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广东省纺织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 【发布单位】广东省
  • 【发布文号】粤府〔2005〕15号
  • 【发布日期】2005-02-17
  • 【生效日期】2005-02-17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广东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广东省纺织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广东省纺织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粤府〔2005〕1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二月十七日


广东省纺织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前 言

纺织工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开辟市场、培养人才、积累资金等重大作用,是我省的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参与国际竞争,对我省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几年是我省纺织工业实现第三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省纺织工业要进行新的产业升级,增强后劲,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根据省委常委会议关于将竞争力研究成果转化成行业规划并制订相关政策的决定和省政府工作部署,特制定《广东省纺织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门类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行业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生产基地、集散市场中心、出口基地。
(一)我省是全国纺织生产大省、出口大省
2003年我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3659个,总资产为114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9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4%,在全国同行业排第三位。实现利税38亿元,其中利润20亿元,排全国第四位。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66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8%,居全国首位。据中国纺织协会测算:2002年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4%左右,特别是服装出口101亿美元,占全球服装出口5.1%,如果扣除香港的转口贸易部分,我省就是全球第三大服装出口基地。另据调查,珠三角现在是全球最大的针织生产基地。
(二)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促进行业生产规模水平提高
首先,从生产要素类型看,随着信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保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我省服装工业要素结构呈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趋势。如我省棉纺织行业高档无结头精梳纱比率达60%,织造无梭率为45%,分别高于全国40%、24%的平均水平;化纤行业引进聚酯熔体长、短丝纺、纺丝直接成条、双组分复合纺;印染行业浆染联合机、筒纱染色机;非织造布行业的纺溶法(SMS、SMMS)、针刺法、热轧法、浆粕气流成网法等先进技术装备达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技术装备的优势是我省纺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形成竞争力的技术基础,保证我省纺织产品质量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多种所有制并存,大型企业发挥骨干作用
根据规模以上统计,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高达98%,外资企业是我省纺织企业的骨干,产值、企业户数、从业人数、出口交货值均占60%以上,而国有集体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省纺织总量的15%,民营企业约占25%,大量的非公有制纺织企业正成为纺织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规模企业中,超过2000万元的纺织企业户数为1510户,占全省纺织规模企业数的41%,其中规模在1-5亿元的大型企业有188户,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19户。大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劳动生产力水平明显在小企业之上,成为推动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四)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我省纺织工业分布有明显的集群特征,重点集群区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江门和汕头等市所属的40个镇(区),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纺织工业的80%。这些纺织产业集群首先是专业化生产形成"块状"产业,是在与相应的专业市场互动和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相互配套,集群内外部效应增强了集群的活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崛起。再加上集群企业与港澳市场结合紧密,信息灵通,跟进国际流行趋势快于国内同行。如中山沙溪的休闲装,深圳女装,南海西樵的面料,盐步和潮阳谷饶的内衣,佛山张槎的针织,东莞虎门的服装,大朗的毛针织,佛山环市的童装,普宁的衬衣,增城新塘、中山大涌、顺德均安、开平等的牛仔服装在全省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其产品产量、品牌影响、出口比重等在全国同行中有一定地位。
(五)纺织工业成为增加就业和带动农村致富的重要产业
我省的很多纺织产业集群地主要建立在城市周边和乡镇及村以下地区,不仅拉动了纺织工业链体系、相关服务业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农民致富。在南海西樵,全区6万纺织职工一半来自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250元。揭阳市95%的纺织企业在农村,工厂达到2000多家,从业职工达到15万人,人均年收入为3700元,纺织业拉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1/3的人受益于纺织工业。省丝绸集团公司自八十年代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将茧丝业从珠三角向粤西、粤北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组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30万农户约100万农业人口脱贫。
据中国纺织协会测算,1980年到2002年我省纺织工业就业人数由18.5万人增加到252万人,增长12.6倍,就业人数占全省工业就业总数1/5。就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民和下岗工人,对解决"三农"问题,城镇职工再就业,增加资金积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

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国际纺织工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1.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国际纺织工业生产重心已发生了第三次转移,纺织工业生产重心开始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亚洲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转移。亚洲地区的中亚、南亚纺织工业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棉花资源丰富,棉花价格低,工资成本低于我国,入世后我国现有海外市场有可能被这些国家挤占。
同时,我国的棉纺织最终产品主要消费市场在美国,而美国近几年来对纺织工业的调整(包括环锭纺自动化、新型纺纱生产线的建立及扩大、高速喷气织机的加快发展等),加上北美纺织自由贸易协作区的建立与发展,使美国对原棉资源的消耗大幅度上升,纺织品进口依赖量减少了近1/3,纺织品自给率大幅提高。美国在大量减少从亚洲等国进口纺织品的同时,棉花出口量也会相应减少,对世界纺织品市场带来新的竞争。美国以高品位、高质量的纺织品参与国际竞争,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纺织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低、产品品种档次低下的局面继续维持甚至深化,而我国就在其列。
2.发展趋势
(1)世界对各种纤维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全球纺织纤维需求在过去的20年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预测:未来6年的世界纺织纤维,化纤年增长率为4.4%,化纤在纺织纤维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未来的6年棉花消费,年增长1.6%。
(2)全球产业用纤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调查和预测,全球纺织市场贸易额的规模是:2008年整个纤维产业贸易额6383亿美元,其中产业用纺织产品贸易额3537亿美元。自97年后的10年间,全球产业用纺织品及纤维的贸易额在整个纤维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将由1997年的1/3上升到2008年的50%以上,将使市场的需求急速扩大,并促使各国的企业加大产业用纺织品及纤维开发力度,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产业用纤维未来将成为制造业重要的原材料。随着工业用材料的轻量化、高性能化、多样化以及美观化的发展趋势,产业用纤维的用途日益广泛,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我国未来6年产业用纤维使用量及市场贸易每年将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二)纺织工业面临的国内形势
1.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保持了每10年翻一番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超过"十五"规划的目标达1800万吨,到201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可能在2000年1200万吨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这个翻一番不是简单地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延伸,而是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体制和高效的快速增长,包括原有许多落后产品、落后工艺技术、设备的淘汰,因此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又十分的艰巨。
2.纺织产品的全球竞争,将是我国纺织行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动力
我国1/3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这一趋势在不断扩大,同时国外名牌产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发展中国家纺织中低档产品低成本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会深刻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和中国纺织工业结构的调整。具体体现在:①纺织服装产品及品牌的竞争;②高新技术的竞争,体现在高附加值产品和优质产品的竞争;③成本的竞争。
中国纺织产品和服装,可以简单用三个1/3来划分,即:1/3出口产品,1/3国内城市中高档产品,1/3农村产品。
在未来6年中,我国衣着类增长速度为3-4%,而家用纺织品增长6-7%,产业用纺织品增长速度将在1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衣着类、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我省纺织工业的纺织优势
1.市场优势
我省毗邻港澳,不少企业由香港、台湾转移过来,与国外客户,特别是一些世界品牌制造商有着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港商、台商熟悉国外市场,在开拓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我省是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遍及全世界,有利于我省纺织品服装进军国际市场。在内销产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产品销售的重要途径。省内纺织发展产业集聚地区几乎都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省内纺织专业市场达90个之多,一些市场的影响力甚至覆盖全国。
2.产品规模优势
我省纺织工业以下游产品服装、服饰、面料为龙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纺织工业链。产品结构丰富,化纤、针织、色织、毛纺织、无纺布、服装等产品产量排在全国同类产品前列。
我省获取国际产品开发信息的速度快,创新产品可以做到设计快、上机快、出成品快、产品的时尚感强,引领国内潮流。虽不是流行的创造者,却是流行纺织品的生产基地。产品在设计、质量、花色、品种、品牌建设方面的优势具有明显优势。
3.管理优势
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我省纺织工业逐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及外资企业,管理手段先进,培训机制完整,重视员工素质提高方面的投入,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其次,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和经营者管理水平。CAD、CAM、ERP、MIS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
4.吸纳全国人力资源的人才优势
我省开放早的先发优势,灵活的就业政策、宽松的就业环境,吸纳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成为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此外,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使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海归派"和外籍人才、港澳人才前来创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三、我省纺织工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自主品牌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低,整体经济效益下降
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虽有许多优势企业生产的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效益很好,但多数企业仍无自主品牌,以进料、来料贴牌加工多,加工贸易出口占54.98%,利润流失严重。尤其是国有及民营企业的产品存在着低档次,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粗加工多,精细加工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新技术、功能环保型产品少的"一低三多三少"情况,"以廉取胜、以量取胜"造成了低档产品过度竞争,产品利润不断下降,总利润基本维持原有水平,造成我省纺织行业产量、产值、出口量大,经济效益低。
(二)纺织工业纺织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珠江三角洲、粤东地区集中了我省纺织工业80%以上的产值,粤西、粤北虽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比较慢,纺织加工能力弱,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珠三角地区。如我省无纺布企业都集中在珠三角和潮汕地区,粤西、粤北地区完全空白。
(三)纺织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省纺织产业集群虽然起步早,且有市场活力,但发展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突出问题有:一是产品缺乏创新与差异化,大多数产品属于模仿型,缺少特色,风格雷同;二是集群区产品质量缺乏保证体系;三是产业集群基本上在地方行政区域框架中发展,各自为政孤立发展,集群之间配套不强。如牛仔布产业就有开平、新塘、均安、大涌在各自的区域扩张发展,没有突出档次的提升和特色发展;四是环境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行业自律不够强;五是与集群产业相互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普遍面临升级问题,尤其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方面起步迟,相当多的企业仍以现货现金交易为主。
(四)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逐步减弱,正受到长三角后来居上的强劲挑战
虽然我省是全国纺织生产大省,但近两年来,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经济指标运行质量普遍低于全国行业平均值。我省纺织工业总产值、出口额、利润总额分别从全国的第二、第一、第三位往下降。从2004年第一季度始,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已被浙江赶上。民营企业数量多,但综合实力不强,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项目和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方面,落后于江浙等省份。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快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改造提高传统纺织工业。以服装和家用纺织制品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按产业链配套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打造区域特色经济和品牌优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纺织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从纺织大省到纺织强省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预计2005-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 2005年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1900亿元;到2010年达28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2%;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技术装备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及市场服务体系,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实现纺织工业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2010年主要纺织产品生产总量
棉纱:50 万吨;
针织品折用纱量: 60万吨;
布总量:40亿米;
印染布:40亿米;
化 纤:63万吨;
服 装:90亿件;
非织造布:30万吨;
丝绸:桑茧:5万吨;桑蚕丝:3500-4000吨;丝织品:2.5亿米(其中真丝绸5000万米);
毛纺织品:毛纱线:90000吨;毛针织服装:100000万件。
(二)技术进步与产品质量
到2010年,通过对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新建企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化纤、棉纺、织造、针织、印染、机械制造等主要行业技术装备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加大科研、产品开发方面的投入,初步形成以化纤、棉纺、茧丝、织造、印染、服装为链条、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开发体系,突破一批重大技术难关(见第三章第3点"重点发展的技术);在2010年之前创出50个在国内较具影响和实力的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若干个能冲刺世界名牌的广东品牌和商标。
到2010年主要纺织产品质量要上一个新台阶。化纤:聚酯涤纶、锦纶产业链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棉纱:高支精梳纱各项指标达到国际Uster5%先进水平,牛仔布用纱10s、16s达到国际Uster25%先进水平;桑蚕丝:平均等级达到4A以上;印染布、针、机织服装质量要上一个新台阶。
(三)产业布局与产业集中度目标
到2010年,纺织工业要把重点放在完善产业链和上下游配套上,发展化纤原料、棉纺、茧、丝等上游行业。
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要发挥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带动全省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广州、深圳、佛山等中心城市在纺织服装业加工向粤西、粤北山区转移的同时,重塑科技、市场、文化、创新、品牌、金融、信息、人才等在全省纺织业的龙头地位,把珠三角定位为全省纺织工业产业提升的核心;建好全省已有的四个全国纺织工业基地市和十五个全国纺织特色城镇。
(四)管理现代化与环境保护
到2010年,全省大、中型企业要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论证审核;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要通过ISO900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认证审核,印染行业要按照当地政府规划,通过调整,集中供汽、污水处理,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环境。
(五)继续保持全国出口创汇领先的优势
到2010年,我省纺织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取得显著进展,实现出口贸易方式由以加工贸易为主向以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60%以上,纺织产品科技含量及价格有显著提升,继续保持全国出口创汇领先的地位。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规划布局

一、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培育支柱产业集群
(一)调整产业发展布局
珠三角地区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核心。珠三角地区纺织工业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品牌战略、营销网络,特别是在建立国际化营销中心上多下功夫。发挥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尤其是广州、深圳、佛山等大城市在贸易中心、产品发布中心和宣传媒体等方面的优势,发掘服装、家纺等"都市产业"独特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社会内涵, 培育特色时尚大产业。
粤东地区纺织服装业发展要在培养品牌与时尚文化方面进行整合提高。潮州、汕头、潮阳、揭阳以发展服装行业为契机,继而向原料生产延伸,纺织业已有相当规模,还有设备较先进、注意品牌等的后发优势,调整时要在产品特色、染整配套、提高品位档次、培育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发展印染行业的集中定点、统一规划工作。潮州地区以传统地方工艺和文化资源与时尚设计理念相结合而生产的女装更应在整合提高的基础上加以大力发展。
粤西、粤北地区要积极承接珠三角的纺织工业。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纺织工业以丝绸的茧丝生产分布较广,已在粤北的韶关(始兴、翁源、曲江、乳源)和清远(英德),粤西的湛江(徐闻、遂溪、廉江、雷州)、茂名(化州)、阳江(阳春)、和云浮(云浮、德庆、郁南、罗定)建立生产基地。其他地区纺织行业比较少,应积极创造条件先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一些纺织工业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承接时要注意规模不能太小,设备和产品的水平不能太低,要有相当的稳定性,还要十分注意环境问题,为今后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培育支柱产业集群
1.中纺协推出的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要提高层次,做强做大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2年底和2004年初先后两批推出的69个产业集群试点单位中广东共有4个基地市,15个特色城(镇),占总数的27%。分别是:
基地市(县):中山市、东莞市、开平市和普宁市。
特色城(镇): 东莞市大朗镇中国羊毛衫名镇;
东莞市虎门镇中国女装名镇;
南海市盐步镇中国内衣名镇;
增城市新塘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佛山市张槎镇中国针织名镇;
佛山市西樵镇中国面料名镇;
中山市沙溪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
潮州市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汕头市澄海区中国工艺毛衫名城;
高州市中国手套名城;
中山市大涌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中国针织内衣名镇;
佛山市禅城区环市镇中国童装名镇;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开平市三埠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这些产业集群已有相当基础,初步形成特色,要以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带动为主旋律,提高产业集群的层次,实现产业集群的资源整合,培育产业集群的特色,克服重复建设,避免过度竞争。重点在于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完善产业的生态链,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新平台,从而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综合优势,提高集群的吸引力,吸引周边地区的优势企业,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把产业集群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群还要按比较效益转移部分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2.扶持已有产业集群雏形,但优势比较薄弱产业集群
除上述基地市(县)、特色城(镇)外,我省还有一批主导产品地位突出,有一定产业规模和产业氛围,但有些优势尚不十分明显的产业集群,如:云浮罗定市的毛纱、汕尾市公平镇的服装、英德含江镇的服装、南海区西樵镇的布艺、顺德区乐从镇和揭阳市揭西县的床上用品、灰寨镇毛巾类产品、南海区里水镇的毛巾及粤西、粤北的三个茧丝生产基地等。这些集群大部分在粤西、粤北地区,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发展较迟,集聚度还不大,特别是专业化市场配套上比较欠缺。这些产业集群的建设可首先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加快产业资本的集聚,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延伸,形成较高的产业效率,产生内在的规模效益,然后通过建立专业市场或依托于周边成熟的纺织市场,或依托于大型企业集团(如丝绸行业),完善产业集群的建设。
3.老纺织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
粤西、粤北地区的一些仍有相当规模的老纺织工业基地,如:韶关、乐昌的棉纺织,茂名的化纤(腈纶)等。应在充分研究分析现状和形势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的产业要素,建立新的产业机制,加大改革、改造、调整的力度,构筑老基地的新优势,形成新的竞争力。

二、以大企业、大基地为重点,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
(一)培育企业集团
对一批已经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和管理现代化基础并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如:深圳中冠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染整机械(深圳)有限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佛山新纺织发展有限公司、南海南新无纺布有限公司、广东省开平涤纶企业集团公司、广东美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福安纺织有限公司、东莞德永佳纺织有限公司、番禺互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广东名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重点培育,使他们在新形势下壮大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和吸收外国大公司合资等各种形式,推进强强联合,形成一批新的规模较大、工艺装备水平先进、管理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产品分工合理、产品质量高性能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从中造就具有跨国配置资源,构筑全球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跨国集团。
(二)建设重大项目
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已经国务院批准的珠海BP化工公司PTA项目一、二期工程为我省2004~2010年最大的新建项目。此外除了不排除著名跨国公司的重大投资和新技术项目可能成为新的建设项目外,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大的建设项目主要将依托于现有大企业的调整、重组、改造而开展,将鼓励支持以下重大项目:优势企业提升主业的投资项目;单个企业或企业联合进行的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项目;大型企业资产重组和并购项目等。

三、重点发展的行业、产品和技术
(一)重点发展的行业
根据行业的现状和特点(特别是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和依存性及行业的发展前景),2004~2010年我省重点发展的行业确定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家用纺织品行业,丝绸、化纤和服装则作为次重发展的行业。
产业用纺织品 产业用纺织品特别是其中的非织造布产品是纺织这一传统行业中的新兴产业,属高新技术类、环保型产业,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纺织工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产业用纺织品占纺织品总量的比例已接近或超过1/3,而我国2003年产业用纺织品只占纺织品总量的11%,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我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特别是其中的非织造布有一定基础,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正在向着多元化、功能化、大型化的格局发展。应采取鼓励和倾斜政策,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这一优势行业。
家用纺织品 家用纺织品是纺织最终产品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的三大领域之一。美国和一些最发达国家家用纺织品占到40%,我国2003年的比例仅为24%。我省的家用纺织品行业起步早,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竞争力。要加强引导,促进企业做好市场定位、研发设计、品牌宣传、市场网络建设和联合重组。
丝绸 我省的丝绸行业经过近年来在原料基地建立、企业体制改革、经营体制转变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已经具有了原料、装备、传统工艺、地缘、经营模式等比较优势。特别是粤西、粤北三大茧丝生产基地的建立,完善了丝绸行业的产业链。我国的茧丝绸在国际上有垄断地位的优势,以出口为主的丝绸行业要改进完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稳定蚕茧产销关系和鲜茧收购秩序),培育大企业集团,加快技术进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再创广东丝绸行业的辉煌。
化纤行业 高性能、高技术化纤是纺织工业今后发展的重点。我省的化纤行业是纺织工业中产业链比较完整的行业。茂名80万吨乙烯、惠州80万吨乙烯项目将为广东的化纤原料生产提供基础条件,并带动化纤生产产品质量升级。
服装 加快服装行业的结构调整。调整发展的思路是:坚持市场导向,产业有序发展;实施名牌战略,开拓纵深市场;注重设计开发,提升综合实力;强化创新意识;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实现我省服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重点发展的产品
2005-2010年重点发展40种主导产品:
1.化纤行业:PTA、锦纶差别化功能化切片及纤维、涤纶差别化功能化切片(溶体)及纤维、熔融纺氨纶纤维、腈纶长、短纤维、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及高科技纤维。
2.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医疗卫生保健用非织造卷材及其制品、各种土工材料及复合土工材料、汽车内饰用品、高档滤材、高档优质衬布、高档皮革基材、针织人体器官、农业养殖网、针织建筑材料等。
3.棉纺织行业:高支精梳无结头针织用纱、花式纱、特色牛仔布和色织布、细旦锦纶、丙纶等多种纤维混纺纱。
4.针织行业:高档针织内衣、T恤衫、外衣化时装、多功能针织运动服装、无缝内衣、薄型兔毛时装、经编土工布。
5.印染行业:各种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交织混纺面料、适合高档风衣、休闲服等的面料、绿色环保及生态新纤维面料、天然纤维的高档后整理面料、功能性后整理面料。
6.毛纺织行业:特色兔毛纱、毛针织服装、毛毯、割圈绒、羽绒羽毛成型产品。
7.丝绸行业:优质蚕茧、高等级厂丝、传统真丝绸及其工艺品。
8.服装行业: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丝绸服装、童装等系列产品及以潮州地区为代表的传统地方工艺和文化资源与时尚相结合的女装、针织服装、运动服、毛衫等。
9.家用纺织品行业:高品味、个性化、具有保健功能的家纺产品。
10.纺机行业:印染和后整理设备、服饰机械、导热排湿性能测试仪。
(三)重点发展的技术
2005-2010年我省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应以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为主,重点发展的技术为:
1.化纤行业: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学纤维原料开发与生产技术,高仿真高性能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与生产技术,重大绿色环保及可降解化纤开发技术。
2.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各种方法相互融合及各种材料复合的新型非织造布生产技术,熔喷法、纺熔法及高技术含量的水刺法和针刺法非织造技术。
3.棉纺织行业:高支精梳针织纱纺纱技术,高档牛仔布和色织布开发技术,染色整理技术,细旦锦纶、丙纶等多种纤维混纺交织技术。
4.针织行业:有关清洁生产(短流程、节水、节能的新型漂染工艺,生物精练、生物抛光替代碱精练、碱丝光的工艺等)的技术,产品功能性整理技术,薄型多功能针织面料技术,针织牛仔面料开发技术,高档薄型兔毛针织产品技术。
5.印染行业:天然纤维高档化后整理技术,面料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有关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回收染料和碱,完善和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
6.毛纺织行业:高档兔毛纱纺纱技术,赛络纺、紧密纺、羽绒纺织技术。
7.丝绸行业:具有亚热带特色的蚕桑业技术,真丝绸非甲醛抗皱整理技术,高档次仿真产品的生产技术。
8.服装行业:三维人体扫描测量技术的开发及三维服装设计技术。
9.家用纺织品行业:高档时尚家用纺织品的设计开发技术。
10.纺机行业:纺织后加工设备及基础配套设备的开发技术,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产品。

第四章 提升纺织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宏观经济指导
1. 加强行业发展形势的研究。在每一发展阶段或发展关键时候,由经济咨询、策划的顾问机构,从全球经济、国际纺织角度,在经济领域的投资、市场、管理、机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以及持续发展方面,提出咨询策划意见。要在加强统计工作、完善行业企业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预警制度及行业准入、退出机制。
2. 发布产业指导目录。依照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指导目录,拟定一段时间内鼓励发展的产品目录及具体的项目,提出应该调整提高的方向。这些项目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适当修改和调整。这样可补充和扩大工业系统从自身角度看待产业状况、前景的视野,有助于摒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和束缚。

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
3. 发展纺织原料产业,完善纺织产业链。要依托茂名80万吨乙烯、惠州80万吨乙烯项目的建设可为广东化纤单体原料生产提供基础条件的优势,安排一些化纤单体原料的生产项目,改变我省化纤单体原料受制于国际市场的现状;要适当支持棉纺业的发展,增加一定量的高速转杯纺、涡流纺、紧密纺、喷气纺、赛络紧密纺等设备,提高高支精梳纱的产量,并鼓励一些企业到资源丰富的地区拓展;要巩固和提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蚕茧生产基地,从而使我省的纺织工业形成牢固、丰满的产业链。
4. 提高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比例。要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家用纺织品行业,化纤制造、毛纺织、针织、丝绸等行业也要大力发展产业用纤维和产业用制品,不断提高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
5. 提高面料的创新能力。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深入调研,突出重点品种、突出附加效益,组建集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织物设计五大技术为一体的一条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改变出口服装需求的高档或特色化纤面料主要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加大面料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多样性、舒适性、功能性,加快开发高档化、时尚化、个性化面料产品。
6. 形成合理的企业结构。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和吸收外国大公司合资等各种形式,推进强强联合,形成一批超大规模、工艺装备水平先进、管理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产品分工合理、产品质量高性能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调整建立一些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企业结构。

三、抓好区域结构调整,加快专业化市场的建设
7. 抓好区域结构调整。既要提升珠三角的先发优势,又要利用珠江三角洲纺织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带动我省粤北和山区纺织工业的发展。加大推进"泛珠三角"创新合作体系的力度,在指导思想、政策制度、科技公关、人才交流、产业集群等方面建成协调共赢的共同体,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产业整合。
8. 加快纺织专业化市场建设。纺织专业化市场构成产业集群的销售通路和价格网络,有很强的市场辐射功能和产业导向功能。生产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市场营销规模效应又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使产业进一步集聚,市场进一步扩充。我省的纺织市场专业化要走市场内涵扩张的路子来壮大建设专业化市场,发展方向是一方面注重诚信、法制、信息等市场环境的规范,一方面注重交易结构的多样化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还要创造条件向现代物流中心方向发展。

四、建立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新体系
9. 要尽快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合作;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服装及家用纺织品行业应考虑建立设计研究中心;创造条件,让高校成立纺织研究所、开发中心,研究产业行业长远发展的课题(新材料、新工艺、基础理论);支持民营机构创办纺织服装教育科研组织;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中介技术机构,特别要在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珠三角地区,建立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的区域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适应中小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
10. 提升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培训方面要支持高校创建和扩大纺织服装学院(系)。支持高校建立纺织服装硕士、博士点。加快现有纺织院校、中专扩大规模和扩招步伐;要成立纺织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行业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并以鉴定中心为龙头,在产业集群的地方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养初、中、高级技术工人,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和企业文化的需求。

五、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11. 打造集群区名牌。以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基础,培育打造服装产业的区域名牌。通过强化集群产区名牌的带动作用,配合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优化配置的需要,打造组建集群名牌团队,特别是名牌团队的形成和带动促进作用。通过扶持、培育中国服装名城、特色镇,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区域品牌构建结合起来,带动当地经济乃至行业的提升。
12. 培育企业产品名牌。扶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我省纺织服装国际品牌。按政府的有关扶持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生产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做强做大。支持并加快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资源整合、优化工作,加强国际间合资、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加盟,通过购并,兼并、买壳、注资等方式间接或直接上市,推进银企合作,把名牌产品企业做强做大,逐步打造成国际品牌。

六、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3. 建立正常的竞争秩序。要按照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来改善管理方式,通过制定相关条例、规定,搞好总量控制。总量过剩会引起的过度竞争、恶化行业内部企业生存环境、影响国际贸易秩序,需要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有效管理。要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创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
14. 强化执法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在诚信经营、保护知识产权、防范低价倾销、维护产业安全等方面加强管理,同时认真执行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各项法规,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15. 加强对会展的组织管理。有关部门要在国内外的会展工作中加强组织和管理,组织好国外著名纺织展览(如巴黎的服装展、法兰克福的家纺展等)的参展,统一组织全省有关纺织服装的展览和节日,打广东牌、产业市、特色镇牌,突出产业和集群的影响力,推介广东的产品和品牌。

七、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16. 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协会、学会、中心、研究会等中介机构在项目审核、资格认证、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名牌产品申报的初审推荐等方面的作用。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技术、信息、设计、人员培训、产品质量检测、财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八、坚持可持续发展
17. 鼓励环保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鼓励纺织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物耗、能耗;节约用水,改善环境,鼓励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纺织印染深加工要从过去的"末端治理"改变成全过程的环保控制,鼓励印染企业采用先进的低浴比染色工艺、无水印染技术、转移印花技术、喷射印花技术、新型涂料印染、等离子体处理等节水、节能及环保的工艺技术。要大力推行ISO9000、ISO14000、SA8000的认证工作,强调生态观念,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