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湖北省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 【发布单位】湖北省
  •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6〕77号
  • 【发布日期】2006-12-20
  • 【生效日期】2006-12-20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湖北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湖北省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湖北省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鄂政发〔2006〕77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湖北省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2〕4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25个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秭归县、长阳县、大悟县、孝昌县、阳新县、神农架林区)和4个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团风县、五峰县、通山县、保康县),以及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中的100个插花贫困乡镇和1000个插花贫困村。规划的重点是上述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以下简称重点县市)。

一、扶贫开发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十一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面临较多的有利形势和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为推进“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保障。二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出台政策支持中部省份发挥综合优势,必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为我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三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实施,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之路,为我省“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贫困地区可开发利用的特色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前景看好,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在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进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总规模仍然较大,脱贫速度明显趋缓。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村还有贫困人口662?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以上,占全省农村人口的近1/5,其中赤贫人口247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15?7万人。全省29个重点县市有贫困人口408?7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近2/3,其中赤贫人口156?85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251?85万人。

二是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传统致贫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全省贫困地区的国土面积占57%以上,有20%的行政村是贫困村。29个重点县市均属山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域偏僻、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这些地区资源普遍不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态脆弱、灾害频繁,加之土地利用方式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科技运用不足以及人地矛盾突出,导致投入与产出失衡,增加了经济发展成本,制约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截至2005年底,全省29个重点县市中,不通公路的行政村达1351个,晴通雨阻的乡村道路占乡村道路总里程的60%以上;农村饮水困难人数38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达160多万头;病险水库876座,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0%,有效灌溉系数仅为40?1%;基本农田面积892万亩,农村人口人均0?72亩;水土流失面积达32241平方公里,占39?6%。大部分地区生态较脆弱,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旱涝保收能力差。

四是脱贫标准低,因灾、因病返贫和非贫困地区的插花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省的赤贫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分别为年人均纯收入683元和944元。按此标准,部分贫困人口虽然基本解决温饱或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收入水平较低,尚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脱贫根基不牢,收入波动很大,因疾病、灾害、上学、市场波动等导致的返贫现象突出,插花贫困地区也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脱贫效果,影响了脱贫进程。

五是贫困地区扶贫任务较重,资金、人才、技术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全省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扶贫开发建设任务艰巨,资金、人才、技术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全省扶贫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贫困地区引进人才、技术困难重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需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投入和科教支持力度,确保扶贫开发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重点,立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整合各类扶贫开发资金与项目,突出整村推进和片区开发,重点建设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和扶贫搬迁,扩大非农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分级负责、县市为主的原则。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的指导下,以县市为主体进行。要简化程序,下放权限,充分调动县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责、权、利的统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式扶贫为主的原则。在国家和社会必要的支持下,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势资源开发,加强项目建设,培育支柱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和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针对全省贫困人口分布和扶贫建设任务,制定全省扶贫开发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思路,分步分批地实施。

――坚持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全省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优先扶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水库淹没区。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扶贫开发要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科技教育、计划生育相结合,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先,努力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规划目标。

到2010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基本解决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通讯、广播电视、就业等“八难”问题,初步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地方财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基本解决全省247万赤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415?7万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稳定脱贫。

――每个重点县市集中力量建成1―2个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主导产业,并将其龙头企业建成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省级或国家级龙头企业。贫困户人均建设1亩高效经济林(园)。

――基本实现县、乡道路等级化,路面高级、次高级化,村村通公路,其中90%以上的村通油路(水泥路),实现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的协调发展。

――灌溉渠系水量利用系数提高到0?6,有效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达到60%以上,人均基本农田面积提高到0?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治理水土流失10000平方公里。

――在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同时,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贫困地区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比例下降50%。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比例大体相当。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以下。每户培养1个科技明白人,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培训各类科技人员6万人以上。

――基本配齐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必需设备,90%的行政村建成规范、标准的卫生室。

――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95%,有线电视通村率、通户率分别达到85%、80%。

三、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我省扶贫开发实际,确定以下4大类、19项重点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

1?农田水利。突出贫困山区中小型水库和灌区配套工程、小型水利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抓好贫困地区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工程,新修水源工程。新修渠道1000公里,维修渠道4300公里;建设旱地水窖5万口;发展节水灌溉示范面积40万亩,完成1000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按照国家制定的人均0?5-1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坡改梯、旱改水、低产田改造,建设基本农田120万亩,其中坡改梯3?5万亩、旱改水3?5万亩、低产田改造113万亩。

2?农村公路。在抓好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公路及桥梁建设,并抓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修通未通油路的25个乡镇的等级公路(通乡油路),修通未通公路的1351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修建4500个村的油路。修建县道6000公里、乡道11400公里、村道24000公里、桥370座/19360延米。

3?人畜饮水。按照饮水解困计划目标,集中资金和力量,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蓄积利用、建窖解渴、集中供水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好贫困农民的饮水困难问题,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饮水水质、保证贫困地区饮水安全。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重点解决农村饮水不达标的问题。对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和村,加快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解决400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解决1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4?生态环境。积极实施以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29个重点县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实施“沃土工程”和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提高自然肥和农家肥利用率,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防止产生新的农业污染源。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城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和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加大贫困山区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整治力度,重点抓好灾害区内的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科学有效地防治各类地质灾害。

5?邮电通信设施。大力发展农村通讯事业,继续发展农村固定电话网,实施程控交换扩容工程,加快发展移动电话,逐步发展数据和多媒体网。加快邮政网络建设,建设相对快速、高效的邮政服务网络。

(二)产业发展。

1?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1)农产品基地。建设优质油菜120万亩、水稻530万亩;生态有机茶园160万亩,其中现有常规茶园过渡转换75万亩,新建85万亩;外三元生猪年饲养量1000万头,出栏500万头;优质肉牛年饲养量30万头,出栏12万头;奶牛5万头,优质肉羊年饲养量150万只,年出栏150万只;家禽年饲养量4000万只,出笼2000万只;水产养殖120万亩,产量30万吨;蔬菜201万亩,其中高山反季节蔬菜100万亩、大棚设施蔬菜20万亩、食用菌1万亩、山野菜80万亩;魔芋69万亩;新建干果基地80万亩,其中板栗基地45万亩、银杏5万亩、核桃基地30万亩;新建鲜果基地170万亩,其中柑桔130万亩、梨桃30万亩、其他小水果10万亩;积极发展以杨树和外松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对现有楠竹残次林100万亩进行改造提高,人工栽培竹林150万亩,发展以楠竹为主的笋竹两用林25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100万亩、外松速生丰产林550万亩;中小药材基地280万亩,生漆基地17万亩,肚倍100万亩,油桐80万亩,油茶10万亩,烟叶100万亩。

(2)农产品加工业。在水稻主产区、油菜主产区每县建设1条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一批稻米、菜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提高贫困地区优质米、油的自给能力、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能力。引进60条绿茶汽热式杀青生产线,建设15个名优绿茶冷藏保鲜专用库,购置15台(套)冷藏保鲜设施;重点扶持14家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年产生态有机绿茶11万吨。新建29家牲畜屠宰加工厂,在山羊、肉奶牛、牲猪、家禽主产区每县市建设1-2家畜禽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营销企业。重点扶持高山蔬菜、大棚设施蔬菜、食用菌、山野菜开发,建设57家蔬菜冷藏保鲜、脱水加工企业。在魔芋主产区建设8家魔芋加工企业,整合魔芋精粉加工企业,争取尽快成为上市公司。在29个重点县市各建1家果品加工厂。在柑桔主产区引进商品化处理包装生产线,在梨桃主产区建设3个500吨水果气调保鲜库、1个年处理鲜桃5万吨的现代化罐头和果汁加工厂;在板栗主产区建设大型保鲜加工企业。在中药材种植大县各建1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并对传统中药材加工升值。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在速生丰产林主产区建设5家竹木加工企业,对鲜笋进行冷藏保鲜,对杨树、竹产品进行深加工。

(3)服务体系。良种服务体系:在主产县市建设水稻、油菜籽、茶叶、蔬菜、干鲜果、中药材、魔芋等良种繁育基地,做到贫困地区优质种子更新自给或基本自给,并配套相应的种子加工、购销、贮运设施。结合基地发展,建设马头山羊、白山羊、黑山羊、南江黄羊以及肉牛、牲猪、家禽良种提纯扩繁中心和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无公害标准化体系:重点更新水稻、油菜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国标优质率达到90%以上,建设无公害标准化茶叶、干果、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科技服务推广体系:重点建设粮油、畜牧、茶叶、蔬菜、果品、中药材等科技服务中心,开展病虫害防治、优良品种应用、小型农业机械使用、科技推广应用等服务。信息网络:重点建设信息网络中心,为农产品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加工、销售等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服务农业生产。农贸市场: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农贸市场。其中:五峰、竹溪、竹山、恩施、英山、宣恩等6县市以茶叶市场为主;房县、郧县、利川、长阳、麻城、大悟等6县市以蔬菜市场为主;丹江口、巴东、孝昌、阳新、罗田、秭归、竹山、郧县、咸丰等9县市以果品市场为主;蕲春、恩施、神农架等县市以中药材市场为主。

2?农村能源。力争新(扩)建中小型水电站340座,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年发电量47?5亿千瓦时。重点抓好沼气和省柴灶建设,建设160万户“三结合”沼气池,230万户高效省柴灶。加快推进利川、通山等县市风能资源开发进度,做好大悟县仙居顶等地风电资源开发前期工作。

3?旅游业。重点加快旅游区公路、码头、游乐设施、环境保护、古迹修缮和文物设施保护等方面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以“两江两山”为龙头,以开发生态观光、揽胜探险、休闲度假、红色人文旅游景区为重点,构建三国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人文旅游和激情探险旅游线,形成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红色人文和奇特景观四大旅游相结合、相互促进的旅游格局。

4?矿产资源开发。严格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以《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铁、磷、金、银、铜、绿松石、铌稀土、石膏、高岭土、钒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三)社会事业。

1?人口与计划生育。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有关政策规定,确保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严厉打击各种非医学需要鉴别出生人口性别的违法行为。加快计划生育服务站点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

2?教育。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为重点,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建校舍42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中小学危房。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积极做好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积极争取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项目。

3?卫生。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提高能力”的原则,加快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基本消除危房,并配备相应的常规设备。改善部分条件较差的县级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就医条件,重点配备急救、检验等常规设备,提高应急能力。坚持以地方投资为主,推进村卫生室建设,新建2000个村级卫生室,力争90%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发展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教育,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采取国家扶持、省里补助、县市配套、个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群众就医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4?信息、广播、电视、文化。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稳步推进边远乡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调频广播,力争全部乡镇开通调频广播。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乡镇文化站建设为重点,建好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图书室和体育馆场,新建乡镇文化站200个、村级图书室5500个,使全省100%乡镇有文化站、60%村有图书室。

5?科学技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加快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初步建立从市、县、乡镇到重点企业、村、专业大户的山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6?社会保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非农产业、劳动力培训转移和扶贫搬迁。

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强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每年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25万人次以上,实现户平转移1个劳动力。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为农村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增加打工收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等。做好扶贫搬迁工作,扶贫搬迁11万人、约2?75万户。

四、区域布局

(一)秦巴山区。规划范围涉及16个县(市、区),其中重点县市9个,即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秭归县、神农架林区和保康县。根据片区贫困状况及特点,重点突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搬迁;大力开发水电能源、农村沼气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有机绿茶、食用菌、魔芋、山野菜、养殖业、林果业和生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包括:

1?农田水利:新(维)修渠道1650公里,建设旱地水窖1?6万口;整治1座中型、15座小(一)型、134座小(二)型病险库;建设5?5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旱改水0?5万亩,坡改梯1万亩,改造沟槽田、冷浸田、低产田16万亩。

2?农村道路:修通未通油路的17个乡镇的等级公路(通乡油路),修通未通公路的212个村的通村公路,修建1200个村的油路。修建县道路1600公里、乡道3200公里、村道7200公里、桥60座/4200延米。

3?人畜饮水:建设饮水解困工程10500处,解决8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500处,解决4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4?生态环境治理:治理小流域3000平方公里,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做好矿山生态植被恢复,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和水污染,采取措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5?草场建设:该片区是我省马头羊、奴比羊、肉牛主产区之一,规划人工种草面积20万亩,其中林间套草面积10万亩。

6?扶贫搬迁:搬迁1?2万户、4?8万人,新建住宅120万平方米、“一建三改”配套设施48万平方米、沼气池1?2万口。

7?农产品基地:发展油菜25万亩、茶叶60万亩、蔬菜65?7万亩(其中大棚设施蔬菜15万亩、食用菌0?7万亩、山野菜50万亩)、魔芋15万亩。

8?林特基地:发展板栗10万亩、核桃20万亩、柑桔65万亩、其他小水果3万亩、笋竹两用林15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65万亩、外松速生丰产林200万亩、中药材180万亩、生漆2万亩、肚倍50万亩、油桐30万亩、油茶1万亩、烟叶20万亩。

9?养殖业:生猪年饲养量240万头、肉牛年饲养量10万头、肉羊年饲养量80万只、家禽年饲养量800万只、水产养殖20万亩。

10?能源开发:新建水电站129座、装机120万千瓦;新建40万户“三结合”沼气池,65万户高效省柴灶。

11?旅游产业:以生态旅游为主,包括郧县的农业生态旅游,丹江口、郧西的文化生态旅游,郧县、竹溪、神农架的科普生态旅游,保康、夷陵的森林生态旅游,房县、竹山的生态探险旅游。加快旅游区的公路、码头、游乐设施、环境保护、足迹修缮和文物保护等工作,形成“神农架-武当山-小三峡”环形生态旅游圈。

12?矿产资源开发:合理开发利用磷矿、金银矿、铌稀土矿、硫铁矿、绿松石矿、钒矿等矿产资源,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13?社会事业:每年转移培训劳动力4万人次以上,改造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新建500个村级卫生室、1400个行政村图书室。

(二)武陵山区。规划范围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重点县市10个,即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长阳县和五峰县。根据片区贫困状况及特点,重点突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搬迁;大力开发水电能源、农村沼气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有机绿茶、魔芋、山野菜、中药材、烟叶、养殖业和生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包括:

1?农田水利:新(维)修渠道550公里,建设旱地水窖0?8万口;整治28座小(一)型、132座小(二)型病险库;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工程6?5万亩;旱改水0?5万亩,坡改梯1?5万亩,改造沟槽田、冷浸田、低产田20万亩。

2?农村道路:修通未通油路的7个乡镇的等级公路(通乡油路),修通未通公路的219个村的通村公路,修建1000个村的油路。修建县道2400公里、乡道3100公里、村道7000公里、桥160座/7460延米。

3?人畜饮水:建设饮水解困工程14000处,解决9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000处,解决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4?生态环境治理:治理小流域2400平方公里,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做好矿山生态植被恢复,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和水污染,采取措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5?草场建设:该片区是我省南江黄羊、白山羊主产区之一,规划人工种草面积10万亩,其中林间套种面积5万亩。

6?扶贫搬迁:搬迁1?2万户、4?8万人,新建住宅120万平方米、“一建三改”配套设施48万平方米、沼气池1?2万口。

7?农产品基地:发展水稻45万亩、茶叶70万亩、蔬菜130?3万亩(其中食用菌0?3万亩、山野菜30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100万亩)、魔芋54万亩。

8?林特基地:发展板栗5万亩、白果5万亩、核桃10万亩、柑桔50万亩、其他小水果2万亩;中药材50万亩、生漆15万亩、肚倍50万亩、油桐50万亩、油茶9万亩、烟叶80万亩。

9?养殖业:生猪年饲养量240万头、肉牛年饲养量10万头、肉羊年饲养量24万只、家禽年饲养量800万只、水产养殖5万亩。

10?能源开发:新建水电站113座、装机88万千瓦;建设利川风力发电场1座,总装机2万千瓦;新建50万户“三结合”沼气池、70万户高效省柴灶。

11?旅游产业:以生态旅游为主,包括五峰县的农业生态旅游,来凤、咸丰、利川的文化生态旅游,恩施、利川的科普生态旅游,利川、咸丰的森林生态旅游,恩施、利川、长阳的生态探险旅游等。

12?矿产资源开发:合理开发利用磷矿、铁矿、煤矿等矿产资源,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13?社会事业:每年转移培训劳动力5万人次以上,改造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新建450个村级卫生室、1500个村级图书室。

(三)大别山―桐柏山片区。规划范围涉及16个县(市、区),其中重点县市8个,即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大悟县、孝昌县和团风县。根据片区贫困状况及特点,重点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农田、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草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油料、茶叶、板栗、肉牛、水产养殖、中药材、干鲜果和红色人文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包括:

1.农田水利:新(维)修渠道1750公里,建设旱地水窖1?2万口;整治24座中型、137座小(一)型、389座小(二)型病险库;建设17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旱改水1?5万亩,改造沟槽田、冷浸田、低产田50万亩。

2.农村道路:修通未通公路的165个村的通村公路,修建1200个村的油路。修建县道1500公里、乡道1800公里、村道4000公里,桥50座/3200延米。

3.人畜饮水:建设饮水解困工程15000处,解决10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000处,解决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4.生态环境治理:治理小流域2000平方公里,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和水污染,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5.草场建设:该片区是我省黑山羊、肉牛、奶牛主产区,规划人工种草面积20万亩,其中林间套种面积10万亩。

6.扶贫搬迁:搬迁1?2万户、4?8万人,新建住宅120万平方米、“一建三改”配套设施48万平方米、沼气池1?2万口。

7.农产品基地:发展优质水稻440万亩、油菜65万亩、茶叶30万亩、大棚设施蔬菜5万亩。

8.林特基地:发展板栗30万亩、梨桃30万亩、其他小水果5万亩、中药材40万亩、外松速生丰产林200万亩。

9.养殖业:生猪年饲养量280万头、肉牛年饲养量10万头、奶牛5万头、肉羊年饲养量8万只、家禽年饲养量800万只、水产养殖60万亩。

10.能源开发:新建水电站81座、装机8万千瓦;新建30万户“三结合”沼气池、40万户高效省柴灶。

11.旅游产业:以红色人文旅游为主,包括红安倒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馆和革命博物馆,大悟县鄂豫边区烈士陵园、宣化店谈判旧址等,配合森林公园生态自然景观,形成循环互动的“双色”旅游业。

12.矿产资源开发:合理开发利用磷矿、铁矿、煤矿等矿产资源,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13.社会事业:每年转移培训劳动力5?5万人次以上,改造中小学危房8万平方米,新建550个村级卫生室、1200个村级图书室。

(四)幕阜山片区。规划范围涉及7个县(市、区),其中重点县市2个,即阳新县和通山县。根据片区贫困状况及优势特点,重点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农田、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水产养殖、家禽养殖、鲜果和速生丰产林和红色人文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包括:

1?农田水利:新(维)修渠道300公里,建设旱地水窖0?4万口;整治2座中型、24座小(一)型、114座小(二)型病险库;建设3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旱改水0?5万亩,坡改梯0?5万亩,改造沟槽田、冷浸田、低产田5万亩。

2?农村道路:修通未通油路的1个乡镇的等级公路(通乡油路),修通未通公路的38个村的通村公路,修建200个村的油路。修建县道路500公里、乡道1000公里、村道1000公里、桥20座/720延米。

3?人畜饮水:建设饮水解困工程7000处,解决5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000处,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4?生态环境治理:治理小流域600平方公里,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做好矿山生态植被恢复,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和水污染。

5?扶贫搬迁:搬迁0?4万户、1?6万人,新建住宅40万平方米、“一建三改”配套设施16万平方米、沼气池4000口。

6?农产品基地:发展优质水稻45万亩、油菜30万亩、茶叶30万亩。

7?林特基地:发展柑桔15万亩、笋竹两用林10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35万亩、外松速生丰产林150万亩。

8?养殖业:生猪年饲养量40万头、肉羊年饲养量8万只、家禽年饲养量800万只、水产养殖35万亩。

9?能源开发:新建开发水电站17座、装机4万千瓦;建设九宫山风力发电厂1座,总装机1?5万千瓦;新建10万户“三结合”沼气池、10万户高效省柴灶。

10?旅游产业:主要是开发利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闯王陵、森林公园、王英仙岛湖自然景观和阳新龙港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11?矿产资源开发:合理开发利用铜矿、铁矿、煤矿等矿产资源,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12?社会事业:每年转移培训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改造中小学危房2万平方米,新建100个村级卫生室、300个村级图书室。

(五)插花贫困地区。主要包括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中的100个插花贫困乡镇和1000个插花贫困村。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插花贫困地区应坚持整村推进的方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逐步实现脱贫致富。重点建设项目包括:

1?农田水利:新(维)修渠道1050公里,建设旱地水窖1万口;建设8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旱改水0?5万亩,坡改梯0?5万亩,改造沟槽田、冷浸田、低产田22万亩。

2?农村道路:修建900个村的油路。修建乡道2300公里、村道4800公里、桥70座/3870延米。

3?人畜饮水:建设饮水解困工程4000处,解决8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500处,解决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4?生态环境治理:治理小流域2000平方公里,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和水污染。

5?扶贫搬迁:搬迁1万户、4万人,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一建三改”配套设施40万平方米、沼气池1万口。

6?养殖业:生猪年饲养量200万头、肉羊年饲养量30万只、家禽年饲养量800万只。

7?能源开发:新建30万户“三结合”沼气池、45万户高效省柴灶。

8?社会事业:每年转移培训劳动力4万人次以上,改造中小学危房8万平方米,新建400个村级卫生室、1100个村级图书室。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1?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按照国务院关于“省负总责,县市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贫困地区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把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常抓不懈。要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并实施动态考核。

2?落实扶贫工作计划目标。省政府有关部门及市(州)要加强扶贫政策研究和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县、乡两级要建立扶贫开发项目目标责任制度,确保责任目标、建设任务、管理措施“三到位”,确保规划项目分期纳入年度计划。凡纳入规划或计划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不能按期保质保量组织实施的,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惩戒,必要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加强扶贫工作管理与协调。要坚持继续推行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扶贫开发框架,不断提高扶贫资金与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加强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制订支持政策和扶贫方案,真正将扶持政策惠及到贫困群众。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1?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要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要深入贯彻《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湖北省扶贫条例》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06〕3号)以及《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鄂发〔2005〕4号),多方筹集老区建设资金。

2?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老区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贴息贷款等扶贫资金以及交通、农业、林业、水电、水利、扶贫搬迁、社会发展、城镇建设等专项资金。结合少数民族政策扶持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认真落实“培训工程”、“福星工程”、“老区照顾”等其他扶贫优惠政策,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3?创优体制环境。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的分配政策、有效的监管方式、优越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市场秩序、严密的法律制度,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吸引游客;通过资本营运、合作合伙、参股控股、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耕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从事产业开发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同时,加快扶贫开发的地方立法进度,用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扶贫开发中的行为主体。

4?注重社会扶贫。鼓励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建设。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定点帮扶,坚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大型企业等联县、带乡、驻村扶贫活动,组织动员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对我省贫困地区进行援助与支持。充分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政府帮扶为辅,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三)突出工作重点,把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推进。

1?大力开展片区开发。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突出扶贫开发重点,集中资金和项目,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和区域综合治理,从强化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片区产业结构入手,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根本困难,通过点面互动、以点带面,真正实现建设一片、成效一片。

2?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把整村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全省抓100个重点村试点示范、推动1000个重点村建设、带动10000个村行动),通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全面推进贫困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要选好扶贫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辐射、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贫困地区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行订单农业、信息农业,组建行业协会,拓宽农产品市场,稳定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

4?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定向、订单等多种形式培训,在提高技能和促进就业上下功夫。要加大培训投入,建好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规模。

5?大力实施搬迁扶贫。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搬迁对象必须是贫困户,建房要因户制宜,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大科技运用力度,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积极推行农作物及畜禽良种工程;实施农作物、畜牧、水产示范项目;建立疫病监测、预报及防治体系;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和无害化生产,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推广农业机械化应用和农家肥与农作物废渣的转化利用;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转化增值。

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入手,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移民、生态能源、“五改三建”和“四位一体”沼气池等项目的实施,推行农村节水灌溉,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和改革殡葬制度,推广“猪―沼―茶”、“猪―沼―果”、“猪―沼―芋”、“猪―沼―稻”等立体产业模式,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促进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强化项目监管,不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1?合理开展项目建设。严格按规划选择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既要考虑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又要考虑群众的意愿,以及规划实施的条件成熟程度;扶贫项目审批权限要适当下放。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采取专业队施工与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力参与的形式开展项目建设。

2?加强扶贫资金管理者的能力建设。增强扶贫资金管理者对扶贫项目选择设计的能力;逐步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扶贫开发信息,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项目库和项目档案程序等。

3?强化扶贫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和交接制度,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专户专账管理,规范和改革报账制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资金的监督、审计力度,由各级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共同构成监督体系,对扶贫开发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4?重视扶贫项目的检查验收和后续维护与管理。对所有扶贫开发项目要进行检查验收,并公开验收结果。重视竣工项目的后续管理和养护,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工程管理养护形式,建立工程管理养护制度,确保扶贫开发项目发挥长期效益。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