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十五”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十五”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城乡规划土地局、规划国土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各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现将《“十五”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十五”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丰富,是发展西部优势产业、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条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
为了贯彻实施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十五”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西部规划》)。《西部规划》以1999年为基期,2005年为规划目标期,展望到2010年。《西部规划》的地区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西部地区)。 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形势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总量丰富,优势突出,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大。但是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繁,迫切需要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大保护力度和实施综合整治。
(一)优势和潜力 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到2000年底,西部地区总人口达到3.5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1%。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6万亿元,占全国的17.2%。 土地资源总量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西部地区拥有耕地72690万亩、林地179679万亩、牧草地38722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1亩、5.1亩和10.9亩(按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计算),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 矿产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分布集中,具备形成优势支柱产业的资源基础。在全国已有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38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煤炭、油气、钾盐、铬铁矿等资源在全国举足轻重;稀土、磷、镍、钒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另有锰、铜、铝、锌等20多种矿产资源也具比较优势。在各类矿产资源中,石油、天然气储量集中分布于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四川、柴达木、吐哈等盆地,煤炭储量的87%集中于内蒙古、陕西、新疆和贵州4省(区),锰矿储量的76%分布于广西和贵州,铜矿储量的78%集中在西藏、云南、内蒙古和甘肃4省(区),97%的钾盐集中于青海柴达木盆地,71%的磷矿集中在云南和贵州等省(区)。矿产资源的相对集中分布,有利于建设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1999年,西部地区固体矿产矿石总产量为12.0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8.68%,煤炭产量为2.6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石油产量为277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天然气产量为13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53%;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78.5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西部地区矿业产值877亿元,占全国矿业总产值的25%。西部地区矿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11%,增加值占15%,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矿业及其相关后续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9%,增加值占38%,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一些主要资源性产品(如煤炭、油气、铝、铅、锌、钾、镍、锡、锰矿石、铬铁矿、磷矿石等)的产量已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攀枝花、六盘水、金昌、克拉玛依等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促进了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矿产资源进一步发现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西部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地区,但以往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通过进一步调查评价和勘查,发现新矿产地的潜力巨大。近年来,在石油、天然气、铜等国家紧缺矿产方面,已相继有重要发现。西部地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潜力。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地表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多年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00亿立方米,地表水利用率已高达70%以上,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有限;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为1125亿立方米/年,其中可采资源量430亿立方米/年,目前的利用率为28%,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地下水资源分布广,调蓄能力强,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缺陷,对一些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是主要可利用的水资源。另外,地下微咸水分布广,虽然可更新资源量较小,但储量大,农业和生态建设已开始试验利用,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资源。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在枯水季节,地表严重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但这些地区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具有开发意义的岩溶地下水资源量达461亿立方米/年。加强地下水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对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一是坡耕地数量大,有林地少,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据对涉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其中含河南、湖北两省)的调查: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0.79亿亩,占这些省(区、市)耕地总面积的8.3%;林地中人工林、优质林少,有林地只占林地总量的61%。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耕地广种薄收现象普遍,据对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25度以上坡耕地的调查,粮食播面亩产一般在150公斤左右,低的只有15公斤;牧草地质量差,牧业方式粗放,产草量低,每公顷草地载畜量仅为一只羊单位左右;城乡居民点人均用地超过200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高限。三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制约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现象较为普遍,开发利用效率低,破坏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矿产加工深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四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有些地方河流上游地区用水过多,下游严重缺水,出现荒漠化;一些农灌区长期采用大水漫灌、串灌,土壤盐渍化加剧。 2.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占80%。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在西部地区。因荒漠化造成的特大沙尘暴对华北、京津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每年给西部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西部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占全国的70%以上;青藏高原岩土冻融问题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西南山区地质灾害频繁,对人民生活、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造成严重威胁;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土地石漠化问题突出,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
3.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规模均较低,经济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我国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落后;城市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进出口贸易额不到全国总量的4%,实际利用外资额不到全国总量的3%;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绝大部分靠划拨方式提供,原有划拨用地进入市场的数量很少,矿业权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在国土资源使用和再配置中尚未发挥出基础性作用。 二、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形成足以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群。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资源产业,处理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国土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是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西部地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中,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加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重视环境美化和污染防治,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资源,注重提高利用效益。 二是坚持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把市场需求与地区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资源经济。加强政府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土资源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是坚持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原则。把增强自身开发能力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西部各省(区、市)的经济融入到国内外经济大循环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为吸引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西部资源开发注入活力。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引进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资源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把科技创新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和引进,努力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平。重视研究开发适合西部地区特点的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和开发利用新技术,加大成果推广转化力度,提高科技对国土资源工作的贡献率,促进国土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的特点、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统筹规划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分期分步予以实施,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三)规划目标 经过5 10年的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性作用,完成退耕还林还草的阶段目标,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优质煤炭、锰、铜、铅锌、稀土、钾盐、磷等优势矿产,使其在国内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逐步形成符合市场体制要求,技术含量、开放程度较高的“绿色”矿业;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综合整治国土,初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建设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目标是: 1.保证基础设施等必需的建设用地,有计划地实施生态退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在合理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保证西部开发建设必需的用地。重点保障交通、能源、通讯、电网、城市建设、环境治理、优势资源开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城镇等其他建设用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态退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荒山荒地多的优势,尽量利用荒山荒地和退耕地发展林果业、牧业,防止过多占用优质农田。 2.完成重点地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全面填补基础地质调查空白区。初步完成长江、黄河上游及青藏高原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完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环境地质调查。加强基础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对西部工作程度极低地区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作出初步评价,新发现一批找矿远景区,发现和评价一批战略性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产地,形成一批新的后备资源基地。 3.完成区域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圈定远景开发区,制定与土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方案。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分布和资源总量,评价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为贫困缺水地区和地方病严重区、基础工业建设和农牧业重点开发区提供地下水远景开发区;紧密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立足当地,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建立工农牧 水资源 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系统。 4.加强结构调整和政策引导,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正确处理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关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用地质量、结构和布局明显改善。经营性矿产勘查得到加强,战略性矿产储量有较大增长。推进建立若干重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调整和优化煤炭结构,重点开发优质煤炭资源,加快开发和推进应用洁净煤技术。重点支持建设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与加工基地,青海柴达木盐湖钾盐,云南、贵州磷,云南铅锌,甘肃镍,贵州、广西铝,四川攀西钒钛,内蒙古、四川稀土等矿产的生产、研究开发与加工利用基地,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外商投资勘查开发西部矿产资源有实质性进展。 5.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区域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土地复垦率进一步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和治理。建立地质灾害、地下水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一批重要地质灾害得到治理。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分别减轻50%和70%。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得到完善。 6.建立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显著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对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贡献率。地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与管理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主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基本实现西部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社会化。 三、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动计划 为实现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抓紧组织实施下列八大行动计划:
(一)大力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 加强西部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基础性和先导性资料。加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地下水水源地的调查评价、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加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优先部署西部重要经济区的综合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基础调查:紧密围绕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需要,针对重要成矿区、重要经济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重大基础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加强地质工作程度偏低地区地质综合调查工作。主要实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长江上游及源区、长江中游、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等地质与环境综合调查;开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围绕国家实施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线)等重大建设工程,部署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和耕地变化、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的遥感动态监测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基础调查与评价工作。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清土地资源权属状况、利用状况、潜力,保持有关土地数据和图件的现势性,重点查清西部地区坡耕地和风蚀沙化耕地的数量、分布与变化情况及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准确掌握可开发、复垦、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为退耕还林还草、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工程和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基地提供依据。进一步加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开展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和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摸清城镇土地价格、利用潜力和农用地的质量等级,为调整盘活存量土地、培育土地市场、完善征地补偿标准等提供依据,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加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制定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西部地区经营性矿产勘查开发提供基础信息服务。进一步调查评价“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各含气盆地、煤田的天然气、煤层气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加强优质煤炭调查评价,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六盘水、陕北、宁夏东部等产煤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进一步加强新疆和内蒙古中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调查评价;加速东天山地区、柴达木盆地周边地区、陕甘川相邻地区、川渝陕相邻地区、西南“三江”地区、攀西地区、黔西北 滇东北地区、滇黔桂相邻地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德尔布干等重要成矿区带的铜、优质锰、铂族金属、铅、锌、银、金等矿产的调查评价;加大喜马拉雅、西昆仑、东昆仑、青藏铁路沿线地质走廊、阿尔金、南疆、阿拉善等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加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和铬铁矿资源的调查评价、西藏盐湖资源综合调查及其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工作。以西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为重点,部署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对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可采量作出科学评价,建立西部地区区域性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和地质生态环境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评价工作,对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生成地质背景及机制作出综合调查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为部署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提供依据。对地质灾害,尤其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的区域控制因素和诱发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查清易发生灾害的岩土分布、新构造运动、地貌条件和诱发因素等,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策建议。建立地质灾害防灾管理的技术支持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二)认真抓好国土资源规划工作 以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抓紧做好国土资源规划工作。 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根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退耕工程,部分规划指标需要在规划远、近期之间调剂使用和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布局需要调整的实际情况,组织调查研究、提出规划指标和布局调整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各地制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及时总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作用,尤其要通过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落到实处。 组织编制矿产资源规划。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批复的要求,抓紧组织编制西部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下矿产资源规划。立足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找准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优势矿种和重点地区,对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条件和市场前景等进行充分论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提出勘查开发指导意见,指导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 抓紧制定地质环境保护规划。针对西部地区地质背景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繁等特点,制定西部地区省级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保护与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为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 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制定西部大开发中各类建设供地目录。依照国家有关西部的产业政策、《禁止供地目录》和《限制供地目录》,在用地上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以下重点项目:国道主干线、省区干线公路和连接城镇的骨干公路,跨省(区、市)和出境铁路通道,干线机场的配套完善和列入国家计划的支线机场,天然气管道运输项目,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有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完善和列入国家计划的新建水利工程项目,优势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其他建设项目。控制一般性建设项目用地,禁止向重复建设以及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无销售市场的项目供地。研究制定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到西部地区投资建厂、开发资源、改造老企业的供地措施;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实行低地价政策和投资风险与远期用途转变增值相挂钩政策。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潜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城镇予以重点支持,合理确定城镇用地规模,加快城镇建设。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审批、计划编制和用地预审工作。加快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为审批建设项目用地提供依据。做好年度建设用地需求的测算和预报,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向西部地区适度倾斜,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加强计划执行的台帐管理和跟踪服务。提前介入建设项目,做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除重点基础设施、线性工程需要占用农用地外,一般建设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农民建房要坚持在规划范围内安排,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
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做好用地审批服务。做好征地补偿调查和补充耕地措施制定等用地报批的前期工作,缩短正式报批时间;要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研究提出征地安置补偿的措施;推行补充耕地储备制度,建设占用耕地争取做到先补后占;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用地报批环节;加强征地管理工作,抓好征地审批后的实施,及时提供并保障建设用地,保证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土地管理工作
积极参与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合西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退耕还林还草规划提供操作性强的实施措施,开展待退耕地确权工作,因退耕改变用地的要依法进行土地变更登记。在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威胁长江、黄河河道及主要支流水系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沙化威胁严重的地区,重点安排退耕。在人均拥有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相对较大,所产粮食够人畜食用的地区,尽快安排坡耕地全部退耕;退耕后需要国家补助粮食才能保证人畜需要,但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可以逐步恢复粮食生产能力的地区,要逐步退耕;人均拥有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很少,吃饭和经济收入基本上靠25度以上坡耕地维持的地区,要在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生产和生活出路的前提下,结合退耕移民工作退耕。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要从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当地粮食安全出发,将足够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制定具体的强化管理和监督措施。根据生态退耕的实际情况,坡耕地较多的地区在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可以将部分经过多年整治、有良好的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坡度在15至25度之间的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也可将部分配套设施较好的新开发整理的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大力开展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优质耕地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工作。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搞好土地适宜性评价,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地开发要与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同步进行,结合水土保持和治沙措施,如打坝淤地、引水拉沙等,新增部分耕地。适宜开垦的地方,适度开发部分耕地。重点开发整理地区包括北疆山前平原、伊犁河谷、南疆山前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共和盆地、陕西榆林、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四川攀西、云南热作河谷、晋北地区等。加强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开发的权属管理和规划管理,农用地开发禁止无规划、无组织地盲目开发土地。
(五)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力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从矿产资源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吸引多渠道资金,加强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利用,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矿业经济。把天然气的勘查开发作为重点,尽快建成大规模天然气生产和外输基地;加强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鄂尔多斯等油气盆地的勘探;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加强地热等新能源的勘查开发;开发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的有色金属、优质锰、贵金属、稀土、钾盐、磷及重要建材非金属等矿产资源,逐步提高产品加工深度。重点加强“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的矿产勘查与开发利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
塔里木能源资源集中区:在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进一步加大塔里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形成整装的特大型能源资源基地,为实现“西气东输”提供资源保证。同时,加大塔里木盆地北缘优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黄河中游能源资源集中区:加快陕西榆林地区天然气、榆神煤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地区煤层气和油气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步伐,建立以石油、天然气、优质煤炭、煤层气为主的能源资源基地。同时,依托白云鄂博丰富的稀土资源,大力发展稀土深加工;加大内蒙古狼山地区有色金属和硫铁矿的勘查开发力度。
东天山北祁连有色贵金属及能源资源集中区:进一步加快东天山地区铜矿资源勘查、开发步伐,尽快形成我国新的重要铜矿资源基地。加强吐哈盆地的油气资源开发和可地浸铀矿资源勘查开发,进一步加强北祁连西段铜、锰、铅锌、金、银等资源的勘查开发。
柴达木能源化工矿产资源集中区:加快青海柴达木盆地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启动青海察尔汗钾盐二期工程建设,扩大钾资源开发规模。同时加强盆地周边地区多金属矿产勘查开发。
秦岭中西段地区有色贵金属资源集中区:在促进甘肃西成和陕西凤太铅锌矿、甘肃大水、四川马脑壳、陕西八卦庙、双王、马鞍桥、煎茶岭等金矿开发基础上,加大川西北、甘南、勉略宁及西成铅锌矿外围金铜铅锌矿勘查与开发利用力度。
西南“三江”中南段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区:加大云南兰坪白秧坪银铜多金属矿、德钦羊拉铜矿、藏东地区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和哀牢山地区有色贵金属矿产勘查力度,加速云南兰坪县金顶特大型铅锌矿和西藏玉龙铜矿的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建设,进一步开展四川白玉呷村银铅锌矿、四川夏塞银铅锌矿等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加快云南思茅大坪掌铜矿、景谷民乐-双龙铜矿、澜沧南角河地区和南汀河地区银多金属矿勘查开发,尽快形成新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
攀西黔中矿产资源集中区:在加大攀西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力度的同时,加快会理会东地区铜铅锌矿、东川铜矿、丹巴杨柳坪铂矿勘查开发,加强龙舟山地区铂族金属和雅安地区优质锰矿勘查,加强开阳和瓮福磷矿及配套富硫、贵阳和遵义铝土矿、六盘水煤层气、优质煤炭及贵稀金属的勘查开发,进一步促进磷化工与铝业基地建设和能源工业的发展。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集中区:在稳定四川盆地西北部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加快川东、渝东地区的天然气和煤层气勘查开发步伐,为实施国家南线“西气东输”工程提供资源保障。
红水河右江有色贵金属资源集中区:在广西百色地区铝工业基地和桂北河池 南丹地区锡多金属开发基地基础上,推进贵州紫木凼、烂泥沟和戈塘金矿、广西金牙金矿和凤凰山银矿、云南都龙铅锌矿等一批大型矿床的开发,加强桂西地区优质锰矿、铝土矿勘查开发。
西藏“一江两河”有色贵金属资源集中区:加强以铜、铬铁矿、金、银为重点的矿产勘查工作,进一步推进罗布莎和香卡山铬铁矿、甲马赤康铜多金属矿及砂金矿,以及羊八井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加强冈底斯铜多金属矿成矿带及岩金矿的调查评价。
(六)认真做好地下水资源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
根据生产力总体布局和地质环境与水文地质条件,圈定一批可供开发的大中型远景水源区,为重点工程建设、城镇发展及优势资源开发提供优质水源,为严重缺水地区人民提供基本生活用水。强化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强地下水科学开采,促进水、土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围绕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搞好地下水资源勘查和合理利用的示范工作。在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柴达木盆地等内流地区,针对水资源特征和土壤盐碱化、荒漠化等突出问题,以流域为单元,建立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加强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统一规划及联合调控;通过适度加大地下水开采量,适当降低农灌区地下水位,减少蒸发,促进盐碱地改良,达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增加内陆河系下游河道的径流量,控制下游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和银川平原等外流地区,加大地下水开采量,实现井渠混灌,降低地下水位,改良日益严重的次生盐碱地,保护土地资源。
加强重点地区和城市的地下水勘查。为满足天山北麓综合经济带、塔里木盆地农业石油化工重点开发区、河西走廊农业重点开发区、柴达木盆地农业盐化工开发区、鄂尔多斯能源基地和重点工程项目等的用水需求,以及严重缺水城市的供水要求,开展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为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服务。重视西北内陆盆地特有的山前凹陷带巨型天然地下水库的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多年调蓄,为工业和城市供水提供水质好,保证程度高的大型水源地,缓解春旱农业用水问题。
加强缺水地区找水和严重地方病区防病改水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重点加强陇西、陕北、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内蒙古西部荒漠草原区、西南岩溶石山、川东渝西红层丘陵等水资源极缺地区的扶贫找水工作,解决人畜饮用水,改善群众生活、生产基本条件,促进脱贫致富。在新疆和田和喀什、甘肃陇西、陕北南部、内蒙古河套平原等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病重灾区水文地球化学调查,为防病改水圈定水源地,力争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地下水监测和监督管理。建设调整西部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点,完善地下水监测网,建立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及时为各级政府和公众提供地下水资源动态信息,验证和改进水土资源开发方向。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地下水开采的监督工作,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可持续利用。
科学利用深层承压水。在勘查、评价和研究的基础上,有节制、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和严格管理西北内陆盆地深层承压水,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为缺水地区人民及特殊用途用水提供优质供水水源,也可在极其干旱年份作为工农业临时供水水源,但严禁长期作为工业耗水大户和农业灌溉用水水源。
(七)提高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制定防灾规划,加强评价预测和治理。积极部署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科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与安全保障。围绕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加强重点城镇、重要经济区、大江大河和交通干线、重大工程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出地质灾害综合整治规划和对策;特别要加强长江中上游、“三峡”库区、黄河中上游经济区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评价与防治区划;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体实施治理工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发展地质旅游事业。在对西部地区大量特有的地质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等进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的地质公园。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矿山生态环境调查、区划与监测,重点开展黄土高原能源化工、西南有色化工等开发的矿山生态环境调查区划与监测。对新建矿山,要严格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评估;要严格控制在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生态脆弱地区进行矿业活动。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使矿区、矿山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以黄土高原煤炭和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西南冶金和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晋陕蒙能源开发区等开采基地为重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矿山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对工矿区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和绿化,对矿渣、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矿山次生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建立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省级总站和地市级分站的机构和监测设施,调整和充实地质环境监测点。以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城镇地区和重要工程建设区为重点,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对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县市,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地下水环境和主要地质灾害的数据库,形成预测预警分析机制和决策支持系统,及时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地质环境信息。
(八)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创新
加强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快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信息主干网络建设;开展西部地区已有国土资源资料和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成果的数字化工作,建立地质、矿产、土地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库;优先开发和建设适合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管理特点的各级信息系统;建设有关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的信息发布系统;集成和加工各类国土资源信息,建立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信息支持系统,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平台和宏观决策信息支持,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
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与应用。建立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型;研究开发西部地区预测大型矿产地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建立国土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应用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解决西部地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方法为重点,积极探索适用于西部戈壁荒漠区、山前覆盖区、沙漠边缘区、黄土浅覆盖区等特殊景观条件下的国土资源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探索大面积调查的低成本、适应性强的地面物探技术方法;探索高分辨率的遥感解译新技术,研究国土资源卫星在西部地区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技术;探索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掌上机应用技术;努力突破野外快速、准确、高效的现场测试技术;加强提高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方法、难选冶矿产利用技术、地下水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等的攻关。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推广“3S”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中的应用。大力推广矿产资源野外快速测试和资源评价技术;开发应用西北干旱区微咸水与盐碱地改良实用技术;积极推广应用无尾矿采矿技术、尾矿和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实用技术。对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地质生态环境、矿产开发及矿山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实现遥感动态监测;在国土资源调查中,充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推广应用遥感技术,提高工作精度和效率;积极推广应用现代钻掘取样、卫星定位等技术方法,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等。
强化科学管理。开展国土资源 经济技术 环境效应综合评价示范研究,探索西部地区国土资源最佳开发利用方式。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预测和科学分析评价,优化勘查与开发利用方案,降低成本,减少损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集约利用、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
四、政策措施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需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保证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一)加快改革步伐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改革步伐,改善投资环境,建立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国土资源经济运行机制和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资源要素市场,推进土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矿产资源产权流转,培育、促进和规范土地产权、矿业权及相关的资本、技术和劳务等市场;积极探索、完善有偿供地和有偿用地方式,建立起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授权经营等多种形式并存,以招标、拍卖等方式供地的有偿用地制度;通过银行、股市、基金等多种形式,启动矿业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土地置换政策,允许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补偿指标有偿转让,以促进村庄迁并、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繁荣农村市场。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充分发挥土地登记在市场管理中的作用。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促进土地和矿业权评估、交易代理、土地登记、招标、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市场信息公布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完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
选择一批资源条件好,外部环境有利,开发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若干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矿产资源引资开发示范区、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按照西部不同区域自然和生态环境特征,有重点、有目的开展区域性国土资源整治的试点研究,给予必要的扶持,为加快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经验。
(二)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并实施关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和矿产资源若干政策措施细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鼓励利用宜林宜草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达到治理要求的条件下,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和继承。期满后,可以申请续期。
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项目要优先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增加国家对西部地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的投入。西部各省(区、市)上缴中央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原则上通过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全额下拨。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及时提供并保障经济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的,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其耕地开垦费可按各省(区、市)所定的标准下限收取。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符合有关鼓励政策的条件下,适当减免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允许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转为国有矿山企业或地勘单位的国家资本金。积极培育矿业权市场,促进探矿权、采矿权依法出让和转让。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除享受国家已实行的有关优惠政策外,按规定还可享受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三)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投入,在国土资源调查计划中,工作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
建议国家增列“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专项扶持资金”,主要支持西部地区的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期风险勘查和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减少投资风险,以便吸引更多的社会和外商投资,加快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在中央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的同时,各地也要逐步加大服务于地方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引导东部较发达地区到西部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进外资投资勘查、开发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和实施地质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多元的投资机制。
(四)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
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鼓励外商到西部地区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政策措施。外商投资勘查获得具有开采价值矿产资源后,保障其依法享有优先开采权。矿产勘查费用可在开采阶段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优先回收。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可享受免缴、减缴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的优惠政策;对于外商与中方合作,外商通过技术投入使矿产资源回收率、综合利用率高于原设计水平或者国家标准的,以及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的,可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对高于原设计水平或者国家标准多开采出的矿产品和利用尾矿的,可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简化和明晰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定期发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招商引资信息,依法为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用地提供便利条件。
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发展资源产业。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资源产品的竞争力。贯彻利用两种资源和“走出去”的方针,加强全球资源战略的研究和矿业国际合作。发挥我国在技术、人才、装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的石油、天然气、钾盐、铜、铁等优势资源,弥补国内不足,不断增强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矿业竞争的实力。
(五)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
根据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制定专项基金计划,加强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培训,采取上下挂职、东西部交流挂职、举办短训班和在职研究生班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培训工作;支持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国土资源科技机构,逐步形成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水平先进的科技发展基地。?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重大项目能够起领导或骨干作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增强人民群众的资源忧患和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科学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的自觉性。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