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
  • 【发布单位】80302
  • 【发布文号】冀政办[1994]17号
  • 【发布日期】1994-09-22
  • 【生效日期】1994-09-22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

(冀政办[1994]17号1994年9月22日)

《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

为加快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确保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根据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印发的《 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9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501亿元。粮、棉、油、肉、水产品、干鲜果产量分别达到2380万吨、19.24万吨、80.5万吨、186万吨、24.6万吨、268.5万吨。全省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710亿元,实现利润20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4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3.8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还要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仍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1、农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八五”前两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2%,而农业总产值年仅递增2.2%。工业和农业发展比例失调,1990年工农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之比为1.06:1,1991年为3,69:1,1992年为25.89:1,1993年为4.74:1。按一般经济规律,在我省现阶段,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其发展速度之比应保持在2.5:1左右。要保证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以现行速度发展,农业的发展速度应在6%以上。目前农业发展的这种落后状况如不改变。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1985-1988年,农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年均增速为6.1%,1989-1992年,年均增速为2.24%,1993年比1992年增长2.9%。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199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64.6元,居第16位;1991年比全国低51.2元,居第18位;1992年比全国低101.5元,居第18位;1993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17元,居第16位。
3、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1986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上升缓慢。特别是近3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以年均10.33%的速度上涨,而粮食价格上调速度仅5.96%。1992年与1988年相比,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2.9%。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继续扩大。1992年城镇居民收入比1991年增加290元,增长17.6%,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26元,只增长3.9%。1993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镇居民收入比上年增长8.2%,而农民实际纯收入仅增长2.9%,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缺乏后劲。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大大减少。1990年全省农民人均农业生产费用支出仅为198.59元,比全国低20.9元。1993年上半年,全省化肥、农药、农膜销售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1.6%、12.1%和26.6%。近年来,农业投入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0年的8.8%下降到1991年7.5%,1992年又下降到5.3%。由于投入乏力,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全省粮食产量自1990年突破450亿斤以后,近几年单产、总产增长缓慢。棉花生产出现大幅度滑坡。
5、水资源严重短缺,生产生活用水十分紧张。我省水资源先天不足,天然地表水资源总量仅15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262立方米,亩均占有152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0%和8.5%,是全国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不断下降,由50年代的585.1毫米下降到80年代的516.1毫米,90年代初又减少为475毫米。由于降水量减少,造成自产地表水资源大幅度衰减,1980-1991年12年间,全省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仅94亿立方米。比1956-1979年平均值下降43.7%。入境水量急剧减少,由50年代的99.8亿立方米下降到80年代的26.2亿立方米,30年间减少73.7%。调出可供水量增加,每年经水库调蓄可供给我省而无偿提供给京、津的水量已达16亿立方米。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工业用水由80年代初的20亿立方米,增加到1991年的38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由50年代的5亿立方米,增加到90年代的3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近年来全省年超采地下水达30亿立方米。据测算,全省平水年缺水68亿立方米,偏枯水年缺水140亿立方米,预测到2000年,全省平水年缺水111亿立方米,偏枯水年缺水19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不仅严重地影响着我省农业的发展,而且已成为制约工业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6、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我省乡镇企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比全国低2.6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递增速度比全国低3.33个百分点;1991-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递增速度分别比全国低10.79和8.55个百分点。1992年我省乡镇企业百元产值创税2.8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6元,百元产值占用固定资产原值26.2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元。1993年全省乡镇企业职工743.3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29.6%,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转移的任务很重。
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业、支持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环境正在形成。二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三是我省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大。全省9800万亩耕地中单产低于250公斤的中低产田有7000多万亩,全省6000多万亩荒山、荒地、荒滩大部分尚未开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农、林、牧、渔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四是农副产品深加工潜力大。目前我省农副产品大多是原料和初级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低,名、优、稀、特产品多数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深度加工增殖的潜力很大。五是我省地处沿海,环绕京津,交通通讯方便,信息灵,在利用人才、技术、资金方面有很多优势,发展市场经济有许多有利条件。

二、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
1、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宏观指导,加快农业发展,使其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市场、交通、运输、仓储、信息、咨询等基础设施和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大力推进传统低效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种养加”“贸工农”结合,推进农村经济由单一农业向以农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保证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奔小康的步伐。
2、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资金、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确保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确保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3、九十年代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在确保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通过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建立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建设商品粮优质棉基地、扶持粮棉主产区发展经济等多种措施,提高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调动种粮、种棉的积极性,确保粮棉产量,稳定增长。
在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创汇率的林、牧、副、渔业产品,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提高
农业的经济效益。
在加快发展农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4、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60亿元(1990年不变价),年均递增6%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5%以上;乡镇企业年增长速度不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年均增长7.8%以上,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稳定增加基本农产品产量。粮食在1993年2380万吨的基础上,每年增产50万吨,到2000年达到2650万吨,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的需要。棉花产量6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100万吨。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速同全国同步,利税增长与产值增长速度同步,每年增加从业人员50万人,到200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00万人以上。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力争到2000年,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67.6%提高到80%左右。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所占比重由1992年62%、38%,调整为40%、60%,粮、棉、油基本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9%调整为25%。

三、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
1、深化改革,保护农民利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保量放价”的原则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实行粮食保护价制度,相应建立中央和地方多级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对农用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先从电力、化肥、柴油、农药的最高限价抓起,尽快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限价的生产资料价格进行切实的监督和管理。
2、实施“节、打、蓄、引”计划,缓解缺水矛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在组织实施引黄入卫济冀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率。要以发展井灌区地下输水管道灌溉,搞好渠道防渗,建设节水农业为重点,同时在有水资源的地方继续打一部分浅井和深井,在平原河道上建闸蓄水。1994-2000年,全省每年新发展保浇三水的粮田200万亩,到2000年全省保浇三水的粮田水浇地面积发展到3600万亩,并全部实现节水灌溉。
3、加快商品粮和优质棉基地县建设,改变“粮棉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不合理局面。全省40个粮棉基地县要坚持“稳定粮棉、调整结构、综合开发、搞活经济”的,方针,在确保粮棉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走增加生产与增殖转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明年开始,国家和省将安排专项贷款,扶持粮、棉基地县发展经济,有关县要用好这批资金。
4、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抓好海河平原、坝上生态、利用世行贷款和山区四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在继续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组织协调,发动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延伸农业综合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在稳定增长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加快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1、实施农业“白色革命”计划和“双千工程”,提高生产效益。发展塑料薄膜保护性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大转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商品量和经济效益,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引导农民致富,加快农业发展,振兴河北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要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生产技术,扩大地膜覆盖面积。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林、牧、渔产品为主要内容,以交通干线、城镇周围和已有一定保护性生产基础的地方为重点,逐步扩大、发展棚膜生产,建成科研、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一条龙体系,发展区域化、专业化、系列化生产。到2000年覆膜生产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其中棚膜200万亩,地膜800万亩。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新增收入85亿元。要积极实施粮田“双千工程”(即亩产千斤粮,亩收入千元田),在全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多品种、多形式的间套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2000的计划发展“双千田”1000万亩,年产粮食100亿斤,年创产值100亿元。
2、实施“9981”绿色计划,加快林果业发展。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兴办绿色产业,实现农民致富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统一。重点抓好99项林果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搞好100个城镇绿化工程,搞好现有123个国营林场的发展工程,建设100个高标准甲级绿化县,建设100个林果基地,新增1000个主要靠林果致富的小康村,建设10条绿龙。到2000年,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2亿元,林果总产值达到103亿元。
3、实施“8533”养牛计划,带动整个畜牧业发展。我省饲草资源丰富,仅可利用做饲草的农作物秸杆每年就有2500万吨,而且地处沿海环抱京津,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养牛具有很大潜力。要在继续抓好猪鸡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草食性畜禽的生产,大力发展养牛业。通过推广繁育分开、秸秆青贮氨化和塑料大棚育肥三项技术,建立良种繁育、肉牛市场和加工销售三个体系,促进养牛业发展。到2000年,牛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养牛收入60亿元,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
4、大力开发水面资源,加快渔业发展。我省浅海滩涂和淡水水面资源丰富,全省有潮间带面积175万亩,浅海面积390万亩,淡水水面80万亩,大部分没有开发利用。要以发展网箱和开发浅海滩涂资源为重点,实施“5555”水产养殖开发计划。在太行山、燕山山脉水库和白洋淀地区,以小网箱为主,发展网箱养鱼500亩,利用旧河道和沿海低洼废弃地,新挖高标准鱼塘5万亩,开发滩涂浅海50万亩。同时,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提高远洋作业水平。到2000年,渔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
(三)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实现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1、实施“良种双化”计划,培育推广良种,发展制种产业。良种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前提,培育生产良种也是“两高一优”农业一项重要内容。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要以培育、推广良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为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促进良种产业化。从1994年开始,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林牧渔主要农产品生产优种化,并建立一批良种研究、生产、引进、推广和销售体系,使我省良种产业化初具规模。到1998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林果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猪、鸡、牛、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86%、71%、60%,初步形成水产品优、新品种繁育、推广体系,开发出一批海水鱼类、贝类、虾蟹类以及淡水养殖新品种。推进良种产业化进程,除满足省内生产用种外,大力发展面向省外,国外的商品种子生产。
2、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随着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农业科技开发投入的比重,省财政每年要拨专项经费,用于农业推广计划中重大项目的示范和实用技术项目的推广,省、市(地)、县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要逐步达到1%的水平,并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比重。结合实施“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集中力量示范和推广一批对农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项目。重点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优良畜禽和水产品养殖加工技术,农、林、牧、渔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还田和氨化饲料技术等。围绕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需要,组织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搞好关键科研课题的研究。
3、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广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有条件的县要建立起一所集培训、示范、实验、推广于一体的职教中心。进一步加快职教改革,扩大适应二、三产业发展要求的委培生招生规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加强对乡村干部、乡镇企业厂长、在乡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必须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尽快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
1、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好1个省级(石家庄市)、4个市级(邯郸、唐山、秦皇岛、张家口)和50个重点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金融组织密切结合的金融体系。要不断发展完善农村合作基金会,在社区内为农民生产服务。要发展城乡劳动就业市场,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力有秩序地合理转移和流动。要加强道路、仓储、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商品流通创造必要条件。
2、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是把分散农产品生产引入市场经济轨道的关键环节。要逐步形成以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综合服务为基础,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专业服务为依托,以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专业户服务为补充,纵横交错、上下结合的服务网络。通过服务体系联结千家万户,使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日益发育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深化基层供销社的改革,大力推行公有民营等改革措施,拓展经营服务领域,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3、积极兴办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的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经济组织。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各地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以各种集团、公司或企业为龙头,组织引导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从1994年开始,省直农口和涉农部门计划组建160个具有相当规模、现代化水平较高、产品高层竞争力较强的“龙”型一体化企业,市(地)县也要根据本地实际,积极组建类似的“龙”型企业,发展“龙”型经济。
(五)鼓励、引导发展农村“庭院经济”
农村“庭院经济”投资少、效益高、风险小、受益快,适合农村以户为基础的经营形式和生产水平,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发展“庭院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巩固、提高并重的原则。到2000年,力争全省农村庭院经济总产值达到244亿元,纯收入157亿元,“庭院”经济专业村5500个,从事庭院生产经营的农户达到1530万个。
发展“庭院经济”,要搞好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专业村和专业群,引导和促进传统式副业性庭院生产经营向商品性庭院生产经营转变。庭院种植业重点发展庭院蔬菜、食用菌、葡萄、热杂果和药材等生产。庭院养殖业重点发展鸡、猪、牛、羊、兔等家禽家畜。庭院加工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与国营企业、乡镇企业生产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
1、继续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分类指导、放手发展”及“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乡镇企业已有一定基础的地方,要继续抓好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促进其产品上档次,生产上规模,跻身于国际、国内市场。基础较差的地方,重点是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组织、引导千家万户发展起步企业,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开展横向联合和合作,加快发展步伐。加快实施“三沿”工程,50个“三沿”县(市、区)要充分发挥交通发达、信息灵通、易接受大中城市辐射的优势,率先发展,带动全省乡镇企业发展。
2、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坚持“积极支持,正确引导,不断完善,逐步规范”的原则,大力推行各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加快对现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导个体、联产企业向股份合作制过渡,重点抓好现有集体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新办企业力争办成股份合作制企业,现有股份制企业要抓紧完善,使其逐步规范化。
3、广辟筹资渠道,增加乡镇企业投入。各级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乡镇企业,不断增加资金投放量;各级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广筹民间资金;搞好企业自身积累,税后利润的60%要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用于乡镇企业的部分不低于40%;建立企业贷款担保集团,解决乡镇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积极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
4、加快乡镇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继续支持鼓励各级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乡村领办、创办乡镇企业,从现有企业中选拔一批人才,加紧培养,大胆启用;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和外聘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乡镇企业学校、乡镇企业中专、各级职教中心,为乡镇企业培养人才。
5、搞好乡镇企业布局,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要积极发展工业和其他经济小区,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格局。坚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第三产业、与国家基础产业配套的相关行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先的原则,不断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开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高质量、高创汇新产品,不断优化乡镇企业产品结构。
(七)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振兴全省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扶贫开发要以最偏僻、最落后、最贫困的地区为重点,突出科技开发扶贫,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经济开发,为解决群众温饱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力争到2000年,使全省706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问题。
1、加强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海河平源农业综合开发、坝上生态农业、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和以工代赈的实施,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搞好基本农田的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人均半亩到一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为农民稳定解决温饱提供保证。在此基础上,按照各地实际情况,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贫困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要抓好干部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干部的素质,开阔视野,解放思想。要加强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市县、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单位与贫困乡镇企业的协作联合,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鼓励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企业,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和庭院经济,形成千家万户共发展的格局。
3、稳定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在继续争取国家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省财政和省农行扶贫的资金要逐年增加。省地市有关部门在项目安排上要向贫困县倾斜。
4、广泛开展社会扶贫。认真制订共富工程规划,广泛开展社会扶贫。
(八)加强领导,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持和帮助,各级、各部门都要树立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思想,千方百计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切实抓好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收购和供应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以法治农,以法促农。要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和条例,切实加强对农业的保护,维护农民利益。
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各级政府和全省人民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农业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振兴而奋斗。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