场提供了契机。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既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竞争的直接冲击。国内外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面对国际石油公司联合、兼并和重组形成的巨大竞争压力。
为增强整体实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调整战略,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联合和重组,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巨型石油公司,如埃克森莫比尔、BP_阿莫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四个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这种发展态势增强了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实力,对我国石油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3.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依然存在。
1998年由于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形势动荡,国际油价爆跌,国际原油价格从1996年的25美元/桶下跌到1998年底的10.39美元/桶,为20年来的最低点;1999年9月原油价格开始回升,年底至30多美元/桶,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点。国内石油市场受到国际油价急剧涨落的巨大冲击。今后原油价格波动周期也可能拉长,但不排除在短期内再发生油价的下跌和攀升。如何在低油价条件下生存和图发展,这是我国石油公司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五)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走向世界油气资源市场
1.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地区分布不均衡。
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3113亿吨,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328.3万亿立方米。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和前苏联三个地区。其中,中东拥有世界油、气资源的39.6%和22.4%,北美拥有17.7%和18.6%,前苏联拥有15.1%和32.7%。截止到1999年底,世界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1386亿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个地区占82.2%。1999年底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大于100亿吨的5个国家都在中东,依次为沙特阿拉伯(356亿吨)、伊拉克(153亿吨)、科威特(128亿吨)、阿联酋(126亿吨)和伊朗(122亿吨),占世界剩余石油可采储量的63.9%。
占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72%的中东和前苏联地区,1999年石油消费量仅占世界同期石油消费总量的12%;而占世界石油消费量78%的北美、亚太和欧洲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占世界的12%。世界油气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区的这种不均衡性有利于我国走向世界油气资源市场。
2.未来15年世界石油供求关系有利于我国开拓国际市场。
近几年世界石油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在1.4%左右,1998年原油产量为35.2亿吨;石油消费增长为1.2%左右,1998年消费量为34亿吨,供略大于求。今后几年或更长时期内,预计世界石油消费将以年均1.8%的速度增加,石油产量将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2015年左右预计达到年产45亿吨的高峰。
2015年前世界石油供需大致保持平衡,因此目前国际上资源实行开放政策,大多数国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勘探开发石油资源,为我国石油企业进入国际勘探开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有利的国际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各类外交活动,与俄罗斯、中亚等一些富油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伊朗、伊拉克以及非洲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往来。同时,同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也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这为我国参与分享世界油气资源的竞争提供了一个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
(六)石油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加快科技进步
全球石油工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靠高投入拉动增长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目前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带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在地震、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成果。近10~20年来,世界石油工业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主要表现有:提高了勘探辨识能力和解释能力,使世界石油储量不断增长(1982~1992年增加储量470亿吨);提高了油田采收率(北海达50%,美国本土为60%~80%);拓展了海洋石油新领域(1990年占19.3%,1995年升到36.4%);降低了油气成本,即使在低油价时还有较大利润。
我国石油行业经过1998年改革重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速度发展型经营模式转向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带动石油勘探开发稳步发展。“九五”期间,我国石油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在勘探、开发投资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有了明显好转,但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仍有明显差距。尽快提高科技水平,努力缩短与国外的差距,是我国石油工业“十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十五”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方针
“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工业将实施市场化、国际化、低成本、科技创新和持续重组战略;进行以改善石油储采结构,提高天然气对原油产量的比例、境外份额油与国内原油的比例及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为重点的结构调整。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换取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实现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为此,要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二十四字发展方针。
立足国内、开拓国际立足国内油气生产,保障市场基本需求;大力拓展海外业务,扩大海外份额油产量和储量,积极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
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大力加强油气勘探,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有限资源,加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积极改善储采结构和消费结构。
厉行节约、建立储备大力实施厉行节约的法规,抑制不合理消费;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二)发展目标
1.油气探明储量。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以上、可采储量8.5亿吨以上;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1.4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7000~8000亿立方米;探明煤层气可开发地质储量约1000亿立方米。
2.油气产量。
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7亿吨以上,天然气(含煤层气)产量达到500亿立方米以上,海外份额油达到1500~2500万吨。
3.重点储运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建设油气管道总长约14500千米,地下储气库11.4亿立方米。
4.油气占一次能源比例。
在5年内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进步与创新。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科技贡献率由目前的平均50%提高到55%以上。
6.主要经济技术目标。
油气探井成功率较“九五”提高2%,原油采收率提高1%,钻井完井周期缩短1/3,原油和天然气成本下降15%~20%。
四、“十五”发展重点
“十五”期间,石油工业发展重点:一是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增加后备储量,实现东部稳产、西部和海域有较大发展的目标;二是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能源结构;三是坚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积极拓展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四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储备库,保障国家石油供给安全。
(一)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实现老区稳产、新区增储上产,保持原油产量稳定增长
1.通过深化勘探和提高采收率,保持东部地区原油生产稳定。
东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1999年石油年产量为1167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3%;截至1999年底,已累计产油30.83亿吨。东部地区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尤其是主力油田都已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双高开发阶段,稳产难度很大。
根据目前勘探开发成果分析,东部地区石油资源量较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有明显增加,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巨大。东部地区仍是我国今后主要的产油区。
今后的重点工作是深化老区勘探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未动用储量动用率。在深化老区勘探方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层系,通过滚动勘探开发扩大其含油面积,进行精细深化勘探,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认真做好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提高采收率工作,以改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为手段,努力增加经济可采储量,力争“十五”期间在2000年动用探明储量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5%~2.0%,增加可采储量2.25亿吨以上,并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大庆油田应加快攻关和完善三元复合驱等三次采油技术,适时建设相关配套工程,保持原油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为减缓东部地区产量递减起到重要作用。
2.加快西部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油气战略接替。
西部地区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十省区,包括中部、西北和青藏三大油气资源区。据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西部地区有石油资源量295.4亿吨,截至1999年底,已在8个盆地内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9亿吨。目前西部地区仍有250亿吨以上石油资源有待探明,整体上资源探明程度比较低,是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主战场以及国家安全的战略后备基地。应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增储上产,早日实现油气战略接替。
西部地区1999年产原油266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截止到1999年底,西部地区已累计产油3.11亿吨,总体上属于开发中期阶段。预计到2005年,西部地区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7%提高到20%。
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以重大发现为目标,加大勘探力度,查明资源分布,择优强探。在勘探方面,要突破复杂地表及地下构造条件的综合勘探技术,寻找规模油气储量和产量接替区;在开发方面,要应用深层和特殊类型油气藏的开采技术,适时扩大建设油气生产能力。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实现海洋油气快速发展。
我国近海海域油气资源丰富,10个大中型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为245亿吨左右。截至1999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2亿吨。近十年来由于技术进步,海域勘探开发得到长足发展,但整体上看勘探程度比较低,具有十分广阔的勘探前景,将是我国21世纪油气工业重要的战略接替区之一。
近期重点工作是在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合理有效地动用现有探明储量,尤其是通过加速蓬莱19_3等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由目前的1617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3000万吨以上,增幅达85.5%,原油产量由目前占全国产量的10%提高到17%。
4.坚持南方含油气区评价勘探工作。
我国南方含油气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具有广阔的勘探领域,但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应精心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和勘探技术,继续坚持评价勘探工作,力求尽早突破。
(二)抓住西气东输、海气登陆机遇,实现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
开发利用天然气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在今后10~15年内建成全国天然气工业体系,实现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加快上游建设的同时,要组建强有力的营销体系。对迫切需要开发利用天然气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落实用气计划。
“十五”期间,重点加快建设新疆轮南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和涩北西宁兰州等陆上输气管道,以及东海气田春晓宁波、南海气田东方1_1_东方市海底输气管道。还要加快建设地下储气库及引进液化天然气基础设施。
经过“十五”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建成西气东输管道干线、实施海气登陆管道工程,促进天然气上下游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海域四个累计探明储量在万亿立方米以上、年产量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同时要加快发展煤层气产业,重点是加快沁水盆地、河东煤田、两淮地区、韩城及六盘水地区等含煤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建成3~5个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三)拓展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弥补国内油气资源不足
鼓励国内石油公司按照“积极开拓、慎重决策、稳步发展”的方针,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外油气资源合资合作勘探开发领域,不断扩大我国在国外的油气资源份额;同时积极研究并落实油气进口的来源、品种、方式、渠道,尽早实现国内外两种油气资源战略互补。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应本着“减少和分散风险、确保投资安全和获得最大回报效益”的原则,确定勘探开发方式,扩展战略选区。“十五”期间要立足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及南美三大战略区,重点扩大和巩固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苏丹、委内瑞拉、印尼等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扩大占有的产量和储量份额,建成几个稳定的生产基地;建设伊尔库茨克满洲里大庆的跨国输油管道。实现原油进口多源化。
到2005年,海外份额油要达到1500~2500万吨。
(四)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国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未来20年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及早建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角逐中处于主动地位。
“十五”期间,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五、主要措施政策
(一)鼓励石油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加大对石油科技的投入
21世纪初期,我国石油工业将进入以“总体效益”为中心、以“自主创造”为主的科技产业化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十五”期间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科研力量,选择制约石油工业发展的关键勘探开发技术,力争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取得突破。
优先发展关系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在油气勘探方面包括:建立油气勘探快速评价决策系统,以含油气系统动态模拟技术为主线的海相碳酸盐岩成烃机理、深部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和评价系统;研制开发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的复杂结构井、多分枝水平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油气田开发方面包括:优先发展注水油田高含水后期油藏描述、剩余油监测、稳油控水配套技术,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技术,低渗透油藏、稠油油藏、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方面包括:开展高、低煤阶煤层气基础理论及评价研究,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煤层气技术、规范和经济评价方法研究。在油气储运方面包括:开展寒冷地区油气集输技术、天然气高效除砂设备研究,管道风险管理和管道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地下储气库设计建造技术研究。
完善和提高一批已具备先进水平的技术,包括:完善和提高以山地、黄土塬及深层地震勘探为主线的高精度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系列;全三维地震和四维地震技术以及油藏动态经济评价技术;海上平台设计技术;海底管线结构设计、铺设及泄露监测技术;水下自动生产技术;海洋环境调查及预报技术;高含水油田节能降耗系统配套技术;三次采油油气水处理工艺配套技术;复杂油田地面工程简化工艺配套技术。
为石油工业长远发展,探索研究一批储备技术,主要包括:非常规资源的评价勘探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新理论、新方法,深水勘探、开发、管输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是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振兴我国石油工业的必然选择。鼓励企业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促进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在宏观上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总体指导,组织重大科技攻关,真正形成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协调下的各企业所属研究院所和社会科研力量组成的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和集成系统。
(二)积极运用经济手段,鼓励国内油气勘探,增加后备储量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引导企业增加勘探投入,加大勘探力度。研究集中利用国家石油地质事业费和资源补偿费,设立专项风险勘探基金,开展国内石油勘查,打破目前石油企业海、陆划界和区域垄断的局面,促进竞争,加快摸清国内整体资源状况,逐步改善储采结构,形成一定程度的国家石油资源储备。
本着“优势互补、双赢互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我国陆上、海上石油资源对外合作条例,扩大对外合作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的范围和领域。鼓励外国公司投入勘探油气资源潜力较大、风险也较大的地区;投资开发未动用储量和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参与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对达到经济极限含水和极限产量的老油气田,制定尾矿政策。研究通过减免税费等政策,提高企业开采边际储量的积极性,延长油气田的有效开采期,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优化能源结构
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适当提高天然气投资在油气总投资中的比例,尽快增加储量和提高产量。
鼓励多渠道筹集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及其利用项目的建设投资。充分调动地方、社会、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天然气推向市场,本着谁用气,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面筹集建设投资。同时,积极提倡石油工业扩大开放,鼓励合作或利用外资参与天然气管道运输和发电、化工等下游项目。
对天然气项目在贷款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天然气价格、税收、环境保护和利用方面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法规,支持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资金投入,减免税种和降低税率,促进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鼓励石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实施油气进口多元化
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政府、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石油公司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通过政治、外交途径,改善与石油出口国,特别是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国的关系,争取签定政府间长期石油合作与贸易协议,改善进出口结构,形成稳定供应的多元化油气进口渠道,完善我国的石油贸易体系。
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当前的良好时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放宽境外油气项目投资限额,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国家专项基金等政策措施,鼓励并协调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国际化经营,从事境外油气勘探开发,形成一定规模的境外油气生产基地,同时带动国内技术、装备、物资出口和劳务输出。鼓励境外份额油进入国内市场。
在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营的同时,研究制定有关条例或规定,对于“走出去”合作开发资源,合作建厂、加工企业、技术服务、劳务输出等一律实行登记备案。加强对各石油公司在境外的活动的协调。
(五)统筹安排,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必须遵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证稳定供给。
建立国家石油储备,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改建、扩建。储备的石油可在国家的调控下,按一定比例进行商业运作,通过低收高出,筹集运行和维护资金。起步阶段宜加大商业运行比例,以减轻国家负担。储备设施的建设资金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广开融资渠道,利用政策性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
企业储备是在与其生产规模相匹配、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必须具有的储存量,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价格,平抑市场波动。要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国家给予财税等政策支持,加快建立企业储备。
(六)坚持厉行节约,抑制石油消费过度膨胀,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统一,实现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和布局,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
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贯彻《节能法》,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鼓励节油,杜绝和抑制无效、低效的石油消费;大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能设备,开发节油型产品;以立法为基础,修订和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节能、环保等测评指标,建立全国性宏观节油监控网络,定期发布监控信息,对相关设备和产品进行定期的抽检。
(七)改革石油投融资体制,加强监管,完善政策和组织保障
改革目前逐个项目投资审批制度为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的投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改革投资管理模式。
参照国际惯例,必须通过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健全管理主体,规范市场运作。进一步划分政企职责,加强政府对石油工业的宏观管理,明确石油工业政府管理部门的作用和职能,将政府的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管职能分离,相对集中行业监管职能,形成健全的石油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综合管理部门侧重制定政策、规划,负责综合平衡。监管机构在政策法规框架下,对油气资源、市场准入、价格调控、服务标准、信息以及质量、安全、环保等实行统一监管。通过系统化地建立和完善石油政策法规,把石油资源管理及石油业务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八)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各石油公司在已有改组、改造、改制的基础上,以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手段,以资产为纽带,对管理体制、业务划分、生产布局、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与人员结构等进一步深化改革,连动和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上下游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产销一条龙的企业组织结构条件下,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重组和上市融资,不断壮大整体实力,通过加强管理和实施低成本战略,形成能够与国外大公司相抗衡、可以担当起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重任、能够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综合性的特大型跨国集团公司。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