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 【发布单位】80602
  • 【发布文号】辽政发[1999]11号
  • 【发布日期】1999-03-15
  • 【生效日期】1999-03-15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辽政发〔1999〕11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
1999年3月15日
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据《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定《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辽宁省生态环境现状
(一)辽宁省自然资源概况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东经118°50′至125°47′,北纬38°43′至43°29′之间。海岸线长2178公里,近海岛屿506个,全省陆地总面积14.68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为14个市、100个县(市、区)、1262个乡(镇)。辽宁省地质属华北台块,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鞍型地貌。东西两侧构成辽东山地丘陵区和辽西山地丘陵区,中部为下辽河平原及三角洲。全省大小河流321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干、支流46条,主要水系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凌河、鸭绿江以及渤海西岸和辽东半岛直流入海诸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62.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0.5%。全省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全年日照时数2300至3000小时,年均气温在5℃至11℃之间,南北温差、无霜期差别均较大。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幅在400至1200毫米之间。全省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8%,平原占33%,水域占9%。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利用率达95%,非农用地比重大,占总土地面积的8.2%,高于全国平均1.2个百分点。全省生物资源较丰富,有各类植物157科,2200多种。海域辽阔,有滩涂19.7万公顷,海岸港址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约520多种。淡水鱼类共133种,经济价值较大的20余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主要矿产铁、菱镁矿、红柱石、硼、金刚石的储量居全国首位。全省有可利用天然草地323.9万公顷(其中牧业专用面积219.7万公顷),东部山区占33.7%,西部低山丘陵区占46.4%,中部平原区12.1%,辽东半岛占7.8%。
(二)辽宁省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建国以来,全省积极开展5大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林、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和综合防护林)和治沙工程建设,整治江河,改良草场,发展生态农业,使得植被等自然资源得到一定恢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4.2万公顷,其中修筑农业梯田53.5万公顷,营造水保林313.7万公顷。造林保存面积达到330多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到45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7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1%。建成了2个农业生态示范县,其中大洼县的西安生态农场,被列入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单位,建成同一模式的农业生态建设点8家。发展了旱作农业示范县4个,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县6个。至1997年底,累计现存人工草地面积19.1万公顷,其中林草间种1.6万公顷,草粮间作2.2万公顷,小流域治理种草8.6万公顷,累计飞播存草2.3万公顷,围栏2.7万公顷。改良天然草场22.8万公顷。这些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有效地提高了全省植被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集中治理,因害设防,发挥整体效益。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把柳河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区,1993年又把大凌河中游列入国家第二批重点治理区,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采取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集中投入,规模治理,提高了治理效益。
2.由过去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户、专、群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我省山区结合联产承包的责任制,以户承包、村专业队承包等形式治理水土流失,使责、权、利相统一,治、管、用相结合,激发了群众的热情,从而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为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加快了治理速度。
3.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结合。山区通过发展经济果园、食用菌、节粮型畜牧业,将单纯治理转到治理与开发并重,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防治了水土流失。
4.加强法制建设。全省认真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并相应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使全省水土保持、造林等改善生态环境工作进入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阶段。
5.做好规划基础工作,树立长远观念,保证治理质量和治理水平。相继制定了全省防沙治沙、防护林、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区)、水土保持、农村能源等生态环境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建设专业规划,为开展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
6.改革资金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在水土保持、农业生态示范县、节水灌溉示范县等建设上,引入了竞争、激励和诱导机制,不搞平均主义,实行平等竞争、以奖代补等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部分市、县改无偿扶持为部分有偿扶持,资金定期回收,滚动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更好的效益。
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还没有被遏制住,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
--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衡,对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减小。全省森林面积342.3万公顷,人均不足0.09公顷;林种和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涵养林、薪炭林所占比重较低;林分质量不高,每亩平均蓄积量仅有3.3立方米;森林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丹东、本溪、抚顺3市,占全省森林资源的65.5%,而辽西地区森林覆盖率公18%左右;造林保存率较低,仅为35.6%。
--草地资源“三化”(沙化、退化、盐碱化)严重。多年来,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沙化草地主要分布在阜新、康平、彰武县的全部地区以及新民、法库、昌图县(市)的部分乡(镇),这些地区草地沙化面积达26.7余万公顷,占该区草地总面积的80%,形成横贯辽北、辽西,东西长430公里、南北宽100余公里的狭长沙化地带。草地沙化直接危及草地牧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生态失衡、恶性循环和生产力下降。
--耕地沙化严重,部分农田地力减退。耕地沙化面积已达28万多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3%;辽东山地石质化面积约20多万公顷;辽西地区土壤侵蚀模数仍为年均每平方公里0.25至0.5万吨。由于土地的高强度 利用和有机肥施用量不足,部分农田质量下降,部分地区特别是辽西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土壤缺磷、少氮问题。全省已有15%的中产田降为低产田,5%至10%的高产田降为中产田。
--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匀。全省人均水资源量885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占有量597立方米,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辽东地区。辽宁中部大中城市多,是工农业基地,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25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占有量336立方米,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辽西、辽南则是严重缺水区。
--投入水,治理速度缓慢,与国民经济发展不要适应;维护、改善生态环境的科研工作薄弱;负责水土保持、林业建设、农业生态、草原建设工作的部门相互配合协作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重建设、轻管理,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想认识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症结。
生态环境失衡,导致洪涝、干旱、风雹、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作物成灾面积成倍增长,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

二、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以《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指导,从全省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出发,紧紧围绕生态环境的薄弱环节,以整治国土、建设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农艺措施与机械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生态环境建设与高效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方法,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建管结合、法制监督的原则,积极开展重点工程、示范工程和种苗基地建设,争取全省生态环境尽早有较大改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大力植树造林,扩大和恢复草原植被,强化农村能源建设,完成一批重点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生态农业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近年内减小水土流失速度,“十五”期间,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农村能源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农村居住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显著改观,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分两个阶段,各阶段具体奋斗目标是:
第一阶段,2001至2005年。
--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51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5%,新增人工造林面积20万公顷,新增封山育林60万公顷。
--重点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0个,无公害粮、菜、果生产基地占相应基地总数的20%,省柴节煤灶普及率达到90%,推广太阳能热水器60万平方米,推广温室、畜舍、厕所、沼气“四位一体”模式40万户。新增速生薪炭林基地10万公顷。
--新增人工种草6.7万公顷,草场改良8.7万公顷。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万公顷。
--坡耕地退林还草13.3万公顷,其中25度以上的4万公顷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占全省坡耕地总量的1/4以上。
--全省沙化严重的草地25%得到恢复和治理。
--秸杆还田达到33.3万公顷,种植绿肥达到40万公顷。
第二阶段,2006至2010年。
--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54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新增封山育林33.3万公顷。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达到40个,无公害粮、菜、果生产基地占相应基地总数的60%。省柴节煤灶普及率达到100%,太阳能热水器面积及温室、畜舍、厕所、沼气“四位一体”模式农户比2005年再翻一番。新增速生薪炭林基地10万公顷。
--新增人工种草6.7万公顷,草场改良13.3万公顷。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万公顷。
--坡耕地退林还草达到33.3万公顷,占全省坡耕地的比例达2/3以上。
--全省沙化严重的草地60%得到恢复和治理。
--秸杆还田达到66.7万公顷,种植绿肥达到66.7万公顷。

三、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布局与重点工程
(一)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布局
根据全省自然资源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3大类型区域,即辽东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山地丘陵区。
1.辽东低山丘陵区。位于长大铁路以东的地区,包括抚顺、本溪、丹东、大连市,沈阳、铁岭、辽阳、鞍山市的东部山地丘陵县(市、区),营口市的大石桥市的东部山区。水土保持分区属水力侵蚀区,该区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41.1%,其中土石中度侵蚀面积8365.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0%。全区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结构,森林面积233.3万多公顷,占全省一半,森林覆盖率达55%。山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多种经济作物,药用植物有750多种,居全省之首,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草地资源占全省1/5,几乎没有人工草地。硼、锌、铅等矿产资源储蓄较丰富。干果、柞蚕、鹿茸、药材、烤烟生产具有优势。沿海的大连、丹东地区是全省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辽东半岛是全省苹果的两大主产区之一。本区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是清河、柴河、浑河等300余条大小河流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内已建成21座大型水库。辽东山区雨多土薄,山高坡陡,成土缓慢。山区诸河,源出山地,流经丘谷,源短流急,上游河段常因暴雨形成重力侵蚀,导致泥石流频繁发生。20年来,该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和保土能力明显下降,致使诸河下游淤积,西南地区旱象频率增高,严重威胁农作物和果树生产。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蚕场沙化、毁林垦植、砍树为薪和陡坡栽参。尤其是蚕场只放不养,兼作柴场,致使柞树树势减弱,土地沙化。全区63.7万公顷柞蚕林面积中,存在轻重不同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76.2%,一旦地面裸露,灾情将十分严重,危及辽河平原。
治理重点。要把农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培育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物资投入,抓好林业、牧业、特产品等优势产品生产,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应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破坏森林植被资源,逐步停止天然林采伐,关闭一些木片生产企业,保护好现有植被。下大力气治理坡耕地、蚕场和参园。各大水库上游集水区在10至20年内,严格控制开发。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办法,利用本区温湿较好的条件,发展速生树种、草种,以控制当前土壤冲刷进程。该区治理重点在蚕场,通过补植、穿带,结合适当的工程拦砂,以及停蚕育柞等办法,逐步建立起生态蚕场,同时对柞树进行更新、补植、改良。改变“蚕场兼作柴场”的习惯。参园的坡度要控制在25度以下,坡地栽参必须采取参林套作措施,在成片参地之间发展适当宽度的林带。石质荒山、荒坡采取封山育林,营造耐旱耐瘠的刺槐薪炭林等措施。扩大薪炭林基地。坡耕地要尽量退耕还林还草。辽南地区,新发展果园、经济林要与水保工程同步进行,老果园要梯田化,扩大水果生产规模,提高果品质量,寓水土保护于果业开发。
2.中部平原区。包括盘锦市,铁岭大部分地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锦州、阜新等市的部分平原地区。水土保持分区属水力侵蚀区,分为土质漫岗轻度侵蚀区和土质沉积微度侵蚀区。本区总面积2.99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533.6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的8.5%,主要集中在铁岭市的部分地区,多发生在坡耕地上。该区还有少量土地受风蚀危害。本区是辽河冲击平原,土层堆积较厚,土质肥沃,河床开阔,迳流缓慢,水利条件较好,年均降水量在525至655毫米,热量充足,耕垦指数较高(为0.5),农产品丰富,是全省粮食、淡水产品的主产区,畜产品的重要产区。大中城市多,交通发达,小城镇发展较快。大部分地区无明显侵蚀,水土流失面积不大,但该区尚有6666.7平方公里的低洼盐碱地,约有一半治理标准不高,流经该区的几大河流因上游水土流失加剧,致使河道含沙量增高,对该区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因城市密度,工业集中,农业用水用电紧张。本区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导致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物超标,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治理重点。保护耕地,防治污染,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生态农业体系。要完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辽河、浑河、太子河水系低洼易涝区除涝标准,对坡耕地要改建梯田,对荒坡、荒沟采取工程造林和工程种草。加强地力建设,加速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开发沼气资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扩大土壤有机肥源。严格控制耕地数量减少。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发展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优化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的有机连结,积极发展淡水养殖业,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3.辽西山地丘陵区。包括葫芦岛、朝阳市、锦州、阜新市大部分地区,沈阳市康平县西北部。水土保持规划分为3大类型,即大部分地区属水力侵蚀区;朝阳、阜新两市部分县(市、区)、乡属水、风力侵蚀丘陵区;彰武县北部及康平县西北部属风蚀坨甸区。本区总面积4.7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48万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的73.9%。本区以努鲁儿虎山隆起带为分水岭,东南沿渤海,俗称“辽西走廊”,为沿海诸河所形成的三角洲,成连续的波状平原。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光热资源好,经济作物在全省占主要地位,畜牧业、果树业占重要地位,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中药材种类占全省43%。矿产资源分布较广,储量较大。本区南部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温和半干旱气候,东北部属半干旱气候。全区年降水量为470至638毫米,集中在7至9三个月,且多暴雨,冬春两季多风。本区山地丘陵比重大,坡耕地占耕地面积比重相对较高,朝阳市为62.5%,阜新市为55.2%,虽已建梯田16.7万公顷,但坡耕地面积还很大,顺坡耕作和斜坡打垅现象仍较常见。本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人为破坏严重,管护不力,以及治理措施欠缺等原因,致使治理效益发挥不够,甚至形成重复治理又重复破坏。全区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13.3%,有植被的山丘区,郁闭度仅为30%至50%,是全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西北部水、风力侵蚀丘陵地区,冬春两季风沙较大,8级以上风日每年有20至30天,地表干燥裸露,林业发展缓慢,小树老树居多,常因干旱、虫害而大片死亡,草场因干旱、超载,日趋萎缩,耕垦指数为0.5至0.6,常因风剥沙压毁种,极易形成强烈沟壑侵蚀,构成大量泥沙的沙源;在辽北的风蚀坨甸地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与坨甸相间分布,植被稀疏,造林难度大,耕垦指数高,牧场管理差,草地退化、沙化严重。因此,辽西北部的水、风力侵蚀丘陵区和辽北的风蚀坨甸区,是全省土壤极强度侵蚀发生区,水土流失治理难度最大。
治理重点。在治理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多种措施结合,尽快恢复植被。陡坡耕地要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在耕地比重大的地区,要适当压缩农业用地面积,提高单产,对保留的坡耕地要进行梯田建设,先草后树,加强治后管护,为使用高产农业综合技术和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创造条件。在规划治理中要安排好放牧、薪材的供求平衡,增加荒山植被覆盖面积。植物措施应以速生灌木、草类为主,营造乔木林应慎重,结合“三北”防护林规划,选择速生、丰产树种,立足于尽速覆盖地面,解决生活燃料。在风力、水力侵蚀地区,要集中连片,以工程措施为主,选择抗旱、耐瘠的灌木,辅以牧草治理,坡耕地建成高产稳产梯田。在风蚀坨甸区重点要防风固沙,在垦植区加密防风林网,大力营造农防林、防风固沙林,增加植被,固定沙丘。加强改造天然牧场,发展人工种草,提高饲草质量,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以草定畜,科学轮放,防止风蚀面积扩大。
(二)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1.5大防护林体系建设。(1)在东部继续搞好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包括铁岭市的西丰、开原、铁岭、清河4个县(市、区),抚顺市的新宾、清原、抚顺、顺城4个县(区),本溪市的桓仁、本溪、平山、明山、溪湖、南芬6个县(区),丹东市的宽甸、凤城、东港、振安4个县(市、区),辽阳市的灯塔、辽阳、弓长岭3个县(市、区),鞍山市的岫岩县共计6市22县(市、区)。本区在保护和经营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要以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主,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规划造林面积3.3万公顷。(2)在西北部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包括朝阳市的朝阳、建平、凌源、北票、喀左、龙城、双塔7个县(市、区),阜新市的阜新、彰武、细河、清河门4个县(区)、葫芦岛市的连山、兴城、绥中、建昌、南票、龙港6个县(市、区),沈阳市的法库、康平、辽中、新民4个县(市),铁岭市的昌图县,鞍山市的台安县,盘锦市的盘山县,共计8个市29个县(市、区)。本区要以“三北”防护林三期工程建设为主,搞好从昌图三江口到建平老官地长500公里、宽20公里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固沙地带和大凌河、老哈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规划造林面积20万公顷。(3)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全面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包括丹东市的东港市,大连市的瓦房店、普兰店、长海、庄河、甘井子、旅顺、金州7个县(市、区),营口市的盖州、大石桥、鲅鱼圈、老边4个市(区),盘锦市的大洼、盘山2个县,锦州市的的凌海市,葫芦岛市的兴城、绥中、连山、龙港4个县(市、区),共计6个市19个县(市、区)。本区要充分利用沿海城市的经济优势,积极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造林4.7万公顷。(4)在中部地区要搞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包括沈阳市的新民、辽中、法库、康平、新城子、苏家屯、东陵、于洪8个县(市、区),大连市的瓦房店、普兰店、长海、庄河、甘井子、旅顺、金州7个县(市、区),鞍山市的海城、台安、旧堡3个县(市、区),丹东区的东港市,锦州市的北宁、黑山、凌海、太和4个县(市、区),营口市的大石桥、老边2个市(区),辽阳市的辽阳、灯塔、太子河3个县(市、区),阜新市的彰武、清河门、细河3个县(区),铁岭市的铁岭、开原、昌图、铁法4个县(市),朝阳市的双塔区,盘锦市的大洼、盘山2个县,葫芦岛市的兴城、绥中2个县(市)。本区要因地制宜营造农田防护林,规划造林面积6.7万公顷。(5)辽河流域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已纳入国家总体规划,本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盘锦、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等11个市的43个县(市、区)、628个乡(镇)。要做好准备工作,及时转入工程造林,积极开展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造林面积6.7万公顷。
2.辽东山区植被保护和全省湿地保护、合理利用工程。建立辽东山区植被保护区,开展不同类型森林植被的保护、利用示范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林业模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将建立辽东山区珍稀植物被种质资源基因库和繁殖基地,探索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模式,开展各类森林植被资源的保护,最大限度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森林资源可利用的层次性。实施后,示范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年均生长量提高5%至7%,生物量提高10%至15%,自然灾害减少20%至30%,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0%至30%,森林覆盖率提高3%至5%。实施时间为2000至2050年。首期实施地点:本溪县正沟村林场、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实验林场、桓仁县大南沟村林场、丹东市五道沟林场等。
全省湿地保护、合理利用工程。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出发,提高执行《国际湿地公约》的能力。项目主要包括2个子项:水禽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即有效保护水禽迁徙路线上的所有湿地,实施时间为1999至2010年;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建设,扩大保护区范围,扩建珍禽繁育中心,有效治理污染,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开发鸟类资源,实施时间为1999至2005年。
3.辽宁北防治沙漠化工程。我省防沙治沙工程已于1991年在西北部昌图、康平、法库、新民、彰武、阜新、北票、建平、黑山、义县等10个县(市)、140个乡(镇)全面展开,要以治理沙丘为重点,积极营造固沙林。规划建设人工及半人工草地13.3万公顷,造林、营林16万公顷,建设高产稳产农田6.7万公顷。项目实施时间为1999至2008年。
4.建设辽宁绿色通道工程,即道路、河渠绿化工程。将构建起以重点林业工程为骨架,以城镇、村屯为依托,以公路、铁路、河渠沿线绿化为网络的辽宁大地绿化格局。要在3年内实现全省公路、铁路、河渠通道全部绿化,到2001年,完成乡级以上公路9126.7公里、铁路1068.3公里、江河沿线6873.5公里的造林绿化任务。
5.草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草地围封、改良,积极发展人工草地,坚持林草结合、水草结合、粮草结合的原则,加速恢复和扩大草原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到2010年,全省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改良要有较大改观,完成人工种草16.7万公顷,天然草场改良28.7万公顷。建设地点主要是西部低山丘陵区的沈阳市康平县,锦州市义县,阜新市阜新、彰武2个县,朝阳市北票、喀左、朝阳、凌源、建平5个县(市),葫芦岛市建昌县等10个半农半牧县。
6.种植薪炭林,推广节柴灶,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在薪炭林消费占毁林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计划地发展速生薪炭林,到2010年在全省34个县(市、区)建立薪炭林基地,发展速生薪炭林20万公顷。
实施农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示范、推广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即四位一体)、节柴节煤型高效预制组装炕连灶(即吊炕)和被动式太阳房等三大技术为主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替代能源,减少生物质能消耗,以能源建设保护植被。1998年至2000年,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以宽甸、新宾、桓仁、岫岩、义县、兴城、盖州、绥中、大石桥、普兰店、瓦房店、海城、开原、铁岭、金州、老边等16个县(市、区)为重点,推广6.5万户;在上述16个重点县推广高效预制组装炕连灶80万铺;在全省推广被动式太阳房90万平方米。2001至2010年,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重点县增至48个,推广15万户;高效预制组装炕连灶,重点县增至48个,推广300万铺;被动式太阳房,在全省推广800万平方米。
7.以农田基本建设和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工程。(1)建设高产稳产无公害商品粮基地工程:重点在全省商品粮地区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量年提高5%;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对基地内的环境和产品进行定期、定点监测,使环境和产品都达到无公害标准。(2)建立以保障城市供给和提供无公害蔬菜为目的的蔬菜生产基地工程:在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在城市郊区有计划地选择一批生态环境条件比较好、远离污染源的农田作为蔬菜基地进行园田化建设,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严禁使用污水灌溉。对基地内的环境和蔬菜定期进行监测,达标后可确认为无公害蔬菜。进行农田污染整治工程,配合辽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在消除污染源的基础上,对已形成污染的农田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措施进行整治,使其逐步恢复到无污染基本农田标准。
8.立体种植、养殖生态工程。在水稻主产区实施稻田养鱼、养蟹立体生态工程。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人为地在同一空间将生物种群组建成合理的复合群体,进行混合立体养殖、种植,综合防治病虫害,促进稻田良性循环。稻田养鱼、蟹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长。在水田区推广稻田养鱼、养蟹技术,使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并达到公无害绿色食品标准。到2010年,稻田养鱼养蟹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5%。

四、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职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影响整个社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作。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范围很广,涉及部门较多,同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计划部门组织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订、实施、修订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项目;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本专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同时要按各自分工,明确责任,互相协作,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田防护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建设、水土保持建设、防风固沙建设、草原草场改造建设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财政、金融、科技、资源管理部门要在资金投入、科研项目开发、土地资源整治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投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有系统完善的理论来指导,成熟的配套技术来支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研究工作。要以科技为先导,认真做好生态环境建设新技术、措施和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成果的研究与示范推广要给予重点扶持,抓好建平、彰武两个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县的建设,扩大昌图、大洼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的建设成果,继续选择地域特征明显、区域代表性强的地区实施对生态环境科研成果进行实验、示范和比较,总结经验,择优推广,以利科研成果及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应注意汲取国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法规体系。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建设更为重要,为使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必须在加强领导、依靠行政力量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积极宣传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不断调整与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保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顺利进行和建设成果能够发挥作用。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资源与环境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与实施办法,保护生态环境。
(四)搞好《规划》实施的总体设计,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实施。要根据《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本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由各专业部门在提出本部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选择本区域内具有战略意义,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大的项目确定为重点工程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建设。重点抓好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东部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沙化治理建设工程),搞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源及调水工程建设,组织农村能源生态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要由各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对生态环境建设成果要进行监测,同时提供完备的技术服务。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效益。
(五)根据生态环境建设分区规划,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确定合理的农业发展类型。根据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分区布局,辽东低山丘陵区、辽西山地丘陵区和中部平原区,要结合各自资源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不追究粮食以县、市等为单位的局域平衡,不追求区域产业“小而全”,禁止毁林毁草开荒,有计划的组织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上陡坡地要全部还林还草。采取草饲轮作、粮草间作,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多种形式,推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和优势产品一体化经营,改善、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一方面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要引导和调动社会各界及个人向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的积极性。生态环境建设要与有关开发与建设项目的资金结合起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计划和财政部门要予重点投入,对于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区及城市供水工程保护区为保护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生产发展滞后要给予一定补偿。任何开发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要在项目建设内容中包含有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与补偿的资金投入,并且要全部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七)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强化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