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贯彻落实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点的情况通报
  • 【发布单位】广东省
  •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5〕19号
  • 【发布日期】2005-03-10
  • 【生效日期】2005-03-10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广东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贯彻落实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点的情况通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贯彻落实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点的情况通报

(粤府办〔2005〕19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04年,省直各有关单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扎实工作,紧紧围绕年初省政府工作要点中提出的促进全省“五个协调发展”、实现“四个新突破”的要求,加快实施十件大事、十项重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核算,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2%、18.4%和10.4%,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的经济总量预期目标。从督查情况来看,通过各部门的努力,2004年我省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国民经济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顺利完成了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点的目标和任务。省政府主要领导专门批示,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贯彻落实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点,态度坚定,措施扎实,工作到位,成效良好,应予充分肯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省政府重点工作进展顺利,社会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一)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三农问题逐步解决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施新的财政激励政策,着手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权限,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省67个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6.2亿元,增长17.8%;一般预算收入92.83亿元,增长16.05%。县域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培育财源、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了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开展村镇建设试点,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
粮食生产形势好转。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狠抓粮食生产,在40年一遇大旱情况下,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初步扭转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85万亩,比上年增长0.6%,粮食总产量140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省各级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08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50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65万户,户均增收1926元。种植业结构优化,优质高效养殖业进一步发展,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取得成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扩大。农业科技推动作用增强,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了疫情向人传播,抗击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阶段性胜利。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珠江三角洲地区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农村税费改革有新进展。珠江三角洲7个地级以上市免征农业税,其它地区农业税税率从6%降至3%。全省农民人均负担减至6.77元,减负率93.67%。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等涉农收费为重点的监督检查,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
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取得实效。制订全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指导意见;修订了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招标确定6大领域39项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12项重大装备项目和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项目。支柱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九大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业高1.4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达71.2%。
产业高级化、重型化趋势明显。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220亿元,增长30.1%,高于全省工业增速7.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664.64亿元,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38.2%,位居全国第一。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迈出新步伐,省安排2.3亿元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带动社会投资50亿元。重化、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石化、汽车等重型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增速高4.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达到43∶57。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交通运输、旅游业增长较快。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良好。文化、教育、体育、保险、广告、医疗保健、餐饮等服务业稳步发展。
名牌带动战略成效突出。引导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建立了执法机关与企业联手保护商标专用权的新机制。全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1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
(三)外经外贸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水平全面提高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35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出口1915.6亿美元,增长25.3%。对韩国、俄罗斯、南美、中东和非洲等新市场出口增长强劲。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
“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全省大型国企和一批知名民企借助收购兼并、上市、股权置换等方式,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全省新批及增资境外投资项目194宗,协议投资11.88亿美元,相当于过去25年协议投资总和的1/3。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0.1亿美元,增长34%,居全国首位。外资大企业、大项目进入步伐加快,全省新批投资总额及净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54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66.9亿美元。来自发达国家投资稳步增长。东西两翼及山区逐步成为吸收外资的新亮点,现代服务业成为吸收外资的热点行业。
(四)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4年,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得重要成效,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983.27亿元,增长19.9%。141项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855.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9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得到保障。
交通建设有重大突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6.5公里,提前一年顺利实现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改建县通镇公路2539公里。完成镇通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6500公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广东省内河航运2010年发展规划,开工内河航道整治工程5项。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快速交通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争取铁道部支持,部省将加快武广客运专线等9条铁路项目建设,建设里程2164公里。
大型能源项目和电网建设全面展开。全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52万千瓦。18项重点电网建设工程建成投产,西电东送“十五”计划500千伏输电线路提前一年建成投产,西电东送通道能力达1088万千瓦。广东LNG接收站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4市燃气管网工程及主输气干线全面开工建设。阳江核电、珠海电厂一期3号和4号机组、潮州三百门电厂一期1号和2号机组、岭澳核电站二期等项目已经国家批准建设。
环保、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脱硫工程全面推进,沙角A电厂5号机组、深圳妈湾电厂5-6号机组脱硫工程完工,9家电厂17台机组完成烟气脱硫。珠江综合整治、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开展。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增加到6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19万吨。潮州供水枢纽工程进展顺利。珠江三角洲主要堤围加固达标和珠江河口整治工程加紧建设。
(五)三项改革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加快。组建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取得较大进展,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一批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展顺利。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国有产权交易行为逐步规范,企业清产核资全面展开,资产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其配套政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96万户、38?9万户。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88户,比去年增加134户。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41.8亿元,同比增长24.0%。全省民营出口企业达27337家,出口总额187.8亿美元,增长66.2%。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到75家,累计担保金额151.8亿元。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
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基本完成省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县(市)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价格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六)区域合作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省内不同区域初步呈现同步发展。山区经济发展加速,五个山区市实现生产总值1275.59亿元,增长15?0%,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成功召开第三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签订合作项目632个,合同总金额547?4亿元。东西两翼临港优势逐步得到发挥,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综合开发向纵深推进。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大珠三角合作更加紧密。成功召开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全面实施CEPA,制定了港澳18个服务行业进入广东的投资便利化措施。放宽港澳个人来粤申请个体工商户登记,全年全省共登记注册港澳个体工商户1358户。港澳零售、物流等服务业进入广东步伐加快,零关税货物顺利通关。全年签发个人赴港澳旅游申请签注965万个,持个人游签注赴港澳人数906万人次。联合推介“大珠三角”成果丰硕,分别与香港、澳门联合到英国和葡萄牙举行经贸洽谈会,签订了一批投资贸易合同。粤港、粤澳口岸合作取得重要进展,通关更加方便快捷。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初见成效。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开局良好。与“9+2”各省区成功举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基础设施等十大合作领域和政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等合作机制,在科技、文化、旅游、交通、环保、外经贸、农业、信息化、水利、劳务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成功举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共签约2926亿元,其中我省签订合作项目710个,合同总金额1630亿元。
与兄弟省(区、市)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组织经贸代表团赴广西、湖南及东北三省开展经贸活动。共签订合作项目405个,合同总金额1233亿元。援藏援疆、对口帮扶广西和三峡库区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签订了一批合作项目。
(七)财税收入稳步增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财税收入征管工作得到加强。依法治税理财,加强增收节支。全年来源于我省的财政收入完成3539.51亿元,同比增长18.1%,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416.87亿元,增长16.1%。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52.59亿元,比上年增长9.3%。
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新增财政资金支出继续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倾斜,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财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财政激励性措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绩效预算。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大力推进“收支两条线”。
(八)文化大省建设有实质性进展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组建起一批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新建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9个。60项省级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已全部开工,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3家,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四个市被列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省专利申请量达52201件,增长20.9%。广东科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省普通高校增加到94所,在校本、专科生72.69万人,比去年增长23.6%;在校研究生3.7万人,比去年增长32.7%。进驻广州大学城高校9月1日顺利开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省安排专项资金3.55亿元,改造第三批老区、山区小学1184所;安排专项资金3.85亿元,解决农村103万名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问题。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达51万人,比去年增长14.8%。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6万人,比去年增长9%。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稳步发展。
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南粤青年人才等“六大人才培养工程”顺利推进。加快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建立大珠三角区域人才资源网络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共享与合作。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成功举办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粤创业和服务,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扎实推进。重组广东省出版集团。组建了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星海演艺集团和珠江电影集团。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主办首届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和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舞剧《风雨红棉》获得全国第十一届文华奖。基层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群众文艺繁荣。文化市场不断规范发展,网吧管理及打击盗版和音像市场违法经营活动取得成效。
卫生、体育和民族宗教等事业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明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中医医疗水平有新提高。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入新阶段。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获得成功。竞技体育取得显著成绩,我省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7人获得6枚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协调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加强。
(九)整规力度加大,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逐步规范。建成开通了企业信用信息网。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传销和变相传销、大规模走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效果良好。房地产、汽车、电信市场价格秩序明显好转。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效明显。全省开发区数量由499个减至102个,规划用地面积从34万公顷,核减至10.2万公顷,减幅分别达80%和70%。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着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发挥政府的引导、规范、监督、服务作用,以建设电子政务为契机,逐步实现了工商、质监、银行、税务、统计等部门数据信息的公开化。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全省已开通了广州、深圳、汕头、惠州、潮州、揭阳、云浮等16个城市的企业信用信息网,可以向社会提供145万家企业信用信息。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各类事故的数量、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四项指标比上年全面下降,工矿企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和其它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治安稳定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就业、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5.4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67.5万人,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226万人、1006万人、1034万人、1215万人、377万人,增长7.0%、5.4%、17.9%、8.5%、13.9%,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初步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调整和提高企业干部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省大部分地区企业离休人员养老金与机关离休费基本拉平。较好解决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养老保险问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得到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8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6元,增长7.7%,扭转了持续多年缓慢增长的势头,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农村饮水、全民安居等工程进展良好。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继续对严重刑事犯罪保持高压态势,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加大,深入开展以打击街头犯罪为重点的严打整治行动,大中城市抢夺、抢劫案件下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不懈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密防范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着力排查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认真排查、调处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置了一批群体性事件。健全信访工作网络,突出抓好重点信访问题、重要信访案件和重点上访人员的稳定工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贯彻和落实省政府重点工作的措施和做法
(一)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省政府领导随时关注“三农”问题、外经贸、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十项重点工程、十项民心工程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点工作,经常深入部门和基层调研,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抓住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省政府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黄华华省长和其他副省长,非常关心省政府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经常亲临重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的建设第一线进行检查和督促,并多次在督办情况和督办签报上作重要批示,指导和督促重点工作的开展。钟阳胜常务副省长为了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去年就指示省发展改革委召开了三次全省的重点项目工作会议,积极协调和沟通,指导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各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省政府重大决策的落实
各部门紧紧围绕省政府的工作要点,首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认真做好省政府重点工作和重大决策的立项分解工作。然后制定实施方案,做到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各部门还根据全年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思路,采取积极果断措施,促进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为加快我省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2007年底前我省高速公路阶段性建设任务如期完成,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又如为了加快启动重大的新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批准了一批重大项目,并按照“依法依规,特事特办”的原则,创造有利条件,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省财政厅积极落实“十项民心工程”、“十大工程”、农村税费改革、文化大省、教育强省、扶持民营经济、再就业工程、“03禁毒”工程及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等各项中心工作的资金,保证了重点支出的需要。
(三)各方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省政府重点工作的强大合力
各部门对省政府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高度重视,在推进各项工作中,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各有关单位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通过多商量、多协调、多沟通,有效避免互相扯皮和彼此推诿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重点工作的进度。如省经贸委加强经济运行的调控,积极和电力、煤炭、石化、运输等单位协调沟通,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
(四)项目主管部门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加强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省交通厅、水利厅和省环保局分别是交通项目、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治污工程的主管单位,这些部门切实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做好各种审批、衔接和协调工作,建立重点项目审批快速通道,限时保质协助项目单位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同时,加强在建工程项目监管,特别是工程质量和资金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五)加强督促检查工作,把省政府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重大决策后,关键在于落实。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督查工作。为了建立督查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省政府办公厅设立了督办处,负责综合督促检查工作。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全省政府系统的督查网络。各部门也非常重视督查工作,建立和健全督查机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落实督查工作责任制,创新督查工作方式,提高督查工作效率,督查工作取得实效。如省国土资源厅在本系统下发了《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督办工作暂行办法》,通过落实督查责任制,坚持责任到岗到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抓落实的督查体系。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对照《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点》的要求,全省总体上完成了省政府去年初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明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资源约束问题比较突出,煤电油运紧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压力加大;城乡低收入居民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等。此外,新建的省疾控中心、省博物馆和中山图书馆改造等少数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较慢。对于上述问题以及2005年的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予以进一步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做好相关工作。省府办公厅将按照《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关于印发2005年省政府工作要点的通知》(粤府〔2005〕13号)的要求,通过上门督办、现场督办和专项督查等方式,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确保省政府2005年工作目标的实现。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三月十日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