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
- 【发布文号】沪府发〔2009〕46号
- 【发布日期】2009-09-03
- 【生效日期】2009-09-03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上海市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实施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实施意见的通知
(沪府发〔2009〕4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政府同意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九月三日
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现就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统称“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两化融合”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来,信息化已成为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渗透与融合,有效带动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革新,极大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能级。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是顺应全球信息化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要求的战略举措。上海要服从服务好国家战略,把“两化融合”作为贯穿今后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业化发展的一条主线,进行总体部署,全力推动实施。
(二)推进“两化融合”是增强上海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传统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具有较雄厚的产业综合实力。同时,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功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等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在国内领先,信息化与工业化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相互促进融合的基础。全面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有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渗透效应,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上海整合产业发展资源,率先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进“两化融合”是提升上海产业能级的必然选择
上海产业经历了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当前正步入发展调整中提升的新阶段,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航空、船舶、医药等战略产业快速壮大,能源、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为突破资本驱动弱化、资源能源匮乏、市场竞争加剧等日益突出的发展瓶颈,上海产业亟需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创新驱动、技术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通过“两化融合”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催生新兴产业门类,加快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明确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加快提升上海产业能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主线,抓住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四个切入点,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上海工业由大变强,确保上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原则
1?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加强全市“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规划,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根据各产业门类、各区域的特点,形成各有侧重的推进策略。
2?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推进,集中全市力量和产业发展资源,通过以点带面,聚焦重点产业、重要环节进行突破,逐步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3?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能级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部门要形成合力,主动承担好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金引导、人才培养等工作。
(三)发展目标
1.2009年到2011年,为规划布局、重点突破阶段。制订《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动计划(2009―2011年)》(详见附件),明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路、目标、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专项工程及保障措施,基本完成“两化融合”总体规划,基本形成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的创新应用,“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5。
2.2012年到“十二五”期末,为全面推进、整体提升阶段。基本确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基本形成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海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以先进制造业作为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的核心内容,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以重点行业为主体,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门类的深入应用;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实现信息化对工业生产的全方位渗透;以优化产品功能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
(一)全面推广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应用
钢铁、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重点推广跨地域协同制造、全流程业务监控、企业级信息集成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产业内涵发展。航空、船舶、海洋工程等战略产业以产品全周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为重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做精。装备制造业推进具有“三高”(高可靠性、高性能、高适用性)、“四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特征的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应用,实现产业振兴发展。轻工、纺织等消费品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生产各环节的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向研发、品牌两端拓展。
(二)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企业发展模式从生产型制造为主向生产与服务并重转型,探索建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对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根据业务需求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系统,进而带动产业信息化;对大型企业,鼓励企业推广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应用集成、业务集成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加快车间控制系统、MES系统、ERP系统的衔接配套,进而加快行业信息化进程;对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广大中小企业通过平台建立企业信息门户、开展商务服务、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三)提高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精品钢材、石化衍生品等重要工业品生产中的渗透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车载电子、航空电子、船舶电子等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为自主品牌汽车、民用大型客机、大吨位船舶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信息技术支撑。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专用装备、发电与输配电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的功能,提高工业生产母机和重大产业装备的信息化水平。
(四)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挖潜增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益。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的水平。完善信息化监测系统,对本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四、积极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为主线,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深入推广信息技术在重点服务行业的应用,促进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的整合互动,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一)推进金融服务业信息化
不断优化金融信息服务,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金融机构业务发展、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和完善金融发展环境提供支撑。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不断提高业务电子化、服务网络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发展金融资讯信息加工、整合与分析业务以及相关外包业务,提高面向全球的金融信息服务水平。依托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动专业化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与金融服务密切相关的征信行业发展,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拓展征信产品种类,为产业发展和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信用保障机制。
(二)推进航运服务和物流业信息化
结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断优化上海电子口岸服务功能,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口岸信息的共享。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等各类物流模式中的应用,鼓励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新模式发展。鼓励支持供应链管理、物流监管等相关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在重点企业、园区和基地研究“物联网”的技术选型、建设模式和基本框架。
(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B2B、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动建设专业化的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支付、数字认证、争议处置等保障机制。鼓励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将信息化等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重组,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促进企业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和优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
五、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相关新兴产业
把握“两化融合”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地位。同时,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带动产生的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实施“电子强市计划”
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大首台(套)应用的支持力度,在集成电路、通信制造、新型显示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门类,使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在全国居于前列。加快新型元器件、关键仪器仪表的科技攻关,提升工业生产信息采集、自动控制的自主研发水平。深化信息产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以及跨国兼并重组,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并带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集成创新。推进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实施“软件振兴计划”
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技术和应用,支持和鼓励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推进软件技术与整机制造的联动。以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等为重点,推动自主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国产软件在政府、卫生、教育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扶持国产软件做大做强。鼓励软件企业增强集成服务能力,促进有条件的软件服务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三)实施“新兴产业扶持计划”
推进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推动太阳能光伏、纳米技术、生物计算机等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产业,拓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内容服务,培育扶持具有特色的数字内容服务企业发展成为国内龙头企业。推动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外包业务向高端化发展,引导企业积极承接离岸外包。
六、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加强人才保障、基础研究等工作,为“两化融合”深入推进营造良好环境,加大“两化融合”统筹协调推进力度。
(一)提高重要产业园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把全市各类产业园区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聚焦张江、临港、漕河泾、长兴岛等产业集聚地,打造数字化产业园区。加强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支持园区建设具有信息咨询、商务服务、产品检测等功能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信息资源和技术共享的服务体系和标准,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
(二)建设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信息服务提供商、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面向广大企业,提供有行业针对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鼓励企业选择公共平台开展相关应用,避免重复建设。提升超级计算、软件评测、信息安全测评等信息化功能性机构的服务能力,拓展和深化面向各产业门类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服务。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建设一批“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通过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等方面的沟通,推动信息化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和产业化。
(三)加强“两化融合”基础保障体系建设
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推进“两化融合”提供信息化应用的有利条件。在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的框架下,实施“两化融合”人才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兼具信息化与工业化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整合相关研究资源,组织开展评估体系、指标体系、政策框架等基础研究工作,为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环境支撑。
(四)增强“两化融合”工作推进合力
市级层面建立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市“两化融合”重点工作。市经济信息化委作为牵头部门,开展本市“两化融合”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等工作。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全面落实全市“两化融合”的规划、计划和有关任务。积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团体以及专家学者的作用,形成全社会推进“两化融合”的合力。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六日
附件
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动计划(2009-2011年)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决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统称“两化融合”),对于上海加快落实“四个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工作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具体举措。为深入贯彻国家战略,抓住“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契机,推动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1?聚焦国家战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衔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等重大专项工作,推动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注重与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联动、配套和合作。
2?聚焦产业融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两化融合”催生的新型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调整劣势行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3?聚焦重点项目,培育树立典型示范。突出重点产业,聚焦重点企业,推动重点项目,形成典型案例,树立标杆企业。对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有利于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的项目给予着力推进;对体现自主创新,有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予以优先推进。
4?聚焦企业需求,优化公共服务环境。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积极性。以企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帮扶对象,培育公共服务,营造基础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
(二)主要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到2011年,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渗透融合水平,通过实施“1010”工程(即聚焦10个重点产业,实施10个重点工程),形成覆盖全市主要产业、重点区域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5,使上海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的先行示范区。
1?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技术在传统产业得到深化应用,仿真实验、平台集成、协同研发等新型的工业研发模式在航空、汽车等领域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达到65%以上)。
2?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有所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柔性制造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中流程型企业先进控制系统应用率达到90%以上,离散型企业自动化控制生产装备普及率达到85%以上。
3?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升。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普及,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度达到50%以上,中小企业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95%以上。
4?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3600亿元。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产业领域
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为抓手,以骨干企业为重点,着力推动十大产业“两化融合”发展。
(一)航空产业。依托大型客机研制及ARJ支线飞机走向市场的产业优势,提升大型客机全球协同研制水平及客户服务水平,打造民机数字化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方向:以建立全三维数字样机为核心的大型客机全球协同研制平台为重点,提升大型客机主制造商协同研制及管控能力;以仿真虚拟技术为核心,建立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应用体系,提高飞机零部件一次研制质量;以航线飞机航材支援服务为重点,填补国内民机客户服务领域空白,建立数字化飞机客户服务体系,提升飞机客户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即时支援能力。到2011年,初步构建起民用飞机制造业、民用航空运输业和民用航空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
(二)钢铁产业。提高轧钢过程自动化和工艺集成水平,发展精品钢材,提升上海钢铁产业综合竞争力。重点方向:以信息集成应用技术为依托,发展高端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以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高速控制能力;以实现跨地域、多制造基地一体化管理为核心,提升大型钢铁企业协同管理水平。到2011年,上海精品钢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吨左右,钢铁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
(三)石化产业。以发展精细化工为目标,以集聚化、绿色化、高新化为方向,加快工艺、产品和装备信息化,提高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水平。重点方向:研发和改进精细化工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实时、在线、连续的产品质量、成分分析系统,发展工艺流程仿真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性能,研发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行业自动控制系统、多变量自适应等先进控制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化工行业环境与安全数字化监控水平。到2011年,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
(四)汽车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自主品牌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发展汽车电子,提高汽车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方向:围绕汽车自主研发制造,促进汽车智能化协同设计生产,支持实现柔性生产的汽车制造执行系统研发,发展车载电子和车身电子等汽车电子;围绕新能源汽车开发,推动动力总成控制系统(ECU)研发和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建设。到2011年,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上海自主品牌汽车占总量的35%以上。
(五)装备产业。依托重大项目,提高装备信息化水平,发展信息化装备,增强为上海先进制造业的配套能力。重点方向:以新能源装备、先进重大装备等领域为重点,推动协同设计制造系统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打造临港数字化工厂为重点,形成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发展装备产业化过程中制造工艺管理、数字化制造等方面的信息技术;以攻克一批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特征的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为重点,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提高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到2011年,装备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
(六)船舶产业。以推进长兴岛造船基地建设为重点,用信息化推动造船和海洋工程现代化。重点方向:以可配置信息集成等技术研发和推广为重点,发展数字化造船;以推广电子识别等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为船舶精益制造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支持保障;以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为重点,推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到2011年,基本形成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研发制造产业化格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
(七)信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方向: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联动发展,开发各类与工业产品配套的嵌入式芯片和系统,振兴微电子产业;以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为重点,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推动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业务应用和信息服务。到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9100亿元。
(八)消费品产业。以提高产品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为重点,促进信息技术在轻工、纺织、食品产业的广泛应用,推进消费品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方向:提升轻纺装备信息化水平,推进轻纺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自动化;发展和应用轻纺产品设计、制造集成和柔性制造系统,推进轻工、纺织行业实现面向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从生产制造向设计和品牌管理延伸,推动轻纺企业品牌建设和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等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到2011年,轻工业总产值达到4850亿元,纺织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
(九)现代物流业。结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改造传统物流企业,完善公共信息服务,推进制造业物流发展,提升现代物流服务能级。重点方向:以推进电子标签、无线测控、全球定位等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以产业基地为切入点,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以物流资源集中管理为特征的供应链管理;以完善特殊监管区域信息系统为重点,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系统;以提高航运服务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为重点,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形成便捷高效的长三角区域及长江干线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到2011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
(十)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撑,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方向: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提升为制造业配套的技术服务能力;发展总集成和总承包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发展品牌战略管理和营销服务,推动传统制造型企业打造成品牌型企业;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融资租赁、售后维修等专业服务。到2011年,基本形成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专项工程
以工程为载体,针对“两化融合”面临的共性或基础性问题,提供整体性解决方案,促进产业发展能级提升。
(一)工业软件振兴工程。以工业软件为突破,带动产品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信息化。一是支持重点领域工业软件开发,在钢铁(重点是制造执行系统)、石化(重点是过程控制系统)、船舶(重点是协同设计制造)、汽车(重点是车身控制系统和车载信息服务)、轨道交通(重点是信号系统)、电站设备(重点是自动控制系统)、航空航天(重点是数字内容服务系统)等领域,支持和鼓励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推进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应用。二是构建产业联盟,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产业链整体发展。
(二)节能控制与综合利用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污减排中的广泛应用。一是结合十大节能工程,用信息化促进节能技改,重点推进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进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二是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上海市能效中心,完善工业系统重点用能单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700家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的实时监控,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效监测领域的应用。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着眼于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撑。一是实施“信息化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结合“百千万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科技小巨人”的推进,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征集并支持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优秀试点项目和案例,组织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咨询,促进“专精特优”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机构)建设,搭建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通讯、软件等IT企业和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三是推进IT企业与中小企业供需配对,发布《企业信息技术典型应用解决方案(产品)推荐目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改造,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四)“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工程。建设数字化工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以及都市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各类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方案,实施重点园区(基地)信息通信保障精品工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信息化配套建设。二是加强园区综合管理和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园区建立具有产业集群化特色的信息平台以及产品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三是支持区内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打造“数字工厂(企业)”,提高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管理运营、市场营销环节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编制园区信息化建设指南,针对工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园区的特点,研究编制涵盖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公共平台、信息安全等内容的园区信息化建设指南和服务标准。
(五)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工程。以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支撑,构建行业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行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重点推进装备制造、汽车、轻工、纺织等领域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建设,鼓励平台提供“外包”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提升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环节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二是公共信息服务和支撑平台,重点推进超级计算、中试环境、物流服务、电子支付、信用服务、产权交易、认证检测、人才中介和人事代理等领域第三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生产力服务等面向企业的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其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咨询培训、融资担保、产权交易、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
(六)电子商务扶持引导工程。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以BtoB电子商务为重点,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电子商务园区为主要载体,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普及。一是实施专项支持计划,支持大企业自营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面向本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支持专业化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二是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支付、物流、信用、认证等电子商务重点环节,以及投诉服务、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环境建设。此外,积极开展移动商务等新模式以及创新政策的探索研究。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提高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加快推进企业注册登记信息网上查询管理系统等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政府信息服务项目建设。
(七)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提升工程。按照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的总体要求,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为“两化融合”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支撑。一是加快基础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优化,推进基于各种标准制式的3G网络建设,重点是推进室外宏基站和室内覆盖系统的集约化建设,推动城市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和覆盖;启动“城市光网”升级行动,重点实施接入网“光进铜退”改造,以高科技园区为重点,实施高带宽、广覆盖的光纤接入网络改造。二是提升信息通信设施的服务能力,提高国际通信带宽和城域网出口带宽;建设互联网服务精品网,针对服务外包、研发中心等用户需求开辟国际互联网访问专用通道,提高访问速度和质量;提升本地互联网交换中心的网间交换能力;加强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综合服务能力。
(八)政府监管服务信息化工程。以完善政府服务为切入点,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着眼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在推动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建设面向企业的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平台等跨部门协同平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二是着眼于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共享,提高监管服务水平,重点加强人口和法人领域基础信息共享利用,提升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效率。三是着眼于提高政府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或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测、能源环境监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危险化学品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系统,为重要领域政府综合监控和预警分析提供支撑。
(九)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围绕“两化融合”各层面的需求,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深化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以完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主线,着力加强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骨干企业等信息安全重点单位安全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方案审核、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与“两化融合”相关的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二是完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拓展信息安全综合测评认证平台,推进全市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和城域网信息安全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三是夯实“两化融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和产业基础,形成IC卡安全漏洞解决方案,提高IC卡应用安全,加大无线宽带安全、安全芯片、RFID安全保障、交换及隔离等信息安全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十)“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工程。抓住人才这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要素,培育复合型的产业生力军。一是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和基础普及培训工作,结合“653工程”,实施“万名‘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编制培训纲要,开发培训课件;针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二是建立人才实训平台,搭建软件开发、多媒体、动画、数字电影等学科的项目级实训场景,推进产学研结合。
四、推进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两化融合”议事协调机制,组织推进重点工作,积极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作用,形成“两化融合”推进合力。
(二)完善配套政策。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促进相关政策落地;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等专项工作,对“两化融合”项目予以优先落实;结合“两化融合”实际需求,制订扶持、鼓励各行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
(三)开展基础研究。以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利用社会机构的研究资源,积极探索建立重点领域“两化融合”的研究中心,加强“两化融合”基础研究和环境支撑;针对大型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别制定评估指标,形成面向全市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组织并实施重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四)鼓励技术创新。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建设“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为“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和产业跨越发展。
(五)加强标准建设。加大力度支持、鼓励、推荐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提高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强对技术标准的研究,引导其主动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定,掌握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支持本市有条件的企业制定信息技术领域地方标准。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结合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和专利新产品认定工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推进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七)拓展合作交流。依托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国际信息化博览会、世博主题论坛等载体和平台,加强对“两化融合”的探讨交流,展示国内外在相关技术、产品、理念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推动国内外技术研究和项目合作。
(八)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广泛宣传动员,普及信息化知识,编制“两化融合”典型应用案例集,推广先进经验,营造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知晓度、认知度、参与度。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