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假设,我自己也
找律师的。
先从大案子开始说。
有一年律所有一个非诉的专项事务需要处理,遇到跨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其他同行支援。当时也没找关系,就是直接安排行政给约了金君方海中。
这几家所有邮件预约的,也有电话约的。大所都是市场部的人和部门律师一起接待。我咨询的时候告知对方我也是律师,对方就很大方的没收咨询费,结果反而变成蹭咨询了。类似的事情后来经常遇到,最大方的是某所的高伙,我们不说是律师事务所的时候对方报价50万一年,自报家门之后人家把方案免费给了一套。
大所服务比较规范,上限多高不说,反正下限是不会太低,只是有点贵,适合企业,不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我要是一直做红圈的客户,我就穷的叮当响了。律师费也没人给我报销。所以到最后也没花多少钱。
当天从红圈出来,因为这些个所都挤在一起,行政约起来方便,顺手给我多约了一家大所。
大所不是红圈,但是胜在合伙人挺多。合伙人多,但是那天去的时候一个都不在。临时派了一个执业十年左右的八零后律师给我们咨询。
这个律师上身西装,下身穿一双旅游鞋,一脸青春痘,瞬间印象分大打折扣。索性为人实在,也是掏心掏肺的讲。后来聊啊聊,我顺嘴就问一句伙计的收入,一个月所里给开8000块钱。专业性上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因为刚从红圈所出来,换了一栋楼,就从高跟鞋小西装直接变球鞋加衬衣了,可见有管理、没管理区别还是很大的。
第二年,我们帮一个业主转委托一个跨国企业专项法律顾问的业务,找了国内另外一个大所高伙。这次因为案子是正经八百的大案子,就直接找了关系,约了一位大咖。跨国互联网企业常年法律顾问且要求覆盖全国,那么必须有分所、且有团队才能承办。
大咖在接待完客户之后,委婉的表示,这案子这么大,他手下没人,所以要跟我们“借人”。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大律所高伙也有自己不搞团队的情况。这样牌子是挂的,人是借的,那么我们说找律师的意义无非是谈
项目的时候律所的牌子很好看。
但是律所牌子好看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否则有些业务你连门槛都迈不过去。
接下来说说小案子。
又过了两年,同学家里出事,我带着同学到一个知名的专业所去委托。
所主任和我互相认识。我就直接要了所主任下面负责接洽案件的律师的电话,带着同学去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这次也是,一看我是律师连报价都不报了,给了一堆方案。别人给我介绍案子,我都是努力成案,没想到我给别人介绍案子,人家总是给我方案。后来同学家里事情有变化,所以没打官司。
我想请律师的话,一个是考虑专业性,胜任案子,一个是性价比,价格要合理。
案子对律师专业性的需求,从1到10,自然需要找的律师也不同。绝大多数案件,6分足够了,也就是大体上一个创收五十万以上的万金油律师,或者干了三五年的对口的专业律师就能胜任。
但是,绝大多数客户,一般都比较焦虑。如果他的案子难度是6,客户自己感觉就会变成8。所以他就总想着要找8分的律师。比较难受的是,为了拉案子,3、4、5、6分的律师都假装自己是10分。所以你不管看不看知乎,大体上找律师这事都比较随缘。
律师除了处理专业问题,也要帮助客户缓解焦虑,因为纠纷麻烦困扰客户数年时间,如果不经常沟通消除焦虑,客户请律师就感受不到律师在“服务”。所以沟通在律师业务里是一个加分项。一个6分的律师,沟通不到位,客户认为他是5分,如果案子要办一年,中间就会被换掉。反过来一个4分的律师……一般沟通也不会到位。
所以沟通好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和你沟通的好的律师,业务水平和他的分析还是有关系的,当事人能看懂多少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自己是律师,对专业问题判断的清醒一些,简单的案子我就敢找比较弱的律师,这样就相对划算。同时我也不焦虑,花钱请律师就是为了缓解焦虑,如果你请了律师还焦虑,这律师费就浪费了三分。我自己是律师,沟通也就无所谓了,反正有了成果大部分律师都会告诉你。我每天替客户缓解焦虑,排忧解难,我就不想给我自己找的律师添堵。
如果说能有一点点经验,我想大概是可以分成几种情况:
1、简单的案子,可以交给比较年轻的律师,因为年轻律师业务少,所以对客户也比较珍惜。当然年轻人不是各个都好,要把懒的笨的筛出去,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难度。大家都是过了司法考试,但是当了律师以后每个人态度也不一样的,越是差的越意识不到自己很差,但是在我眼里同样是年轻人,不同的人区别就很大,再加上很多人底子不好又没有遇到名师,靠自己不能升级,又没有外人指点,就难上加难。
2、成项目的案子,一年上千工时,一定要找有团队的律师。办公室可以租,装修只要花钱就行,只有团队是不能变戏法的,所以有时候判断一个律师水准如何,可以看他养活了多少人。
3、复杂的案子,耗时又不多,交给专业团队的律师比较好。无论是大型综合所专门做某个专业领域,还是某个老律师在某个领域办的业务多相对有侧重,经验是解决复杂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专业律师有个好处,就是标的额大的案子,相对收费反而会便宜。因为专业走量,他的方案都形成套路了,才能把价格压下来,而反过来如果不常做,就会逮住一个是一个,什么价格都有,既有猎奇的低,也有不可思议的高。
一个案子这边块钱,10个小时能办成,那边可能是1000块钱,100个小时办成,也可能是10万块钱,10个小时办砸。
日常的业务里面,什么业务都接的同行,我也不太咨询跨专业的问题,主要是律师们大体上只要不分专业,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对方都不承认自己不懂,不懂也说懂,搞得我自己也没底。所以我的解决方案就是揪住只做这一种案子的律师问,那么多少钱不说,至少能不能办这种问题可以帮我快速决策。
4、复杂的案子,耗时又很多,但是标的额很小,或者,复杂案子标的额虽然大,但是成功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种案子是最难挑律师的。这时候无论甲方、乙方都很难受。越是离谱的律师,越不嫌弃,就是先接了再说。
但是也就因为光顾着接案子,说的能不能办大体上不是靠谱的,就很容易坑到客户。
现在流行的写给律师的攻略,说接案子的时候要给客户希望,因为你也不知道案子能赢不能赢。这话道理是对的——完全站在律师的角度说,因为办砸了也不能怎么样。但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完全没谱的事情,你给我希望就等于让我浪费时间和钱。
我是委托方的时候,我是直接安排给律所的高伙,这样一可以省钱,二也可以尽力。如果案子对我不重要的时候,就丢给实习律师做培训项目。与其拿客户的事情练手,不如拿自己的案子可劲的造。
所以我见过在案子里原告申请管辖权异议的事情,一群年轻律师遇到一个着了魔的师父,动不动就让你说一百步,于是就什么方案都会憋出来。
我的一个朋友,和我正好相反。
我是怎么对官司有利怎么找律师,他是看哪位律师比较窘迫就把案子给谁。一个是给自己办事,一个是拿自己的案子做慈善救济别人。
这种筛选机制很成问题,在他委托的律师里,我也算是见识了法律服务业的下限,就是没有下限。
可以把当事人名字写错,可以把两个案子的当事人写串,开庭前半小时阅卷,开庭时因为法庭没有笔记本电源导致无卷开庭,丢卷导致无卷开庭,连续三次被三家律所辞退。反正在律师行业内流浪的律师,流浪只是个结果,那真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流浪啊。
找律师,不能看人家说什么,认真负责也好,专业也好,都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不能看人家是不是接待你的时候有个助理端着手机说是高院院长打电话过来。不能光是翻律师给的案例和ppt。
我的角度就是看律师手下有人没人,毕竟承办可深可浅,营销大有学问,只有管理没办法造假,有句话说一个人有多强大,就看他背后站着多少人。比如华为任正非,阿里的马云,这些人就是不是律师,如果这些人是律师,有案子交给他们就挺靠谱的。
带着同学去友所的时候,同学想让我直接给所主任说,让所主任亲自督办他的案子。我劝老哥不要这样做。老哥问我为什么?
我说:伙计,你看过海贼王吧?
找律师就跟找打手是一个道理,路飞团队最合适的打手,是老二索隆,其次是老三山治。
你不能找路飞,也不能找乔巴。
你找路飞,路飞是老大他事儿也多,你委托的事情他给你丢一边,他自己见着他的boss就去轰飞了,你想找个人抱怨你也没得抱怨。
你找最弱的那个,那个就是个吉祥物,他要么就是傻大个只能卖苦力,要么就是懒的出奇,否则他不能混成老幺。
每个团队,尤其是律师界比较常见的 7 、8 人的团队,都有一个精干的副手,冥王雷利,剑客索隆,等等等等吧,这个人能在团队中当上副手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能打。
所里老大把大部分业务压在他身上,才能心无旁骛的搞管理和营销,那么这个副手必然是业务能力很强,且投诉必然要少。如果这人案子多投诉也多,几个客户投诉之后老大就不敢分案子给他,自然会有其他人取而代之。
什么业务能力,服务到位,责任心强,说的天花乱坠,都不如优胜劣汰来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