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单位】山西省
-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6〕24号
- 【发布日期】2006-04-29
- 【生效日期】2006-04-29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山西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晋政办发〔2006〕2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各大中型企业:
《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山西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山西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各级政府指导工业经济发展、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时期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一)全省工业经济简况
截至2005年,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16户,资产总额6846.43亿元,负债总额4683亿元,资产负债率68.4%,从业人员208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763.63亿元,工业增加值17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619.34亿元,实现利税628.13亿元,实现利润264.87亿元,亏损面24.68%,亏损额42亿元。
按企业规模划分,全省共有大中型企业711户,资产总额5510.5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49.11亿元,实现利税355.39亿元,实现利润162.94亿元,从业人员104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6.47%、80.47%、76.83%、56.58%、61.52%和50%。大中型企业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按企业类型划分,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142户,资产总额452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60.87亿元,实现利税372.56亿元,实现利润167.15亿元,从业人员119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6.46%、66.15%、53.27%、59.31%、63.12%和57.2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全省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
按经济结构划分,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5.3亿元,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86.7亿元,轻重工业比为7.3:92.7,产业重型化特征比较突出。
从行业构成看,煤炭、冶金、焦炭、电力、机电、化工、建材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327.71、1236.53、579.42、499.32、373.36、268.82和100.78亿元,七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4.8%,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
(二)全省工业经济“十五”发展回顾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发展,山西已建成了主导产业突出、门类齐全、设施完善的工业发展体系。
1.全省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五”时期是山西历史上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74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073亿元,年均增长22.5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32亿元上升到1712亿元,绝对值增长了2.9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由全国排位19上升到15位;规模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6.3%提高到41.76%;全省GDP增量中,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由23.6%提高到63%。
2.产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目标,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全省累计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41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12倍,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3.6%提高到25.4%。全省工业调产项目每年新增的销售收入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均超过了十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和提高,我省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素质明显提高。煤炭工业通过实施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使产业规模、装备水平、安全运行状况全面提升,重点煤矿产量比重由30%提高到50%,全省大中型矿井基本实现机械化综采,煤炭资源回收率平均达到45.8%,原煤洗选率由33%提高到56%,百万吨死亡率由1.85人下降到0.9人。
电力工业采用技术先进的大型空冷机组,加快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和综合利用中煤、煤矸石的环保型电厂,发展能耗低、污染轻、耗水少、容量大的新兴电力,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2320万千瓦,其中省内自用装机容量由762万千瓦提高到1748万千瓦。
冶金工业重点发展不锈钢和铝镁工业,延伸生铁-钢-钢材-特种钢、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两条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冶金产品;不锈钢产量由24.3万吨提高到92.6万吨,太钢150万吨不锈钢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产能最大、工艺和装备一流、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生产企业;电解铝企业全部采用预焙槽先进工艺。
焦化工业发展大机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化产品回收,大机焦比重达到76%,比2000年提高了70个百分点。
装备工业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军地融合,产品不断升级换代,重点企业设备新度系数达60%以上,重型机械、铸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化学工业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引进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发展特色煤化工,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尿素、甲醇、PVC、粗苯加工量、煤焦油加工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2.8倍、6倍、1.25倍、9倍和5倍。
与此同时,以高性能磁材、超细煅烧高岭土等为主的新材料工业,以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现代中药为主的医药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围绕工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资源和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工业园积聚、集群效应,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共有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76个,入园企业700多户,总资产90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1466亿元,安置就业25万多人。
3.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了优化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同业重组、产业整合等措施,培育发展了太钢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晋城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5户百亿元以上的企业,5户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104.7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5倍;培育发展了阳泉煤业、平朔煤炭、海鑫、长钢4户五十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4户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309.2亿元,比2000年增长4倍多;培育发展了中铝山西分公司、太重、南风、安泰、天脊等16户二十亿元以上的企业。25户大企业、大集团去年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6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43%。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5户。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以行业区域技术中心为两翼,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全省企业自主创新占技术研发的比重达到57%,主导产品自主开发的比重达到48.8%,新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6.4%。
5.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费以年均4.18%的增长速度支撑年均国民经济13%的较高增长速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由2000年的4.0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的3.79吨标准煤,下降了9.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0年的5.97吨标煤下降到2005年的5.48吨标准煤,下降了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118立方米,较2000年下降37%;废渣利用量约4700万吨,占2005年当年产生量的47%,较200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创造产值近18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是2000年的5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的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二是工业企业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区域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绝大多数市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以能源原材料为主、高度依赖资源的路子。四是企业装备及工艺水平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许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工业经济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尤为关键。“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经济将面临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但制约因素有可能增多的环境。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将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特别是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为我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新的空间。其次,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社会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对我省能源原材料产品的需求将持续扩大,将从整体上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十五”期间的大发展,全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们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给予我省新的政策支持,并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向我省相关地区延伸,国家构筑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确定将我省建成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并把我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将为我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国际上,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针对我国商品出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在不断加大。这些消极因素必将对我省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势头不减,西部地区开发势头强劲,中部各省争先崛起,周边省份加速发展,我省工业经济面临的来自东中西部地区和周边省份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更为严重的是,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制约:产业、区域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适应性较差,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开放程度不够高。
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机遇,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下大力气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做大做强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加快山西工业经济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增添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我省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鲜明主题。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作为突出主线。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坚持把培育发展“三个方阵”大企业、大集团作为中心环节。要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能够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组成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舰队,引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0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4%。
培育60户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其中,300亿元以上企业8户,100-300亿元企业20户左右,50-100亿元企业30户左右。
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总体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主要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下降到4.02吨标准煤,下降28%,年均下降6.4%;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污染排放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并通过整合资源、改革重组、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1.煤炭工业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推进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延伸产业链条,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
加快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晋北动力煤基地重点是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接替矿井的基础上,加快整合晋北煤炭资源,实施煤电并举,发展煤化工产业;晋中焦煤基地重点是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矿井的基础上,延伸煤―焦―化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晋东无烟煤基地重点是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矿井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引进技术,发展煤基合成油,加快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到2010年,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基地煤炭产量5.85亿吨,全省形成2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3个5000万吨级以上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型煤炭集团为龙头,加快对区域内中小煤矿的整合力度,建设高产高效矿井。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型煤矿数量减少70%,30万吨/年以上矿井煤炭产量要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大集团、大公司产量占到70%以上。所有煤矿全部实现正规开采,12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100%,60~90万吨/年矿井达到70%,30万吨/年矿井达到50%。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快高效高产矿井配套洗煤厂的建设,提高煤炭洗选比例,2010年全省煤炭洗选比例达到70%以上。全省煤炭企业矿井采区回采率,薄煤层达到85%以上、中厚煤层达到80%以上、厚煤层达到75%以上。
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型煤炭企业要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寻求多元化发展,延伸煤-电、煤-电-铝、煤-焦-化、煤-煤化工等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十一五”时期,全省新增煤炭产量的加工转化率,炼焦煤达到60%以上、无烟煤达到50%以上、动力煤达到40%以上。
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我省是煤层气(瓦斯)资源大省,全省煤层气资源量约在10万亿立方米以上,且可采性好,热值高。目前,晋城、阳泉两个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建设沁水煤田南部的晋城矿区、沁水煤田北部的阳泉矿区,河东煤田中段的柳林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发展煤层气发电、煤层气制甲醇、二甲醚等。到2010年煤层气开采规模达到60亿m?3。加强安全管理。2010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人以下,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进一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2010年,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和大型煤矿主要工业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达到60%以上,排放达标率100%。大型煤矿的土地复垦率达到60%。矿区可绿化区域内草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煤矸石利用率达到当年排放量的70%以上,煤泥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十一五”时期,全省将重点建设40个左右的高产高效矿井项目,配套洗煤厂项目50个左右。到2010年,全省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7亿吨左右,煤炭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
2.冶金工业
立足于我省资源、能源优势,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优化钢种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推进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国内乃至国际不锈钢产业化基地;发展氧化铝,推进煤电铝联合,提升我省铝工业竞争优势;加快铝镁深加工产品集聚、集群发展。
实施不锈钢及其制品加工工程。主要包括: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及配套项目,建设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二期、三期项目,太钢与加拿大INCO公司合作生产通用镍项目,太钢与德国LWB公司合资生产特种耐火材料项目,太钢与Multiserv公司合资改造不锈钢废钢加工项目。
实施钢种结构优化工程。主要包括:太钢吕梁500万吨冷轧硅钢、冷轧板项目,长钢180万吨H型钢二期改造项目,安泰集团有限公司120万吨H型钢、80万吨优质合结钢项目,海鑫240万吨热轧板生产线改造、120万吨冷轧板生产线改造项目,首钢整合重组晋南地区钢铁企业建设300万吨优质钢材生产线项目,大同煤业并购同嘉钢铁并完善200万吨钢材生产线项目等。
实施氧化铝及铝镁合金深加工工程。重点建设五个氧化铝项目,新增氧化铝产能480万吨;推进电解铝生产企业自备电源项目的建设;依托大型电解铝企业,建设河津、运城、阳泉、太原四个铝镁合金深加工工业园区,通过集聚、集群发展,力争电解铝产能的60%转化为深加工产品;以运城、大同、太原及周边三大镁工业集聚区为依托,以闻喜银光镁业、广灵精华镁业、同翔镁业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镁合金的延伸加工,全省镁合金产能力争达到30万吨以上,对原镁的转换率提高到60%以上;积极推进20万吨铜冶炼技术改造项目和5万吨锌合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坚决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小炼铁、小炼钢、铁合金企业,到2010年,重点钢铁、电解铝企业废气排放量要在目前规定排放容量的基础上降低30%,废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固体废弃物尽可能得到综合利用。
“十一五”时期,全省将重点实施10个左右大型钢铁项目、15个左右氧化铝及铝镁合金深加工项目。到2010年,全省钢产能3000万吨(其中:不锈钢产能300万吨)、钢材产能2800万吨,氧化铝产能550万吨,电解铝保持目前100万吨生产能力,原镁产能50万吨,镁合金产能30万吨,精铜产能20万吨,不锈钢制品60万吨,铝深加工产品60万吨,镁合金深加工产品10万吨,锌合金及深加工产品10万吨。冶金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
3.电力工业
坚持“上新上大”与“关小改旧”并举、发展新型电力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加快电源建设步伐,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努力满足省内外用电需要,完善电网结构,不断扩大外送电市场份额。加快省内自用电源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武乡电厂一期、柳林电厂二期等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省内自用大型火电机组建设;鼓励发展一批总容量为500万千瓦的洗中煤、煤矸石、煤气综合利用电厂和热电联产电厂;抓好西龙池4×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龙口等水电站的建设,满足电网调峰和稳定运行要求;积极开发煤层气、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十一五”期间,省内自用新增装机2260万千瓦。
加快晋电外送电源项目建设。国家已正式批复的西电东送电源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建成投产;列入发展规划的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总容量的重大电源项目,要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外送电源新增装机1560万千瓦。
加快电网项目建设。实施大型电厂的接入系统和500千伏变电所的建设,完善省内500千伏主干环网和主力电厂配套送出工程,“十一五”期间形成适应大型电源接入、远近结合、具有一定灵活性、安全可靠的主干网架;扩展晋电外送电通道,增强山西电网外送断面的输电能力,“十一五”期间建成四条500千伏外送通道,搞好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示范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加快对现有发电设备的改造力度,采用高效脱硫、除尘、空冷等先进技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逐步依法关闭单机容量较小的常规燃煤机组。“十一五”时期,全省重点实施30个左右电源建设项目。到2010年底,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5500万千瓦,其中自用3640万千瓦,外送1840万千瓦;形成500千伏电网和较完善的220千伏电网;新建火电机组采用中水、矿井水比例达到80%以上;火电机组厂用电率平均值降到6.2%以下,电网网损降至1.6%以下,全省发电煤耗平均值降至每千瓦时320克标准煤以下。电力工业实现销售收入约960亿元。
4.焦化行业
要坚持“控制产能、淘汰落后、综合利用、化产回收、保护环境、联合重组、优化布局、提高素质”的方针,走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集团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之路。
扎实推进焦化行业专项清理整顿。严格贯彻《山西省焦化产业管理条例》,彻底取缔土焦、改良焦生产。严格焦化项目核准程序,原则上5年内不再批准新建焦化厂。到2010年,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4000万吨以上,焦炭企业数量减少到150家左右,企业平均规模达到60万吨以上,符合产业政策的机焦比例达到95%以上。
大力推进化产品回收及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对煤气的综合利用,重点是利用焦炉煤气合成氨生产尿素、焦炉煤气制甲醇、合成二甲醚、发电;扩大焦油加工生产能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减排苯丙芘7.9万公斤、可吸入颗粒物18.9万吨、二氧化硫8.5万吨以上。
加快推进焦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重点建设吕梁、临汾两大焦化基地,孝义、汾阳、洪洞、清徐、河津、介休、灵石、潞城等八大焦化工业园和山焦、安泰、阳光等3个焦炭生产能力300万吨左右的龙头企业,培育山西焦煤集团和山西焦炭集团两个千万吨以上的焦化集团。
“十一五”期间,全省将重点完善30个在建焦化技改项目。到2010年,全省焦炭产能控制在1.2亿吨以下;重点推进30个产量百万吨以上的焦化调产项目;着力抓好化产回收及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和环境污染治理两大任务;焦化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其中,焦炭销售收入800亿元,焦化副产品回收及资源综合利用销售收入200亿元)。
(二)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使之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1.煤化工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延伸产业链和加强污染治理为重点,依托我省丰富的煤焦资源和能源优势,以煤化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主线,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加快煤化工特色经济园区建设,实现山西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肥工业要积极推进原料煤本地化和热电联产,优先发展焦炉气和劣质煤造气生产尿素项目,鼓励建设大型尿素装置。单套装置规模不得低于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生产能力。甲醇工业要鼓励建设大型甲醇装置,优先发展焦炉气和劣质煤生产甲醇项目,单套装置不得低于年产10万吨生产能力。鼓励发展甲醇下游深加工项目,积极推进醇醚燃料、甲醇制汽油以及甲醇制低碳烯烃等项目开发引进。
乙炔化工要鼓励建设年产20万吨及以上聚氯乙烯配套烧碱装置。鼓励发展1.4-丁二醇和氯丁橡胶项目。全行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电力―电石―化工―建材产业链。
粗苯加工利用要积极鼓励发展粗苯加氢精制装置,禁止新建并逐步淘汰现有酸洗法苯精制装置和工艺。鼓励发展苯胺、MDI、己二酸、TDI、顺酐法1,4-丁二醇等粗苯下游化工产品项目。
煤焦油加工要禁止建设10万吨以下煤焦油加工装置,鼓励采用连续精馏工艺建设单套装置加工能力达15万吨及以上的煤焦油加工装置;鼓励对煤焦油加工产品进行二次集中加工,鼓励开发沥青加工技术、煤焦油产品的二次、多次深加工技术、煤焦油加氢及煤焦油混炼生产油品的工艺技术等。鼓励建设改质沥青、延迟焦、针状焦及高性能碳素材料等沥青加工装置。煤制合成油和煤层气利用要依托潞安集团、晋煤集团,加快建设10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煤层气合成二甲醚示范装置,进而推进100万吨级大型生产装置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省煤化工产业重点在晋城、朔州分别规划建设一个采用劣质煤造气先进技术、以尿素和甲醇及其下游产品为特色的大型煤化工园区;同时整合提升省内现有煤化工园区资源,分类扶持,做强晋城巴公、高平西部、丰喜集团等化肥工业园;潞城店上、洪洞赵城、介休义安、交城夏家营、汾阳三泉、孝义梧桐等焦化系列煤化工工业园;太化集团、榆社化工、潞安集团、三维、山橡等大型乙炔化工企业工业园。
“十一五”期间,全省实施130个左右重点煤化工项目。到2010年,全省将形成尿素800―1000万吨,甲醇及其下游产品450万吨,聚氯乙烯250万吨、氯丁橡胶总产量5万吨、1,4-丁二醇及下游产品总产量16万吨,苯精制及下游产品加工能力160万吨,煤焦油加工能力255万吨,煤制合成油品实现产业化。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2.装备制造业
按照“整合资源、培育集团、引进制造、联合开发、专业协作、规模经营、创造名牌、做大做强”的原则,整合生产能力,提升科技水平,大力发展整机产品、成套产品和系列产品,重点突破重汽整车和煤机成套两大难点,巩固提升五大领域优势产品,整合培育五大产业集群,使装备制造这一具有较好基础和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取得较大突破。
通过整合实现载重汽车和煤机成套设备两大突破。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山西载重汽车产业,加快特种车、专用车系列产品的发展,以改装车的集团化、专业化促进整车发展。通过整车与专用车的同步推进,实现山西汽车整车的突破;到2010年形成2万台重载汽车和3万台重型特种车及专用车的生产能力。由太重集团公司牵头,组建大型煤机集团公司,重点发展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掘进机、无轨运输设备、液压支架等煤机成套设备及洗选设备、煤化工装置,在煤机成套、系列化方面取得突破。
巩固提升重型机械、铁路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电子信息五大优势产品。重型机械要依托太重集团,建设国内最大的工业用起重机生产基地和中部地区最大的冶金装备制造基地。铁路机械要依托大同机车厂、永济电机厂、太原机车厂、晋机集团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带动电机、轮轴、轮对、电液转辙机等配套产品做大做强。纺织机械要发挥经纬纺机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纺织机械生产基地。基础机械要重点发展榆液集团公司的液压组件和液压系统,建设大型液压组件和系统生产基地。电子信息发挥现有企业的优势,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新型电子装备产业。
整合培育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磁性材料及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铸件产业以三联铸造、华翔铸造、泫氏铸造为龙头,培育运城、临汾、晋城三个高精铸造产业集群区。锻件产业重点发展定襄锻件产业集群区,支持太重、山西锻造厂等企业扩大锻件加工。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大同、运城、长治三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铝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富士康(太原)工业园区、阳煤华翔等企业的铝镁合金压铸件和汽车零部件压铸件及其深加工产品。
“十一五”时期,全省装备制造业将实施12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到2010年,形成7户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和9户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3.材料工业
大力发展钕铁硼材料、纳米材料、耐火材料、高岭土材料、高性能陶瓷和纤维材料等。鼓励运城、阳泉、太原三大磁性生产基地提高质量、资源整合、节能降耗等改造项目,特别要加大新产品开发、磁材后加工改造项目的扶持,推进磁性材料的生产和深加工,进一步巩固发展钕铁硼生产基地;加强与省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开发纳米材料新产品;发挥资源优势,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的改造项目,推进耐火材料、高岭土材料、高性能陶瓷和纤维材料等向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具有内外墙装饰一体化的承重型混凝土砌块、煤矸石烧结砖,具有憎水、中强、轻质、防火、无毒、无味等特点的全无机保温隔热材料及制品,具有承重、保温、装饰功能的复合承重墙体制品。煤矸石烧结砖要推广全燃煤矸石一次码烧硬塑挤出成型工艺。同时,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和推广混凝土空心砌块、煤矸石烧结砖及板材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成套化、系列化、规范化水平,生产高掺量、高孔洞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到2010年,实现新增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60亿块,年新增利用工业废渣的能力1000多万吨的目标,减少因工业废渣占地540余亩,相应减少因粘土砖生产毁田12600亩,减少因粘土砖烧制燃用的煤炭6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万吨、烟尘3万吨。
鼓励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水泥。支持重点企业新建或改造新型干法生产线,重点发展4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推广采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渣在水泥生料和混合材中双掺及分别粉磨等工艺技术,提高工业废渣在水泥原料中的掺入比例。鼓励山西焦煤、同煤集团、阳泉煤业、晋城煤业、潞安集团、太钢、长钢等大型煤炭、钢铁企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建设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到2010年,新增高掺量工业废渣的水泥800万吨,年利用工业固体废渣近240万吨。
到2010年,全省材料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20亿元。
(三)优化发展医药、轻纺工业
医药工业要突出特色、创优品牌、仿研结合、做强园区,积极推进行业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我省医药产业整体素质和产业集中度,形成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经典国药及现代中药、现代医药物流为特色的山西医药生产流通体系。
扶持发展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亚宝、威奇达、康宝、博康、太行、山西双鹤药业、临汾医药材公司等7户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扶持山西安特、德元堂、普德、金晶、海斯、耀威、瑞福莱等20户骨干企业。
依托优势,打造医药产业重磅产品。扩大现有化学原料药规模、增加化学原料药品种;依托原料药优势,重点培育化学药制剂品牌产品;发挥中药资源优势,做大经典国药和发展中药高端制剂。着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30种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重点品种。
加快六大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大同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促进中药现代化;太原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及现代医药物流;晋中医药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成药和非专利药仿创;运城医药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和新药开发;晋东南医药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和化学原料药;侯马医药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医药物流配送。
围绕重点品种,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通过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重点围绕党参、黄芪、柴胡、远志、款冬花、连翘、地黄、知母、黄芩、猪苓等十个品种,在适宜种植区开展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并申报GAP认证。
“十一五”时期,全省医药工业将实施7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到2010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160亿元。
轻纺工业要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扩大高端市场份额。
改造重组棉纺织,加快发展特色纺织。支持棉纺织企业采用紧密纺、全自动气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发展新型纤维混纺、纯纺产品,提高精梳纱、无接头定长纱、无梭布等高档产品的比重,提高新型纤维、功能性纤维的纺纱比例;建设大麻基地20万亩,桑蚕基地20万亩,培育和发展“绿洲”品牌,形成农工贸一体的丝、麻加工产业集群。
到2010年,棉纺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00万锭达到150万锭,精梳纱比重由15%达到30%,无梭布的比重由15%达到40%。大麻及混纺纱由4000吨/年发展到6300吨/年,大麻及混纺面料由2200万米/年增加到5000万米/年。粘胶纤维产量2万吨达到5万吨/年;蛋白纤维产量由300吨/年发展到1200吨/年;碳纤维原丝达到1000吨/年。
大力发展食品、日用硅酸盐、造纸、塑料制品,巩固和提升竞争力。食品工业扶持干鲜果蔬菜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小杂粮加工三个特色食品产业,巩固和壮大乳制品、饮料酒、淀粉、食用植物油、食醋制造五个传统优势制造产业,培育杏花村汾酒、古城乳制品等10户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建成10个特色食品工业重点县。日用硅酸盐工业以日用玻璃和陶瓷为重点,扶持祁县、闻喜日用玻璃器皿基地和朔州、晋城、阳泉三市的日用陶瓷、新型陶瓷基地建设,扩大在全国市场份额。造纸工业要加快推进林纸一体化的进程,木浆比重由现在15%提高到22%、废纸浆占到50%以上。塑料制品业要依托优势企业,重点开发新型建筑塑料制品、汽车用塑料、矿用塑料等产品。
“十一五”时期,全省轻纺工业将实施10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到2010年,轻纺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80亿元。
(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等具有竞争优势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处于中试阶段、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培育高新技术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电信业技术升级,发展网络信息和专业咨询服务业。加强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技术研发和技术交流平台,提高园区的企业孵化能力。
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和应用软件的攻关研制。机电行业积极推广CAD、CAPP、CAM等计算机辅助技术,重点示范CIMS高度集成化应用;电力、冶金、化工行业实现DCS集散控制;煤炭行业实现安全生产自动化监控。继续选择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等先进管理技术,逐步推动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推动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整个流程的再造,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五)做大做强大企业、大集团
以壮大企业规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实施重大项目为依托,按照政府政策扶持推动、企业自主决策运行的模式,加快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能够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组成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舰队。
实施“368”工程,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即:重点抓好“三个方阵”,培育60-80户大企业、大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销售收入比“十五”末翻两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0%左右。
第一方阵:重点培育扶持8户具有较强国内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第一方阵重点培育:太钢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晋城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阳泉煤业集团、省煤运公司、省电力公司。
第二方阵:重点培育扶持20-25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5%。第二方阵重点培育:海鑫集团、安泰集团、平朔煤炭、煤炭进出口、长钢集团、中铝山西分公司、建工集团、路桥集团、鲁能晋北铝业、天脊集团、兰花集团、太重集团、国际电力、山西关铝、东辉集团等企业。
第三方阵:重点培育扶持30-40户具有较强发展潜力、销售收入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5%。第三方阵重点培育:太原煤气化、榆社化工、太化集团、焦炭集团、三维集团、大同机车、中条山有色、中信机电、晋机集团、南风化工、襄汾有色、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汾酒集团、大齿集团、银光镁业等企业。
加快引进战略投资,加大联合重组力度。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瞄准国内大公司、跨国公司乃至全球500强,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以项目为基础、资本为纽带,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国有、民营大企业到省外兼并收购或强强联合;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跨国经营。
加快重大项目实施,提升主业规模。简化投资审批环节,支持大企业实施重大投资项目;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大企业落实项目资金;推进资源要素向大企业集中,帮助大企业落实项目建设条件。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大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地区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引导大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通过规范上市、合资合作、经营者持股、股权流动等途径,不断推进大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母子公司体制,形成科学的决策、经营和监督机制;加快解决国有大企业、大集团改制中的遗留问题,剥离国有大企业所属的学校、医院等企业办社会职能;进一步落实大企业分配自主权,逐步推行期权激励;加强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大企业率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营销信息化。
五、推进措施
(一)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要依托大企业、大集团企业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实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加快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支持重要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及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联合省内外研发机构,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联盟”,围绕我省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目标,加快对关系我省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重大技术和课题进行集中攻关和联合开发,力争在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一些重大领域的重点技术研发上率先突破。
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立适应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公共技术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技术资源共享,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快落实各项扶持鼓励政策,加大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折旧制度、收益分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二)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十一五”时期,全省要重点推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性强的10个左右1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群建设:焦煤集团、同煤集团、潞矿集团、阳煤集团和晋煤集团五大煤炭集团高产高效矿井改扩建及配套洗煤厂、综合利用电厂项目,潞安矿业集团100万吨煤制柴油项目,太钢集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及配套改造项目,太钢吕梁新建500万吨冷轧硅钢、冷轧板项目,海鑫集团240万吨热轧板生产线改造、120万吨冷轧板生产线改造项目。
积极推进20个左右投资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重大骨干项目建设:王曲电厂、运城电厂、塔山电厂、轩岗电厂以及晋城赵庄煤矿电厂、高河电厂等10个左右2×600MW大型电厂项目,1000千伏特高压示范工程,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晋城无烟煤集团100万吨甲醇制汽油项目,鲁能晋北铝业新建100万吨氧化铝项目,新建阳煤集团、同德铝业等4个80万吨氧化铝项目等。
推进100个左右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永济电厂2×300MW等26个电源建设项目;安泰集团120万吨H型钢、80万吨合金钢改造项目等5个钢种结构优化项目;关铝铝深加工工业园等11个铝、镁合金深加工项目;天脊集团30万吨MDI等27个煤化工项目;华宇重汽重型汽车生产线改造等4个装备制造业项目;腾龙水泥日产熟料5000吨等3个建材项目;襄汾造纸厂20万吨中高档印刷纸改造项目等6个轻纺项目。要统筹安排好这批项目,按照合理的时序安排,每年重点抓好20个左右项目的组织实施。
积极推进投资项目管理改革。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除国家、省规定需核准的项目外,其他项目视同备案,企业以规划批复文件向有关部门办理项目土地、环评、水资源、银行信贷等手续。需要国家核准的重大投资项目,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落实项目建设条件。
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山西省“十一五”工业领域重点投资项目库,加强对全省工业领域投资的信息管理,增强宏观调控、风险预警的能力。对重点项目实行目标责任制,动态跟踪项目实施情况。各级、各部门都要为重点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保证“十一五”时期工业领域投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实施上述重点项目,初步估算投资总额在5000亿元以上,必须加快地方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帮助重大项目落实建设资金。要探索建立“能源发展银行”和股份制民营投资公司等,留住山西企业自有资金。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金融新产品,增加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信贷规模,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投资风险小,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外部建设条件的大型建设项目,积极予以信贷支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项目境外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三)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突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群,发挥比较经济优势,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特色化,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太原市要利用省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科技人才聚集、大型骨干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搞好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建成全省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晋北地区要加大洁净煤技术开发力度,发展大型火电机组,推进煤电联产,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基地和清洁能源基地。晋中地区要加快煤焦基地建设,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晋东地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大型煤化工装置,建设新型煤化工基地。晋南地区要依托优势企业,大力发展铝、铜、锌、镁等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品和无机盐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建设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化学工业基地。
分类指导、加强整合、促进工业园建设协调发展。对基础设施较好、规模较大、产业档次较高、集聚功能较强、产出效益较优的工业园区,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工业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集约化生产;对有一定基础的工业园,要通过产业整合、企业组织机构整合、基础设施整合、管理机构整合,形成协调发展态势,提升工业园的品位;对处在起步阶段的工业园,要加强规划指导,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新上的重点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中心城区工业项目要结合城市改造,调整优化进工业园区;条件成熟地区的零星工业点也要逐步进入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工业集中、管理集成的发展格局。
努力提高工业园建设管理水平。抓好工业园内的规划布局,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完善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从严把握项目准入条件,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特色工业园。
(四)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切实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加快完善我省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法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决定》,加快研究制定《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山西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尽快出台全省节能、节材、节地、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标准。
加快研究制定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符合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政策的项目和产品。落实国家有关资源节约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产品实行认定制度。经认定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依法享受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对重点行业中单位能耗低、水耗低、原材料消耗少、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在供电、供水、矿权出让、资源整合、矿产资源补偿费交纳等方面实行优惠。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专项基金,以贴息或补助方式支持重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贷款支持。
以节能、节材、节水、“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积极开展试点和示范工程。选择煤炭、焦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资源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高的重点行业,及工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和市县,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试点和示范工程,树立一批典型企业、园区和市县。“十一五”期间,在全省范围重点推进50个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示范企业、50个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个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园区、10个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市县的建设。
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监督管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节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
(五)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创新区域协作,加强与周边省份、中部省份和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的交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融合。
依托国际专业咨询机构和中介组织,面向世界500强等国内外优势企业,以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工业园区等为重点,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广泛开展主题招商和专业招商活动,积极探索项目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千方百计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合作项目。
进一步做好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高度重视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链,使产业转移项目进得来、留得住,使外来投资者落地生根。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境外供应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
(六)加快完善人才开发机制
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落实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规定,放宽人才落户政策。实施与沿海发达地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研修互动计划,积极培养和引进了解产业技术走向、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驾驭能力的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
完善激励机制,采用高薪聘用、效益提成、入股分红、奖励期股等多种方式,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促进高级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加强生产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七)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
加快品牌产品的开发和培育。在优势产业、新的支柱产业中,梳理一批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关联度强、带动力大的产品,重点从产品品质、市场定位、品牌文化、产品标准化及品质保障、品牌形象等方面,加强品牌内涵的提升和推广。同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品牌管理经验,搭建强有力的品牌信息处理平台,形成有效的品牌维护和竞争策略,扩大和提升山西工业品牌的孕育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国际品牌。
努力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积极发挥品牌的产业带动作用,形成有利于推进优势产业和新的支柱产业发展、为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品牌推进机制。构筑以品牌宣传、推介、咨询、运营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品牌服务体系。加大打击假冒商标、名牌产品等不法行为的力度,加大品牌保护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品牌竞争环境,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进品牌发展的格局。
(八)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改革为契机,形成推进发展的合力
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运用产业导向、信息发布、环保标准、能源调控、土地配置、财税政策、快速折旧等调控手段,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规范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的方式。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建立产业间协调沟通服务机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努力营造高效、公开的服务环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诚信、践诺的信用环境。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