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
  • 【发布单位】广州市
  • 【发布文号】穗发改农(2006)69号
  • 【发布日期】2006-12-12
  • 【生效日期】2006-12-12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广州市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

(穗发改农(2006)69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 州 市 农 业 局
二○○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指导,加快推进农业战略转型,切实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服务都市的能力,加快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主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中心镇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0.8亿元,农业增加值130.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6.9%、2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0元,比2000年增长了36.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5%。广州农业继续在全国大城市中保持前列,广州农村向全面小康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80万亩农田和鱼塘的标准化改造,耕地单位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或改造绿地面积80.6平方公里,初步构建起“林带+林区十园林”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完成堤岸防护、堤围加固及河涌整治588.4公里,水库除险、水闸加固工程108宗,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农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单位面积耕地农业产值年均递增11%,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6%。我市以占全省6%的耕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省10%的农业总产值。

(二)都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农林牧渔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绿色、无公害和名优农产品比率大幅度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兴都市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种子种苗等服务型产业渐成气候。通过加强基地的规划建设,强化市场引导,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第一圈层畜牧、水产业转移和二、三圈层优势产业基地布局,具有广州特色的“林带+林区十园林”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市绿地“北多南少、东西更少”的状况,农业空间布局在“三个圈层”的基础上向多功能组团式的方向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和8家,市级以上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加到20个,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65万亩,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4家。高标准建成花卉、生猪、蔬菜、水产四大中心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产品加工出口不断发展,2005年,全市农产品销售到13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值达4.83亿美元。

(四)科技兴农成效进一步发挥

通过扶持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加强公益性技术推广等手段,农业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兴农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52%和90%,均位居全省前列。园艺作物工厂化育苗、种鸡人工受精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畜牧、水产种苗产业快速发展,特种水产、瘦肉型猪、白鸽种苗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劳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千瓦。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业标准化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成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26个,制定了160多项地方标准,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基本应用了标准化技术,有369个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18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市级、区(县级市)监测中心、批发市场、农业企业四级农业标准与质量检验检测网络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提高。

(六)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

通过镇村撤并,拓宽了中心镇的发展空间,至2005年底,15个中心镇(不含万顷沙镇)除花都区花东镇总体规划正在编制外,其余14个中心镇已全部编制完成,其中花都区狮岭镇等11个镇的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心镇投资环境日益改善,集聚和辐射效应初步显现。在2003年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的基础上,“五通”工作重点向中心镇的自然村延伸,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青山绿地工程初见成效,具有广州特色的“林带十林区十园林”的城市森林体系框架初步确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稳步推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提高。“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顺利推进,“十五”期间通过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超过10万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七)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前实现全面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清理了涉农税费,农民税费负担大幅度减轻。落实税费改革各项配套措施,精简乡镇机构,乡镇个数由66个减少为34个,有效节约了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成本。“十五”期间,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2%,2005年达到4217元,占农民收入的60%;我市于2004年比全国提前两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持续减轻,农民收入、负担的“一增一减”,使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比“九五”期末增加了2000元以上。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当前,我市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既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宏观政策十分有利。中央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明确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通过“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决定;市委、市政府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有关精神制订的一系列扶农促农政策措施,为加快广州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

2.发展基础比较坚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和农村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综合评分达到72.8分,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机械化水平、土地产出率等重要指标达到或超过标准值,为“十一五”期间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

3.农业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增加值只占全市GDP的2.5%,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农产品销售额约占全市商业零售总额的20%,农业承担着保障农产品供给和支撑生态体系的重要任务,在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二)面临的挑战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仍然不足,对农田路网、排灌设施等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比重偏小,设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重大病虫害风险增大,农业防控体系不够健全, 防控力量也比较薄弱。

2.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的矛盾加剧。一方面,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缓慢,农业发展的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对我市农产品市场份额‘形成冲击,农业企业开拓外埠市场的能力不强。

3.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较大比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经济实力与全国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辐射和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有影响的品牌不够多,精深加工产品仍比较少;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待建立;科技创新和应用未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

4.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的机会不充分,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保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线,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科技和体制创新,推动都市农业向基地化、企业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抓好镇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二)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原则。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广州的市场、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4.科技创新原则。充分发挥广州的综合科技优势,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5.制度创新原则。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取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运用工业化手段和产业化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效益型农业、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农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节约型农业、田园风光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态型农业、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升级。初步建成若干个具有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功能示范效应的中心镇,力争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享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和谐发展的、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建立。

2.主要目标

根据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完成集中连片农田、鱼塘标准化、近郊蔬菜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和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完善城市森林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培育壮大8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蔬菜、花卉、水果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发展,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高标准建设30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完善较大规模的15个蔬菜基地及20个专业村、10个水果基地及20个专业村、10个花卉基地和10个渔业基地,改造或新建50个畜牧小区或畜牧场,确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架构。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城市服务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经济平稳运行,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年均分别递增3%以上,农业总产值力争继续占全省总量的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大力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积极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铺开生态文明村建设,较大程度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建设,注重农村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全面完成农村通水泥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工作,努力实现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通公共汽车,行政村通农业信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00元以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机制健全完善,使新农村建设成果惠及最广大农民群众。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减少25万人,年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人左右,基本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按现行价计算),年均增长7%以上;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

四、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

(一)产业发展

种植业: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蔬菜、花卉、水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粮食: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调减水稻生产,适度发展甜玉米、马铃薯、番薯等旱粮作物。推进科技进步,重点抓好丝苗米、甜玉米等良种的选育攻关和示范推广,提高良种优质率和栽培技术水平,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

――蔬菜:加大重点蔬菜基地建设力度,调整优化近郊蔬菜种植结构,推进蔬菜基地向中远郊转移,形成合理的蔬菜基地分工与布局。新建设20条蔬菜专业村、5个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蔬菜基地。加快菜田设施化、生态化建设进度,加强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提高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绿色和有机蔬菜比重。加快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培育发展一批保鲜、速冻、脱水和深加工蔬菜企业,发展蔬菜物流配送中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水果: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果园经济效益和水果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品种结构,加快荔枝等大宗水果品种改良,适度发展加工型水果。培育一批优势产品、特色品牌和果品保鲜加工企业,促进水果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20个以岭南特色小水果和亚热带水果为主的专业村,促进品种多样化和特色化。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水果基地采取“以生产促旅游” 的模式,有规划地发展果渔结合、果花结合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业。

――花卉: 瞄准国内外市场, 重点发展观叶植物、高档盆花、出口盆景、冬春季鲜切花四大类优势特色花卉生产。搞好规划、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初步形成10个区域化花卉产业基地。积极发展花卉流通和包装储运等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形成花卉的产业优势。以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为核心,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竞争力的新品种,壮大一批花卉种子种苗繁育企业,提高花卉种质创新能力和优良种子种苗生产比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辐射能力。

林业:围绕城市生态环境改善,重点建设23条道路景观林带、莲花山一南沙海岸防护林基干林带,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及林业减灾防灾体系。以城区为核心,结合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设16个森林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和4个湿地生态区,不断提高全市林木绿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定向改造低效林25万亩,抓好林相改造,有效提高林分质量。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200个村的风景林(风水林)建设。加强数字林业信息平台和森林防火装备建设,增强森林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畜牧业:改造或新建50个实行果畜结合、适度规模养殖的生态养殖小区,改善养殖环境,加强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推进畜牧生态化建设。大牲畜生产要淘汰农户散养方式,引导上规模养殖场向企业化、工厂化、生态化养殖转型。家禽养殖业要瞄准中高档市场和出口市场,通过改进品种、饲料、养殖方式,发展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鸡、鹅、鸭、鸽品牌产品。做大做强禽畜种苗产业,提高种质创新能力,增强供种能力,形成全省或华南地区的优质畜牧种苗中心。积极发展肉类加工等相关产业。

渔业:高标准整治连片鱼塘12万亩,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设施化水产养殖基地,提高水产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及观赏渔业、苗种产业、远洋渔业、水产加工出口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水产养殖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和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安全。

观光休闲农业: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经营、有序发展”的原则,把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及农家生活、乡村文化,积极发展农业旅游。规划建设6―8条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广州农业一日游”路线。

其它产业:积极发展种子种苗、观赏农业、特种种养业以及农业投入品产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扶持和壮大拥有优良种质资源,主导产品繁育技术领先的苗种企业,提升我市种子种苗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稳妥地发展壮大观赏鱼、观赏鸟、宠物等观赏农业产业和鲟鱼、娃娃鱼、鳄鱼等珍稀、特种养殖产业,以及药用、保健、美容等专用功能的农产品生产。适度支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先进适用的生物农药、动物疫苗、配方有机肥、饲料、配方基质等涉农产业,提高我市农业投入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区域布局

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特点,围绕服务生态广州建设、服务大都市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目标,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以河流、山峦为纽带的,与都市、村镇、工业区布局相衔接的,“组团式网络化多板块”的都市型农业空间架构。依照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社会条件,全市农业总体上分成五大组团,每一组团由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板块组成。

1.北部山地丘陵农业组团:包括从化,增城、花都北部以及萝岗九龙等地。重点建设以岭南特色水果、绿色有机蔬菜、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 “高山”花卉、鲜切花、特种水产养殖、休闲度假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生态型、效益型、节约型都市农业。

2.南部滨海农业组团:包括番禺和南沙。重点建设以咸淡水养殖、观叶植物及绿化苗木、无公害蔬菜、亚热带特色水果、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效益型、生态型、节约型都市农业。

3.西部平原农业组团:包括花都西部、白云西北部。重点建设以水产养殖及加工、高档花卉与盆景生产、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效益型、出口型都市农业。

4.东部平原农业组团:包括增城中部、南部。重点建设无公害蔬菜、优质水产养殖、丝苗米生产加工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效益型都市农业。

5.中部城乡结合区农业组团:包括荔湾西部、 白云中北部、罗岗九龙南部、海珠南部、番禺北部,重点建设种子种苗、花卉水果种植、观赏鱼及观赏鸟养殖、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物流业、农业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板块为依托的效益型、科技型、服务型都市农业。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完成城乡减灾防灾工程和青山绿地工程,结合都市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对集中连片的60万亩农田和12万亩鱼塘进行标准化整治,以及对规模畜牧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健全我市农业气象监测、城市森林生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气象信息服务,开展作物遥感面积估测、产量预计、农业干旱监测、病虫害预报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节约型、生态型农业,促进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和农业节能增效。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设,提高对违法用海、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事件的预警预报能力。加大海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确保海域生态良性循环。

2.推进农业基地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我市农业,兴办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农业基地化、企业化、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壮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规模大户,加快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畜牧、种子种苗、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积极稳妥地发展观赏鱼、观赏鸟、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及木本花卉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综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及农家生活、乡村文化,规划和发展若干“广州农业一日游”路线。加强规划,高标准做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重点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积极引导分散农户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协会和发展“一村一品”等方式实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各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成若干分工合理、生态和谐、特色明显、产业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板块。

3.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整合省、市农业科研资源,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机制,加强对良种繁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保鲜加工、工厂化种养、农业污染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加快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装备。培育现代化经营主体, 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扶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基地+农户为载体,以市、区(县级市)农业主管部门、镇农技站为推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抓好新品种、标准化技术、无公害种植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推广,推动科技进村入户。构建高效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延伸,采取“电视、电话和电脑络网合一”的综合服务方式,直接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协会和中介组织,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产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5.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突出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重点建设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认证体系,以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围绕优势产业,加紧制定主要农产品的品质、外观、加工、等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系列标准,制定相应的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标准化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疫情报告、预警和预防机制,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强化产地防疫检疫,严防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建立健全动植物病虫害预防与控制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使用、作物合理轮作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和推广,加快发展疫苗和生物农药产业,完善病虫害防治的公共投入机制和重大疫病扑杀补偿机制。重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综合执法,建设规范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首批先抓100个示范村建设,2007年扩大到500个村,然后全面推开,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两规”、“三清”、“四有”、“五通”,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农村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是编制“两规”,即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采取政府引导、统一规划、政策扶持等措施,推进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做到经济实用、整齐美观。二是开展“三清”, 即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三是实现“四有”,即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四是推进“五通”向自然村延伸。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城镇功能,营造中心镇适宜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功能,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2.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各项公共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全面完成农村通水泥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工作,努力实现村村通农业信息和公共汽车。将基础教育重心向农村地区转移,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改造、义务教育“五0班额”、农村中小学“新装备”、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和“强师兴教”五项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中心镇医院升级改造力度,改善镇、村卫生站医疗条件,继续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逐步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对重大疾病统筹基金的补贴标准。积极探索“土地换保障”的新型农村保障机制,切实解决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4.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要求,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内容,鼓励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定期向就近农民群众开放,加强对农村文体活动的引导帮扶,采取群众喜见乐闻的方式,加强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农民民主意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村“两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两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体系,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措施,完善以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为主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沃土工程等公益性推广项目实行专项补贴。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帮助开拓市场,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优良品种,以及检疫、防疫、检测,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扩大对农民小额贷款范围,着手研究和加快恢复农业保险试点,从点到面逐步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2.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农村各种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的监管,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的议事程序、议事范围、审批程序等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配套措施,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种政策补贴的监管,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村到户。逐步将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纳入市政建设、管理范畴,减轻农民的公共事务负担。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土,地合理有序流转。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的程序和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推动农村土地加速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建立完善农业土地流转信息体系和经营权交易市场体系,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化进程。全面推进村级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农民按股分红。

4.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投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水平。对已实现转移就业、待转移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实行分类分级培训办法,不断巩固、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果。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就业服务,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机制。

六、重点建设项目

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优美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和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都市农业示范区、重点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等22个项目建设(详见附表),投资估算1,208,790万元。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