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单位】无锡市
- 【发布文号】锡政发〔2009〕142号
- 【发布日期】2009-07-13
- 【生效日期】2009-07-13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无锡市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锡政发〔2009〕142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十三日
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
生物医药是具有强大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体现了未来高科技发展的方向,更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建设领域。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据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江苏省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为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和区域竞争能力,特制订《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无锡市共有生物及医药生产企业约3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2008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73亿元,其中重点导向和鼓励的生物医药企业完成产值80.3亿元。按产业结构分,有药品生产企业50多家,医疗器械及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近200家,化学原料药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60余家,传统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企业20余家,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另外有流通经营企业1200家。药品生产、医疗器械、药包材企业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有一定比例,如阿斯利康、华瑞、健特、纽迪西亚、山禾、四环生物、通用医疗等。
(二)载体建设初具规模。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我市 “生物(医药)谷”的战略、要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来抓。为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我市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从无到有,快速推进。扬子江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惠山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合作,规划的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目前正在建设并进行招商工作;无锡新区确定在太湖国际科技园建设生命科技园,重点发展生命科技产业。锡山经济开发区也在积极规划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紧引进生物医药“530”计划项目和相关产业项目。
(三)平台服务初见成效。2007年市政府确定了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惠山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省血防所、江南大学医药学院等单位的“研发与服务外包”、“生物检测与医疗器械”、“药物合成与评价”、“生物疫苗与动物实验”、“生物技术与重组药物”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了平台项目建设,改进了设备条件,面向本地中小企业开放,提供试验、检测等相关服务。2009年初,又新增了省微生物研究所、无锡药品检验所的“微生物制药实验”、“药品检测实验”2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政府还与南京大学签署协议,共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各重点园区自建的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也在规划建设中。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但存在企业规模小、高附加值产品少、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少、药品新剂型少、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问题。从发展后劲看,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引进情况不理想,尤其是重大项目引进较少,缺乏项目源,全市生物医药行业增长速度和总量提升不快,与周边的苏州、泰州等地有一定差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新医改方案出台和国家拉动内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创新为支撑,特色发展为原则,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有效推进,实现无锡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明确领域,突出重点。从我市实际出发,注重现实性,把握前瞻性,转化可能性,集中有限资源,强化自身地域特色,开拓新的领域,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牵引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生物企业群体,形成创新收益高、风险小、周期短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产业,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生物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在高平台上集成技术、人才资源。重点引导企业把技术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大公司的合作上,强化技术联盟建设。继续推进“530”招商引才措施,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衔接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3.市场主导,政府调控。面向心血管、肿瘤、疫苗、精神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重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企业优先发展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重要生物技术药品。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推进改革,改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利用政策优势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向特色园区、优势企业集中,重点扶持一批技术领先的研发外包企业,构筑各类生物企业合理分工、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
4.统筹发展,内外协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布局调整相统筹,实现生物产业空间布局的最优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统筹,提升传统生物产业的技术层次;与经济国际化相统筹,实现开放型经济和生物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深化改革相统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生物产业的新机制。在强化区域内产业链衔接、资源整合、公共平台集约利用的同时,按照“点、面、群”立体推进的思路,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区域内外上下游相关产业配套,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成本。
(三)发展目标
1.实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其中重点导向和鼓励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幅达42%,其中重点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2.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实力。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到2011年,培育5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引进3~5个超亿美元的大项目,在研发外包、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领域建设形成全省、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3.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每年引进100个生物医药“530”研发项目,100个研发团队。到2011年,累计引进300个“530”研发项目,形成生物医药研发团队300个。同时注重项目培育,加速产业化进程,形成技术集聚优势。
4.加快培育医药外包产业。2009年,培育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30个,2010年培育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50个,2011年达到80个,其中规模以上研发外包企业30个。发展一批核心专利技术,争取3年内拿到10个以上新药证书或得到临床许可证。
5.完善专业园区载体建设。加快建设马山、江阴、惠山、新区4个地区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推进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的二、三期工程、江阴扬子江生命科技孵化园、无锡(惠山)生命科技园、新区太湖生命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完善配套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领域,形成产业优势。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试剂、化学新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研发外包及生命信息六大产品领域。
1.生物制药。重点发展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和药物、重组人血白蛋白制品、长效蛋白多肽药物、药用多肽和核酸、血液性疾病移植治疗的干细胞制品等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单基因遗传病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加强生物制药研发平台建设,拓展国际医药研发外包产业,扩大生物制药产品份额,扶持生物制药企业快速成长。
2.生物试剂。重点发展用于肝炎、艾滋病、血吸虫病、人禽流感、性病等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出生缺陷等早期检测、诊断的单克隆抗体试剂及高灵敏免疫分析试剂;食品安全检测、重大动植物疫病、转基因生物检测用单克隆抗体及试剂盒;基因扩增(PCR)检测试剂盒。加快现代生物试剂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争取形成我市生物医药领域新的亮点。
3.化学新药。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销售前景好,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物可处理,且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节能环保型创新化学药物。加强小分子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攻关,依托现有大型制药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促进产品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现代中药。重点发展用于防治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和妇科疾病等中药新药。使用超临界萃取、膜分离、超微粉碎、颗粒饮片等新技术生产项目,指纹图谱等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建立中药活性成分资源库,阐明中药功能和物质基础之间的定性问题,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生产。
5.医疗器械。重点发展超声诊疗仪、数字化光学与微波医疗仪器、数字化高能射线治疗装置等先进实用医疗装备,加快发展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网络化、数字化医疗仪器,突破生物标志物与功能分子筛选、基因与蛋白质阵列、单细胞探查检测、功能成像等共性关键技术,鼓励我市医疗器械企业自主创新和项目引进,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成为省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中心。
6.研发外包及生命信息。重点发展药物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医用材料、蛋白质和基因检测及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等专业服务;研究用芯片,生物芯片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软件定制、设计及算法整合、具体疑难生物学数据分析、高通量生物学数据分析,以及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路的实验路线设计等。充分利用本地“530”计划等政策优势,创建生物医药高精尖技术集群,形成规模化研发外包技术产业基地。
(二)推进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生物医药专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是未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未来几年将作为我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依托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无锡(惠山)生命科技园、扬子江生命科技孵化园、太湖生命科技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加大资金投入,加大重要仪器设备等基础配套建设力度,引导和鼓励有关科研、生产和服务外包企业入园发展,加速形成以研发外包为核心的技术集群和生物制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产业基础和地域特点,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生物医药产业错位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江阴突出生物制药产业,马山突出研发外包产业,新区突出生物试剂和生物制造,惠山突出现代医疗器械产业,锡山突出发展诊断试剂,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群,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抓好重点项目,培育产业龙头。积极推进罗益(无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产业化项目建设,红豆杉综合利用与抗肿瘤药物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西格玛奥德里奇生化试剂项目,迈康德华建立国际水平的新药研发、检测、筛选和评估基地,马山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区二期建设等一批已经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实现项目预期进度。以高端研发团队、国际知名企业为重点,抢抓机遇,加强各开放园区、相关部门的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力争落实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四)加大招商力度,增强发展后劲。瞄准世界500强和一大批新兴中小生物医药企业,以北美、日本、欧洲重点医药跨国公司为重点,加大招商力度,精心组织专场招商活动,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力争吸引一批技术领先、资金充足、产品特色明显的知名医药企业和重大项目来锡落户。以国内知名品牌或上市生物医药企业为主,吸引一批企业来锡发展或与我市园区和企业合作。同时继续发挥我市政策优势,根据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导向,优先发展重点产业领域,提高技术准入门槛,择优引进生物医药“530”项目以及研发委托机构、外包机构、外地风投机构等。
(五)完善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是鼓励专业园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平台,整合具有共同设备配套需求的技术研发企业,建设经济型特色服务平台;二是引进专业的平台技术服务公司入园,专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提高运营效率,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三是政府出资完善市级平台的服务功能。在我市现有的7个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定位,不断提升设备运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政府适当资助研发企业的平台服务费用。各平台建设单位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符合市场规则的运行模式,不断提高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动平台的开放服务、资源共享,真正促进平台和企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良性互动,通过平台的开放共享,真正有效地满足我市生物医药企业需要的技术服务。
(六)强化技术创新,提升研发能力。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要把提升产业层次、产业水平放上重要位置。以引进“530”海外归国创业人员为主,扶助本土企业创新发展相结合,以生物制药、生物试剂、化学新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研发外包及生命信息六大产品领域为突破口,以研发外包为主要手段,整合现有资源,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推进落实并加快与我市产业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形成技术亮点,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生物医药研发大市。
(七)积极向上争取,搞好品牌建设。搞好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研究培育创立生物医药重点产品品牌的工作措施,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快著名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密切关注国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有关政策,组织引导企业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牌子,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及重点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实现规模化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我市“生物(医药)谷”办公室的作用,市发改、药监、经贸、外经、科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工作力度,加强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各级政府和开发区要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调整提升工作,协调整合各类资源,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和推进。各市(县)、区要结合各自实际,落实工作责任制,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
(二)拓宽融资渠道。抓住国家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的机遇,积极推进银企合作,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解决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的贷款和担保问题。引导风险投资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并逐渐向股票上市、行业联合、技术转让、市场包销、共同开发、外包和约涵盖利益风险分担等多种投融资模式转变,降低单一投资风险,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
(三)推进兼并重组。适应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形势,大力推进我市企业兼并重组步伐,鼓励骨干规模企业采取并购、控股、注资等方式,与成长性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整合,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集团。
(四)加快人才吸引。充分利用我市“7+1”产学研合作和“530”计划,一方面,积极组织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创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加快科研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我市进行成果转化和新办研发企业,各专业园区要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吸引生物医药大项目及领军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