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物流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 【发布单位】无锡市
  • 【发布文号】锡政发〔2009〕138号
  • 【发布日期】2009-07-13
  • 【生效日期】2009-07-13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无锡市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物流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物流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锡政发〔2009〕138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无锡市物流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十三日

无锡市物流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

物流业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功能,在保障制造业原材料供给、加快商品流转、促进市场营销、降低消费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物流产业的调整与提升发展,不仅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市“十一五”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根据国家、省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精神,结合无锡实际,特制定《无锡市物流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物流业顺应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发展趋势,积极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改善物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高物流产业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为进一步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规模不断扩张。2008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413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比“十五”期末增长68.1%,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15.5%;全社会物流业增加值28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5.5%,占全市GDP的6.4%。

2.物流企业不断增多。至2008年末,全市初具规模的运输、仓储型物流企业达到1380多家,总资产突破120亿元,从业人员达3.6万人。我市已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和基地20家,市级重点物流企业和基地19家。

3.物流设施不断增强。全市现有专业货运市场37个,仓储面积2500多万平方米,各种运输车船5万多辆(艘)。以江阴临港新城、无锡机场、下甸桥口岸改扩建和宜兴港二类口岸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先后引进了美国普洛斯物流、新加坡丰树物流、日本住商物流等一批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外资物流项目。

4.物流方式不断创新。打破一般商贸、传统运输为主的物流格局,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港口物流和口岸物流快速发展,基本具备了国际集装箱全程运输始发港和目的港物流功能。第三方物流初具雏形,全市重点生产企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达到40%以上。“无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海关远程监管系统”等一批专业物流信息服务网站全面开通,形成了基本的物流信息源和用户集群。

5.物流园区不断完善。目前我市拥有19家各类物流园区,占地面积3000多万平方米,各类园区进驻物流企业3000多家,年物流服务总额超千亿元。

6.政策效应逐步体现。2001年率先在省内成立市发 展现代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扶持的意见》,明确了四大鼓励及扶持重点,组织对重点物流基地(企业)实施财政专项资金公开招标活动。

(二)存在不足

总体上,我市物流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增长水平低于工业生产增长水平,粗放式经营方式依然存在,还不能满足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上海、深圳、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相比,我市物流产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不大、实力较弱,缺乏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能力不强,企业“自办”物流比重较大;物流资源布局分散,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薄弱,服务网络体系不够完善。

限制我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物流产业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的管理体制制约了物流市场化、功能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现代产业链管理理念不够普及,社会分工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现代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大型现代物流骨干实体的缺失,导致物流产业集聚度不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滞后,与大交通的融合程度不高,区域交通枢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物流企业各种税费负担较重;物流专业人才比较短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按照“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的总体部署,以增强物流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风险能力为切入点,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项目带动,创新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环境为目标,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业态完整、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增强物流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建成面向长三角辐射国内外、国际和国内并重的物流枢纽城市。

(二)基本原则

1.一体化提升。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促进物流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坚持“本地化”和“引进来”并举,加强物流产业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2.产业化联动。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产业联动相结合,依托区域经济综合优势,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加速物流业务的外包服务,加快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

3.市场化配置。坚持整合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通过改造、提升,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优化物流增量资源,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信息化带动。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加强物流服务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步伐,进一步建设完善物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重点企业物流信息中心建设。

5.网络化服务。坚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强城市物流的互联互通,发挥物流节点的作用,推进物流供应链管理,为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城市化、网络化功能支撑,逐步实现国内外城际间物流的无缝对接。

(三)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实施重点物流总量3年“倍增”行动,把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物流节点”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年度目标:

2009年,修订和完善物流产业规划和政策,保持物流产业稳定发展,物流产业增长水平高于GDP增速。

2010年,全面完成“十一五”物流规划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形成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物流中心。

2011年,初步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建成长三角重要的“物流节点”,物流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着力打造“港口物流倍增”工程,构筑城市立体型物流枢纽。结合无锡硕放机场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快空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完善机场功能,扩大机场规模,提升机场等级,在客货兼顾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国际货运航线,发展全货机业务,采用多种方式建立与周边机场及口岸功能区的联系,拓展无锡机场的辐射范围,构筑特色明显的空运物流体系,实现空运总量的“双倍增”,到2011年,空运货物吞吐量超12万吨。以江阴临港新城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以钢材类大宗件货、煤炭类大宗散货和石化类大宗液货为主体,实现货物吞吐总量“倍增”,到2011年,年中转各类货物超1亿吨;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把江阴港打造成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港、始发港和目的港,到2011年,年集装箱吞吐量超120万标箱。依托基本形成的一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的市区交通网络以及建设中的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线,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规划建设新型物流平台,构成新的物流网络,使我市成为空中、陆地、水路便捷通畅的立体型物流枢纽城市。

(二)着力打造“口岸物流集成”工程,强化外向型经济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口岸功能,创新口岸通关模式,推进区港联动和功能共享,营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口岸物流环境。加快启动无锡出口加工区与新区直通点的整合,积极申报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到2011年,外贸集装箱吞吐能力超8万标箱,成为无锡口岸通关和保税物流基地。加速江阴港、宜兴港口岸建设,创新通关作业模式,叠加保税服务功能。加快国家二类口岸下甸桥港区改扩建工程建设,主动对接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开拓水运公共内支线运输,大力发展以水路为主,公路为辅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到2011年,年集装箱吞吐量超5万标箱,形成内河水陆运输集散地和内支线型口岸物流中心。

(三)着力打造“城市配送物流”工程,完善城市消费品供应体系。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城市消费品配送物流。以下甸桥粮油科技物流、天鹏肉类荤食品交易中心、朝阳蔬果批发市场、华庄水产品市场为重点,构建集商贸批发、连锁经营、订单配送于一体的城市基础商品物流配送体系;以山禾医药物流、苏宁家电物流、家乐福超市物流等为重点,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推进城市物流配送项目建设,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切实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等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四)着力打造“生产物流外包”工程,促进第二、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加强对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引导工商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星网物流等新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太运物流外包集聚区等第三方物流项目建设,提高承运集约化水平;推动大明不锈钢等加工型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有机融合;推动国联钢材、中储新港、南方不锈钢等市场型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剪切加工配送中心,延伸物流服务,提高物流附加值,实现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五)着力打造“市场物流配套”工程,提高专业市场辐射能力。批发市场是商品的集散地,也是配送货源的汇集点。要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龙头,地方性批发市场为基础,构建综合性市场物流配套服务体系,促使市场由买卖交易型向信息综合、加工分装、中转配送等多功能服务的转型升级。帮助机电五金、建筑装潢材料、轻纺服装、汽车配件和小商品等超十亿元的市场完善物流功能,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辐射能力;提高市场物流代理服务的诚信度,制定市场物流行业准入和资质认定标准,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等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到2011年,建成成交额超百亿元并有较为完善的物流配套体系专业市场10个以上。

(六)着力打造“多式联运推进”工程,降低物流社会成本。凭借我市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依托已有的港口、铁路、机场和公路货站等交通运输设施,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大力发展一站式货运代理,着力解决港口、铁路、机场及公路等交通衔接不紧密以及由此带来的迂回运输和重复装卸等问题,实行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积极发展集装箱专用车、厢式货车以及重点物资散装运输等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力,降低物流成本;重点抓好新港物流集聚区、西站物流综合基地、东港货运配载基地、南门铁路货运基地等项目;加快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调整提升沪宁铁路沿线货运场站,优化发展新长铁路货运功能,结合高铁、城铁建设进程,调整铁路运输线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扩大铁路专线运输能力;大力发展钢材、建材、煤炭等大宗物资铁、公、水联运,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和期货交割中心,增强生产资料的物流集散与中转功能。到2011年,年综合物流多式联运能力超200亿规模。

(七)着力打造“骨干主体培育”工程,增加物流企业竞争能力。积极培育造就大型骨干龙头物流企业,推动国联物资、交通产业、太湖运输、兴旺物流、江阴长江钢管等本土物流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物流企业落户我市,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兼并、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增强发展能力和后劲。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积极开展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认定工作,培育物流业服务品牌,到2011年,培育省、市重点物流企业80家以上。同时,鼓励重点物流企业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提高行业知名度,提高跨地区、跨行业承接业务的能力。

(八)着力打造“物流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开放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信息平台的数据库结构,拓展物流业务供求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和信息对接等服务功能,完善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及公共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支撑体系。加快物流企业信息中心建设,建好无锡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无锡口岸大通关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快重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步伐,依托无锡信息港,集成整合各区域、行业、企业物流信息中心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信息资源,形成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物流信息网络。

(九)着力打造“物流技术进步”工程,改善物流企业装备和效能。积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加快物流企业适用型物流软件、高新物流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使物流设备生产行业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能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多式联运技术及装备,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积极加快条形码、智能标签、射频识别、可视化操作、GPS定位系统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倡导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采用符合环保要求,可反复梯级利用的包装,逐步实现包装的模数化、集装化和多功能化。鼓励企业使用低公害车辆,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着力打造“物流产业整合”工程,提升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物流产业布局,打破部门、地区间的分割和保护,创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改变我市物流行业存在的小、散、乱、低等落后现象;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引导物流业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新的物流园区,整合、迁并现有的物流园区;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和项目,促进现有物流企业改造升级;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推动同业态集聚发展以及整顿规范货运配载市场秩序等措施,提高我市物流业的总体水平。到2011年,形成5-8个定位明确、功能完备、具有区域服务能力的功能型物流园区;20-30个特色明显、依托相应载体平台、具有行业配套能力的专业型物流基地(中心);一批业态先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模型物流企业。同时,大力促进物流业区域联动,发挥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共同推动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十一)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城市辐射能力。充分发挥我市产业、技术和科教人才优势,以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为重点,以政策扶持和科学规划为保障,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环境为突破,坚持内外并举、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加快培育壮大本地总部企业,积极吸引外资总部经济。统筹规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错位发展的总部经济格局。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整合资源,以科学规划引领总部经济发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基地规划统筹布局总部基地,分门别类相对集中安排总部用地。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重点围绕“三谷三基地”建设,形成高端服务业企业总部集聚基地。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总部企业,实现由低端制造向管理、市场、技术研发高端环节拓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为重点,积极吸引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职能性总部。以“走出去”为重点,鼓励我市具有总部经济发展趋势的大企业、大集团,更大步伐地“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四、优化重点物流园区布局

根据各板块交通运输条件,有针对性地打造各具特色的物流区域,主要包括江阴港口物流区域、宜兴生产性物流区域、锡山制造业物流区域、惠山运输配送物流区域、新区口岸物流区域、中心城区商贸物流配送区域等。

(一)江阴港口物流区域。江阴市以长江港口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港口物流服务业。充分利用沿江的港口、仓储运输条件,发展以无缝钢管、金属材料、石化产品和粮油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努力把江阴临港新城物流园区建设为具有特色的区域物资配送中心,成为长江三角洲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二)宜兴生产性物流区域。宜兴市以区域特色产业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充分利用锡宜高速公路、宜兴港二类口岸、104国道、新长铁路交叉处的交通优势,重点建设发展生产性物流服务业,主要发挥物资配送、多式联运等服务功能,在服务当地经济同时,辐射苏浙皖三省交界区域。同时,加快推进宜兴港口岸建设。

(三)锡山制造业物流区域。锡山区以交通道口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制造业物流服务业。依托良好的交通枢纽优势和拥有的物资集散地资源,努力建成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物流为一体的立足苏锡常城市圈、辐射全国的现代综合物流集聚区域。

(四)惠山运输配送物流区域。惠山区以新长铁路、城际铁路惠山站区为载体,整合铁路、公路、水路物流要素和资源,建设成为无锡市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新区口岸物流区域。无锡新区以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口岸保税物流服务业,提升无锡国际综合物流中心功能,优化通关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大型货运代理公司、物流公司,努力扩大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量,逐步形成集进出口货物集散和国内原辅材料及产成品的仓储、分拨、配送为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

(六)中心城区商贸物流区域。中心城区以商业经济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重点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逐步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物流领导小组)代表市政府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确定物流产业调整提升的年度目标任务和责任部门,列入市政府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推进,及时会同市有关职能部门解决困难问题,强化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和主要工作目标任务的跟踪服务,组织检查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各地区、各部门配套实施情况。

(二)强化规划调控。加强对全市物流产业空间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论证,使物流业发展布局与全市功能布局、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资源环境等进行有机衔接。引导物流项目、物流企业向物流基地和园区集中,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加强物流产业规划的严肃性,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凡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物流项目、用地10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立项需同时报送市物流领导小组办公室,需组织论证的须由市物流领导小组办公室参加,推动小型物流企业进入园区。

(三)改进统计办法。根据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要求,依据《无锡市现代物流业统计工作意见》和《无锡市物流统计工作考核意见》,将全市物流业纳入常规统计范畴,逐步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由市统计局牵头,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好物流业的统计信息发布工作,促进物流统计信息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四)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多方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物流教育,将物流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国内外物流业优秀人才参与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建设。组织在职培训,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培训模式,鼓励物流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

(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物流行业组织建设,受政府委托,组织开展行业调研,参与行业规划的制定,依法制订行业规范,在政府和企业间搭建高效互动的桥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从行业自律层面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行为,推动物流业的有序发展。大力宣传“诚信物流”,积极推进行业信用制度的建设。

(六)促进开放合作。推动物流产业“请进来”、“走出去”,加大物流领域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制造业和物流业一体化招商办法,鼓励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实行联合;支持和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引导物流企业向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合作体系,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能力。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