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山西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直各部门所属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发布单位】山西省
  •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6〕33号
  • 【发布日期】2006-05-18
  • 【生效日期】2006-05-18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山西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山西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直各部门所属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山西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直各部门所属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6〕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各省属大型企业:

为了认真贯彻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决策,加快我省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权多元化改革为核心,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国资委等部门制定了《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暂行办法》、《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实施办法》、《关于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实施办法》、《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申报审批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直各部门所属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处置的意见》、《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关于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中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山西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登记注册实施意见》、《关于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中做好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等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我省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这13个文件作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晋政发〔2004〕46号)的配套文件,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八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直各部门所属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省国资委省财政厅
(二○○六年四月)

按照《山西省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04〕89号)的要求,省直各部门所属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已全面展开,绝大部分省直部门所属企业的主体工作已基本结束。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晋政发〔2004〕46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授权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省属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通知》(晋政发〔2004〕47号),为进一步做好清产核资工作,规范企业在重组改制过程中的经济行为,结合部门所属国有企业的特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晋政发〔2004〕47号文有关内容的补充通知》(晋政函〔2005〕117号)的规定,省直各部门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举办和管理的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的子企业、分支机构必须在2006年6月底之前完成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的清产核资工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企业重组改制时点的清产核资工作。

二、省直各部门负责其所属企业重组改制清产核资工作的组织、核实、批复工作。山西省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清产办)负责重组改制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监督、管理。

三、企业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应以2004年12月31日基准日的清产核资结果为基础,重点核实原批复后未能认定的损失及新发生的各项损失情况,做到全面彻底、不重不漏、账实相符,通过核实,全面摸清企业截止改制基准日的资产财务状况。

四、清产核资工作结果申报材料及数据处理等有关内容、要求,依据省清产办制定的有关政策执行,省直部门在资金核实批复后向省清产办报送批复文件及电子文档备案。

五、企业对经批复同意核销所有者权益的不良资产,要严格按照省清产办《清产核资工作中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办法》(晋企清办〔2005〕44号)执行。

六、企业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存在问题,清查出来的问题要及时申报,不得瞒报、虚报。

七、省直各部门对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结果的审核和资产损失的认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清产核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严肃纪律,依法办事。

八、建立部门主要领导签字负责制度,省直各部门上报的各种清产核资资料均应由部门主要领导签字盖章。

九、省直各部门、各中介机构、企业及企业负责人在清产核资中有意瞒报企业户数、资产状况、损失情况的,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