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前员工李洪元被以敲诈华为公司的罪名拘留251天,后被无罪释放,并获得国家赔偿。
李洪元最开始是以职务侵占罪被刑拘,后来批捕时,罪名改为了敲诈勒索。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敲诈勒索案,太不应该了。
这类有这民事纠纷基础的经济纠纷案件,要认定为敲诈勒索罪,实际上非常难,这基本是法律界的共识。但是,办案机关在作出拘留和逮捕决定时,能否更加慎重一些?当事人失去的自由是无价的,给他们造成的生理、心理的伤害不可估量。
劳动补偿纠纷,是典型的民事基础纠纷,在此纠纷上提出的相关补偿要求,目的都是正当的,数额大小并不影响目的的正当性。
而在李洪元案中,他被指控敲诈勒索的问题,无非也就是获得了相关的劳动赔偿。而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在解聘相关员工时,给予相应的补偿合理合法,有的企业效益好,给的补偿制度高,这些,都和敲诈勒索毫无关系。
能够构成敲诈勒索的情形,比如离职员工以曝光公司丑闻、泄露公司秘密为要挟,要求公司给予不合理的补偿。(注意,如果是索要合理的补偿,依然不构成敲诈勒索,因为这不是以非法占有财产为目的,而是索要合理的财产。)
其实我最关心的,是当初这个案件是怎么立案的。
该类案件,一般是”被害人“报案,警方初查后立案。警方初查的内容是什么,根据罪名和行为性质,初步判断是否存在
刑事犯罪事实。
实际上,如果是以敲诈勒索报案立案,应该难度很大,这类有基础民事纠纷的敲诈勒索案,近几年发生过好几起,影响很大,以警方的办案人员司法水平,不可能不知道。而本案根据媒体报道,李洪元自述,最开始是以职务侵占立案并刑拘李洪元。在公司类的
刑事案件中,职务侵占罪是常见罪名,即公司员工恶意侵占公司财产,这种立案难度就小很多,相信这是李洪元最开始被拘留的关键原因。但是,后期警方逮捕李时,罪名改为了敲诈勒索,这意味着,警方前期立案的罪名,职务侵占,并不存在,证据不足。可是逮捕时,罪名就改了涉嫌敲诈勒索。
敲诈勒索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实施威胁或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交付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这类案件中,
报案人就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或事实,证明李洪元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同时使用了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所以巨额的财物。
1.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双方存在基础的
劳动关系事实,解除劳动关系获得赔偿也是应有权利,所谓非法占有目的,通俗理解可以为“师出无名”,比如在盗窃、抢劫、诈骗案中,行为人向占有他人财产,没有任何的凭据,只好靠抢、偷、骗来完成。但是在
劳动纠纷、
消费维权、借贷纠纷领域,维权者往往本来就有获得相关财产的权利,这就是师出有名,非法占有目的很难证明。
但是举报人也会想尽办法,比如拿出私人转账的证据,当然,即便是私人转账,实际上也难以证明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为私人转账行为,仅仅是财务上的不合规,不代表这笔资金是离职员工的违法所得。真正定罪的证据,比如报案人拿出证据证明李洪元的索赔金额远远超过法定标准(但实际上,即便超过很多,也不会影响目的的正当性。如果资方认为赔偿金额过大,不给就是了,有劳动裁判部门专门管这事),总是,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在这类有基础民事纠纷的案件中,很难证明。
2.证明敲诈勒索,还有一项关键的证据,就是是否存在”要挟、威胁“的客观行为。比如说,李洪元是否以曝光公司相关信息给公众作为要挟,要求不合理的资金或者财物?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并没有。
这类案件中,报案人可能通过自己的陈述、说明,或者拿出了相关的聊天记录、录音(不确定是否被剪辑过),极力证明自己被敲诈勒索,一旦这种事实成立,很多办案机关会将其与”非法占有目的“混淆认定,只要有威胁要挟,那一定是非法占有目的了,再看看涉案金额,案子就被错误立起来了。这种推断式的认定方法,害了很多人。
证据不足不起诉是什么意思?
而本案最终因为证据不足不起诉,检方的不起诉,是证据不足不起诉,也就是说,当事人李洪元无罪,检方无法起诉。关键的证据无非不会超出前面所讲的两个方面,没有李洪元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据,或者是没有他要挟、威胁的证据。
这个案件,不起诉决定让人欣慰,但是拘留和逮捕的决定本身,更让人恐惧。
刑事拘留和逮捕都不是惩罚措施,其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目的主要是便于案件侦查、证据搜集、防止其继续产生社会危害等等。在该类涉及基础民事纠纷的刑事案件中,警方立案就应该更加慎重,立案后采取相关强制措施也更加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