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通知
  • 【发布单位】北京市
  •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6]25号
  • 【发布日期】2006-04-27
  • 【生效日期】2006-04-27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北京市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6]2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199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通知》(京政办发〔1999〕18号)印发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本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各级领导同志了解情况、科学决策和推动工作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四个服务”,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新形势,对政府系统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等现代媒体以及其他信息渠道的快速发展,对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统筹整合全市信息资源,体现“大信息”理念,重视信息战略研究和基础工作,提高信息质量,做好本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向各级领导同志提供全面、及时、准确、规范的信息服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政府系统信息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全市中心工作,以努力走在全国政府系统前列为目标,统筹整合全市信息资源,规范信息报送程序,加强信息的指导性、针对性、超前性和时效性,以短小精悍、反应灵敏、数据真实、重点突出为主要特色,进一步提高信息工作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政府系统信息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首都意识和全局观念,按照“提高认识、摆正位置、调整方法、落实责任、创新机制、规范有序”的要求,使政府系统信息工作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同志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指导工作的重要平台和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围绕决策、突出重点,全力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围绕中心工作,明确信息报送重点。信息报送工作要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中央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批示的落实情况;重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运行态势和重大工程进展情况;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主要工作动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的工作经验及带有倾向性、苗头性和预警性的情况和问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情况以及重大社情民意等。信息报送工作要抓住重点、跟踪热点、剖析难点、关注弱点、捕捉亮点,为各级领导同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推进政务公开,拓宽信息渠道,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要强化首都意识,积极向国务院报告工作、向中央各部门通报情况;要加强与党委、人大和政协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工作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实现信息对称;要积极发挥首都人才、信息资源集中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类社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和渠道;要建立包括政务信息、应急信息、主要媒体信息、互联网信息等各类信息在内的有效搜集网络,拓宽信息报送范围,把信息服务的内容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领导同志了解情况、科学决策发挥重要参谋助手作用。
(三)加强信息战略研究,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提炼工作,大力提升信息的综合参考价值和使用效率。围绕领导同志决策需求,运用综合方法对一些相关零散动态信息进行定性分析,揭示工作动态和整体趋势。要加强信息调研工作,将其作为提高信息质量的突破口和加强信息战略研究的重要手段,增强信息的内涵和深度。
(四)增强敏感性,提高信息工作快速反应能力。要善于捕捉信息和把握报送时机,敏锐发现倾向性苗头,了解发展变化情况,正确分析、判断和预测发展趋势。对领导同志关注的重要问题,要集中力量,迅速、全面、准确地了解情况,运用“短平快”式的调查研究方法,及时为领导同志提供有价值的情况和建议。
三、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信息工作合力
(一)统筹整合全市政府系统信息资源,建立全市信息工作平台。全市政府信息工作系统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向市领导同志报告工作、反映情况的重要平台,是政府决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信息服务载体,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以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信息工作为基础,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市信息工作系统,搭建工作平台。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严格规范信息上报工作程序,杜绝直报市领导同志的现象。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厅不同信息刊物的定位要求,及时报送工作进展、经验和问题,为各级领导同志了解本市及国内外重要信息提供全方位、多形式、高质量的服务。
(二)高度重视全市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报送工作。要严格按照“数字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准确可靠的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报送管理机制,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对相关领域的重要数据统一口径和出处,实现数据共享。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的数据,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审核,按程序归口上报,确保数据报送工作及时准确和规范有序。
(三)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积极搭建本单位信息工作平台。注重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加强沟通协调,丰富信息来源,畅通报送渠道,消除信息报送盲点。
四、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做好向国务院办公厅报送信息工作
(一)要将向国务院办公厅报送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实抓好。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职责和全市工作重点及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情况、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体现首都工作特色和水平。
(二)加强向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情况交流》的报送工作。《政务情况交流》既是国务院指导、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有关工作的平台,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展示形象和工作成绩的舞台。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精心选题,认真、及时总结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经验、新情况、新做法,挖掘和展示本市政府工作的亮点,积极为《政务情况交流》提供高质量信息。
(三)要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有关信息约稿工作。在接到约稿通知后,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在4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撰写工作,并经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主要领导同志签发后报送市政府办公厅。遇有紧急约稿等特殊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完成时限。对于因延误时间影响向国务院办公厅报送信息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将视情况在全市通报批评,并取消年终信息考核评优资格。
(四)要做好向国务院总值班室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有关工作。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首都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必须立即如实向市应急办报告,详细信息最迟不得晚于事件发生后2小时报送,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并及时做好有关续报工作。
五、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做好信息基础工作
(一)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将加强信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主管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各区县政府要有专门机构负责信息工作,市政府各委、办、局要设专职或兼职信息工作人员。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及办公室主任、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对信息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负责信息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落实。办公室作为信息工作的具体承办部门,应切实增强责任感,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在信息工作制度、标准、规范、程序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切实采取措施,为做好信息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完善信息报送工作会商机制、报送要点发布机制和信息调研工作研究机制,及时研究和掌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阶段性重要工作,强化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信息工作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建立信息收集、处理、编写、报送、考核、培训、奖惩等工作制度。要按照“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作风正、效率高”的要求,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开展信息工作情况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考核范围。市政府办公厅将对信息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以适当形式向全市通报。三是进一步严格工作程序。向市政府办公厅报送的信息,必须经本级政府或本部门、本单位办公室领导同志、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发,必要时经本级政府或本部门、本单位领导同志审核签发。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昨日市情》、《值班快报》等信息刊物,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及时送主要领导同志阅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市领导同志批示督办通知和约稿通知要及时报主管领导同志,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对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信息报送要点,要认真研究,并按要求报送相关内容。
(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支持信息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加强信息工作力量,配齐人员,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其工作责任感,倡导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要积极支持信息工作部门和人员收集、反映真实情况和问题,为其在参加会议、阅读文件以及开展工作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