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 “十五”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 【发布单位】80802
  • 【发布文号】黑政发[2001]84号
  • 【发布日期】2001-09-19
  • 【生效日期】2001-09-19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 “十五”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
“十五”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黑政发[2001]84号)

各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十五”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1年9月19日
黑龙江省“十五”省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远远不能满足农副产品流通发展的要求,仍然是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为加快我省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现代农副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我省“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

一、农副产品生产、流通、设施建设现状
(一)生产现状。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00亿公斤水平,人均粮食产量及商品量居全国首位。1999年主要粮食品种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的产量,分别达到122.8亿公斤、94.4亿公斤、44.65亿公斤、28.4亿公斤。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54.67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800万吨。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0万公顷。甜菜产量350万吨、亚麻产量55万吨、烤烟产量250万吨,白瓜籽、向日葵、食用菌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奶牛存栏68.6万头;黄牛和肉牛出栏184.5万头,生猪出栏1123万头,羊出栏221万只,禽类出栏15703万只。肉类总产量150.9万吨,禽蛋74.9万吨,鲜奶14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7万吨,其中养殖产量32万吨。绿色食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建立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基地4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93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9大类145个,占全国的12.6%。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50万公顷,产量300万吨,产值70亿元,畜牧业绿色食品产值达23亿元。
(二)流通现状。随着全省粮食总产量的快速增长,粮食商品率逐年提高,近几年达到55%--60%,位居全国第一。但仓储积压严重,2000年8月末库存已达384亿公斤。全省年需求蔬菜总量1200万吨,每年销往外省和出口俄罗斯分别为30万吨和20万吨;省内年生产蔬菜总量930万吨左右,缺口部分主要由海南、广东、上海、山东、河北、辽宁等省的南菜补充。甜菜及甜菜糖产量居全国首位,但产销受国内外市场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亚麻及亚麻产品产量大,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产销量逐年提高。烤烟销售面临挑战。油料作物流通顺畅,白瓜籽、向日葵不存在积压问题。畜牧、水产销售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价格稳定。蛋禽肉由外进到自给有余,现在已开始批量外销。1999年,全省外销商品猪30多万头,大鹅260多万只,牛肉3.8万吨,禽蛋4.5吨。鲜奶产量连年提高,位居全国首位,乳制品畅销国内外。
(三)流通设施建设现状。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底,全省已建成农副产品批发市142个,其中城市79个、农村63个;其中干鲜果批发市场34个、水产品批发市场6个、粮食批发市场40个、肉、菜专业批发市场52个、其他10个。这些市场中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批发市场的不多,设施简陋、交易方式原始、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没有形成批发市网络和农副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中心和货物集散中心,不能适应跨区域、大批量调节农副产品流通的要求。与市场配套的仓储设施、加工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运销队伍仍以农民自发组织为主,经营方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流通环节的中转、储备设施严重不足,运输保管损耗高。农副产品加工程度低,特别是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低,增值少,产品运不出销不掉,农民增产不增收。到2001年,我省707个国有粮食购销企容将达到107亿公斤。但距离同期我省将达到的粮食库存量475亿公斤仍有较大差距,粮仓比仅为1:0.225(全国粮仓比1:0.621),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

二、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供求关系得到了根本改善,大部分农产品已由普遍短缺转为阶段性、结构性和局部过剩,从我省情况看粮食已经绝对过剩。农副产品流通领域普遍出现了“买难、卖难”现象,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连续3年下降,影响我省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我省农副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廉,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村市场低迷等问题。
(二)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调整我省农村行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建立高效、畅通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良性循环,引导农民和农产品生产企业自觉地跟踪市场需要,以销定产,形成农村经济内在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改善我省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完善的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是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得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
(三)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农副产品将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对我省农村经济形成猛烈的冲击。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稳固的产销衔接体系,就会提高我省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抢滩能力,增强入世后农副产品的挑战力和竞争力。
(四)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南联北开”和“东引西进”战略方针的内在要求。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可以进一步提高我省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农副产品开发的吸引力,引进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项目来我省开展以农副产品加工开发为主的各种经济技术合作。同时,也可以提高我省农副产品以俄罗斯为重点的对外出口能力,全方位开发国际市场。
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是风险大、社会公益性强的行业,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并科学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快建设速度,保证农村经济健康、高效、快速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快我省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结构、技术创新为动力,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功能全、机制新的要求,作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专题规划同步推进。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化建设经济需要的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促进高效、有序、畅通、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繁荣服务。
我省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立足全局,突出优势。建设项目选择和布局要考虑项目在全国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发展我省特色农副产品,增强对外辐射力。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国家和省总体规划,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建设计划。力争在5年内,使我省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突出重点,完善体系。把大型骨干、具有资源优势、功能和设施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争取列入国家规划;与大型骨干市场配套为之服务的一般性交易、简易仓储、加工和配送项目,依据项目的服务范围,分别列入相应的各级政府规划,并给予必要的扶持。
--依托基础,利用存量。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挖掘产供销各环节现有设施潜力,进行技术改造和布局调整,密切产加销关系,节省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规划以政府为主,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及配套条件扶持。营业性项目以企业投入为主,广泛吸引金融机构和其它社会资金,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行现代,结构灵活。突出抓好有实力、有信誉、有市场的流通企业、企业集团、企业群体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经营集团化、模块化、网络化。积极探索并开发建设以流通企业带生产、生产带农户的大型骨干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中心、批发市场。

四、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布局
在现有大中城市、主要产区和交通枢纽地区,依托现有交通、物流、货流中心,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性、重点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形成全国、全省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网络;建设起具有权威性、信息量大、发布及时的农副产品市场信息网;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销业,支持由产地到销地的直供、直销和配送中心建设。
(一)建设规模适宜的粮油批发中心。
依托黑龙江省粮油批发中心或北大荒粮油批发市场,在哈尔滨建设综合性、大规模的粮油批发中心。交易的商品除大宗粮食品种外,还应包括成品粮油、绿色食品、山特产品和杂粮等。把省内粮食购销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作为批发市场的仓储、加工基地;建立起覆盖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主要粮油流通企业,面向全国销区为主的,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传统交易与电子化交易相结合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全国性的粮食批发市场。
(二)建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配送网络。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进程,在把黑龙江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在全国建设黑龙江省绿色食品销售网络。
在绿色食品展销活动在全国取得轰动效应的基础上,加快我省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及网络建设。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集团为依托,首先加快哈尔滨、北京绿色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在未来的5年内,逐步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推移,先后在上海、福建、重视、浙江、广州、武汉、郑州、昆明、西安等地建设黑龙江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在哈尔滨市及各配送中心建设大型仓储设施,集散全省的绿色食品和特色农副产品,提供储藏、包装和运输服务。机制上要广泛吸引省内外有实力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参与建设,形成生产基地--销售中心--配送网络的生产流通格局;在投资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的支持和社会及国外资金的投入;在运营设计上,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按照配送连锁“六统一”的要求,设计统一标识,形成统一品牌。为保护我省绿色食品的信誉和形象,要建立制度规范,严格管理,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
(三)改造和完善蔬菜果品流通基础设施。
我省的蔬菜和果品市场具有销地市场和产地市场的双重性,在建设中应充分注意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新建和改造相结合等特点。
规划重点建设哈尔滨蔬菜批发中心和果品批发中心。哈尔滨市地处我省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地带,城乡居民集中,现有的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为有利于北方果菜南运,南方果菜北销,搞活省内、国内果品和蔬菜的流通。在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和果品批发市场。哈尔滨市蔬菜、果品批发市场设施应具备完善功能,以适应我省冬春两季蔬菜果品市场、外地蔬菜果品比重大的需要。为加大地产蔬菜果品的外销力度,批发市场与省内各蔬菜、果品的主产区建立广泛联系,提供销售、仓储、运输服务,为地产蔬菜果品外销打通一条便捷渠道。批发市场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及时发布全国重点市场行情,引导地产菜的种植。针对蔬菜、水果鲜活、易腐的特点,在包装、保鲜、储存和运输方面的加强服务,改善条件,尽量缩短流通时间,提高保鲜水平。注重建设配送中心,将蔬菜果品通过分类包装等初加工后,每天源源不断地配送到城区内的超市、连销店、中小食品店和饭店。
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鹤岗、伊春、绥化的蔬菜果品市场不宜再布新点,建设重点放在完善功能、增强规范性、提高档次、保证运行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现有市场潜能上。七台河、双鸭山、黑河要尽快填补空白,建立规模适应本经济区域需要的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林区、矿区、垦区由于交通不便,可以建设小型以仓储为主的批发市场。蔬菜、果品市场规划要适度。100万人口以下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建立中型批发市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应建立大型批发市场;各级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与哈尔滨市蔬菜果品批发中心连接,形成网络体系。
(四)建设规模化的肉禽蛋乳批发市场。
为适应全国肉类产销形势,重点建设哈尔滨市、大庆市肉类批发市场。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猪、牛、羊等畜产品养殖、加工现有基础,以利益为纽带,广泛吸引生产、加工企业参与建设和经营;积极吸引经锁商和外贸企业参与市场建设,充分利用他们的国内外营销网络,扩大市场辐射范围。肉类批发市场应建立大规模的交易场所,建设配套的周转冷冻设施,配备各种专用运输车辆及相应的信息系统。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我省养殖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在我省肉类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在养殖业较发达的地区,发展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发展肉类生产的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使肉制品加工由单一的白条肉、分割肉、小包装冷冻肉向保鲜期长、食用方便、科学调味配方的肉干、肉松、肉灌和真空包装制品发展。肉类加工设施建设投资主体要多元化,为保证广大居民吃到“放心肉”,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和监督。在巩固现有的肉类产品市场的基础上,注重开展活畜交易。
加大对双城禽蛋市场的扶持力度,其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并使批发市场与省内的禽蛋生产基地建立广泛的供求关系;逐步发展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广泛采用现代保鲜、包装技术;充分利用快速便捷的立体交易运输手段,扩大我省禽蛋商品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市场的份额。
改善机制,进一步搞活我省已挂牌全国唯一的乳品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
(五)建设具有特色的山特产品市场。
山特产品是我省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是我省绿色食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我省山特产品产量大、品种齐全的优势,加快建设伊春山特产品批发市场。伊春、大兴安岭、牡丹江、双鸭山、鸡西等山特产品主产区,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有计划地组织采集山野菜、山野果,发展人工栽培;扩大食用菌类特别是黑木耳的生产,重点在东宁建设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搞好珍禽兽和野生动物的养殖;发展以山野果为原料的绿色饮料,建设规模适宜的相应市场。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积极建设黑龙江北方药材批发市场,推动北药开发。
(六)重点建设对俄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黑龙江农副产品对俄罗斯远东乃至东北亚辐射力度,在现有牡丹江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和蔬菜果品基地的基础上,扩大设施规模,完善功能,疏通渠道,在俄方建立稳立的销售网络。将牡丹江的区域优势和绥芬河、东宁的口岸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牡丹江地区对俄出品的整体优势。建设重点是继续完善生产基地,增加加工设备、仓储运输设施等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并在俄方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努力加强对对俄口岸和国际运输我省农副产品通道的研究和开发,开辟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东宁)--俄罗斯、哈尔滨--黑河--俄罗斯、哈尔滨--佳木斯--饶河--俄罗斯的农副产品通道,形成国内外、省内外、产地与销地密切相连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为我省农副产品出口打入国际市场服务。
在我省已开通口岸的边境市县,特别是黑河、绥芬河、东宁的自由贸易区内,建设大型恒温和冷冻仓储设施,减少鲜活农副产品损失,降低出口费用。鲜活农副产品适合汽车运输,可借鉴东宁经验,由有实力的企业组织专业运输车队。在黑河、绥芬河、东宁、虎林、密山、饶河等边境市县,建立一批面向俄罗斯市场的生产加工企业,逐步扩大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七)继续加强粮食仓储等方面流通设施建设。
为了解决我省粮食积压严重,销售不畅的矛盾,要充分结合近些年来国家在我省安排的世界银行粮食流通项目、国家粮食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省内储备库、中转库、收纳库、大连湾我省粮食集散中心互通网络,尽快形成黑龙江省、东北粮食走廊,有效缓解我省粮食收储矛盾,并为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做出贡献。为此,我省要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投入,省有关部门也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继续扩大粮食仓储设施设施的建设,有效缓解收储矛盾,保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

五、推进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对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予以重视和扶持。省政府领导挂帅,由省计委牵头,省农业、财政、工商、税务、银行、交通、邮电等有关部门参加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市、县政府都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
(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调查组,对我省大宗农副产品和优势、特色产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摸清省内生产和流通现状,特别是仓储运输情况,并就每个品种的国内外生产和市场状况以及未来走势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的重要项目进行考察、论证、设计,保证项目的高标准和现代化,形成一个基本情况清楚、分析预测准确、发展思想明晰、既全面又有重点、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全省“十五”期间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加以推进。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市也要制定相应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和“放大了的集贸市场”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组织、协调工作,结合重点建设项目,制定配套扶持政策。省直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合力攻关,争取在全国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把我省列入农副产品流通的主产地和主销地。筛选一批突出我省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高标准现代化项目,争取国家支持。计划、农业、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都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省政府参照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北药开发的作法,拨出800万元建立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国家批准项目,国家和省按2:1比例贴息;省内重点项目,省和地市按2:1的比例贴息。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项目建设。各部门、各地市要密切配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省政府主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密切合作。项目建设要按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凡列入国家和省农副产品流通设施重点建设项目,由省申报或立项、审批。其它项目由地市负责。
(四)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社会广泛参与。既需要各级政府统一规划,更需要社会广泛参与,政府制定的规划和筛选的项目要向社会公布,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国内外企业多方投入。重大项目要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不分所有制形式,有实力的企业都可以参与建设,并获取相应权益。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在农副产品流通和运销中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商业和供销社闲置资产和社会闲置场地、库房,改造建设各种类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同时,把农副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做为省政府招商引资重要内容,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洽谈合作。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