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河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 【发布单位】河南省
  • 【发布文号】豫政 〔2006〕39号
  • 【发布日期】2006-07-13
  • 【生效日期】2006-07-13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河南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河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豫政 〔2006〕3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铝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十三日


河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食品工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我省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突出,食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选择食品工业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体现了比较优势发展原则,是我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做大做强食品工业能够有效地为农产品转化打开通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进一步促进食品工业在今后5年中又快又好地发展,积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转变,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全省上下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目标,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十五”前4年,全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68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中西部首位。完成工业增加值320亿元,实现利税126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13.7%和16.9%。食品工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2.4%,比2000年增加0.8个百分点。

(二)两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我省在每年调出商品粮50多亿公斤的同时,还有50多亿公斤的粮食制成品供应省外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面制品和肉制品加工基地。2004年,全省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2700万吨,其中小麦加工能力220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面粉产量875万吨,比2000年增长1.1倍,占全国面粉总量的25.6%。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挂面产量达到60、63、22和4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倍、3倍、2.3倍和1.7倍。全省肉类产量达到643万吨,深加工能力超过280万吨,肉制品产量71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分别比2000年增长24.4%、75%和83%。

(三)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双汇、南街村、金丝猴、莲花、十三香、宋河等6种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三全、思念、大用、永达、华英等16家企业的19种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48家企业的51种产品获河南名牌称号,55种产品被评为河南优质产品。火腿肠、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味精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60%、25%、21%和20%。

(四)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以双汇、华英等为代表的优势企业,利用其品牌、资本、技术和营销网络,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白象、大用、健丰等一大批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后发企业,体制灵活,善于借鉴和创新,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最新公布的“2004年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中,我省9家企业上榜。其中,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首次超过五粮液位居百强之首;华英集团年屠宰加工樱桃谷鸭能力7000万只,成为世界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白象集团年产方便面50亿包,居全国第三位;金星集团年产啤酒150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三全、思念速冻食品年产量分别达到21.4万吨和12万吨,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04年,全省已有24家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超5亿元,10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3家和56家。

(五)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

骨干企业的快速成长,推进了产业集聚,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4年,漯河、郑州、许昌、周口等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6、231、109和9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5、3.1、1.2和1.1倍。目前,漯河市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成为“中国食品名城”;汤阴、临颍、淇县、郾城、项城、郸城、潢川、固始等8个县(市、区)的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0%以上,成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六)开放型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杜邦、丹尼斯克、统一、康师傅以及汇源、蒙牛、娃哈哈、乐百氏、华龙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到我省投资建厂。2004年,全省食品工业完成投资11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8.7%,成为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双汇、白象、金星等省内知名企业积极向省外扩张,利用当地资源建立生产基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初步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互动。食品出口快速增长,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目前,谷朊粉、速冻食品、浓缩果汁、禽肉加工等产品的出口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总体上看,近年来围绕优势农产品资源发展食品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差距:一是总量仍然偏小。我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仅为山东省的36.5%、广东省的77.2%。二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除小麦和猪肉加工外,其他行业在国内均不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在牛羊肉、乳制品、果蔬加工等高成长性行业,潜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慢、规模小、竞争力弱;烟草、酿酒等高利税产业缺乏强势企业和品牌,在国内的位次大幅下滑。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度不高。90%以上的面粉是普通粉,低档方便面和速冻食品的比重分别为70%和45%。四是品牌和营销管理意识差、水平低。一些企业发展思路不清,缺乏对长远战略和大项目的谋划,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应对机制,难以适应食品工业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贻误了快速扩张、做强做大的时机。五是部分地区发展缓慢。一些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大,缺乏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对快速成长的企业未给予足够的支持,以开放带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农产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十一五”我省食品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我省食品工业已基本完成以简单初级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资本化运作的快速发展时期。从市场潜力、资源禀赋、要素支撑分析,已具备了加速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条件。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2000美元,食品需求进入总量迅速扩张和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加快升级趋势。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有关部门预测,今后5年,我国食品工业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结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食物工业化程度将由25%提高到35%左右,精深加工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其中:专用面粉需求量由2004年的1000万吨增长到3500万吨,年均增长23.2%;变性淀粉由50万吨增长到120万吨,年均增长15.7%;肉类精深加工产品由650万吨增长到1200万吨,年均增长10.8%;乳制品由949万吨增长到2100万吨,年均增长14.2%;果汁及果汁饮料由350万吨增长到780万吨,年均增长14.3%;专用油脂由150万吨增长到300万吨,年均增长12.2%。

(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十五”以来,我省围绕优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农产品生产优质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优质小麦、油料、生猪、肉牛、肉鸡、水禽等产量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抓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集中支持24个粮食生产大县,打造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1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将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由目前的2600万亩扩大到5000万亩。同时,继续推进畜禽优势主产区和产业带加快发展,重点扩大和提高优质生猪基地、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南水禽基地、豫北蛋肉鸡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的规模和水平。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将达到770万吨,奶产量达到300万吨,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以上,优势区域产品占全省畜禽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水果、蔬菜、油料、食用菌、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化建设继续加快,优质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加快推进将为我省食品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

(三)要素禀赋不断改善为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我省巨大的市场空间、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充足的农产品、能源、廉价劳动力供给吸引了省内外各种资本大量进入食品工业,已成为承接沿海地区食品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在省农科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和24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带动下,小麦淀粉、肉制品、乳酸、木糖醇等一批产品的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逐年加快。2004年,新产品产值率比2000年提高了121.8%,大中型食品企业研发费用增长了22%。“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食品工业的市场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一是将面对竞相发展、不进则退的压力。“十一五”期间,不少省份都把食品工业作为重点产业给予大力扶持,随着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食品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内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一般初级加工产品的利润水平也将大幅下降。二是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的压力。从国内看,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和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一批采用传统加工方式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从国际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门槛的提高使食品工业出口阻力增大。

三、我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要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四化”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力推进扩大开放,抓好优质安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集约发展4个关键环节,促进食品工业结构升级。重点建设沿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提升粮食和畜禽加工两大基地,做大做强面制品、肉制品、淀粉和奶制品四个精深加工产品链,培育壮大果蔬、油脂、调味品和添加剂、休闲食品4个高成长性行业,大力推进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推动农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1068亿元增加到2500亿元以上,在全国的位次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其中:双汇集团超500亿元,河南中烟工业公司超200亿元,金星、白象、华英、大用、众品5家企业争取超100亿元,莲花、三全、思念、科迪、益海、邦杰、永达、天冠等13家企业超50亿元,焦作蒙牛、健丰、湖滨、开封汇源等30家企业超10亿元。到“十一五”末,50家骨干企业省内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0%。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214个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474亿元。到2010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0万吨、油料加工能力500万吨、肉类加工能力500万吨、奶加工能力200万吨、果蔬加工能力600万吨,分别比2004年增加500、270、220、110和340万吨,粮食、油料、肉类、奶、果蔬等主要农产品加工率分别达到80%、80%、65%、60%和10%以上,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38∶1提高到0.63∶1。

(三)重点任务。

1.围绕4大精深加工产品链,重点建设粮食和畜禽两大加工基地。

进一步发挥我省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玉米主产地的优势,实现粮食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提升粮食深加工基地的集约化水平。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巩固提高猪肉加工优势,加快发展牛、羊、禽肉和乳制品加工,扩大精深加工产品生产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围绕四大精深加工产品链,把我省建设成为规模优势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和畜禽精深加工基地。

(1)小麦―专用面粉―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按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突出专用面粉、工业化主食、速冻方便食品、饼干烘焙食品等四个发展重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培育强势产品群,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最强的面制品生产基地。

一是加快发展专用面粉。实施差异化产品战略,突出发展多品系专用面粉,提高小麦麸皮、胚芽的综合利用水平,使全省专用面粉比重由10%提高到40%以上。推进行业整合和企业重组,鼓励骨干面粉企业与小麦主产地、粮食储备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支持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品牌、成本和服务综合竞争优势。

二是推进面制主食工业化。采用面粉改良、保鲜防霉新技术,加快专用面粉与传统主食品的融合,发展高附加值的营养强化挂面、速冻面团、冷冻面、鲜切面、调理快餐面等产品,提高工业化主食的生产规模和水平,满足家庭、学校、餐饮和旅游等领域的消费需求。

三是提升方便速冻食品规模和档次。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改良配方,改进工艺,继续做大方便速冻食品总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方便面、速冻面制品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将中高档产品比重由目前的30%调整到70%以上,把我省建设成为品牌优势突出、知名企业聚集的方便面、速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扩大饼干生产规模。发挥我省面粉生产优势,吸引省外企业向我省转移生产基地,扩大中高档饼干产品的生产规模。依托健丰、梦想等骨干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实现多品种生产,使中高档饼干比重超过50%。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五得利新乡公司60万吨专用粉、大程42万吨营养专用面粉、白象64万吨中高档方便面、思念50万吨速冻食品、健丰6万吨中高档饼干等规划项目53个,总投资92亿元,新增专用面粉490万吨、营养强化挂面100万吨、中高档方便面190万吨、速冻面制食品120万吨、烘焙面制品25万吨的加工能力,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

(2)玉米(小麦或薯类)―淀粉精深加工产品链: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以玉米、小麦、薯类淀粉规模化生产为龙头,以变性淀粉、生物化工为重点,积极推进淀粉生物质产业发展。重点延长淀粉深加工产品链条,集中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糖醇、氨基酸、有机酸等深加工产品,形成规模优势,成为新的优势产品。

重点支持年产10万吨以上淀粉骨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蛋白质、纤维、玉米油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淘汰污染重的小淀粉企业。依托天冠、莲花、金丹等企业,巩固提高我省燃料乙醇、味精、乳酸的生产优势。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新瑞生化92万吨玉米深加工、天冠50万吨玉米综合深加工、益海37万吨变性淀粉、莲花5万吨麦芽糖醇等规划项目18个,总投资50亿元,新增淀粉120万吨、变性淀粉50万吨、淀粉糖70万吨、乳酸16万吨的加工能力,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

(3)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和产业带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巩固猪肉加工优势,重点增加牛、羊、鸡、鸭等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肉制品生产基地。

进一步增加分割肉品种,满足市场细分的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方便快捷的调理肉制品、家庭消费的生鲜肉类半成品,推动家庭厨房工业化。扩大低温熟肉制品生产规模,发展酱卤、熏烤、腊制等中式肉制品和添加肉类方便制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皮、血、骨、内脏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清洁生产。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双汇30万头黄牛屠宰加工和100万吨高低温肉制品、皓月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华英1万吨清真鸭肉和6万吨熟肉制品、大用15万吨调理鸡肉制品、邦杰120万只槐山羊屠宰加工和2万吨中式菜肴调理食品等规划项目45个,总投资171亿元,新增猪肉240万吨、牛羊肉40万吨、禽肉80万吨的加工能力,预计实现销售收入723亿元。

(4)牛奶―奶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以“一带一片”奶牛养殖基地为依托,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产业整合,重点加快郑州、焦作、洛阳、商丘等市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扩大三鹿花花牛、焦作蒙牛、巨尔、科迪等龙头企业的液体奶和乳制品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纯奶、酸奶、配方奶及奶饮料等主导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焦作蒙牛50万吨液体奶、三鹿花花牛36万吨液体奶等规划项目15个,总投资27亿元,新增鲜奶加工能力110万吨。

2.积极培育4个高成长性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果蔬行业。创新流通方式,提高果蔬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地方名优果蔬、加工专用菜、食用菌等原料基地建设,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湖滨、开封汇源、众品、奥星等骨干企业加快规模扩张,重点发展果蔬饮料、速冻蔬菜、脱水蔬菜、果蔬罐头和特色果蔬制品等主导产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开封汇源24万吨果蔬汁、众品20万吨出口蔬菜等规划项目40个,总投资56亿元,新增果蔬加工能力340万吨。

(2)油脂行业。发挥我省大豆和花生、棉籽、油菜籽、芝麻等油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精制油、专用油、大豆蛋白和大豆异黄酮、皂甙等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行业整合。支持周口益海、爱厨、阳光、山花、万富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综合加工水平。积极利用桐油等廉价植物油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生物柴油产业化。“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山花20万吨精制大豆油、周口益海10万吨花生油、天冠35万吨生物柴油等规划项目25个,总投资37亿元,新增油脂加工能力90万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3)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行业。依托双汇、十三香、立达、丹尼斯克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复合香辛料、方便汤料、骨素、木糖醇等产品,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十三香11万吨调味品、丹尼斯克3万吨高纯度木糖等规划项目7个,总投资8亿元,新增调味料20万吨、食品添加剂15万吨的加工能力。

(4)休闲食品行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突出营养功能和风味特色,依托金丝猴、恒达等企业,发展膨化食品、糕点、糖果、果冻、肉松等产品,形成休闲食品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健丰5万吨膨化食品等规划项目10个,总投资9亿元,新增休闲食品加工能力20万吨。

完成新郑、许昌、郑州三家卷烟企业的整合重组,培育百万箱级品牌。鼓励河南烟草低成本扩张,整合省外卷烟企业,形成规模优势突出、产品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河南卷烟的省外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吸引优势品牌整合我省饮料和啤酒企业,支持金星集团规模扩张、加快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动白酒行业重组整合,加强营销管理,形成2―3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3.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带动产业密集区加快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实行低成本扩张,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型企业上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引导食品工业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推动销地加工和产地转化并进,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支持优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要求,科学规划,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加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市5大产业密集区建设,促进新乡、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农业主产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沿京广食品产业带。

――支持漯河市巩固提高畜肉制品生产优势,推进面制品、休闲食品、蔬菜加工快速发展,建设以双汇、汇通、南街村、龙云、北徐、澳的利、中旺、恒达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密集区。“十一五”期间,投资107亿元,重点建设20个项目,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支持郑州市巩固提高面制食品生产优势,推进乳制品、啤酒快速发展,建设以白象、三全、思念、金星、奥星、三鹿花花牛、郑州顶新、郑州统一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密集区。“十一五”期间,投资91亿元,重点建设35个项目,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

――支持许昌市巩固提高畜肉、小麦、大豆加工转化优势,推进蔬菜加工快速发展,建设以山花、众品、湖雪、许昌华龙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密集区。“十一五”期间,投资24亿元,重点建设17个项目,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支持周口市巩固提高畜肉和粮食加工转化优势,推进油脂、果蔬加工快速发展,建设以莲花、周口益海、邦杰、金丝猴、志元、金丹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密集区。“十一五”期间,投资80亿元,重点建设32个项目,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支持鹤壁、安阳市巩固提高禽肉加工优势,推进粮食加工和食品添加剂快速发展,建设以大用、永达、健丰、汤阴华龙、丹尼斯克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密集区。“十一五”期间,投资43亿元,重点建设22个项目,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鼓励其他农产品主产区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优势企业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因地制宜发展食品工业,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形成原料生产与精深加工上下衔接、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

到2010年,5大产业密集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60%。

四、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和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对列入省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的50户重点食品企业,比照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集中省工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资金,对规划内的重点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土地、环保、银行和农业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食品工业加速发展。尤其对规划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金融部门在授信规模、审贷、放贷上要简化手续、特事特办,保证企业资金链条的延续和项目建设的需要。各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和协调,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进一步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已经初步形成产业聚集的地区要做好规划引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和畜禽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营环境,大力支持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建设专用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采用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加大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力度,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为食品安全提供原料保障。

(三)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检测体系。

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建立以企业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流通网络建设,确保食品安全卫生。支持企业尽快通过ISO9000、ISO14000、HACCP、GMP等认证,实现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积极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的无公害食品,严禁使用有害添加剂。(四)加快食品工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强人才培养,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建成一批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对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研课题,优先列入全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支持食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支持食品机械制造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成套开发能力。

(五)加快建立现代食品物流营销网络。

将重点企业的现代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项目纳入全省“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发展第三方物流,对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仓储库房、交易场所、检测设备等建设给予重点扶持。打破地区封锁,推行代理制和连锁分销方式,在大中城市设立总代理、直销店,鼓励优质食品进入大型超市,形成公平合理的合作联盟。重点扶持县以下物流通道建设,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开发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需要的营销服务体系。推进以“网上签约交易,统一物流配送”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体系建设,降低经营成本。

(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支持企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和储运销售,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支持优势企业在开拓省内市场的基础上,借鉴蒙牛、华龙等企业的发展经验,发挥品牌优势,实施区域化发展,拓展省外市场,快速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做大企业,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竞争力。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