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
  • 【发布单位】甘肃省
  •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7]42号
  • 【发布日期】2007-04-13
  • 【生效日期】2007-04-13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甘肃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

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

(甘政办发[2007]4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四月十三日


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

2007年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抓创新”的要求和“十一五”规划关于改革工作的部署,紧扣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继续深化省属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推进战略调整。加快酒钢、华亭煤业、窑街煤电等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推动上市公司股权重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研究确定省属企业主业和调整方向,推进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业产权多元化,着力在省属装备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优势品牌,推动企业利用品牌效应实施战略重组和市场开拓。
(二)充分用好国家政策,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有关破产工作。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延长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政策期内基本完成省属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任务。在完成省属和下划工业企业及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省建总公司等非工业企业的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全面完成省属8户企业破产收尾工作,实施好一批特困企业及省属下划企业的破产重组。
(三)继续推进农垦、粮食、流通和公路交通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相关管理体制配套改革。农垦企业要坚持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方向,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完成职工身份置换和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落实国家农场税费改革措施,促进农垦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增强示范作用。认真落实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级负责制,力争在年底基本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任务。研究制定我省加快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好改革政策措施,鼓励进出口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采取“一控、二参、三退出”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省物产集团改制,促进物流业发展。启动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以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管养分离、事企分离,加快建立新型干线公路养护机制,进一步加大交通系统企业改革力度。继续推进建筑、农牧、旅游等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转换机制、发展壮大。
(四)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规规章,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强化省属企业审计监督,加强高风险投资业务管理。探索会计、审计、统计相衔接的出资人财务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出台《甘肃省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办法》,全面启动外派监事会工作。探索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的有效途径。落实《甘肃省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做好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征收监管工作。继续探索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资产的监管体制和具体措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5〕63号),进一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合力。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进一步培育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信用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重点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二、以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配套搞好涉农领域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甘机编办发〔2005〕11号),总结推广崇信等6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工作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和意见,全面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等“三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精简富余人员。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以落实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加快教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行“乡财县管”管理方式,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坚决制止新债务的基础上,综合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认真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甘政办发〔2006〕92号),总结推广临泽县等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规范化试点经验,按照协商、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对象和程序,形成农民近期得利、长远受益的土地流转机制。做好庄浪等4县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认真落实《甘肃省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用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占用制度。
(三)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经济发展。认真总结13个县市的试点经验,继续推进“强县扩权”工作。以县为单位整合农业资金,加大对重点财源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投资效益。继续做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引导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增强城镇的产业聚集功能。按照区域经济布局,有重点地培育小城镇和县域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集中的小城镇,探索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
(四)加快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作用。推进农业银行改革,把农业银行建设成为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发挥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三农”服务功能。规范民间借贷行为,认真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建立为入股社员服务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全资子公司。开展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做好酒泉奶牛保险、河西玉米制种综合保险试点工作,在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发展较快的地区推进种养两业保险。做好秦安县农民工保险试点工作。
(五)统筹推进其他涉农改革。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出台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探索加快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的新机制,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供销社系统深化改革,创新组织体制、经营方式和服务机制。加快现代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建立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完善棉花市场体系。依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06〕54号),稳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我省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治公共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意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乡镇机构改革,配套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民需要的新体系新机制。按照国家部署,探索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三、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探索。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运行、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强化对行政审批的监督;以各级政府的政务大厅(中心)为依托,不断完善行政审批服务。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确定的依法许可(审批)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挂牌服务制、责任追究制等具体措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继续完善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健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协商和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完善发展环境综合考评制度,组建省政府法律咨询委员会。推进政务公开,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新闻发布、公示和听证制度。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和综合执法试点,重点解决多头管理、多层执法、重复管理和执法扰民等问题,推进建立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优化组织结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三)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省直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暂行办法、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政府投资项目公示暂行办法、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继续搞好代建制试点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行业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管理体系。各市州应加快出台和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相关措施。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选择部分县进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乡财县管乡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细化部门经营预算编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完善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政策,规范土地出让和矿产资源转让收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研究制定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和有偿使用收入,逐步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各级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深化税收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税收和税制改革政策,以贯彻落实国家新出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条例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耕地占用税、资源税条例为契机,不断强化对车辆、房地产、规模以上餐饮业、房屋租赁、二手房转让、高收入者等的税收管理。积极探索寻找新的税收增长点,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六)积极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研究制定《甘肃省事业单位分类意见》,合理调整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督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认真总结各市州、各部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经验,研究拟定我省事业单位改革的配套政策,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进行整合,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实施分类管理,继续改革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的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七)加快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研究制定我省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和民间其他力量组建按市场化规则运作的各类社会组织。改进和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的管理,引导其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并规范行使政府行政机关移交的部分职能。
四、围绕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各类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改革发展。
(一)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减轻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创新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兰州市商业银行发展成为区域性地方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城市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按照“银行选择项目,企业选择银行”的思路,加强政府引导协调,组织好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对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组改造地方性金融机构,吸引大型投资基金和国内外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培育金融与资本市场。认真做好金融风险处置工作。
(二)加快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结构。全面落实国务院转批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4号),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鼓励并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调整公司股权结构改善资本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拟上市资源。积极开展债券融资,探索优质企业和项目公开发行债券的新途径。鼓励支持信托投资公司探索开发信托新产品。加快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落实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制度,扩大产权市场业务范围和交易品种,力争涵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多种产权。加强与华融等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驻甘机构的协作,探索开展债权营销业务。进一步提升我省证券期货机构的综合竞争力,督促证券期货机构及其控股股东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系统。尝试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的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资本市场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
(三)加快劳动力、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务输出机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服务组织。启动省中心人才市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业务,巩固和完善人事代理、人才交流等服务功能。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制定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保护技术交易者权益的政策措施。
(四)推进农村市场和现代城市市场建设。继续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围绕县区主导产业,建设区域性、综合性、专业性市场,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继续争取利用国债资金支持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联合,努力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商务体系,繁荣全省消费品市场,促进跨区域市场建设。积极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宗旨的城市“双进工程”,努力探索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的新内容、新方式、新途径。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商业欺诈、治理商业贿赂,推动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五)加快土地、矿产、水资源等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继续规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权利体系,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经营性用地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非经营性用地建立公开供地机制,探索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规范矿业权流转。发挥好省国土资源交易中心的平台作用。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探索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交易市场,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稳步推进水价改革。深化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做好省级节水型社会扩大试点工作。
(六)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以管理、监督、服务为职能的政府价格管理体系,推进公用事业、垄断行业和环境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价格听证制度,规范价格秩序。
(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建立“信用甘肃”为目标,积极培育信用主体,建立信用监督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研究制定我省信息征集、互联互通、信用公开等方面的政府规章和政策措施。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加强统一指导和协调,积极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以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查询服务网络建设为切入点,以银行和工商部门的信用信息平台为支点,全面规范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组建全省统一、规范、公开的征信及查询系统。
五、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就业和收入分配改革,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全面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转工作。认真落实《甘肃省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强对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工劳务培训,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积极实行“订单”、“定向”和“储备”培训。清理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政策和乱收费,取消各种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积极开展农民工意外伤害和大病医疗保险工作。健全地区间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二)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和完善对农民实施直接补贴的范围和方式。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对高收入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按照国家部署,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推动事业单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工作。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三)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扩面清缴工作力度,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参保工作,力争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全体城镇人口。按照《甘肃省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做好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工作,继续完善工伤、女工生育等保险。把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面向城乡的健康、养老保险服务,提高全社会的保障水平。继续巩固基本养老保险金发放成果,确保社会保险各项待遇按时足额支付。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6〕28号),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按照“低标准起步、突出保障重点、逐步扩大覆盖面”的原则,加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进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实施“平安计划”,大力推进高风险企业及其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提高社会综合救助能力。
六、围绕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一)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省委发〔2006〕20号),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加快社会公益类院所的分类改革,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省属科研院所人均持续创新能力,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科技决策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省“两基”攻坚任务。进一步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央、省、市州(行业、企业)三级办学,中央、省级管理高等教育的制度。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扩大规模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管理体制。全面改革院校人事制度,完善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及救助制度,推进高校、高中阶段或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后勤社会化,实行校长聘任制和教师准入制度,创新激励机制。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和《甘肃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省委办发〔2006〕45号),扎实推进省直试点单位和兰州市、嘉峪关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资本为纽带,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抓好甘肃新华发行集团的组建工作,积极推动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广电集团、读者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变机制,增强竞争力。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出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做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药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完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工作,促进药品安全合理使用,改善城乡卫生服务条件。力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部农村人口,规范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
为确保2007年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必须进一步完善深化改革的工作机制,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推进方式。要继续坚持各级党委、政府对改革的统一领导和决策。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主管部门要落实好牵头主抓改革的责任,承担多项改革任务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牵头主抓处室,切实加强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断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要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确保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要积极组织进行重大改革措施的调查研究,开展好专项改革或综合改革试点,积累经验,适时推开。要注重探索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统筹考虑改革成本,逐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要鼓励改革创新,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良好氛围。对2007年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省发展改革委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督查,并对改革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附件: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内容 主抓或牵头部门

1、继续深化省属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推进战略调整。省政府国资委

2、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有关破产工作。省政府国资委、省财政厅

3、继续推进农垦、粮食、流通、建筑、农牧、旅游等相关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省政府国资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农牧厅、省旅游局、省粮食局、省农垦集团、省物产集团

4、启动并推进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省交通厅

5、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省政府国资委、省财政厅、 省政府金融办、省国土资源厅

6、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培育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省中小企业局

7、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省财政厅、省编办、省教育厅、省农牧厅

8、继续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化解乡村债务和税费尾欠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做好相关试点工作。省农牧厅、省财政厅

9、总结推广临泽县等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规范化试点经验,做好庄浪等县(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占用制度。省农牧厅

10、进一步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进“强县扩权”工作。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发改委、省政府研究室

11、继续做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省发改委、省建设厅

1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创建民间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省政府金融办、甘肃银监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

13、积极开展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省政府金融办、甘肃保监局

14、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出台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省农牧厅、省民政厅

15、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省水利厅

16、推动供销社系统深化改革,创新组织体制、经营方式和服务机制。省供销社

17、继续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完善棉花市场体系。省发改委

18、稳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省农牧厅

19、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意见》,配套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民需要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推广新体系新机制。省农牧厅

20、按照国家部署,探索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林业厅

21、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省编办

22、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各级政府的政务大厅(中心)为依托,不断完善行政审批服务。省审改办、省政府法制办

2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确定的依法许可(审批)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挂牌服务制、责任追究制等具体措施。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务公开办公室

24、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省发改委

25、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省财政厅

26、继续深化税收体制改革。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27、积极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抓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省编办

28、加快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省民政厅、省商务厅、省经委

29、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组织好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对接。省政府金融办、省发改委、甘肃银监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

30、探索建立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订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省政府金融办、省发改委

31、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方式,鼓励并支持上市公司改善资本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拟上市资源。甘肃证监局、省政府金融办、省政府国资委

32、积极开展债券融资,探索优质企业和项目公开发行债券的新途径。省发改委

33、加快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落实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制度,探索扩大产权市场业务范围和交易品种。省政府国资委、省发改委

34、进一步提升我省证券期货机构的综合竞争力,督促证券期货机构及其控股股东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系统。省政府金融办、甘肃证监局

35、加快劳动力、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省劳动保障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

36、推进农村市场和现代城市市场建设。省商务厅、省发改委

37、加快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省国土资源厅

38、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省水利厅

39、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省物价局

40、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省政府金融办、省工商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

41、全面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转工作。省劳动保障厅

4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省劳动保障厅、省人事厅

43、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省劳动保障厅

44、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提高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省科技厅

4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省教育厅

4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

4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说明:1、《分解表》依据《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列出了主要改革任务,其余有关具体工作请依照文件抓好落实。

2、《分解表》所列主抓或牵头部门是指有关改革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请各主抓或牵头部门切实承担起责任,具体落实好负责的改革工作,实施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沟通。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