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的通知
(黑政发〔2000〕35号)
各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0年4月17日
关于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如下:
一、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搞好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意见,进一步增强抓好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一是从农业阶段性的变化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有些品种出现相对过剩。对于黑龙江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这种过剩更加明显,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从总量不足的数量问题转变为供求之间品种和品质不适应的结构问题。解决农产品低水平过剩问题,突破市场制约,满足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二是从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看,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单一的粮食种植,低质的农产品,原料型的农业生产仍然是我省农业的最显著特征。虽然农产品总量大,但多为原料出售,过腹转化和精深加工总量小、水平低。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希望所在。
三是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看,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迫在眉睫。我国一旦加入这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在获得平等、自由和规范贸易,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市场准入机会的同时,还将受到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强大冲击。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取消后,对一些质量差、单产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价值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必然会带来重大影响。随着我国入世时间的日益临近,只有未雨绸缪,及早作出反应,加快结构调整,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四是从增加农民收入看,最现实的选择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近年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我省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199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5.6%,1995至1997年分别降至26.7%、23.6%和5.8%,近两年则出现了负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乃至下降,直接原因是农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前,依靠普遍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不可能。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搞好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关系到我省农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否在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只有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重新审视我省农产品的优势和劣势,科学确定结构调整的方向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外的大环境,正确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准确把握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科学确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和措施。当前,我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有很多有利条件。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多数畜产品自给有余。有了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长的有利条件,结构调整就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第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为结构调整提供更广泛的市场空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享受各缔约方的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得到主要发达国家给予的普惠制待遇,从而改善农产品的贸易环境,增加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数量,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第三,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条件。我省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有大草原、大水面、大森林,适于发展农林牧渔各业。我省开发建设晚,环境污染轻,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得天独厚。第四,农民市场观念的增强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原动力。广大农民已经认识到农业生产越来超受到市场的制约,市场观念逐步增强,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比较高。全省在结构调整中已经涌现出发一批有说服力的典型。
我省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大宗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剩余,我省地处偏远,距离销区远,运距长,交易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面临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强烈冲击。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按国际规则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必将受到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强烈冲击,而受冲击最大的是粮食。三是龙头企业牵动力弱。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的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少,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核心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与基地联系得不够紧密。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慢,没有形成群体优势。四是传统生产的惯性影响结构调整。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怕冒风险,缺乏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即使想调整,也因为受信息、技术、资金等制约,不知道该怎么调整。
从全省看,大宗农产品最具竞争力的是奶类、肉类、蔬菜、瓜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粮食等土地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要通过优化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重新构筑优势。
(一)粮食作物。
1.小麦。我省是我国春小麦主产区,过去片面追求产量,导致小麦品质下降,省内面粉市场也被省外产品占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和作物轮作需要,同时要满足农民自食和地方加工需要,全省小麦播种面积应稳定在100万公顷左右。近年来已培育出了一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但仍需在提高品质、提高单产和实施产业化上下功夫。
2.玉米。我省生产的大部分玉米因品质较差,无竞争力,再加上需求不足,积压严重。今后玉米生产要在削减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准确利用积温,把好品种选用关,大力提高品质,切实解决好“水苞米”问题,在发展高赖氨酸饲用玉米、高淀粉、高油工业用玉米等专用品种生产上寻找出路。
3.水稻。我省生产的优质大米的品质和价格,在国内及国际上均有较大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我省水资源,尤其是地表水资源,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力争到2010年把水稻种植面积由160万公顷提高到233万公顷。
4.大豆。因进口量大,专用品种少,造成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我省是大豆主产区,要在提高单产和品质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高蛋白、高油、芽菜豆等专用品种生产,把精深加工搞上去。
5.杂粮。90年代以来,国内、国际市场上谷糜、红小豆、绿豆、红芸豆、白芸豆等杂粮需求增幅较大,且效益高于其他粮食品种。因此,要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小杂粮生产,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6.马铃薯。我省属高寒高纬度地区,适合马铃薯生产,尤其具有种薯生产的优势,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地,种植面积已达32万公顷。但省产马铃薯受质量限制,影响了产品的深加工,目前仍以直接食用、菜用和加工粉条、粉丝、粉皮为主。而国外的马铃薯以深加工精品半成品食品为主。如培育出与国际接轨的马铃薯新品种,无论生产还是加工,都可呈大发展之势。
(二)经济作物。
1.蔬菜。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同时,我省蔬菜生产旺季正是关内蔬菜生产淡季,在国内有一定的市场。要突出重点品种,加快发展名优特新绿蔬菜生产,搞好蔬菜保鲜加工和北菜南销,积极扩大出口创汇。
2.花卉。在国际市场有优势,国内市场需求也日益扩大,目前我省花卉种植面积不足全国的1.5%,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设施建设,建立花卉种子、种球良种繁育基地,发展盆花、切花种植,促其稳定发展。
3.瓜果。我省昼夜温差大,西瓜、香瓜品质好,效益比较高。今后要发展适销对路品种,扩大外销,提高竞争力。有市场、有比较优势的水果也要大力发展。
4.油菜。我省适宜种植“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今后应视市场需求情况适当发展。
5.亚麻。我省是全国亚麻行业的发展中心和原料生产基地。自去年以来,亚麻产品销售市场看好。当前的问题是长麻供不应求,因此要加快国内高纤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国外亚麻优良品种,提高亚麻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亚麻生产稳步发展。
6.烤烟。国内烟叶供大于求,我省烟叶品质普遍不高。今年要坚持适区种植,扩大优质烟叶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
7.甜菜。因受蔗糖和进口糖的冲击,我省制糖业已全面萎缩,要根据加工的实际需要,安排甜菜种植。
8.“北药”。我省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特别是人参、防风、鹿茸、黄芪、刺五加等名贵紧缺药材,产量大,质量好,畅销国内外。近年全省药材种植面积在7000公顷左右,形成了七大系列中成药产品,市场优势明显。今后要以中药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大“北药”开发力度,建设药材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北药”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三)饲草饲料。
1.饲草。我省松嫩平原盛产优质饲草,要通过大力改良草原,推广草地经营、人工种草及退耕还草,加大豆科牧草种植面积,在全国确立草业大省的地位,扩大饲草出口,促进畜牧业发展。
2.饲料作物。目前,我省种植的饲料作物主要是饲用玉米,面积比较小,不足耕地面积的1%。为了促进奶肉牛生产的发展,今后应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同时发展饲用高粱、饲用南瓜等优良品种,逐步把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到20%左右,真正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另外,我省农作物秸杆资源丰富,要通过“三贮”、“三化”提高利用率,发展草食动物,实现节本增效。
(四)养殖业。
1.奶牛。我省是全国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乳制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开发潜力大。要充分发挥这一产业优势,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开拓市场,搞好精深加工,把奶牛业发展成为我省畜牧业的支柱产业。
2.羊。羊肉需求旺盛,肉羊生产效益比较好。我省是羊肉消费大省,省内供不应求。今后要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的肉用羊、绒山羊生产,使养羊业实现新的跨跃。
3.鹅。鹅是近年来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一个养殖品种,鹅绒、鹅肉市场需求旺盛,效益比较好。我省生产的鹅多销往南方地区,供不应求。今后要以引进良种为核心,采取种草养鹅的生产模式,尽快把鹅生产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4.肉牛。近年来在多数农产品价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牛肉价格比较坚挺,说明肉牛生产开发的潜力比较大。国产牛肉之所以不能打入西方国家牛肉市场,主要是因为质量和卫生防疫不符合要求。因此,尽快提高牛肉质量是我省肉牛业发展的关键。今后,要以普及良种、加快改良、推广先进饲养技术为主要措施,大力提高优质品种和高档牛肉比重,到2010年达到总产量的2/3左右,把出栏率提高到30%这一合理水平,提高肉牛业的市场竞争力。
5.猪。猪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近年来我省生猪生产发展很快,已开始外销。今后要发挥饲料生产优势,抓住品种改良、科学饲养、规模经营、卫生防疫加工贮运等关键环节,发展生猪生产,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6.其他家禽。因在国际上无价格优势,应以提高品种和单产为主,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特种珍禽养殖应视市场情况适当发展。
7.水产品。目前国内淡水养殖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利于出口。我省淡水养殖要在原有鲤、草、鲢、鳙等几大品种的基础上,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
(五)山产品。
我省山产品资源丰富,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遍布全省林区,其中蕨菜、薇菜为我省传统出口商品。今后要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搞好山产品家庭种养和采集,大力发展山产品生产。
上述大宗农产品优势和劣势是就全省作出的分析,各地情况不同,农产品优势和劣势的表现也不尽一致,特别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产品优势和劣势也将出现相应的变化。因此,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和市场变化,对大宗农产品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科学分析,对结构调整的方向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也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实质是市场对农业资源的一次再配置,是生产者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市场中的一次再定位。为此,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牵动,以小城镇为载体,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立体运作,配套推进,经过3年--5年的努力,切实把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优,主导产业调强,运行机制调活,经济效益调高,构建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新优势,为建设农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二)遵循的原则。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把握五项原则:一要坚持市场取向。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避免盲目性和趋同性。二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把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着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要坚持群众自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用政策和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怎样调整,调整什么,都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生产经营水平作出选择,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五要坚持措施配套。坚持把种、养、加、销,科、工、贸、农,城乡联系起来,通盘考虑,配套实施,务求实效。
(三)调整重点与目标。
一要优化区域布局,在构造区域优势上实现突破。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全省分为五大农村经济类型区。一是农区(粮食主产区)。要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尽快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并坚持农牧结合,以发展农牧兼业户和专业大户为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搞好粮食过腹、加工转化增值。二是牧区半牧区。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牛、羊、鹅等畜禽,改良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率先实现畜牧业“半壁江山”的目标。三是山区半山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山特产品等多种经营生产,特别要加快“北药”开发,有选择地搞好野生动植物家养、家植。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区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城市郊区。充分发挥地缘和经济优势,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肉蛋奶、蔬菜、瓜果、花卉生产,综合开发庭院经济,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五是边境地区。要充分发挥口岸优势,盯住境外市场搞调整,大力生产适销对路的鲜活农产品,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力争经过3年--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上实现突破。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大力缩减质量差、效益低、不适销农产品生产,扩大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粮食生产要按照保护生产能力、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方向调整。小麦重点推广高面筋、抗逆性强的高产高效优质品种,大豆重点推广高油、高蛋白和双高品种,玉米要以确保成熟脱水为前提,重点推广适地适种的优良品种,下决心解决“水苞米”问题,水稻要积极扩大优质品种生产。要坚持良种良法结合,确保优良品种生产出高产优质产品。2000年,全省粮食优质品种率达到70%,2005年达到90%以上。其他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和山特产品也要全面发展优质产品,切实把农产品品质调优,效益调高。
三要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在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上实现突破。要放下单纯追求粮食总量的包袱,压缩粮食面积,积极扩大蔬菜、瓜果、麻烟、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加快发展饲草饲料作物种植,尽快建立以优质粮、高效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为主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2000年,全省粮豆薯播种面积713万公顷,比1999年减少97万公顷,增加水稻、大豆和杂粮面积,减少玉米面积,稳定小麦面积。同时要把饲用玉米从粮食作物中分离出来,按饲料作物管理。经济作物发展到133.3万公顷,比1999年增加17.5万公顷。饲草饲料作物73万公顷(其中饲用玉米67万公顷),增加70万公顷。粮、经、饲种植比例调整到77:15:8;到2005年,调整到60:21:19。
四要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绿色食品产业,在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上实现突破。从资源多样化的特点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我省最具潜力和优势的特色农业是开发绿色食品产业,要按照全省绿色食品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大投入,搞好产品、市场的开发,推进绿色农产品向绿色畜禽、山特产品及加工产品发展,不断扩大我省绿色食品规模、品种和市场占有率,尽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00年,全省绿色食品面积发展到50万公顷,绿色食品产量390万吨,产值80亿元,到2005年,分别达到100万公顷、790万吨和140亿元。
五要加快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在改变单一农业结构上实现突破。要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我省的一个大产业、强支柱。稳定猪、鸡,发展牛、羊、鹅,大力扶持绿色畜产品和特色养殖生产,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降低生产成本,搞好畜产品精深加工,尽快把畜牧业建成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200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61万吨、80万吨、15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5%、6.8%、5.0%,牧业产值131亿元。到2005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700万吨,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0%。渔业,扩大养鱼水面和精养面积,发展名优特新品种,搞好渔业多种经营生产,提高经济效益。2000年,全省养鱼水面发展40万公顷,水产品产量40万吨,渔业产值15亿元。2005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5万公顷,水产品产量60万吨,渔业产值25亿元。林业,以营林为主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2000年,全省造林面积要完成26.7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2%,实现林业产值22亿元。200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4.7%。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调整到61.3:4.4:31:3.3,2005年调整到50.3:5.5:40:4.2。
六要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突出优势、突出特色、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开发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实施大豆、玉米“双百万吨工程”,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大力开发粮化工业和饲料工业。加快发展农畜产品保鲜加工和运销业、旅游业、农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好106个省级乡镇工业小区,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89亿元,营业收入1175亿元,实现利税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13.5%和8.9%。农业和非农产业比重达到43:57。到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475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925亿元,实现利税100亿元。农业和非农产业比重调整到40:60。
七要拓宽农村就业领域,在农村经劳动力就业结构上实现突破。要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实际,进一步放活经营主体,鼓励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强化劳务输出的服务和指导,积极组织农民进入国内外劳务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建筑、运输、商饮、旅游和农村其他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和增收空间。2000年,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由目前的83:7:10调整到80:8:12,到2005年调整到65:15:20。
四、强化推进措施,务求实效
(一)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要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把实施“种子优质化工程”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资产,加快培育、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积极选育、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霜前适期成熟、秋季脱水快、籽粒含水低的粮食优质品种。水稻要推广直链淀粉、胶稠度、蛋白质含量适中的品种;玉米在品种选用上要普遍退回半个到一个积温带,重点推广高淀粉、高赖氨酸、硬粒和半硬粒型后期脱水快的品种;大豆重点推广高蛋白、高脂肪专用品种;小麦重点推广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高的优质专用品种。努力提高种子的精选加工率、包衣率、统供率。要强化种子的检验和质量监督,严把质量关。畜牧业要加强优良畜禽品种引进和改良,实行良种良法结合。生猪生产以推广三元杂交为主。肉牛生产普及夏洛来、西门塔尔和利木赞等优良品种。奶牛生产全面采用冻精配种,加强后天培育和科学管理,尽快提高单产。羊类生产要大力发展优质肉羊和绒山羊品种。积极发展大鹅和优质毛皮动物生产。二要加快农业技术升级。大力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降耗增效技术和以生物措施为重点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坚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继续抓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建设,使科技工作更好地为结构调整服务。2000年,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5.5%,2005年,争取达到50%。三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坚持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吸纳科技的能力。2000年要培训550万人次以上,实现每15个农户有1名获“绿色证书”农民的目标。
(二)实施龙头牵动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扶强龙头企业。省里要重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各地也要抓好这项工作。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区域布局,通过改造提高一批有希望的,搞活一批有潜力的,挂靠一批外地的,引进一批国外的,发展一批非国有的等途径,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牵动能力,尽快形成群龙齐舞的局面。积极支持发展集体、私营、股份、合资、外商独资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高技术、高起点、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商贸型的龙头企业。要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其技术、产品、市场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实施名牌战略。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名牌产品,推动存量资产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聚集,在培育、宣传、保护、壮大名牌上下功夫,构建我省农产品名牌优势,充分发挥名牌的辐射带动效应。三是加强基地建设。要按照相动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在继续抓好6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新建40个绿色食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完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各环节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实施市场开发战略,着力突破市场制约。一要搞好市场体系建设。在抓好现有市场配套完善和扩大幅射带动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在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上实现突破,加快建设一批牵动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活动,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到2005年,全省形成种类齐全、辐射力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二要搞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惯例和准则,从我省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和实施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落实优质优价政策。三要搞好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上下贯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及时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供求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2000年,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网,2001年延伸到乡镇,以后逐步发展到村,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四要搞好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供销社要大力兴办专业合作社和村屯合作服务站。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经贸公司的作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把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延伸,积极开展农产品经销服务。大力支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中介组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按合同组织生产。五要搞好外向型农业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农业合作领域,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扩大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加强防洪体系建设。继续加快以松花江、嫩江干流为主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使堤防的防洪能力在2000年汛前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并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设计标准。抓紧进行音河、泥河、龙凤山、太平湖等大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二是抓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重点搞好龙凤山、江东、查哈阳、兴凯湖、引汤5个大灌区的节水改造和13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建设。鼓励并支持农户搞好以打井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00年新增水田面积3.3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7万公顷,到2005年,全省新增水田面积要达到33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万公顷。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城市效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要增加投入,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设施水平,走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要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积极开发、引进、推广节水灌溉设备,以及贮藏、加工等设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四是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进程。把开发的重点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转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来。2000年至2005年,突出抓好优质粮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优质饲料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结构调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五是要以农机具配套研制、引进、更新为重点,抓好农机化基础建设。要推进饲草、青贮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化,多种经营生产机械化以及设施农业机械化。要建立各种农机专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要大力推行以深松为主体,翻松耙碎相结合的土地耕作制度,推行秸杆还田,改良土壤耕层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六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重点抓好以松嫩堤防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界江(河)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治砂工程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2000年至2005年,每年要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公顷以上。加强林地、草原和湿地的保护,严禁毁林、毁草开垦,搞好农村能源建设。抓好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工作试点,推动全省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小城镇对结构调整的载体功能。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一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小城镇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各地、市、县都要抓紧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布局、人口和用地规模,切实提高规划水平。二是加快建设小城镇。要根据“五依三沿”(即依大城市、矿区、旅游区、口岸、垦区和沿江河、铁路、公路)和“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力争在几年内建设成一批旅游商贸型、工业带动型、口岸边贸型、资源加工型、生态保护型、垦区经济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全省集中力量抓好26个省部级试点镇和各县中心镇建设。各地也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三是强化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小城镇建设要与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引导和吸引乡镇企业和各类农产品市场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四是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要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六)实施体制创新战略,努力营造推进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要在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构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搞好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营造推进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一是围绕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断培育和完善新的经济组织。按照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专业协会、研究会、生产联合体、产销合作社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向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路子。二是在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要在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的前提下,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土地联户经营和法人承租反包,促进土地要素的流转,稳妥地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建立指标考核新体系。要改变单纯注重农产品总量增长的指标考核方式,不再把粮食总产作为考核指标,建立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突出单位资源效益产出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指标考核新体系。四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的领导,将结构调整真正摆上重要日程。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科技观念、开放观念,推动结构调整的健康进行。有关部门要自觉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制定政策、改善环境、开拓市场、搞好服务上来。要把各项支农资金捆起来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下基层,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把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乡、到村、到企、到户、到人。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并解决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