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 【发布单位】天津市
  •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6〕041号
  • 【发布日期】2006-04-21
  • 【生效日期】2006-04-21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天津市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津政发〔2006〕04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2006年1月4日市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的关键时期。我市科技发展要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此,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津政发〔2006〕7号)和《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天津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了33个科技专项和6个科技工程,共落实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0项,其中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62项、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765项、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98项,加快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推动了产业技术和结构的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国家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自1995年以来,我市科技综合实力一直保持全国前列,近四年连续位居第三。2001年至2004年的四年中,我市累计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资助经费达6.5亿元。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级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在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生物芯片、中药现代化、纳米材料、绿色电池、电动汽车、水资源及综合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形成了较明显的科技优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两院院士由2000年的20位增加到2005年的3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4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3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2004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7.88万人,科学家与工程师5.56万人,万名公民中科技人员达79人。

(二)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了46个驻津和113个市属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一批国家驻津科研院所成为国内相关行业设计及工程总承包的龙头单位以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和质量检测的核心单位,72个市属开发类科研院所完成企业化转制。建设完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成果推广中心6家。建成市级研究中心8个、工程技术中心17个、企业技术中心140个。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其中3个为国家级创业中心。大型科研条件设备共享信息网络正式启动,汇集了全市102家单位的大型科学仪器1000多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机构不断探索新的运转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市高新区、市开发区、保税区已经成为天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专利申请量由2000年的2787件增加到2004年的8406件,专利授权由1611件增加到 2578件。专利申请量首次上升到全国第9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6位,2004年专利授权同比增长23.4%。2001年以来的4年中,我市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5项,取得市级重大科技成果4831项,技术交易额累计达到153.9亿元。

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干细胞因子,成为我国2004年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开发出抗艾滋病病毒创新药物“西夫韦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美国专利授权,已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基因芯片研究领域申请国内外重要致病菌特异基因和探针专利94项,体液重要致病菌检测基因芯片进入临床试验。集成电路SOC芯片(片上系统)设计达到90纳米的国际先进水平。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纯电动汽车、橡胶机械装备等研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44.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731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3.1%增加到32.2%。“十五”期间,软件、新能源、北方环保科技等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全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22亿元快速发展到2004年的78.1亿元,软件出口额由0.35亿美元增加到2.01亿美元;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由0.96亿元增加到30亿元,锂离子电池扩能到年产2亿只,多晶硅、非晶硅等太阳能电池达到年产12.5兆瓦,成为国内技术水平领先、规模最大的绿色电池产业基地;环保科技产业产值由45亿元增加到128亿元,建成了国内技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中空纤维膜产业化基地;在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上,建成了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和头孢抗生素产业基地。通过持续创新与产业化,无缝钢管、皮质激素、复方丹参滴丸、力神锂离子电池、中空纤维膜材料和组件等成为天津新一代的标志性产品。

(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围绕提升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全市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由2000年的120家增加到2004年的2000多家,全市80%以上的重点企业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累计取得各类专利1079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新产品设计能力。通过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推动了天津市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全面实施,使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三相流化床、膜分离等16项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在全市中药企业中广泛应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居全国中药单品种销售量的第一和第二。

(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围绕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回用、工业节水、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并运行了国内第一个每小时2500吨规模的海水循环冷却工业示范工程和日产1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掌握了适合本市海域海水水质特点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各项技术经济参数和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自主开发、浓盐水利用等一批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取得7项专利,为海水淡化工程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工业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达到4~5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我市和国内40多家大型石化、冶金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到2004年,万元产值能耗降到0.51吨标煤,万元产值取新水量降到了24吨。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水耗、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等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七)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在医学医疗、生态保护、减灾防灾等领域取得并应用一批重要科技成果。2003年,依靠科学,战胜非典,并及时开展了SARS患者恢复期的健康随访和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的SARS流行病学、临床学和病例随访的数据库,受到国内外关注。在针灸、中医内科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提高了天津市医疗科研和临床治疗的水平,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围绕地铁一号线、狮子林桥改建、博物馆建设、海河生态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攻克并应用了一批相关关键技术,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面向全市的公民科学素养培训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受训人数超过百万,建成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80个,其中国家级10个,公众科学素养指标达到4.2%,远高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居全国前列。

(八)区县科技进步取得突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得到提高
2004年,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的区县达到4个,通过市级科技进步考核的区县12个,北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县科技进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引导支持红桥、东丽、和平、北辰、塘沽等区建立了特色产业企业孵化基地,宁河、宝坻、汉沽、武清等区县组建了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增强了区县科技成果承接和转化、产业化能力,促进了科技资源向区县的扩散和聚集。依靠科技进步成为区县加快发展的核心思想,区县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以及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等科技专项,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了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的全面合作,形成了支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市14万户农民科技致富,户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农业信息化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咨询和培训的主渠道。加大农业技术集成力度,在科学种植和养殖、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沼气开发、沼渣改良耕地等方面开展了技术示范。

(九)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拓展科技投融资渠道
全社会R&D内部支出由2000年的24.7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由1.51%增加到1.75%左右,居全国第四位。全市财政科技拨款由2000年的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49亿元。加大了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力度。建立了企银科“金桥之友”联谊制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支持。发挥政府创业投资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了我市创业投资的大发展。全市创业投资企业由2000年的10家增加到2004年的56家,注册资本由9亿元增加到37.8亿元,成立了国内首家非法人制创业投资基金――赛富成长基金。

(十)加大了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力度,促进了科技资源聚集和整合
“十五”期间,执行了83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派出1160名科技人员出国与国外同行进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拔尖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使我市在基因芯片、生物新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研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我市与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建立了科技工作会商制度和科技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科技力量聚焦我市发展和京津两地科技资源的共享。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走科技路,吃科技饭,在全市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观念,将科技投入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视优化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政策法规,成为不断加速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我市坚持以搭建科技创新创业的舞台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树立大科技观念,促进了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整体合力的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协同持续发展的路子,为天津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不多,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和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瓶颈问题的支撑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官产学研金结合和创新体系还未形成有机互动的组织和网络;全社会科技投入仍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投融资困难;高端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依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许多问题,科技进步面临不快则退的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我市科技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造就着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多方面的科技需求,形成对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市科技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未来5年,是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树立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信心和勇气,发挥我市的优势,利用好国内外的科技资源,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突出天津的地位和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广泛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突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原始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发展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作为出发点与宗旨,把发现、培养和凝聚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体制机制优先。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和障碍,增强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继续深化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技与教育、产业相互衔接与协同发展。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优化科技创新的软、硬环境,加强区域联合和国家各部委与我市间的互动,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加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坚持突出发展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生物技术与医药、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水资源等一些重点领域中,实现技术的跨越。

坚持突出培育创新主体。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与活力。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

(三)发展目标
根据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突出产业自主创新,提高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和新兴科技产业化能力;支持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科技资源整合,提高吸纳利用科技资源的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夯实创新的制度基础,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科技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各省市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市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的原创地、聚集地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承接地与扩散地之一。

到2010年,科技发展具体目标:

――掌握一批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培育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十大新兴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掌握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基本实现资源重复利用,重点行业和滨海新区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取新水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掌握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数字内容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技术,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为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中心、航运中心等提供技术支撑。

――掌握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保鲜及深加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

――掌握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中心,公共健康安全设防严密,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

――城市建设和安全关键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成较为完备的城市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应急和技术保障体系。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继续保持国内前列,专利年申请量达到2.5万件左右,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万件左右,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十五”末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人才队伍建设国内领先,公众科学素养达到7 %;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约9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突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比例达到约75%,初步建成滨海新区研发与转化基地,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创新效率高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围绕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等10个重点领域、46种优先发展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12项重大科技专项,实现信息、生物等领域的技术跨越;培育壮大10个新兴科技产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构建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滨海新区研发与转化基地,优化“两基一带”的科技创新布局,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开放环境,使我市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技术
在天津市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6种优先发展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重点掌握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等产业的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技术;重点解决人口与健康、城建与交通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

1.电子信息
(1)软件技术

重点构建支撑全市海运、空运、路运物流系统平台,重点开发并应用面向物流行业的中间件、信息安全、电子标签等技术,发展与物流平台相关的金融保险、电子通关、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平台的软件关键技术;以移动通讯终端、汽车电子为主要应用领域的高端制造业嵌入式软件;以日本和欧美为重点国家的软件外包出口,以业务流程外包(BPO)、通讯增值服务、呼叫中心和数字内容产品为主的软件信息服务;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设计等为重点的动漫产业软件支撑技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IC)设计、无线射频识别(RFID)、信息安全及病毒检测等产品为核心,面向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软件。

(2)微电子技术

积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重点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及关键IP核的开发、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开发;推动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技术及配套材料、设备的发展。重点发展面向射频识别及收发、图像传感、数字电视、图像处理、宽带通信等领域的芯片设计与开发。基本形成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模块生产到整机应用较为齐全的微电子产业链。

(3)光电子与激光技术

整合光电子技术与产业的多种资源,集中力量在半导体照明技术、激光及应用、光传感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和先进性并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产业上形成一定的规模。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功率型LED芯片制造关键技术、LED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技术;全固态激光器、激光检测技术;先进传感、光电检测器件与集成技术。

(4)数字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有线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接收技术,数字式机顶盒开发、生产技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技术开发;数字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相机开发与生产技术;等离子体平板显示技术(PDP);网络信息家电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

2.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
(5)医药生物技术

发展基因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虚拟药物设计与筛选技术等关键技术。通过基因操作,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或个体为反应器,批量制备药用蛋白或小分子及基因治疗产品;建立大规模人源抗体库,筛选药用单克隆抗体,或将动物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制备抗体药物;根据生物大分子、即药靶的立体结构,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设计和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或对已有药物进行结构优化。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疗效显著的创新药物,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系列化,培育1~2家龙头企业,成为全国一流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产业基地。

(6)工业生物技术

重点发展微生物选育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混合、传质、反应器类型及操作方式等工程因素对生物过程的影响及控制对策,进行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针对一定生产需要,通过诱变、基因操作等遗传改良手段,构造生产性能优越的菌种或菌群。通过突破基础性关键技术,提升传统食品、化工、环保、石油等行业的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和污染;发展生物质利用的成套技术,以生物质原料能源和产品逐步代替传统的石油、化工产品,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7)农业生物技术

重点开展水稻和蔬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蔬菜和苗木转耐盐碱基因育种研究,蔬菜单倍体育种研究;进行山羊体细胞克隆技术、奶牛胚胎分割及性别鉴定技术研究;开发鸡基因工程疫苗、BT微生物农药和处理畜禽废弃物的微生态制剂。开发出8~10种应用生物技术的蔬菜和水稻品种;3~5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和微生态制剂;成功实现体细胞克隆山羊。

(8)中药现代化技术

重点发展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技术及开发技术、中药有效成分筛选技术、中药生物效应鉴定技术、中药虚拟筛选技术;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中药现代化生产的过程检测、质量控制与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制现代中药新药和开展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开展现代中药检验、检测技术和标准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打造集我国现代中药物流、现代中药生产与技术交流、现代中药出口、中药信息交流、中药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中药港。

(9)化学合成制药技术

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老年病、内分泌、肿瘤、抗病毒等药物的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等药物合成新技术;应用高新技术进行传统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药物和氨基酸药物品种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工艺的改进;开发市场规模大的非专利药;开发制剂新技术和药物新剂型。建设并完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市医药产业提供重大产业化项目源;一批创新药物、非专利药物、药物新剂型获得生产批文;加快医药高新技术应用和共性技术推广。

(10)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研发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重点开展医学超声成像关键技术与设备;新型功能成像技术和设备;新型人体生理/病理信号监测分析技术和监护设备;医用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重大疾病的物理治疗、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和设备;激光医疗器械领域关键技术;骨科植入材料和医用塑料技术与产品;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技术与设备等研发,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

(11)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技术

利用干细胞资源,重点发展干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技术,将具有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植入受损组织,使其增殖、分化,代替受损组织;综合运用干细胞和材料技术,使受损组织重建。通过研究,取得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沿技术成果,促进我市再生医学服务业的发展。

3.能源
(12)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

围绕化工、冶金、机电等耗能行业,重点开发工业锅(窑)炉的节能关键技术与装置;系列高效传热元件与换热设备的开发与试验研究;工业过程低温余热的高效回收技术与装备;新型第二代能源系统的研究及小型(微型)燃气发动机等热驱动装置开发。通过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大力推广现有成熟、先进的节能技术,解决工艺技术瓶颈,并在全市推广普及,使重点大中型企业主要产品能耗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和比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13)可再生能源技术

重点研究高稳定转换率、低成本的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材料、先进制备工艺技术、制造和测试设备关键技术;新一代薄膜、叠层和其他新型太阳电池的规模化制备技术与装备;可再生能源安全并网发电技术;海上风场发电技术;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太阳能、生物质能、碳一化工等制氢关键技术;生物质发电和液体燃料转化技术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建成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太阳电池研发基地和产品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系列太阳电池产业化基地。

(14)能源高效存储及转换技术

重点发展新型高容量、高功率、长寿命动力型二次电池制备技术,氢能高效存储与转换技术;重点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制备技术、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

(15)核能安全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低温核能供热利用技术、核能与海水淡化耦合的应用技术,为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4.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
(16)绿色化工过程及其装备技术

重点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催化技术和催化剂;高效耦合多级分离与纯化技术、快速结晶技术;提高生产原料利用率技术、生产过程余能综合利用技术、过程能量集成及系统优化技术、高效节能分离技术;结晶、精馏、空分等静态成套化工分离装置及其智能化控制系统。突破大规模化工短流程工艺技术及其成套装置的核心技术,形成新一代绿色制造流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保护资源、节能降耗、降低水耗及减少污染上有较大的突破。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17)石化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技术

重点开发石化及下游产品的新型催化技术、碳一化工新技术、高性能聚烯烃树脂合成新技术新工艺;合成材料加工及应用技术;清洁汽柴油生产技术;先进的化工分离技术;反应过程强化技术;重质含硫原油加工技术。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石化、化工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取得3~5项创新性成果,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绿色生产工艺、高附加值的石化下游产品链。

(18)膜技术与膜材料

重点开发中空纤维膜材料、膜组件、膜装置的制备技术,模块化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成套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技术,膜生产与应用过程中的标准化技术,开发超滤、纳滤、富氧膜、管式膜等聚烯烃低压复合膜、气体分离膜材料制备技术。重点突破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连续流微滤(CMF)装置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及再生回用、海水淡化前处理、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技术。

5.装备制造业
(19)成套装备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与系统集成技术,集中力量解决若干装备成套技术关键,力争在建筑成套机械、液压机成套装备、输配电成套设备、水电成套设备、大型成套连轧机组、民航特种装备与系统上有新的突破,形成若干综合配套能力显著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优先支持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成为有特色、有竞争力、技术领先的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20)先进制造技术

围绕重点行业,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制造产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工制造能力、管理能力和集成水平。重点发展智能自修复与再利用技术、计算机集成技术、微机器人技术。通过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使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汽车及零部件配套技术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新技术;轿车车身设计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安全技术;汽车环保技术;轻量化材料及应用技术、制造技术;电动汽车开发技术;燃油汽车环保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技术。带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把天津建成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22)先进冶金及高档金属制品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对钢铁工业长期发展具有影响的前沿技术;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钢管连续轧制过程控制及特殊连接技术;板型控制技术;高档金属材料制造技术及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有色金属再生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使冶金及高档金属制品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达到国内领先,树立天津的无缝钢管、优质板材和高档金属制品在国内的品牌优势。建成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高档金属制品产业基地。

(23)高性能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技术

重点发展高性能液压、气动元件;中高压螺杆泵;起重设备;高低压电器产品;高速、重载齿轮设计制造技术。从基础元器件产品制造和测试的瓶颈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问题,满足主机发展的需要,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6.都市农业
(24)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重点发展计算机辅助育种技术;耐盐、耐旱等抗逆材料技术;黄瓜、菜花、水稻等常规育种与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重点推动杂交粳稻、黄瓜、辣椒、菜花、鲜食玉米、花卉等新品种的良种产业化技术;生猪、奶牛、肉羊新品种改良及繁育技术。南美白对虾、牙鲆、河蟹等水产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创制80~100个育种新材料,选育50~60个农作物新品种,达到平均增产10%以上。

(25)健康养殖与安全种植技术

重点突破保护地蔬菜安全种植技术,生猪、奶牛、肉鸡健康养殖技术,主要水产品种健康养殖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温室设施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和设备。研制出8~10种畜禽、水产安全饲料、药物,6~8种健康养殖和安全种植技术模式,形成8~10个健康养殖和安全种植示范区(点)。

(26)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

重点开发大宗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设备,猪、肉鸡、奶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技术,大豆、辣椒等有效成分提取技术;花卉、鲜活水产品储运技术;辐射及生物保鲜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技术,开发出10~20种农产品运输保鲜新材料和新装备;形成8~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企业。

(27)农业信息化技术

重点开展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蔬菜、小麦、水稻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形成1~2个核心示范;开发设施农业的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开发10~15个畜禽品种核心群管理系统、繁殖管理系统、饲养管理系统、疾病防治系统;开发完成工厂化水产养殖动态监控系统,并形成1~2个示范;发展畜产品可追溯数字技术,开展畜产品可追溯示范;开发适用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110服务系统。

7.现代服务业
(28)支撑现代物流的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现代物流系统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多式联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等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基于XML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编码体系与自动识别技术在现代物流的应用;智能化传动装卸搬运及包装、拣货技术及装备;电子标签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现代物流数据采集、信息内容规范和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基于XML的现代物流标准化技术;现代物流配送、仓储、设施及多式联运系统的标准化。

(29)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技术、关键基础数据共享技术;电子政务中社会应急联动关键技术开发;建立基于普适计算的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向全社会提供优化的数据服务。重点支持电子标签与电子签名有效性技术、信用评估体系及相关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及物流跟踪技术等电子商务平台关键技术;新一代数据库技术、移动代理技术、虚拟专网技术等电子商务综合服务技术;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系统关键技术。

(30)金融保险服务支撑技术

重点发展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指标和分析模型、金融信息安全技术等金融保险服务支撑技术。

(31)城市信息化与信息服务技术

集成应用国内外各种先进技术,建立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重点开发政府信息化、社区信息化领域的技术集成应用技术;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城市空间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城市数据中心建设、运行与管理关键技术;未来网络构建、融合与整合关键技术;虚拟现实和模拟的关键技术;城市模型的构建技术;数字内容产品为主的信息增值服务。为全面提高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重点开展计算机病毒监控、预警及应急处理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统一数字认证平台及密钥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数据容灾中心建设、运行关键技术研究。

8.资源与环境
(32)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区域水资源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技术,突破再生水安全利用技术,雨洪水调蓄与人工增水技术,微咸水开发与利用技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初步形成多水源供水格局。

(33)综合节水技术

重点突破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石化、冶金行业企业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行业适用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喷灌、微灌技术;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开发节水设备及器具等建筑节水技术;开发给水工程系统中降低管网漏失率技术以及管理节水技术。

(34)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反渗透膜法、热法和膜法耦合、低温核能与热法淡化耦合等工程技术,重点突破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及多联体耦合设备国产化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万吨级膜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大规模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装备、大规模海水净化工程技术、浓盐水综合利用、大生活用海水利用技术。开展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标准研究和海水利用的环境影响研究。

(35)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废物最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关键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开发化工、冶金等典型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循环经济发展中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电子废弃物等废物和废旧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废物和废旧产品回收、加工、利用、再循环成套技术;开展行业环境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展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的模式研究, 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面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36)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

重点开发滨海新区污染综合调控与产业污染控制技术,区域综合污染控制技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恶臭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综合减排技术、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重点突破海河、蓟运河水生态环境功能保障技术,资源性缺水城市景观水系生态重建技术,发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技术、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供科技支撑。

9.人口与健康
(37)重大疾病防治技术

以突破某些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蛋白质组学等高新技术研究,发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乳腺癌、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器官移植,创伤愈合和组织修复、神经元保护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明显降低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8)遗传性疾病防治与优生优育技术

研究制定适度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的综合方案及人口控制策略,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以保持高避孕率水平、提高避孕有效率、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线,开展安全有效避孕、节育等生殖保健新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胎儿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等产前筛查、诊断与治疗、母婴保护等技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降低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率。

(39)公共卫生关键技术

建立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信息网络。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及各种新发传染病,建立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病原体检测、监测和预警系统,开展重大传染病流行规律与传播机制的研究与相关疫苗的研制开发;针对精神与心理卫生、意外伤害及新的职业危害、环境污染引起的重大疾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展干预策略和控制技术研究。

(40)食品安全技术

根据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的全程控制原则,构建食品安全监控网络和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在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检测、控制、预警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支持食品安全预警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与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研究;食品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本底调查、人群暴露评估研究,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10.城市建设与交通
(41)港口建设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港口建设与港区海洋生态保护技术、新型港口工程结构与建设技术、大型原油码头建设新技术、天津港“港岛”吹填技术、深水航道建设技术等港口基本建设技术。重点发展以港口“环网”建设为基础的港口现场监控系统、“关港联动信息平台”、港口电子商务系统等港口建设与运营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港口管理能力。加强引进技术与设备的消化、吸收和港口交通配套技术开发,为建设国际化港口提供技术支撑。

(42)智能交通技术

重点研究与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地图制作技术、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高灵敏度监视传感器关键技术、抗干扰通讯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等,在集成上述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建设交通指挥控制系统;交通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交通电子监控系统;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

(43)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技术

以建立全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在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研究与开发高危化学品和燃气输送运输动态监控管理技术;输油(气、水)管线检测、报警、关断及维修技术;事故隐患快速智能诊断关键技术; 特种设备安全控制技术;中短期地震预测预报关键技术;地面沉降监控技术;中短期天气精确预报关键技术;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和监测技术;防洪体系安全评估及风险评估技术;隧道安全隐患监控、预警及救护技术;互联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海量数据灾难备份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市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44)城市人居环境技术

结合城市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修复与改善,重点研究城市人居环境模型的构建技术和城市环境模型素材库建设技术、城市环境虚拟现实和模拟的关键技术;单项生态技术集成应用的新型节能、环保、智能住宅体系建设技术;住区环境建设与监测技术,室内环境监测与净化技术;盐渍地绿化技术、太阳能城市照明技术;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技术;人居环境评价标准与评价技术。

(45)绿色建筑与建材技术

开展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重点开发复合墙体材料、保温防水涂料、纳米改性建材、特种水泥等新型环保、节能、功能性建材;重点研究建材洁净生产工艺;研究建筑节能、大型桥梁、深基坑和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与方法;制定建筑能耗检测标准、技术与方法;开发新型建筑结构及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智能建筑及设备成套技术;开发软土地基条件下大空间地下建筑施工技术。

(46)农村城镇化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与改善,大城市周边城镇先进规划技术与方法、农村城镇化虚拟现实和模拟技术;农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小城镇供热与供冷技术、城镇能源与农村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乡镇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城镇垃圾处理技术;城镇节能住宅先进实用技术;生态型小城镇管理信息一体化技术。

(二)重大科技专项
为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实施“科技创新重点跨越行动”。在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凝炼出12个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产品或科技工程作为重大科技专项。涉及高技术产品的有半导体照明、基础应用软件及高端通用芯片、节能环保汽车、膜技术及产品、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风力发电设备6项;涉及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产业化、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信息技术集成应用2项;涉及能源资源环境及人口健康领域的有生物质利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河下游及渤海湾污染防治与修复、重大疾病防治4项。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具有战略性、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前瞻性的高技术新产业,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紧迫的瓶颈问题,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1.半导体照明
半导体照明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半导体照明光源将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个飞跃,将为人类带来节省能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照明革命”。我市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并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发展半导体照明技术,加快推进产业化,对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战略意义。

集成相关科技资源,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半导体照明材料、器件和芯片设计等方面取得突破,抢占技术制高点。在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尽快形成市场规模。重点发展功率型、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材料、芯片及封装的产业化关键技术;LED器件及应用集成关键技术;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系统技术开发及示范。到2010年,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产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蓝宝石衬底材料月产10万片的规模,年销售3亿元,创利税1亿元;建立芯片组装和器件封装生产线,形成国内主要的从基材加工、芯片制造到器件封装的完整的LED生产基地,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较高水平,半导体照明材料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进入世界前5强。

2.基础应用软件及高端通用芯片
软件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国内外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基础软件是整个软件系统的核心和基础,高端通用芯片在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大力支持基于开放源码的系统和工具软件开发与应用,基于中间件等新技术的行业应用软件,通用及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的态势并力争有所创新;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突破若干关键技术,解决制约新技术应用的技术瓶颈,在我国基础软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力量,在提高特种专用芯片的设计开发能力的基础上,突破高端通用芯片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规模产业。到2010年,创品牌软件20个,其中8~10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产品及技术服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3.节能环保汽车
我国陆地交通油耗占交通总油耗的70%以上,汽车废气总排放量以每年30%递增,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节能环保汽车具有节约石油资源、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特点,对保障能源安全、改善大气环境意义重大。作为普通燃油汽车的必然换代和替代品,节能环保汽车将具有巨大的市场,可以带动我市汽车工业以及电池、电机、电力电子和机械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经济型小排量汽车。开展自主品牌微型轿车搭载柴油机的技术攻关;开展汽油机TJ376四气阀的改造,采用VVT、电子气门、CAN总线等先进技术,实现汽油机的柴油化;自主开发出全新型1~1.5升汽油机,排放达到欧Ⅳ标准,完成匹配和搭载,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

发展先进电控共轨柴油机。开展电控共轨燃油系统关键技术成熟化和工程化攻关,与我市发动机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优化匹配,开发出采用电控共轨燃油系统的中重型汽车用柴油机,并形成年产5万套生产能力。结合天津市经济型轿车产业基地的优势,开发采用电控共轨燃油系统的新型小排量轿车柴油机,建成年产10万台采用电控共轨燃油系统的轿车柴油机生产规模。到2020年,形成电控共轨燃油系统年产50万~100万套的生产能力,先进柴油机年产30万~40万套的生产能力。

发展电动汽车。在现有研发基础上,以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动力总成和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到2010年,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年产量达到3万~5万辆,实现产值30亿~50亿元。并建设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平台、开发出燃料电池轿车和燃料电池客车原型车。2010~2015年,继续扩大纯电动轿车、混合动力轿车及其动力总成和动力电池的产业化规模;实现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系列化动力总成产业化。整车年产量达到10万辆,动力总成总产量达到15万台,实现产值150亿~20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投入适度规模小批量生产。到2020年,形成我市电动汽车的两个基地(研发、产业基地)和三大系列(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布局,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产值达250亿~300亿元。

4.膜技术及产品
膜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在水处理、海水淡化、生物、化工、医药、纺织、电力、石油、食品、冶金和环保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全球分离膜市场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其需求量将以每年14%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膜工业的总值仅占世界同期膜市场总值的1.6%左右。我市是国内从事高分子膜分离研发和生产的三大基地之一,中空纤维膜成果及系列产品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发展膜技术及产品,对于保持我市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意义重大。

以大型示范工程为龙头,集成优势技术,攻克关键技术并系统集成,加速产品系列化,形成工程化成套化技术和装备。重点开发中空纤维膜材料、组件等技术,发展成套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技术;突破复合膜、气体分离膜和管式膜、无机膜等材料制备技术;开展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连续流微滤(CMF)装置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及再生回用、海水淡化前处理、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生物工程、中药现代化、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到2010年,建立5~6项大规模应用示范工程;取得专利30~40项;制定2~4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创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膜材料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及其产业化方面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知名品牌,推进膜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产值10亿元,带动环保、海水淡化、生物医药、电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5.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航空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使用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部依赖进口,在使用中已经暴露出对国内工作环境适应性差、维修保养周期长费用高、升级和二次开发困难等诸多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10~15年中,仅大型民用航空器数量一项就将从现在的700余架猛增到2020年的3600架,给航空运输的保障系统――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要依托航空城,充分整合国内相关研究和生产的资源,加强与中国民航总局等相关单位联合,做好顶层设计,开展集成创新及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发具有高度可靠性的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系统、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在新一代空管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通讯、导航和监视于一体的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使我市成为民航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6.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产业化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新品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30%以上,是实现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市的蔬菜、水稻等作物育种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居国内领先,黄瓜种子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拥有黄瓜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等一流的研究机构,形成了科润、神农等知名品牌。随着国内外种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研发力度,提高良种产业化水平,才能保持我市在农作物育种上的优势,壮大农作物良种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重点突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若干关键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新方法和新材料创制技术研究,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入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常规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研究,选育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进行农作物新品种制种、加工、检测等产业化技术研究;蔬菜、花卉种苗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名优水产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完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平台,加强天津市蔬菜育种中心、天津市水稻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种质资源库,培育一批专业型研究所和龙头企业,形成天津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研发和产业化技术体系。重点推动良种产业化,完善农作物新品种产业化体系,完善和扩大农作物新品种良繁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市场销售体系。到2010年,建立国内领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与平台;创制80~100个育种新材料,选育50~60个农作物新品种;建成黄瓜、菜花、辣椒、水稻、花卉等8~10个优势品种的繁育基地;形成3~5家产值过亿元的种子(苗)企业,产值规模达10亿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00亿元。

7.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是滨海新区建设的重大任务,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与航运中心的形成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依靠我市海港、空港的优势,搭建全市物流信息大平台,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意义重大。

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为总目标和方向,整合我市海运、路运、空运和口岸通关等物流产业相关资源,按照“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的原则,建立高效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开展现代物流系统的仿真技术、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技术等物流技术集成创新,搭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全市物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保证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提高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开发建设港口物流系统、保税物流系统、空港物流系统等综合物流系统;开发建设商贸、中药、农产品等行业的物流系统;鼓励支持物流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逐步形成面向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系统,全面提高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保障全市物流业以不低于年均15%的速度增长,并显著改善我市的整体投资环境,增强对国内外企业的吸引力。

8.生物质利用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每年有7亿吨农作物秸秆、22亿吨畜禽粪便、2亿吨林木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是潜在的清洁能源和环境友好产品的原料资源。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是实现资源多元化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符合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对于部分替代原油、缓解能源短缺局面、减少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重点开展能源植物良种选育研究;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能源、材料和化工产品的成套技术的研究,突破原料处理、微生物选育、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乙烯、生物制氢、工业化沼气、聚乳酸、聚谷氨酸等产品。到2010年,形成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和生物材料产业,培育1~2家大企业,产值达到4亿元;到2020年,成为全国生物质利用技术水平高、技术配套齐全的地区,生物柴油、生物乙烯与下游产品、系列化生物材料等相关产业规模达到国内最大,产值达到30亿元。

9.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
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培育形成集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洋化工相互衔接的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海域污染,综合效益巨大。

以大型示范工程为依托,整合优势资源,开展集成创新,开发成套技术装备。完善千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开放式试验和评价平台,为大规模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提供技术经济参数;重点突破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关键技术、大规模取水技术,开发膜用系列化学品、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提高关键装备的国产化率;建成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掌握膜法海水淡化大型单体装置设计、控制、安装技术,提高我国大规模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技术水平。与核能开发机构联合,开展低温核能与海水淡化耦合等新技术研究。结合滨海新区电力设施建设,开展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耦合技术研究,推广大规模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形成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海水冷却与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技术。到2010年,海水淡化产能达到日产50万吨规模;推广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年替代淡水3亿立方米;建成国家海水淡化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国家海水淡化与利用工程中心,为进一步形成海水淡化与利用产业化基地奠定基础。

10.海河下游及渤海湾污染防治与修复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我市发展的天然优势和宝贵财富,但是近几年海河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大量污水注入渤海湾。渤海是我国近封闭型的内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每年接纳约10亿吨污水,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海河下游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趋势,确保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海河下游及渤海湾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

突出海域特色,以整治陆源污染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将近岸海域、入海河流及沿岸陆域作为有机整体,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联合相关省市,开展污染监测、预警、防治和修复技术开发。重点开发海河下游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典型海岸带生境退化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重点开展渤海环境污染、生境退化预警系统研究;渤海天津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渤海生态修复和重建工程技术研究。到2010年,初步建立渤海污染监测系统和减灾防灾系统,重点海湾和河口的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目标,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重点海域生境得到初步恢复,资源开发有序有度。渤海近岸海域及整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

11.重大疾病防治
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高发流行态势,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占总死亡率的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传染病的防治任务仍很繁重,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性病、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SARS、艾滋病等新发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意外伤害居我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五位,精神疾患和心理卫生问题引发的疾病负担日趋加重。攻克以上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对于全面提升我市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意义重大。

以我市医学重点学科为基础,发挥相关学科的优势,重点加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病、重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创伤及颅脑损伤、器官移植外科、精神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在新药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我市对上述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明显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我市医学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的科研和疾病防治水平,保持相关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2.风力发电设备
风力发电是我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我国风能可开发储量,陆地10米/秒以上为2.53亿kw,海上为7.5亿kw,现在开发不足100万kw,约为总装机容量的0.2%。我国大型风电场的成套设备大部分从国外进口,装备的国产化潜力巨大。我市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风电设备产业具有较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强。加快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对提高风力发电成套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开发新型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与电气控制系统为核心,重点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变桨距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开发兆瓦级的双馈异步和低速同步(无齿轮箱)两种类型风电机组;开发发电机励磁调节、风机变桨距控制、风车偏航控制、液压刹车等集中智能控制系统;系统测试关键技术;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和耐腐蚀性能,海上输电及安全并网技术。5~10年内,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培育一批风电设备生产骨干企业,产业规模达到20亿~50亿元。

(三)重点培育的新兴科技产业
新兴科技产业是指已具备一定产业化基础,未来能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活力强、规模大、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5年,我市要通过实施“新兴科技产业重点壮大行动”,以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积聚人才与资本,营造产业化环境,加强产业规模化生产技术攻关,培育壮大软件、生物技术、现代中药、绿色能源、环保科技、水资源产业、纳米与新材料、海洋科技、民航科技、科技服务业等十大新兴产业。到“十一五”末,新兴科技产业的总产值达到2250亿元左右。

1.软件产业
充分利用我市在软件领域的人才优势、地理优势、市场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天津软件园为依托,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支撑,以国际化为方向,以政策环境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与应用部门的结合,全面提升我市软件产业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

重点发展物流软件系统、高端制造业嵌入式软件、软件信息服务和面向重点领域的应用软件。重点支持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制作等为核心的动漫产业软件应用技术开发。实施自主培育和招商引资双百亿行动计划、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和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三项计划,实施天津软件园建设规划,与北京共建“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全面提升软件产业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50亿元,其中,高端嵌入式软件为200亿元,软件服务为100亿元,产品与系统集成为50亿元;培育和引进软件销售收入过10亿的企业5~10家,引入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及研发机构20家以上;通过CMM和CMMI认证的企业50家以上;创建8~10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软件产品。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建成集研发、孵化、生产、培训、服务和商务为一体的生态软件产业基地。

2.生物产业
伴随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研发和生物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生物产业正以高于20%的年增长速度高速成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纷纷采取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网罗人才、垄断专利、发展园区、培育产业等综合措施,加速抢占国际生物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按照“人才引进、技术承接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以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本市已有技术及产业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研发国家队”开展广泛合作,围绕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等重点方向开展核心技术研究,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到2010年,通过自主研发的带动,形成生物技术制药和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群;生物催化技术将渗透到化工、环保、石油等传统行业,降低其成本和污染;初步形成再生医疗服务业。新兴生物产业整体规模达到50亿元,为生物产业大发展打下基础。

3.现代中药产业
我市现代中药产业在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整体布局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中药大品种和高度集约化的现代中药产业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加速中药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药国际化,对于提升我市的中药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中药的国际化为目标,完善和建设中药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我市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完善我市的中药科技产业链,整合优势技术力量,研制一批现代中药大品种,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的制药工程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调整和提升,带动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建成高水平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天津)基地,培育2个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中药销售收入达到240亿元,打造集现代中药物流、现代中药生产与技术交流、现代中药出口、中药信息交流、中药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中药港。

4.绿色能源产业
随着环保呼声日益高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绿色能源已经成为21世纪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能源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在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的指导原则下,积极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护自然环境和节约常规能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技术保障。经过多年努力,天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级绿色能源产业基地。

根据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地制宜、多样化利用为发展思路,整合技术和产业资源,通过实施示范工程,进一步促进锂离子电池等绿色高能电池和地热能利用产业化与规模化;培育太阳能、风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生物质能等新的产业增长点,实现新能源产业规模化;重点实施电动汽车产业化工程,到2010年,绿色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比率达到2%。

5.环保科技产业
天津是我国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环保材料开发及利用、环保监测仪器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专利,形成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和津南环保产业密集区2个环保机械加工基地及一批成长性好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

要统筹环保领域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坚持可持续发展,以防治污染为中心,加强环保应用技术和重点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快生物、信息、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完善环保高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发展环保成套装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产业,加强具有优势及特色的环保高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与系统集成,力争在环保优势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固体废物管理与资源化方面,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推动烟气除尘、脱硫等技术的产业化,在环保设备制造、清洁生产等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带动我市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环保科技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6.水资源产业
水资源产业是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是科技、工程、装备及综合管理技术的集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政策性,我市有着扎实的科研基础、雄厚的技术支撑、产业化能力,水资源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坚持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管理和技术,加快吸引国外水务巨头进入天津的步伐,实现水资源产业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突破关键技术,优势重组,实现产学研联合协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培育并壮大优势科技型水资源企业,促进产品成套化、品牌化,实现科技产业化、规模化。建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程、污水处理成套技术设备与资源化工程、工业水处理及节水技术工程、农业安全供水及灌溉技术工程、滨海新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等五大科技示范工程,摸索经验,实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水资源产业链条的有机整合,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使我市水资源产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实施一体化发展,到2010年,新型水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7.纳米与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技术是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发展提升的基础和先导。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发展新材料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纳米技术是当今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5~10年是纳米应用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纳米技术将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针对不同新材料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在量大面广的传统基础材料领域,以引进消化为主,大力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改进传统材料产业;在种类多分布散的新兴新材料领域,选择具有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好的若干领域,通过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小巨人”企业群;在支撑天津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材料领域,选择对下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的若干领域,重点突破,促进下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开发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下游产品、先进冶金制备工艺及高档金属制品、生物医用材料、电子信息与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新能源材料及应用、生态环保材料及应用。到2010年,在化工新材料、冶金新材料及高档金属制品等领域,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达到国内领先,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冶金新材料及高档金属制品产业基地;在纳米技术等新兴的新材料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局部突破”,打造5~8个具有天津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3~5个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产业规模处于国内前三的企业群,工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并在该领域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

8.海洋科技产业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日渐向海洋推进。高新技术在海洋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油气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市拥有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四个专业海洋科研机构、一批国内外知名涉海科研设计咨询机构和涉海高等院校,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及海洋科技成果数量位居国内前列,形成了一批国内一流的海洋科技领域,我市发展海洋科技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很大。

未来5年,要进一步发挥我市海洋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设一批国家级或市级海洋重点科技创新机构,通过共建、认定等多种途径,形成海洋科技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5~8家国家级工程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新建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支持国家海洋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要集中优势力量,选准目标,突出集成化技术创新,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海洋化工与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洋经济重要领域的工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五个领域中的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并通过科技示范工程,加速产业化,形成新的海洋科技产业增长点。到2010年,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海洋生物资源利用20亿元,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30亿元,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80亿元,海洋化工新产品及海水化学资源利用60亿元,海洋环保与海洋观测、海洋信息等10亿元。

9.民航科技产业
我国民航整体在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跨越,民航总局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建成适应民航可持续发展的引进、消化和开发创新的战略,将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列入即将实施的《中国民航科教振兴行动计划(2004-2010年)》,基地选址已纳入天津机场总体规划中。要依托中国民航学院等在津高校科技和人才、天津良好的制造业加工基础和投资环境,利用津京区域交通便利的条件,充分利用机场土地及配套资源,加快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逐渐形成天津的特色产业,成为天津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以研究开发民航关键技术和产品为主导,围绕关键领域,办好民航科技产业孵化器和民航大学科技园,引进民航重大装备、飞机零部件制造等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并逐步实现本土化,重点自主研发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器适航维修、民航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和特种设备、专用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提高民航技术先进性和竞争力,建设民航产品生产制造与维修基地,到2010年,民航科技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10.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是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形式。科技服务业主要包括委托研发、科技咨询、工程设计、生产力促进、技术交易、科技信息、科技孵化、创业投资、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软件增值等服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对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要积极培育全国知名品牌的工程设计咨询机构,打破资质壁垒,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条件成熟、具备一定品牌和规模的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发展壮大工程设计咨询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现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吸纳民间资本,培育3~5个资本规模10亿元以上的骨干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建立若干个具有较强影响力、国内一流的科技咨询机构,重点培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咨询市场,加快发展技术研发和科技咨询业。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加大种业的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动植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来持续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到2010年,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超过350亿元,增加值达到260亿元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10%。

(四)应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
按照“统筹规划、有限目标、广泛探索、突出重点,鼓励创新”的原则,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天津基础,实施“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培育行动”,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解决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问题,研究开发一批前沿技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技术源。

1.信息科学与技术
重点支持信息与信息处理、信息电子学与信息光电子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凸显信息技术的超高速、高可靠、大容量、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目标,力争使我市总体信息技术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1)信息与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发展海量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信息的生成、获取理论与技术;信息网络与支撑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

海量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的重点是海量信息传输、存储、交换和使用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新型计算方法与理论。信息的生成、获取理论与技术重点支持数据采集与传感器理论与技术;多种工作模式下信息的获取。信息网络与支撑技术重点支持新型信息传输理论;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方法重点支持新型计算方法与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多媒体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重点支持可控可信信息安全理论;大规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信息隐藏技术与方法;密码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协议、模型和机制。

(2)信息电子学与信息光电子技术重点发展微纳电子学;电子与光电子集成技术;新型信息光子学与光电子学效应与器件。

微纳电子学重点支持微纳电子设计与制备技术;微纳电子体系特异性能与表征;微纳电子器件。电子与光电子集成技术重点支持微结构设计;新型集成技术;集成器件高效检测技术。新型信息光子学与光电子效应与器件重点突破光子学与光电子学效应;新型激光器;信息传感技术,全光网络新型器件。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技术重点发展生物信息学;量子信息学等。

生物信息学重点突破计算生物学;基因组信息结构和生物序列比对与拼接计算等技术。量子信息学主要解决信息的量子表象、存储、处理和传输;量子器件制造理论;远程量子通信和安全等问题。

2.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过程的基础科学,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表现出微观与宏观、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由定性走向定量,由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征。“十一五”期间,重点围绕现代生物学、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新方法、农业生物技术、医药新技术等展开研究。

(1)现代生物学重点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的生理与病理代谢、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

分子生物学重点开展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技术研究。细胞生物学的重点是细胞活动的分子机制及遗传控制;治疗性干细胞与克隆技术;干细胞及其分化、调控技术;干细胞的培养与建系。生物的生理与病理代谢的重点是代谢组学;代谢途径关键酶结构与功能。

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技术重点发展高灵敏的检测、分析和成像方法和技术;高分辨、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创新的生物医学图像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重点支持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

(2)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新方法重点发展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开展蛋白质功能研究;研究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新方法。

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重点支持重大疾病的干预新技术、重大疾病相关因果关系、病原体转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的研究。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新方法重点发展重大疾病的诊断新方法与新型疾病诊断技术、疾病相关靶标的鉴定和确证方法及技术,开展重大疾病治疗新方法、重大疾病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研究。

(3)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多样性与新品种选育的遗传学基础;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及细胞克隆技术;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细胞工程技术;动植物疫情快速诊断、预防与治疗;农作物与园艺作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

(4)医药新技术主要针对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运用分子生物学及与药物学、药理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等重要理论和研究手段,发现和确认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发展药物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重点突破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新型药物筛选模型;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水平上的作用机理;现代中医药理论与机制等技术问题。

3.新材料与纳米技术
“十一五”期间,新材料领域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围绕新一代关键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通用材料高性能技术、新材料制备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等开展研究。

(1)信息材料重点发展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和磁功能材料。

微电子材料重点发展大直径单晶生长技术;特种晶体材料的精密加工、杂质缺陷的控制与利用。光电子材料主要支持半导体照明用衬底材料与外延技术;材料性能与LEDs发光效率。光子材料主要支持光子晶体中信息传输机理;光子晶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磁功能材料主要支持磁弹性材料的制备;巨磁电阻材料制备;磁光效应材料制备。

(2)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发展可控生物降解材料;具有天然生理功能的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材料;环境响应医用材料;以及生物相容性及其评价方法。

可控生物降解材料主要支持分子量和时间可控的生物降解材料;环境响应医用材料主要支持温度响应材料和光响应材料。

(3)通用材料的高性能化技术重点发展通用材料新的制备技术、通用材料改性技术。

通用材料新的制备技术主要支持材料微观结构的控制技术;特殊结构通用材料的制备技术。通用材料的界面改性技术主要支持梯度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材料的合金化技术。

(4)新材料制备理论与技术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的结构、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高纯度功能化合物及合成工艺;新催化材料技术;超分子化合物新结构设计及组装合成技术。

(5)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技术;新型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以及纳米材料与纳米效应的评价;高效纳米光催化剂的能带协同和耦合技术;材料表面纳米化对生物组织的影响;纳米加工与纳米器件。

4.先进能源技术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电、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能源领域要重点瞄准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新能源规模利用的新原理和新途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途径、高效储能技术和基于新原理的高效节能技术,力争取得一批有创新的科研成果。

(1)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重点发展煤炭转化及洁净利用过程中的新原理;石油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新原理和新方法;天然气高效、清洁利用和储存与转化新原理和新方法。

(2)新能源规模利用的新原理和新途径重点发展高能绿色一次和二次电池新体系、新原理;新型电池结构设计。优先支持非常规状态下的电池反应机理;电池反应中两极间相互影响的规律。

(3)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原理和新途径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新原理;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分布式发电技术。

可再生能源能量转换和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支持时变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海流能等最大效率转换控制;变速恒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生物质能新原理重点支持生物质能产生原理与技术;生物柴油转化为清洁车用柴油的生物法原理与技术。

(4)基于新原理的高效节能技术重点解决新型电机节能原理与方法;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与方式等问题。

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方式和技术重点研究电池储能、大容量电容器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等关键技术。

5.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研究机械结构与系统性能及其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制造过程及系统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机械和制造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是当代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物质主体和产业基础,处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1)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发展高精度和智能化制造系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微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

高精度和智能化制造系统重点发展可重组制造系统共性基础理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需的高精度、高速及微米/纳米制造技术;高速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模式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重点发展智能自修复与再制造技术信息化、数字化装备关键基础技术。微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发展微结构加工技术;微装配微键合微封装技术;微观测试技术;典型微器件设计与制备技术。

(2)自动化技术重点发展自动化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机电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极限环境下的特种机器人设计与制造技术。

6.环境科学与技术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寻求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经备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环境科学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进而科学地组织有序的人类活动,为解决本市重大环境问题提供前沿性科学基础,为环境产业和相关技术产品的发展提供若干原始性创新的源头。“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城市及区域性空气复合性污染的形成机理、危害评估与防治技术;土地、固体废物、底泥、水体、空气多介质之间污染物传输;室内空气污染的机制、演变规律和防治技术;污染水体、土壤、底泥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五)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创新主体能力重点提升行动,以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为重点,形成一流、高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1.建设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0家,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机构健全的科技型领航企业。

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突出产学研结合,新建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或组建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集群化创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软件、环保、绿色能源、现代中药、生物、纳米等领域的企业集群化发展,提高集群内创新要素及创新网络的协同互动和产业创新效率。

强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鼓励支持集体、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区县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园。

2.加快形成功能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完善产业孵育体系,面向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新建20家国家级和市级的企业孵化器与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建设软件、生物等10个专业孵化器,鼓励各类科技园和综合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以创建科技进步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核心,构建市内六区科技服务和孵化区、环城科技成果产业化聚集带与塘汉大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带、远郊区县产业辐射区,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培育、壮大20个左右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区县特色产业(集群),配套建设民航科技、港口服务等一批特色产业孵化器或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显著增强区县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应用能力,引领和支撑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重组建设科技发展中心、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中心、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等三个公共服务中心。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宽知识产权的服务范围,提高专利及商标代理、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3.加快形成学科优势明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
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巩固化学化工、数学等学科优势,加快材料、生物、卫生、医药、机械、环境和管理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学、认知科学等一批新兴学科。重点建设绿色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50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完善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

加强知识创新团队建设,以科技帅才为核心,培育和汇聚知识创新团队。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形成一批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和部市级创新团队。

鼓励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围绕生物技术、环境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水资源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创建纳米技术、新药等研究中心。

4.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推进转制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推进转制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制度,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依托有实力的转制科研院所组建创新型企业集团,支持其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优先支持转制院所从事共性技术和竞争前技术研发,组建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中试基地。

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型院所的改革与发展。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增强公益型科研院所创新实力。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给予相对稳定支持。整合我市驻津院所、高校、医疗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公益性研究资源,在水资源、环保、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农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建设一批具有天津特色的社会发展公益研究院所。

(六)科技投融资与基础条件平台
实施科技投融资与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行动,建立完善科技投融资平台,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到2010年,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发展与创新需求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基础。

1.新型科技投融资平台
整合现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培育5个风险资本10亿元以上的骨干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金融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等来津建立分支机构。

显著增加财政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投入,吸引银行贷款等金融资金、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设立“天使基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开展建立滨海新区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形成从扶持科技型企业初创到成熟的一条龙融资体系。

建立“统贷统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专利和其他科技成果抵押贷款等新型金融工具,发挥贷款贴息、担保、信用体系等有效手段,突破企业贷款融资瓶颈。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建设研究实验基地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重点加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建设,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建设单台(套)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提高科学仪器的利用效率。重点建设食品安全技术检测、药物安全性评价平台、电工产品综合检测平台,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检测机构,发挥国家级和市级计量、检测机构的作用。

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重点建设动物种质资源平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

建设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重点建设科技文献资源平台、专利文献资源平台、标准文献资源平台。

建设科技网环境平台。重点建设科技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平台。

建设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技术交易服务信息,重点建设农业、中药科技成果信息和技术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公益性、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基础条件资源,重点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服务平台。

(七)科技发展布局与国内外科技合作
以滨海新区研发转化基地为核心,以津西知识创新与孵化基地、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重点,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功能明确、相互衔接的“两基一带”科技发展布局。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1.滨海新区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发挥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功能。编制实施滨海新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与国家科技部共同设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开发应用绿色制造、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与制造等新一代制造业共性技术,突破新区六大主导产业的一批核心技术,滨海新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000项,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加快现代物流产业集成创新,围绕六大港区和六大物流基地建设,推进现代物流业的标准化,降低成本,显著提高新区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高效流动和增值,引领支撑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率先开展节水、节能、节材、循环经济型园区建设等科技示范工程,合理利用海洋、土地等资源,加强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等领域技术集成创新,引领支撑宜居的生态城区建设。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