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徽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的批复
  • 【发布单位】安徽省
  • 【发布文号】皖政秘〔2009〕108号
  • 【发布日期】2009-05-14
  • 【生效日期】2009-05-14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安徽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徽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徽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的批复

(皖政秘〔2009〕108号)




省发展改革委:

《关于报请批转安徽省对口支援渝北区三峡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的请示》(发改经协〔2009〕315)悉。经研究,省政府同意你委编制的《安徽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安徽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安徽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

前 言

三峡库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库区广大移民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代价。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和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基本完成,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进入了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从中央到地方都应把库区的发展、移民的生活安置作为关心民生问题的一个重点,切实抓紧抓好,努力使三峡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的重要指示,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三峡移民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今后五年对口支援重庆市渝北区三峡移民工作,根据《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三峡建委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意见》(国三峡委发办字〔2008〕5号)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以来,在国务院三峡办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视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为己任,讲政治、顾大局,积极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在渝北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重庆市渝北区三峡移民工作概况。

重庆市渝北区位于长江北岸与嘉陵江东岸的三角地带,长江、嘉陵江、御临河流经境内,属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全区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72平方公里,辖11个镇、7个街道,户籍人口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万人。除南部7街道外,北部8镇均靠财政转移支付。

渝北区属三峡工程坝前水位175米的淹没区,是重庆市15个重点移民区县之一,移民搬迁安置涉及该区9个镇(街)、77个村(居)、304个社和2个集镇、28家工矿企业(重庆市属企业4家),42家事业单位,其中洛碛、龙兴、御临三镇为移民重点镇。全区三峡水库蓄水175米线下人口2775人,淹没各类房屋16.4万平方米,淹没各类土地3.65平方公里,规划搬迁人口3894人,规划生产安置人口4865人。与此同时,渝北区还接收安置了区外库区移民7万多人。

截至2008年8月底,全区实际完成各类移民项目补偿投资19970.47万元,占规划的99%;完成农村移民生产安置5071人,占计划的102%;完成农村、集镇移民搬迁3110人,占计划的84%;还建各类房屋11.65万平方米,占计划的128%;完成工矿企业搬迁24家、复建公路0.38公里、中型桥梁1座、集镇码头2个、抽水站4个、输变电线路3.03公里、邮电通信中继线23.95杆公里、广播电视线路33.8杆公里。已于2008年7、8月份,先后顺利通过了重庆市的初验和国务院阶段性验收,圆满完成四期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二)我省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概况。

省委、省政府把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1995年制定出台了《安徽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优惠政策》(皖政〔1995〕69号),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谋发展”的对口支援工作方针,合肥、亳州、蚌埠、阜阳、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九市分别与渝北区的洛碛、龙兴、御临三镇结对帮扶;省直有关部门积极援助渝北区的对口部门,有关企业踊跃参与对口支援工作,我省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为渝北库区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项目。我省累计向渝北区公益事业援助资金及物资折款2100多万元。援建渝北库区三个镇移民新街3条、希望学校5所、移民市场2个、镇卫生院2家,农家书屋2个,修建移民公路15公里,洛碛镇银杏基地3000亩,改造企业2家、引进企业4家,帮助10个区级部门改善办公条件,缓解了库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困难,对改善渝北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库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培训了一批移民致富带头人。为帮助移民提高技能,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从2004年至2007年,我省与渝北区共同开展移民的培训工作,共培训移民致富带头人190人,其中安排到我省合肥、马鞍山等市培训的61人,在生产致富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几年来,共帮助移民实现就业136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3.圆满完成接收安置三峡移民的任务。在国务院三峡办的统一部署下,我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种种困难,共接收安置重庆市三峡库区外迁农村移民8094人、1882户。除国家安排的三峡移民安置经费外,我省从省级财政等渠道筹集7000多万元资金,为三峡移民建住房及基础设施,使三峡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4.动员和引导我省企业到库区投资兴业。我省重视发挥企业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多次组织企业到渝北及库区考察投资、洽谈项目。目前,我省国通管业、亿恒包装、永年矿业、华星化工、海螺水泥等知名企业在重庆的涪陵区、长寿区、忠县、巫山县等地建成投产及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超过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

二、对口支援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出台。

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规划范围、基本原则、规划目标和支援重点,明确了建立完善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规划纲要》的出台,是推动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规范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是深入持久开展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重庆市获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首次设立改革试验区。目前,重庆市正根据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努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庆库区各区县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移民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城镇移民就业和农村移民转移就业等重点工作。

(三)渝北区移民工作任务繁重艰巨。

1.建设资金不足。渝北区移民安置任务虽然完成了,但使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难度较大,关键是移民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移民补偿标准偏低,房屋复建后无生活来源。加之,淹没线以上的部分居民因受三峡水库蓄水浸没影响,需要避险搬迁,导致新增移民搬迁6349人,按照国家三峡移民补偿政策实行“原标准、原规模、原功能”的“三原”原则和“移民资金与移民任务包干”的“双包干”政策,渝北区移民搬迁安置有近亿元的资金缺口。

2.移民安置就业压力大。渝北区三峡移民就地就近后靠安置后,移民和安置区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已有部分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2亩,导致移民生活比较困难。同时工矿企业搬迁和关闭,大量职工下岗分流,使城镇移民转移就业的矛盾十分突出。

3.库区基础设施脆弱。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原有的水利设施、出行道路被淹没,许多村社之间被上升水位隔断,形成孤岛,造成群众出行难、生产生活用水难。特别是2006年百年一遇的干旱造成了该区水利设施损坏严重,造成库区移民人畜饮用水和农田灌溉困难,严重影响了渝北区移民生产生活安置和库区经济的发展。

4.库区产业发展较为落后。渝北区各移民镇主要以农业种养业为主,多数企业在搬迁时已关停并转,缺乏支柱产业。如该区移民大镇洛碛镇,过去是渝北的传统工业重镇和财税大镇,二三产业比较繁荣,由于三峡工程移民搬迁,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影响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三、今后五年我省对口支援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谋发展”的对口支援工作方针,紧密围绕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发展库区经济的总目标,进一步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入开展,促进渝北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对口支援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对口支援工作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拓展领域、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统筹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多种援助方式。

2.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相结合

既要优先解决好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设施,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解决移民群众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又要立足长远,帮助解决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问题,提高移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将库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增强移民和库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3.坚持项目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既要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帮助库区引进企业,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强“造血”功能;又要严防落后生产力、污染企业向库区转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库区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坚持对口支援与共同发展相结合。

既要通过对口支援达到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要充分利用库区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优势,在对口支援中寻求“双赢”合作的结合点,实现皖渝两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三)工作思路。

1.以支持库区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库区发展,人才是根本。对口支援工作要大力推进渝北区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移民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开展两地干部相互挂职交流,为库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以解决移民长远生计问题为重点。对口支援工作必须以解决移民当前生存和长远生计问题为重点,采取多种从业方式,扩大移民就业,促进移民增收,实现移民安稳致富。

3.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事业为抓手。要结合渝北区新农村建设,对口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和农村道路、饮水、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库区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4.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为路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口支援工作要在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的同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对口支援的主体。

5.以发展库区特色产业为突破。要充分利用渝北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境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特色旅游业和多种服务业,促进库区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6.以增强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库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口支援工作要坚持环境标准,大力支持库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对口支援渝北区三峡移民工作要基本实现库区基础设施条件有新改善,社会公共事业有新进步,特色优势产业有新发展,移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增强,基本建成和谐稳定的新库区。

四、我省对口支援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要把库区移民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重点建设移民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抓好移民培训,扩大移民就业,促进移民致富。

1.建设移民技能培训就业基地。重点建设渝北区移民技能培训就业基地和移民镇卫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对农村干部、专业大户、农业生产骨干和青年移民进行培训。五年共培训1000人。

2.组织来皖学习培训。每年组织一批农村移民致富带头人来我省学习培训,重点开展现代养殖、种植等实用技术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培训和经验传授,为库区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移民致富带头人,提高移民自主创业能力和带动一方移民致富的能力。5年共培训450人,合肥等9市每年各培训10人。

3.开展劳务合作。积极引导重庆市安徽商会通过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等多种方式与渝北区开展劳务合作。5年共在渝北区招聘移民1000人实现本地就业。

4.共建移民劳务输出基地。省和合肥等9市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与渝北区合作共建移民劳务输出基地,加强渝北区移民镇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加强两地就业服务机构对移民培训转移就业的规划、指导、监督和服务职能,每年在渝北区举办一次大型用工招聘会,有计划地招收移民来皖就业。5年共转移就业500人。

5.专业人才和党政干部培训与交流。为适应库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大渝北区的农村科技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业园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专业人才的培训交流、挂职锻炼力度。根据渝北区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安排我省党政干部和专业人才到渝北区挂职,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二)建设库区基础设施。

根据渝北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大力援助库区基础设施。

1.水利设施。打机井80口,整修山坪塘25口,蓄水池40口,新修提灌站2座。完善农田水利配套,防治山洪灾害。

2.交通设施。恢复库周沿江道路24公里,桥梁2座,新建沿江防洪大堤15公里,促进实现“村村通”。

3.村镇设施。实施供水、排水、沼气池与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推进移民村镇建设。

4.农田设施。整治国土5000亩,完成三个移民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5.通讯设施。建设镇、村通讯设施,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三)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发展库区社会事业,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库区乡镇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所学校、一个卫生室、一个农技站、一个文化站、一个养老院)。

1.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援助洛碛镇中心小学迁建、御临镇小学危房改造,资助贫困移民家庭子女就学,帮助库区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公共卫生事业。援助洛碛镇、龙兴镇卫生院及移民村(社区)卫生医疗点建设,促进建立健全库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援助乡镇农技站和渝北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4.文化事业发展。援助洛碛镇、龙兴镇及村级移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5.社会福利事业。援助洛碛镇、龙兴镇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残疾人服务设施等建设。

(四)促进库区产业发展。

加快库区产业发展是推进库区经济发展和解决移民就业的重要举措。根据渝北区实际,按照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收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原则,大力发展库区特色产业,把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活,帮助渝北区逐步构建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以建设渝北安徽工业园和我省国家级开发区与渝北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为载体,扶持库区产业园区建设。

每年在安徽或重庆召开一次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每年组织一批安徽企业家赴渝考察,积极引导我省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进入库区投资兴业。

充分利用库区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服装加工业、机械加工及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促进渝北特色工业转化为优势产业。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充分发挥三峡库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积极引进适合渝北区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扶持建设1个良种繁育基地项目、1个农产品检测站、1个动物防疫站、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3.发展壮大旅游业。高水平规划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点),开发一批旅游商品,发展壮大旅游业。支持引导安徽省优势旅游企业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开发龙兴镇清代老街、禹王庙、刘家祠堂等人文景观资源,打造龙兴古镇人文风景区。突出自然生态观光游、人文揽胜游、休闲度假游、农业观光游和民俗体验游等特色。把旅游业培育成渝北区的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库区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贸易、邮电通信、房地产、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五、规划资金筹措及分年度计划安排

根据本规划实施需要和我省实际,规划资金的筹措主要从省、市政府预算安排和经济合作两个渠道解决。政府预算资金实行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安排,纳入本级预算,主要用于移民培训、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库区产业发展主要以经济合作方式为主,积极协助渝北区开展招商引资解决。

其中,政府预算资金的筹措及安排如下:

(一)省级规划资金筹措及安排。

省统筹财政自筹投资5年安排援助资金2250万元。其中,2008年350万元,2009年400万元,2010年450万元,2011年500万元,2012年550万元。重点支援渝北区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和渝北区安徽工业园等项目建设。

(二)各市规划资金筹措及安排。

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合肥、亳州、蚌埠、阜阳、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9个市,列入市财政预算5年共安排2250万元。其中,2008年240万元,2009年420万元,2010年480万元,2011年530万元,2012年580万元。重点对口支援洛碛、龙兴两个镇三峡移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公益性项目建设。(2008―2012年安徽省对口支援渝北区三峡移民规划资金安排表附后)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推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深入持久开展,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有一新”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的现实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对口支援工作对促进三峡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对口支援工作对推动库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对口支援工作在三峡后续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的领导,提高认识,继续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确实做到思想不松、组织不散、责任更实、力度更大,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是我省对口支援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做好全省对口支援工作。有关市及有关部门要继续把对口支援渝北区三峡移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对口支援工作,为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渝北区龙兴镇由合肥、阜阳、淮南和马鞍山等4市负责对口支援,洛碛镇由亳州、蚌埠、芜湖、铜陵和安庆等5市负责对口支援。

有关市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对口支援规划要求,主动承接任务、积极谋划工作,将规划的目标任务纳入本市本部门工作统筹考虑。要与渝北区做好沟通衔接工作,认真编制对口支援年度工作计划,将规划的移民培训、劳务输出、人才交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等目标任务,分解细化成可操作、可落实、可评价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各市要安排一定的对口支援工作经费,确保正常工作开展的需要;要将对口支援资金和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资金渠道。要切实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四)实行考核,加强监督。

建立健全对口支援目标责任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加强对对口支援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实行半年检查、年终通报制。对于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对口支援计划任务的要通报表扬,对领导不力,工作不主动,没有完成年度对口支援计划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完成。五年规划期满后,要对规划的实施情况组织论证评价,开展总结和评选、表彰先进活动。

(五)建立机制,开拓创新。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市、部门、企业、社会相协调,政策措施相配套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重点建立有效的决策、协调和执行工作机制。

1.建立决策机制。省、区领导每年率队互访考察一次,召开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通报工作情况,研究决策对口支援重大事项,部署年度对口支援工作。

2.建立协调机制。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和合肥等9市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每年到渝北区考察一次。召开对口支援工作协调会,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现场考察对口支援项目、资金落实情况,推动对口支援年度计划顺利实施。

3.建立执行机制。省经济协作办公室要履行好全省对口支援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服务职责,根据本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将对口支援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和部门。要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与各级各部门对口支援工作机构的联系,及时沟通信息、交流工作。各级各部门对口支援机构要主动研究分析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落实对口支援工作任务。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