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
  • 【发布单位】上海市
  • 【发布文号】沪府发〔2004〕18号
  • 【发布日期】2004-05-18
  • 【生效日期】2004-05-18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上海市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

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

(沪府发〔2004〕1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四年五月十八日


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

近年来,上海认真实施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各级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增加经费投入,落实有关措施。二是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府从1998年起,将社区健身苑点建设,列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工程,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肯定。目前,全市共建成健身苑164个,健身点3630个,体质监测站40个。三是社会积极参与。经营性体育场所基本形成了社会多元投资建设、多种管理运作的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市民健身需求。全市现有经营性体育场所4000多家,经营管理比较规范。四是活动形成制度。市和区县、街道、乡镇、村(居)委形成了活动网络,上海全民健身节、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活动周、上海体育健身日已形成传统和制度。体育部门与宣传、教育、卫生、民政、旅游等部门和工、青、妇等团体配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健身宣传、展示、比赛活动。《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本市全民健身活动进入了法制管理轨道。五是健康素质提高。2002年起,市体育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市民体质监测工作,共获取有效数据达175万余个,有效样本47183人,为本市市民体质监测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市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6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本市全民健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市民体育健身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体质健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健身场地设施需要加快建设,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需要扩大向社会开放;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也有待加强。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创建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环境,倡导人人运动和科学健身,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立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全民健身与本市文明建设、健康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

(二)发展原则

1、体育与教育相结合

体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上海体育要与教育紧密结合,在青少年中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帮助他们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一代,为上海现代化建设服务。

2、人人运动与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相结合

倡导人人运动要与公共卫生、疾病防治有机结合,增强市民的健身意识、健康观念,建设小型多样的社区健身设施,建立科学便民的健康体质测试站点,开展卫生、体育相结合的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市民健康素质。

3、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公共绿化建设相结合

根据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加速推进体育设施和绿化建设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公园,科学编制绿化发展与体育设施配置相结合的规划。新建体育设施要提高绿地率。

4、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支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普及与提高、市民体质与竞技成绩等关系,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时,通过人人运动,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展示上海城市形象。

二、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奋斗目标

1、增强市民体育健身意识,积极参与“人人运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到2010年,有70%左右的市民学会一项运动、喜爱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

2、市民体质增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青少年体质达到亚洲先进水平。

3、体育健身设施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居(村)委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较大增长。

4、全民健身管理水平提升,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健康,健身市场繁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全民健身管理运作机制。

(二)主要任务

建设“136工程”,即创建一个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环境;构筑日常、双休日、节(长)假日三个体育生活圈;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等六个体育服务网络。

1、创建一个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环境。

建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体育生活基地,在住宅小区、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合理设置适宜的健身器材,建造社区公共运动场,使市民出门500米左右就有基本健身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15分钟可到达综合体育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30分钟可到达环城绿带、体育公园。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宽松的体育生活氛围,在社区(含企事业单位)建立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形成人人爱运动、人人学运动、人人会运动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体育科普,使科学健身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构筑日常、双休日、节(长)假日三个体育生活圈。

日常体育生活圈以日常体育服务为主,建设和开放包括广场、绿地、健身苑点、校园体育活动场地、社区文化体育中心、社区公共运动场、体育康复中心、体育会所等居民身边体育设施,满足居民健身需求。

双休日体育生活圈以休闲体育服务为主,建设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商业体育设施、社会体育设施等多元化市民健身娱乐体育服务基地。

节(长)假日体育生活圈以特色体育服务为主,利用长江三角洲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建设包括自然体育、体育旅游、水上运动、极限运动、登山等特色体育服务基地。在郊区建设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体育休闲度假基地,丰富市民节(长)假日文化体育生活。

3、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等六个体育服务网络。

(1)健身设施服务网络。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设施的管理,规范体育设施的服务标准,扩大设施服务的内容。建立设施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服务形式,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

(2)健身组织服务网络。扩大体育组织数量,使有组织活动体育人口占体育人口总数的80%。提高健身组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尤其是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帮助自发性体育组织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团,建立体育骨干培训、培养体制,鼓励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活动。

(3)体质监测服务网络。加强体质研究和监测指导服务,建立市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形成市民体质监测的预警机制,实施体质监控和追踪研究。

(4)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加强体育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程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使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1.5‰。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行分类指导和派遣服务,并逐步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津贴制度,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进程。

(5)体育活动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扩大体育活动效果。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或补贴。鼓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吸引市民参与。

(6)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强化体育宣传,加强体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全民健身工作宣传的力度,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为市民获得体育信息提供便利。

三、重点工程和重大活动

(一)创办上海国际健身节

在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的精品健身节,将体育博览会、国际体育论坛、世界在华著名企业员工体育健身比赛、大众科学健身展示、上海友好城市运动会和体育交流等融为一体,加强与国内外体育健身组织的交流、合作和互动。

(二)建成上海标志性体育设施

加快上海国际赛车场、上海旗忠森林国际网球中心等一批高标准体育设施和卢湾体育中心、静安体育中心、浦东源深体育中心等一批现代化体育场所的建设步伐,使体育场地年增长速度不低于15%。

(三)打造城市景观体育

充分利用城市景观等资源,举办各种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体育健身活动和比赛,打造上海“城市景观体育”新品牌。充分利用本市河流、建筑等资源,结合黄浦江、苏州河等沿岸开发改造,实施“绿化、江河、建筑、体育”四位一体的建设,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自然景观体育设施,逐步形成国际大都市特有的城市景观体育风景线。

(四)开辟大型体育公园

到2010年,规划建设4个具有运动休闲功能的大型体育公园,使之成为上海城市旅游和人文的新景观。

(五)开发10个体育休闲基地

结合本市地理自然资源,积极构筑和建设淀山湖水上休闲运动、崇明(横沙、长兴)生态休闲体育旅游、佘山登山运动、安亭F1赛车竞技等特色体育休闲基地,在南汇、金山、奉贤等区建设形式多样的主题体育休闲度假设施,形成体育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兴体育休闲基地。

(六)建设300个社区公共运动场

结合公共绿化建设、住宅小区建设和环境改造,每个社区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和位置相对集中的足球场、篮球场等小型运动场,配置相应的服务辅助设施,满足广大中年人、青少年就近开展球类等运动的需求,为市民健身提供方便。

(七)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工程

建立市民健康体质监测制度,完善全市体质监测网络,建立1个市级和19个区(县)级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建立150个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

(八)完善体育信息网络

设立全民健身信息网络,实行全民健身信息和体育消费联网,为市民获得体育信息和健身消费提供便利。

(九)创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

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培训人员,由体育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定期开展交流、进修活动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健身指导服务质量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水平。

(十)建成长三角全民健身圈

适应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苏浙沪全民健身的联动和互动,在环太湖体育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三角体育圈。通过举办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比赛、宣传、咨询、展示、交流、培训等活动,做到互惠互利,共同提高。

(十一)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

对实施“人人运动”计划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赠予运动服装、健身器材,组织观摩国内外体育大赛,资助出版健身书刊,并颁发奖章或证书,以激励市民积极参与全民健身。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

要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以全民健身组织创新为保障,开展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以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形成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市场调节运作的全民健身工作新格局。建立全民健身良性运行机制,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人人运动”计划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二)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民健身领导机构的作用,落实组织责任制。要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将体育基本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切实推进“人人运动”计划的实施,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领导到位。

(三)广泛宣传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积极配合“人人运动”计划各阶段的工作,开展各项公益宣传、知识普及、新闻报道和专题讨论。本市主要新闻媒体要设置专栏或专版(时段),广泛宣传“人人运动”计划,增强广大市民的科学健身意识,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同时,建立人人运动网站,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人人运动。

(四)制定政策

各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支持性政策,作为实施“人人运动”计划的制度保障。要逐步实施群众性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优惠政策,以及社会投资健身设施建设、赞助公益性健身活动的政策。制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鼓励政策。公共体育场馆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并鼓励向社会开放。

(五)依法管理

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职责,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切实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体育法规,并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要建立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加强监管,推进全民健身法制化进程,提高法治水平,搞好长效管理。

五、进度安排

2004年至2007年,主要推行“人人运动行动计划”,创造良好的体育生活环境。

2008年至2010年,主要进行体育生活圈建设和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的体育生活服务保障体系。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