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加快提升广州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 【发布单位】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 【发布文号】穗经贸[2005]4号
  • 【发布日期】2005-02-18
  • 【生效日期】2005-02-18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广州市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加快提升广州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加快提升广州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穗经贸[2005]4号)




市府直属各单位,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工业各资产经营公司、集团公司,各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加快提升广州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我委反映。


关于加快提升广州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学习培训和转化应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抢抓工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竞争。工业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集中体现,把握工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抢抓工业产业竞争先机,就能获得城市发展的主动权。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表明,我市工业综合竞争力领先全省,并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部分产业在全省、全国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强影响力。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任务更为艰巨,意义更为重大。全市各有关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对促进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加快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市工业发展势头好、后劲足,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总量大,增速快。近两年,我市年均新增工业产值约1000亿元。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49.48亿元,增加值1627.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和18.6%。今后若干年,还将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态势。二是结构优势明显。广州拥有39个工业大类中的35类,是华南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2004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6.6:53.4,重工业比重较1996年上升了14.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2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3.8%上升到44%。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三是效益竞争优势突出。“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均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预计超过191,广州以不到全省1/5的工业总产值创造了全省近1/3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子。四是技术水平较高。200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32.5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4.9%,同比增长34.5%,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贡献率达到50.3%;五是万元产值能耗低。近年来,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六是名牌产品多。 目前全市工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省名牌102个。

但是,提升我市工业竞争力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有: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

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人才、投入、关键技术等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占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业质量,促进工业发展;加快主导产业、以及产业链条中重点环节、关键项目、核心技术的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完善工业体系,实现速度与效益同步推进;依托广州优势,广泛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坚持五个原则。一是集约经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推进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集中力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特别是三大工业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三是以点带面的原则。突出抓好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针对薄弱环节,努力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发挥聚集效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主要工业集群地。五是区域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广州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契机,共享区域资源,大力发展在区域中起带动和支撑的产业,延伸产业链,实施工贸一体化战略,不断扩展市场。

(二)主要目标。

至2010年,争取实现如下目标:

规模目标一一工业总产值13000亿元、增加值3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左右。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左右,工业外贸出口额380亿美元左右。

效益目标一一保持利税增长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长,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80以上,工业利税约1600亿元,盈亏相抵后利润约1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18%左右。

发展后劲目标一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0亿元左右,占工业总产值的5%,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亿美元;重点产业中3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0%左右,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60%。

结构优化目标一一重点产业产值达11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5%以上,并具有较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和强大的总装集成、品牌影响、市场开拓与综合服务能力。大型骨干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带动产业和行业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主要工业集聚地形成专业化突出的产业集群。

品牌影响目标一一形成近200个国家、省级工业名牌产品,全市名优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左右。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形成产业链和30个左右的专业工业集聚地。环境支持目标一一形成高效廉洁、运转协调的政务环境,机制灵活、人尽其才的人才环境,公平公正、守信规范的法制环境,合理竞争、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祥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现阶段我市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的重点是:以汽车及零配件、船舶制造等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工业,以广石化扩能项目、南沙石化基地等为重点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以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以及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产业。

机械装备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在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提升造船、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楼宇成套设备、数控机床装备、重型机械装备、输变配电装备、包装机械装备等领域的竞争力。其中,汽车产业重点是发展零部件产业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零部件产业重点是壮大规模,加强对核心部件、关键部件、高技术部件等产业环节的培育;整车产业重点是加快广州本田、东风汽车乘用车、广州丰田和宝龙轻客等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延伸汽车产业链,提高汽车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石化产业重点建设广石化1000―13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扩产项目,推进南沙大炼油和乙烯基地规划建设,解决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和延伸。以炼油、乙烯带动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涂料、电子化学品、精细及日用化工等全链条发展,建设以炼油和石化为龙头、以石化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化工、新材料为主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支持石化、油品市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软件产业基地,带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零部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家用视听设备、汽车电子及其它专用电子设备等六大类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加速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并以集成电路设计、封装两个环节为突破口,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钢铁产业重点以广钢用E热镀锌板项目建设为契机,抓紧推进广钢500万吨钢铁项目迁建南沙基地工作,提升联众(广州)不锈钢等高价值产品项目发展。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有良好市场需求的钢材品种,带动钢产品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冶金物流业,建设“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推进产业链延伸。医药产业以与世界一流企业合资合作、深化改革为重点,在加速壮大产业规模中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迅速扩大广州医药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积极发展高技术、生物技术制药、现代中药和高新技术医疗器械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中药制造业要依托技术、产品优势,扩大规模;西药制造业要以引进国际一流的合作伙伴为重点,通过国际医药销售网络推进广药全球销售。

轻纺产业要以名牌产品为核心,以推进改革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实现工贸结合、资源整合、集团化运作及品牌虚拟经营,打造轻纺产品国际设计中心和品牌运作中心两个平台,发展特色化、个性化、时代化产品,与国际营销商合作,积极拓展全球市场。

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复合性、高性能新型工程塑料,高强度、耐温防火新型建筑材料,环保型、抗衰老的新型涂料,着力发展光电子、高密度记录、光学薄膜等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效、无毒新型生态环境和医用材料,以及新型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加快推进纳米技术在新型材料中的应用。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

(一)加强分工合作,提升产业软环境竞争力。

全市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加强协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发展软环境。经贸部门要牵头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做出成效。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要根据职能分工,支持工业各重点产业及关键项目的发展,在财政、技术、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名牌培育和保护、人才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我市工业集聚地的项目建设,有关部门要主动支持,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建设进程。要树立安全生产也是竞争力的观念,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开展对标工作,提升产业整合竞争力。

要树立“对手就是老师,追兵就是标兵”的发展理念和竞争意识,把寻求与国内外一流企业、优势产业的对标工作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广泛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开展对标工作要从全行业宽视角、动态的角度审视企业发展,对企业发展中的区位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装备、创新能力、运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研究,找准前进目标、合作伙伴和加速发展的办法与途径。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都应积极开展对标工作。各区、县级市经贸部门、市属工业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各重点企业要率先开展对标工作,制定提升竞争力发展方案,并报市经贸部门备案。

(三)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

要加强产业规划和协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集中力量提升机械装备产业竞争力,把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全面夯实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抓好轿车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客车、摩托车资源优势,延伸汽车相关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石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条衔接协调发展。要继续调整钢铁行业的产品结构,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要大力引进具有前沿核心技术的大型项目,加速扩大产业规模;现代医药产业要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和改革力度,加快发展。加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岛建设,加强医药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和储备。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进轻纺产业,发挥名牌产品带动作用,实施工贸结合、集团化运作,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新型材料产业要立足我市各重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庞大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以研发带动生产,切实发挥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各重点产业要大力发展在产业链条中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建立大中小企业协作机制、工贸联动机制,推动集中采购、联合营销等,从而延伸产业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四)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

要遵循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加快重点产业板块、工业集聚地的发展,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经贸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产业关联链条为纽带,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对专业性工业集聚地上导产业的新办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探索缩短项目建设中规划、用地等审批时间的新办法。

各区、县级市都要大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集聚地,将工业集聚地与中心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每个中心镇都要建设工业集聚地,形成产业集群,以制造业吸纳广州农村劳动力,通过制造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要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各工业集聚地良性互动的格局。

要把国企改革、市中心区“迁二建三”与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工业园区优化升级机制。对不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要求的企业,要引导其向专业化工业集聚地搬迁,腾出土地吸纳符合产业集群要求的新企业落户,以促进其集聚发展。并在工业集中区,积极布局由共生企业群体组成的生态工业集群。对属于我市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国有工业企业需要异地搬迁,原工业用地经批准用以经营性用地的, 以及对省、市政府确定的解困转制企业的历史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改革转制中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的通知>X穗府(2000)25号)规定,予以政策扶持。

(五)加大工业投入,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扩大利用外资,激活民营资本,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保持每年安排工业挖潜改造资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企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优势项目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视财力许可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鼓励多方投资设立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基金;利用外资要在量增加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通过开展产业链系列招商、工业集聚地整体性招商、会展专业性招商等,引入对广州工业起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鼓励、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工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

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建立重点引资项目库,创新引资利益共享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建立经贸部门与商业银行融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拓展间接融资,探索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等筹资方式,利用资本市场降低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实现优质企业的快速扩展。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优质中小企业利用深圳中小企业板直接融资,形成我市重点产业上市公司板块。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六)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积极引进能弥补技术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实施消化、改造工程。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完善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将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拥有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名牌作为企业享受政府扶持和重点服务的条件,并作为国企经营者的年度考核目标,重点抓好一批重大技改、创新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培育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群体,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把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优势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 占领标准制高点。

要狠抓研发机构、研发力量的引入,带动成果产业化发展。

积极引入世界级、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和国内外一流专家,特别是汽车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提升广州工业的研发能力。广泛利用科研资源,整合广州地区中央、省、市属各类专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资源,搭建面向全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各类研发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自身之间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关键技术、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不断提升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工业废弃物,生产过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以及资源再生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七)培育壮大名牌,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

要加快推进名牌实施战略,加强工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保护工作,提高产品的专利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实施集团化的品牌经营,推动优势资源向名优产品集中,形成知名度高、名牌密集的优势产业。完善工业名牌奖励金制度,对创立、拓展和保护名牌产品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州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从产品品牌延伸到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多渠道、多层次、组合式地把广州名优产品整体性推向全球市场。

(八)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要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应用。以推进大型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为重点,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系统建设,并以名优产品和医药品的电子商务为先导,加快工业产品智能化及工业生产过程数控化的进程,通过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促进工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九)发展流量经济,提升产业服务竞争力。

广州工业要充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形成区域制造业服务中心。在原有的工业企业原材料集中采购、现代化仓储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尽快将金属材料、粮食、煤炭、石油等大宗原材料采购交易平台,建成我市流量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交易平台,推动生产性企业从单一的产品生产向现代化的服务领域延伸,强化供应链的管理尤其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提高产业链条内相关企业借助现代交易子台配置资源的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最大范围拓宽市场和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系列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加快关键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形成相关品种具有权威性的

“广州价格”,实现资源、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速流动,增强对华南、东南亚乃至全球的辐射作用。各个生产企业,要积极参与和利用电子交易平台组织生产资源,降低采购成本,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经营效益。

(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产业竞争最终在于人才竞争,必须以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共建项目等为依托,培养、壮大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科技人才队伍,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管理、技术、营销、技工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形成机制,壮大企业经营人才队伍,加快职业经理人的认定、评估、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技工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一线工人队伍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

附件:1.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要点
2.广州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要点
3.广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要点
4.广州市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要点
5.广州市钢铁产业发展要点
6.广州市医药产业发展要点
7.广州市轻纺产业发展要点
8.进一步加快广州企业信息化工作要点


附件1

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要点

一、基本现状

(一)产业总体情况

汽车制造业是我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广州汽车工业总产值555.19亿元(含摩托车),同比增长59.1%,占全市王业总产值的11.8%。根据市统计局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99户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总资产285.10亿元,从业人员20833人。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有50户。

(二)整车制造业基本情况

广州整车制造业主要包括轿车、客车、轻型载货车等,主要企业是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骏威客车公司、羊城汽车公司以及广州五十铃客车公司等企业。2003年整车制造业企业生产汽车18.9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4.3%,完成工业产值351.84亿元,同比增长79.5%;其中轿车18.33万辆,占全国轿车的8.9%,广州轿车产量在全国轿车产区中仅次于上海和吉林排第三位。其中广州本田、风神汽车被列入2003年全国十大轿车生产厂,广州本田去年工业总产值达225.9亿元,生产轿车11.72万辆,占全国轿车产量5.8%;风神生产轿车6.61万辆,占全国轿车产量3.27%。广州改装汽车制造业有6户企业,总资产6.90亿元,人数1228人;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5亿元,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1.2%。

广州整车制造业近几年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汽车整车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销售收入、资金利润率、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等有关汽车工业综合经济指标排在全国行业前列。中高档轿车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广州整车制造业产业规模偏小,与上海、吉林等地相比仍有差距。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我市整车企业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载货车和客车生产企业规模更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集聚不够;专用车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品种较多,一些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整体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依赖合资外方,经营风险较大。

(三)零部件产业基本情况

广州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现有50户企业,总资产75.89亿元,人数8944人。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4.06亿元,同比增长64.1%, 占汽车行业工业总产值的22.3%。广州的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零部件就近配套原则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广州汽车集团零部件公司等一批初具规模、具有一定自主开发能力的零部件强势企业,有力地支撑我市汽车整车的快速发展。2003年我市的零部件企业为本地整车企业提供53.8亿元的零部件配套,本地销售率达51.7%。随着一批合资合作零部件项目的建成投产,使部分零部件企业在产品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上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些零部件企业逐步进入国外大型零售网络,占领国际市场。但就整体而言,广州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在国内属于中等水平,企业规模偏小,投资不足,产业集中度低。在产品品种、质量水平、生产规模和效益等方面与上海有较大的差距。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设计开发能力不强,无法参与整车开发工作,未具备模块化生产供货的能力。

(四)摩托车产业基本情况

广州现有摩托车企业24家,除广州摩托集团外,均为民营企业。2003年生产摩托车145.75万辆,完成工业总产值88.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0.9%。广州摩托车制造业在车型、品牌知名度、产品美誉度、质量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省内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国内三大摩托车工业板块之一广东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广州摩托车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上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集中度较低,研发能力薄弱, 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出口起步较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合力,国际市场份额少。

二、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

到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把广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亚洲地区主要汽车文化发展中心之一。形成以电子商务平台与销售店相互支撑的全国汽车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汽车整车:到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30万辆,产值2000亿元左右。零部件: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出口产品,把广州发展成为部分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

摩托车:到2010年,摩托车年产量达到350万辆左右、产值200亿元左右,培育壮大5―8个在国内有突出影响的摩托车品牌。

三、发展重点

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汽车需求迅速增长的太好时机,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优势,利用“外资外技”和“民资民营’’这两方力量,以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大型汽车企业为载体,以先进汽车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以轿车产品为拳头,龙头企业积极带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齐头并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轿车工业:扶持轿车生产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产品。重点扶持广州本田汽车扩能、东风汽车集团乘用车扩能和广州丰田汽车等项目建设。

客车、专用车、轻型货车工业:加快大中型客车、专用汽车、轻型货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集团力量,整合做强。加强和依托广州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大中型客车和专用汽车自主开发能力,提高大中型客车特别是底盘生产技术。整合做强客车企业,形成客车生产高、中、低三个档次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和毗邻港澳的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产品市场;依托广州宝龙特种汽车有限公司、广东明威专用车有限公司等重点专用车生产企业,在现有防弹运钞车、半挂车等专用车优势产品基础上,研究开发机场、医疗、环卫、混凝土搅拌、消防、冷藏等专用汽车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摩托车产品的研究开发,争取2010年批量生产电动汽车产品。

汽车零部件工业:把汽车零部件工业作为产业的重点,与整车共同发展。一是引导零部件企业加大投入;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三是走引进吸收和联合开发相结合之路,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并逐步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设计。通过合资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研发体系。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加快零部件产业升级,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培育扶持一级供应商;通过合作、并购、资源整合,理顺二、三级供应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公司治理,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加快发展汽车电子类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及附件、通用零部件及满足现代汽车生产要求的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性零部件和汽车化工等相关产品。立足为我市汽车整车和摩托车企业配套,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重点轿车项目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力争使其产品进入轿车生产厂的国际采购网络之中。

摩托车工业:鼓励摩托车生产企业整合做强。通过引导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增强研发能力,进一步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发挥地缘优势和知名品牌、销售服务体系等优势,进一步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应海外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同档次的新车型。在提高摩托车行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发展。


附件2

广州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要点

一、基本现状

2003年,全市共有358户规模以上石油化工生产企业,总资产464.55亿元,从业人员60188人。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0.63亿元,同比增长44.5%;工业总产值696.51亿元,增长52.3%;全年销售收入667.90亿元,同比增长39.8%,高出全国、全省石化行业增速1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81.05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的25.4%,且分别占全国、全省同行的14%和77.5%,增长92.5%,高于全市利润增幅39个百分点。其中精细化工产值499.6亿元,居全国前列。

石化工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在省内乃至华南地区具有较明显的产业优势。一是发展快,总量大。“九五”以来,我市石化工业生产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发展,已经形成炼油一乙烯、合成材料一精细化工这一产业链条。我市石化工业产值占全省的近一半。二是拥有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美晨、立白、浪奇等企业产品入选为国家名牌产品。我市拥有全球最大的立德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全国七大试剂基地之一、华南地区唯一的大型纯碱生产企业和省内最大的氯碱企业和聚乙烯生产基地。三是科研技术实力较强。拥有3个省级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和一批从事石化工业生产、研究的科研及技术专才。

二、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炼油、乙烯及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涂料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低污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壮大中间学科产品。推动企业集约化经营,加速企业规模扩大;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向化工园区聚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到2010年,石化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2200亿元,年均递增18%以上:5户左右国内百强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要有新的突破,主要目标是:

炼油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800-2000万吨/年。

乙烯: 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建成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合成树脂和化工新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 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以上。建设30万吨/年聚氯乙烯(PVC)装置。

精细化工:精细化率大于50%,初步形成表面活性剂、高档涂料油墨、食品饲料添加剂及电子、汽车、造纸专用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开发、生产基地,使其具备经济规模及系列化、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精细化工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炼油和乙烯。按“就地发展、加快进度、注重环保”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原油码头、成品油码头、原油长输管线、公用动力工程等),发挥油化一体的优势,大幅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到1800-2000万吨/年和乙烯总体规模100 55-"屯/年以上。

(二)聚乙烯和聚丙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化聚烯烃装置,建设百万吨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他树脂生产基地。应用新催化剂技术、聚合技术、应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提高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的竞争力。发展透明度好、强度高、开口性能优越的包装膜料、高品质电缆料和注塑料。推进聚乙烯产品的下游农膜行业、包装膜行业和电缆行业等加工行业的发展。鼓励发展达到经济规模、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ABS、丙烯酸及其酯类、芳烃等其他市场短缺的石油化工产品。

(三)聚氯乙烯。发挥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积极引进技术和投资,平衡乙烯资源,建设30万吨/年PVC装置,配套建设20万吨/年离子膜氯碱装置。

(四)涂料。汽车漆: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发展高档轿车用涂料,高起点地建设万吨级汽车漆生产基地。高耐候建筑乳胶涂料:发展耐候性能10年以上、耐沾污性好的建筑涂料,如硅丙乳液和氟碳乳液等高档基料乳胶漆。水性木器涂料:发展新结构的树脂和水性涂料配方,提高水性涂料产品性能。水性金属涂料:发展水性环氧-聚酯涂料和水性丙烯酸系列涂料等用于户外使用的自干型的水性金属涂料品种。功能性涂料:利用广东稀土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发稀土发光涂料;开发耐热涂料、防火涂料等。低游离单体的聚氨酯涂料:开发、引进高性能氟碳乳液、高性能硅丙乳液(1C1)、水可分散聚氨酯固化剂、高性能水性环氧-聚酯和水性丙烯酸系列树脂等高耐候、高性能的特种水性树脂和水性涂料产品。

(五)电子化学品。环氧塑封料: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电子工业的市场优势,通过吸引外资,发展环氧塑封料,为本地区的IC产业配套。电子级高纯试剂:通过引进技术和自我开发,发展电子级双氧水产品,提升双氧水产品的档次和竞争能力。

(六)气相法白碳黑。进一步发展生产技术难度高、具有生产垄断性的气相法白碳黑。

(七)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方面,在壮大现有主要产品的基础上,注重企业和装置规模,提高研发能力,培养骨干企业。在饲料添加剂方面,进一步做强烟酰胺等优势品种,建设一流的万吨级饲料添加剂生产基地。

(八)其它产品。积极开发洗涤用品专用表面活性剂,大力推进无磷化洗涤用品及其原料的研发和生产;加大汽车化学品、造纸化学品、原料药和中医药中间体等领域的发展力度。


附件3

广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要点

一、基本现状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2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38.06亿元,同比增长38.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6.87亿元,同比增长56.6%,产值、销售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10%;利润23.51亿元,同比增长51.5%。2003年软件产业技工贸收入达140亿元,同比增长25%。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10.7%和7.4%。

(一)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占有较大比重。2003年以上三类产品产值占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的91.2%。其中计算机及其零部件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7.7%增加到2003年的28.4%。

(二)经济外向度高,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达220.98亿元,同比增长63.4%,出口交货值占该产业销售值的比重达50%。

(三)大企业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支撑作用明显。南方高科、金鹏集团、光宝集团等前十强企业创造的产值占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0%。

(四)有较强的本地研发能力。我市拥有移动通信国家工程中心、广州软件园(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广州无线电集团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以及一批电子信息研发机构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并集聚了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众多高等学府,在省内形成了最具规模的电子信息制造研发集群。

(五)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我市的开发区、天河、黄埔、白云等区聚集了我市相当多的大型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有向广州东部汇集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目标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至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要超过2000亿元,软件产业产值要超过400亿元,整个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超过15%。培育和引进3家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10家年产值超50亿元、2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

三、发展重点

(一)两大基地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开发区、侏税区、南沙开发区为主体,形成广州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软件产业基地:以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基础,完善广州软件园基础设施,加快高唐新区和软件产业孵化中心的发展,构建广州信息港,将其建设成为广州软件领军企业的大本营。

(二)六大类产品和技术通信设备类:继续提高GSM、CDMA、PHS、智能网、光传输系统以及程控交换机、无线短波通信、IC卡多媒体电话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成熟产品的性能,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巩固市场优势;重点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NGN(下一代网络)、高速路由交换、宽带无线接入、数字化短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和产品,重点突破无线、光通信核心模块与器件,增强本地基础产品配套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计算机及零部件:发展高性能服务器、高档商用及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打印机、可擦写光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以及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适应3C融合的技术和产品。要着重发展民族品牌和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产品,努力提升我市计算机及零部件业的技术水平,增加整机和部件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

软件:发挥广州软件的研发优势,实施名牌战略,巩固广州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软件产品开发主要定位在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机械、石化、汽车、轻纺、钢铁、医药等重点行业所需的工业控制、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发展通信类和信息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嵌入式软件,积极参与和介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带动软件业的全面发展。

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生产环节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带动、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以消费电子、通信类专用芯片为发展重点。同时重点发展高密度、挠性印刷电路板、片式半导体分立元器件,电声器材、手机配套元件等,在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产业配套。发展新型光电显示器件,如光电子器件芯片、光学晶体基片、光电子信息处理设备、TFT-LCD、OLED平面显示器、超高亮度LED等产品。

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发展汽车电子产品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市场高地、扩大产业规模的重要途径,是可开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行研发相结合,重点发展汽车数字音视频播放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专用电子传感器及元器件。继续发展自动柜员机、数控设备、信用卡制卡等专用电子设备,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特别要努力开拓专用设备市场,抢占技术和市场先机。

家用视听设备:主要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网络电视、平面显示彩电、新一代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产品、音频、视频的数字压缩与传输技术产品、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机顶盒、便携式数字音频(如MP3)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


附件4

广州市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要点

一、基本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在全省优势显著。2003年,全市共有机械装备工业企业69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14.8%;利税总额150.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8.0%;出口产品交货值79.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3%。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比95年增长859.8%,年平均增长率为32.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65.4%;金属制品业增长179.67%;普通机械制造业增长306.2%;均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和全市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一)具有发展装备工业的良好环境。广州有一批高水严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有较好的加工制造业基础,消化、吸收和加工配套的能力比较强;有现代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等发达的第三产业;地理位置优越,是通达国内市场的商埠城市和国际市场的开放窗口。此外,广州正在开发南沙,建设临港工业区,将为发展装备工业提供更有利条件。

(二)一批重点产业群已经崛起。2003年,广州的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制造业合计占全市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的86.5%,占增加值的87.6%,占利税总额的95.7%。有71家机械装备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其中9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合计约占全市机械装备工业销售收入的63.3%;8家企业利税超亿元,合计占全市机械装备企业利税的87.5%。

(三)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名优产品。广州已经形成了如中高档轿车、汽车发动机、船舶、压缩机、电梯、盾构机、锅炉、数控机床、啤酒生产线、柜员机等一批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优势产品。其中,广州本田汽车公司中高档轿车市场占有率和广州日立电梯的销售收入均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

(四)拥有一批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广重集团拥有的液压伺服试验机为国内仅有的三台之一;广州日立电梯公司的F.M.S型钣金生产线,是全国唯一的国际最先进水平的簿板柔性生产线;白云电气集团生产的SF6(中压六氟化硫)负荷开关及组合电器、真空断路器、高频直流电源和8PT低压成套设备等和激光切割机床、机加工中心等设备均为国际一流水平。广州数控设备厂的DA98全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为国内首创,替代进口。

(五)聚集了全省机械装备工业的主要研发力量。目前,全市机械装备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76个,研发人员5300多人,年研发经费3.2亿元,为振兴广州机械装备工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适应市场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不断提高机械行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推动合资合作,迅速壮大生产规模;加速机械装备领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施名牌战略,提升机械装备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引导企业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延伸,打造和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维修、服务的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实现机械装备工业跨越式发展。争取在2010年前后,实现我市机械装备工业“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一批”的目标。

一个基地: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大、产业优势显著、市场影响力强的机械装备工业制造基地。“十五”期末,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2010年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以上,力争达到4600亿元,使机械装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5%左右。

两个中心:形成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装备工业研发中心和辐射全国的机械装备维修服务中心。

三个一批: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机械装备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2家300亿元以上,2家超100亿元以上、10家50-100亿元、20家10-50亿元、100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30个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3位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下同)和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壮大我市机械装备工业研发机构,建立一批服务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的大型机件加工、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维修服
务中心和CAD/CAM/CAE/CAPP中心;引导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或市级技术中心。

三、发展重点

(一)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领域。用2-7年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汽车及零配件的最大生产基地之一。2010年,汽车产量13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2家300亿元以上、1家100亿元以上、8家10-50亿元、10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建立2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二)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领域。大力发展移动通讯设备、通信机站、计算机、柜员机、智能系统等基础较好的产品,加大力度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争取建成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检测、封装生产线。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培育8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20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10个以上名牌产品,建立3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三)船舶制造领域。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与维修同步发展,争取海洋工程方面有新突破,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10年,造船能力200-300万吨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130亿元。创建南沙造船基地,首期工程投资45亿元,形成建造30万吨级、维修15-30万吨级各类船舶能力。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1家10亿元以上、4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提高广州船舶制造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建立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使船舶的总体设计制造工艺、产品技术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四)楼宇成套装备领域。保持电梯生产制造的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性能最先进的智能式立体停车设备制造加工基地;建成地铁屏蔽门生产制造基地;建成全国最有竞争力的扶梯和电梯的零部件生产基地;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楼宇智能化控制研发、制造和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楼宇装备业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5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将广日楼宇智能系统、广日立体停车库、地铁屏蔽门、奥迪斯扶梯等培育成名牌产品,提高广州电梯及其零配件国内市场占有率。建设好广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7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五)数控机械装备领域。发展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控制系统,建设全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生产研发服务中心,迅速扩大数控机床生产规模;开创数控激光机床生产装备新领域,建设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数控激光加工服务中心;发展改造机床业,提高广州在用机床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2010年数控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培育广州数控系统、广州数控机床等产品为名牌产品。建立5个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六)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建成生产规模居于全国前列的重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做强做大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加氢反应器和其它大型石化承压压力容器、燃气轮机、锅炉、盾构机电机、内燃机、大型发电机组、通用机械和成套设备等系列产品,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型汽轮机生产基地。2010年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2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5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劲马、迪森、天鹿等名牌产品,培育4-5个新的名牌产品。建立6-8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七)输变配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中低压系列输配电成套设备,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壮大开关控制及相关器材生产;建设品种齐全的高中低压和特种变压器生产制造和销售中心。2010年,输变配电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开关控制装备、电缆变压器等工业总产值8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家10亿元以上、10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发展5个名牌产品,提高中低压开关控制装备、变压器系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立15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建立1―2个服务全行业的加工设计服务中心,研制发展超高压、超远程的电网自动控制系统,加强软硬件结合,提升技术水平。

(八)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扩大大型、高速软硬无菌灌装生产线、方便面生产线、固体食物包装生产线和激光喷码、贴标打包机等包装机械的生产规模,拓展医药加工和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新领域。2010年工业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1《乙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建立4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附件5

广州市钢铁产业发展要点

一、基本现状

我市钢铁工业已形成了包括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2003年,全市有规模以上钢铁生产企业50家,总资产156.01亿元,从业人员10573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4.68亿元,占全市的2.9%;实现工业增加值23.9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35.57亿元,占全省同行业38.5%。2003年生铁产量79.98万吨, 占全省22.9%;钢产量241.43万吨,占全省40.5%;成品钢材360.27万吨, 占全省45.7%。

二、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广州钢铁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培育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粗钢产量达800万吨,钢材产量1100万吨,钢铁工业产值达400亿元,把我市建成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依托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广州双菱钢铁工业有限公司等形成广州钢铁王业的东部板块。以广州市番禺裕丰钢铁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形成番禺板块。建设南沙钢铁工业基地:一是推进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热镀锌板项目的建设及扩展;二是推进广钢集团白鹤洞厂区搬迁在南沙建设500万吨的大型临海钢铁基地。

(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钢材品种,实现产品的升级,到2010年钢材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钢板(带):加快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电工板及不锈钢板。型钢:主要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发展棒材、钢筋、线材等品种。钢管:主要发展用于油气输送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铁:重点支持广钢集团为满足炼钢要求进行的高炉迁建项目。粗钢:适度扩大炼钢能力,使之与轧钢相配套。

(三)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从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好钢铁厂资源的节约、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排放废物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改进,使吨钢综合能耗低于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6吨,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要求。

(四)发展冶金物流业。以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冶金物流,建设“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冶金电子交易及物流中心。



附件6

广州市医药产业发展要点

一、基本现状

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1家,总资产103.65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总资产的2.41%;从业人员2273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8.35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产值总量的25.62%。我市医药工商销售总额位居省内同行业领先, 医药工业销售位居省内同行业第二,中成药制造业在国内和省内同行业规模最大,医药商业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三。我市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医药企业100强中排名第四位。

医药产业已形成了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及原料药、生物和生化制品、兽药、卫生材料和医药用品、医疗器械等医药制造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医药产品约2000多种,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品、生化制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保健品、保健食品、卫生材料及与医药整体相关的产品,各类剂型齐全。“广药”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海外也有较好的声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品12个,超千万元的产品约80个。

二、发展目标

推进医药工业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外资、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做大产业的经济规模,实现产业升级。以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发展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制药,加快海洋药物的发展。

(一)优化行业经济结构。以引进外资、吸纳民资推动医药产业改革重组,争取到2010年形成国有股份企业、外资或合资、民营企业比例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迅速扩大经济规模。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其中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5家10亿元以上, 10家5亿元以上;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业企业。

(三)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形成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三者并驾齐驱的现代医药产业结构。

(四)优化产品结构。到2010年,全市医药产品形成优化的梯队结构,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大产品5个、超1亿元大产品达到20个以上。开发新药30个以上并实施产业化。争取有5个以上的制剂产品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中药新产品;加强中药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建立高效、微量、快速的组分药效筛选系统;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促进新剂型、新工艺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逐步形成自己产品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标准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水平,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制药业接轨。发展现代化中药工程技术,重视制药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二)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大力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重点突破生产用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高效表达,确定工程菌大规模发酵工艺参数,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手段,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的检测分析,建立规范的检测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分离、纯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药用海洋生物的选育、培养和高效利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和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三)大力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制剂。重点开发抗菌素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我市拥有一批有优势和基础的原料药,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具有相对优势的原料药。建立先进和高效的化学药创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附件7

广州市轻纺产业发展要点

一、基本现状

我市轻纺工业门类众多,涉及15个行业。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轻纺工业主要行业(以下简称轻纺行业)共有2260家企业,拥有资产1034.3亿元,从业人员69.40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216.81亿元,占全省同行比重1/5强,同比增长16.6%;完成工业增加值313.95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销售收入1170.53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全省同行比重28.7%和22.5%,同比增长11.4%;实现利税87.6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为49.24亿元,占全省同行32.8%,同比增长15.1%。其中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革、造纸、塑料、文体用品等六大行业2003年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同行业销售收入的25.69%、18.48%、27.64%、15.62%、17.95%、20.08%。

到2003年底为止,我市轻纺行业共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30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

二、发展目标

加快行业的结构,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天然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加强区域轻纺行业协调,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到2010年,实现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2200亿元,年平均递增9%左右,轻纺工业产值占全市的17%左右。努力实现轻纺工业“一个平台、四个一批”目标。

一个平台:充分利用广州作为我国南大门的地理优势,全力构筑广州轻纺产品集散交易平台,建立电子商务信息交易网络,把广州轻纺批发市场从传统型的集散地培育成为聚集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现代轻纺产品物流中心。扩大国际和国内市场份额。

四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家产值100亿元以上、5家50-100亿元、23家10-50亿元、50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品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9个,省名牌产品50个。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皮革生产制造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集散基地、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全国家电生产出口基地、全球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或市级技术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并形成亚洲啤酒酿造中心、华南地区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全国一流的发酵食品检测科技中心等。

三、发展重点

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食品、家电等六个行业为龙头,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天然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一)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等。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形成工业总产值578亿元,年均递增12%左右,占全市轻纺行业比重26%。

(二)纺织服装及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大型企业集团和集聚区域为龙头,打造“穿在广州”城市名牌。重点发展我市具有较扎实基础的牛仔服装、特色服装、高档面料,提高化纤生产水平。到2010年形成工业总产值532亿元,占全市轻纺行业比重24%,年均递增9%左右。重点企业全部通过环保管理认证体系和生态或环保产品认证。

(三)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制造业。以皮鞋及皮制品为龙头,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皮革业的制造中心、信息中心和时尚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1亿元,年均递增10%,占全市轻纺工业的比重11.8%。

(四)家电业。以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产业中的纽带作用和凝聚力,推进产业整合,带动全行业实现全面升级。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占全市轻纺工业的比重10.9%。年均递增9%左右。

(五)造纸印刷业。以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建立集制浆造纸与植树造林于一体的产业化新格局,打造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重点开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无污染的特种技术用纸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年均递增7%左右。

(六)塑料制品业。以云埔工业聚集地为龙头,锻造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约度。重点发展聚乙烯管材管件,聚丙烯发泡片材,芯层发泡、内壁螺旋构造的PVC排水管道和低发泡PVC型材与板材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6亿元,年均递增8%,占全市轻纺工业的比重10.3%。行业内全部大型骨干企业和部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小型企业都将通过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

(七)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实施名牌带动,继续壮大钢琴等乐器产品规模;积极发展电子、激光、数码等新技术,发展以低发泡PVC型材与板材、碳纤维为代表的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在文体用品生产的应用。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附件8

进一步加快广州企业信息化工作要点

一、基本现状

2001年以来,我市在国家、省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支持、引导和服务的作用,通过政策导向、部门联动、技术支持和典型示范等方式,努力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我市被国家有关部门确立为全国企业信息化的典型示范城市。据2003年广州市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调查显示,全市工业企业建有企业内部网络的企业比例已达到73.6%,通过各种方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企业占所有企业的85.6%,半数以上企业(54.9%)拥有国际互联网并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网站,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达到66.2%,机电行业企业CAD/CAM普及率达到61,3%。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多项信息化指标超过国家重点(520户)企业的水平。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应用覆盖率为89.8%,高于国家重点企业的应用覆盖率5.5个百分点。77.3%的企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各种应用软件得到普遍应用,形成系统集成。这一数据也高于国家重点企业10.3个百分点。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和实施MRPII/ERP等较先进管理信息系统比率达到50%。其中机电行业企业已经100%推广和应用了CAD/CAM技术。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推动企业在产品开发、制造、业务、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营销创新,并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重点由大型重点企业向中小企业延伸,由注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ERP)向电子商务延伸,实现企业生产制造自动化由单一设备向网络化和全集成自动化延伸。

(二)发展目标:到2006年底,大型企业建立内部网和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98%,大型、重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比例达到30%,全市企业实现网上交易额超过500亿元,年增长50%以上;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覆盖率达90%;大型企业应用ERP、CRM、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覆盖率达95%以上,大型、重点生产流程型企业内部全集成和部分集成的比例达到70%,中小企业不低于30%;有一批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好的企业建立较完善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生产和管理的集成化和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逐步向产业链的信息化、行业的信息化延伸和拓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建成与我市及华南地区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相适应的、比较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三、工作重点

(一)打造一批工业原材料交易和产业信息化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

通过推进行业供应链的信息化,推动行业的信息化。全市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钢铁、医药、信息产业、轻纺等产业链上的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实现(或完善)企业信息化系统;并发挥龙头企业在采购、营销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网上交易,实现在一条供应链上连接数十家甚至数百家企业。并通过信息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互通信息,以改善相互间的供求关系,节省交易费用,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提高整个企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在重点制造行业开展网络制造,上下游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开展协同研发、协调制造、协同销售,形成行业链上的区域制造集群,实现协同商务。通过建设金属材料、石油制品、粮食、煤炭等工业原材料的信息化平台促进工业与物流业的结合、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结合,实现重要工业原材料和商品交易“全球采购、广州集散”,形成“广州价格”,增强我市的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同时,积极建设辐射力强,带动面广的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如医药和广州名优产品等信息化交易平台,不断增强广州的工业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城市发展战略。

(二)积极推进企业进行数字化仿真系统和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建设,推进生产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由单一系统向全集成自动化纵深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数据通讯、应用软件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的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同时实现公司的生产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化,实现公司管理优化、计划优化和调度、操作优化和过程控制,并建立智能优化管理与决策的技术环境。

推进连续流程类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突出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进行系统仿真、建模,根据工艺流程,建立集中式、分布式或集散式过程自动控制系统。推进生产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由单一系统向全集成自动化纵深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水平。

(三)全面提升大型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信息化水平

1、完善企业内联网、外联网和信息化集成平台。大型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设,形成企业内外部良好的操作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计算机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组织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营销系统,进而在完善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2、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核心业务流程重组。目前,市场的竞争重点正由产品竞争、企业竞争向供应链竞争及客户关系竞争方面转移。围绕核心业务重组、整合内部资源,减少中间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以企业内部资源计划(ERP)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

3、加快离散型制造企业应用现代集成制造技术的步伐。不断提高各类计算机辅助应用(CAX,即CAD/CAM/CAE/CAPP的总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制造行业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必须全面考虑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加强PDM软件开发和应用。在强调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基础上推广应用现代集成制造(CIMS)技术。

(四)加快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

加快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继续支持一批平台,加大力度推进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设计制造信息化、营销信息化,努力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1、发展以应用服务提供商(ASP)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基础。加快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协同设计平台的推广应用,通过组织和选择一批“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企业”、宣传等多种手段,推广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为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促进其信息化的建设。

2、抓好广州工业信息门户网站的建设。以广州工业经济信息网为基础,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内容,在网上提供广州公司的产品、服务和品牌信息等,为企业提供采购指南、商贸配对等服务。把工业经济信息网建成广州工业的门户,成为一站式了解广州工业的窗口,和名副其实的广州工业“黄页”。

3、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等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CAD/CAM/CAE技术服务中心、MIS/MRPII/ERP软件开发基地、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中心和信息化人才培训、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中心等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同时大力促进企业信息化与我市软件产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结合,大力培养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急需的中高级人才,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智力保障。

4、引导中小企业建立适合的信息系统。我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通过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引导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咨询、软件和相关服务,建立适合自身的信息系统。引导中小企业根据各自生产经营的特点,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信息化建设。鼓励中小企业采用和龙头企业相同的信息化软件,实现与龙头企业的同步制造、网络制造。

(五)全面推进我市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大力推进企业通过利用互联网开展经营活动,从而加强保护自身无形资产的意识,提升企业形象,开拓国际市场,并最终达到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实体经济的结合。

1.积极支持大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进而推动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有实力、有影响的重点企业加快网上商务交易活动的应用,积极探索在网上完成银行支付、交纳税金、建立保险和传递物流信息等业务,显著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在网上顺畅地流动。带动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将一个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转化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

2.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要普及企业上网,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网站,无条件的企业通过中介服务商在网上宣传和展示企业。二是通过选择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电子商务网站,包括综合性的、地区性的和行业性的网站,进行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市场推广。

3.推进企业通过外联网重新整合供应链和销售链。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市场信息,以降低生产与销售成本,实现低库存生产及准时、正确的生产;建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整个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从而使组织、指挥、决策、调节和监督更加灵活和有效,使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和优化,进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六)完善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督管理

加快完善政府和国有、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财务监督系统的建设,通过该系统对授权经营的资产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则通过平台系统的建立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