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APP客户版
找律师、咨询律师、打官司, 就上好律师网
APP律师版
随时随地,接单服务,就在好 律师APP律师版
关注好律师微信
热点法律问题分析,尽在好律 师微信公众号
众所周知,杀人作为一种严重暴力性犯罪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而自杀因行为人、受害人是同一的,不进行处罚。但存在一些自杀的特殊形态,形式上是自杀行为,实质上是故意杀人行为的,也须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这种情况大致为五种情形:相约自杀、致人自杀、逼迫诱骗他人自杀、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积极安乐死。
一、相约自杀
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因行为人均不具有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所以对其中自杀未逞的,一般不能认为是故意杀人罪。
1、但是,如果行为人受托而将对方杀死,继而自杀未逞的,应构成故意杀人罪,量刑时可考虑从轻处罚。以相约自杀为名,诱骗他人自杀的,则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2、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致人自杀
既由于行为人先前所实施的行为,而引起他人自杀结果的发生。对此,应区别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1、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是正当的或只是一般错误、一般违法行为,他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杀者本人的心胸过于狭窄,这时不存在犯罪问题。
2、行为人先前实施了严重违法行为,结果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杀的结果作为一个严重情节考虑,将先前严重违法行为上升为犯罪处理。如当众辱骂他人,致其当即自杀的,可对辱骂者以侮辱罪论处。
3、行为人先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引起被害人自杀的,只要行为人对这种自杀结果没有故意,应按其先前的犯罪行为定罪,而将自杀结果作为量刑时考虑的一个从重或选择较重法定刑处罚的情节。
三、逼迫、诱骗他人自杀
1、即行为人希望自杀人死亡,但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罪责,自己不直接动手,而是通过自己的逼迫、诱骗行为促使自杀者自己动手杀死自己,即借助自杀者自己之手达到行为人欲杀死自杀者的目的。
2、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关键应查明行为人是否确实有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并且其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是否足以导致他人实施自杀的行为,两者缺一,则就不宜认定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四、教唆、帮助他人自杀
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考虑到在教唆、帮助自杀中,自杀者的行为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应根据案情从宽处罚。
1、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很积极,作用不大,主观愿望出于善意,这时可不以犯罪论处。
2、但是,教唆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自杀,由于自杀者限于精神状态或年龄因素对于自杀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意志控制能力,对此,不仅要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且还不能从轻或减轻处罚。
五、安乐死
安乐死分为不作为的安乐死与作为的安乐死。分为三种情况:
1、不作为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任其死亡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2、是具有缩短生命危险的安乐死,即间接安乐死。这种行为虽然具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危险,但事实上没有缩短患者生命,也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3、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为根据宣告无罪。
因此,自杀存在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特殊情形,自杀者是在他人违背受害人意愿的情况下,丧失其生命的,这种情况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此外,还存在伙伴救助义务,即唯一目击者在自杀者自杀时未制止、也未采取救助行为,导致自杀者未及时得到救助而死亡的,也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所以,并不是受害人自杀就无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上述的特定情况下,同样构成故意杀人罪。
上一篇: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如何确定
下一篇: 警务升级,让改革源头活水长流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好律师
首次登录,您需要设置登录密码
请使用好律师APP扫码登录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须承担法律责任的五种自杀情形
众所周知,杀人作为一种严重暴力性犯罪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而自杀因行为人、受害人是同一的,不进行处罚。但存在一些自杀的特殊形态,形式上是自杀行为,实质上是故意杀人行为的,也须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这种情况大致为五种情形:相约自杀、致人自杀、逼迫诱骗他人自杀、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积极安乐死。
一、相约自杀
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因行为人均不具有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所以对其中自杀未逞的,一般不能认为是故意杀人罪。
1、但是,如果行为人受托而将对方杀死,继而自杀未逞的,应构成故意杀人罪,量刑时可考虑从轻处罚。以相约自杀为名,诱骗他人自杀的,则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2、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致人自杀
既由于行为人先前所实施的行为,而引起他人自杀结果的发生。对此,应区别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1、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是正当的或只是一般错误、一般违法行为,他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杀者本人的心胸过于狭窄,这时不存在犯罪问题。
2、行为人先前实施了严重违法行为,结果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杀的结果作为一个严重情节考虑,将先前严重违法行为上升为犯罪处理。如当众辱骂他人,致其当即自杀的,可对辱骂者以侮辱罪论处。
3、行为人先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引起被害人自杀的,只要行为人对这种自杀结果没有故意,应按其先前的犯罪行为定罪,而将自杀结果作为量刑时考虑的一个从重或选择较重法定刑处罚的情节。
三、逼迫、诱骗他人自杀
1、即行为人希望自杀人死亡,但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罪责,自己不直接动手,而是通过自己的逼迫、诱骗行为促使自杀者自己动手杀死自己,即借助自杀者自己之手达到行为人欲杀死自杀者的目的。
2、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关键应查明行为人是否确实有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并且其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是否足以导致他人实施自杀的行为,两者缺一,则就不宜认定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四、教唆、帮助他人自杀
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考虑到在教唆、帮助自杀中,自杀者的行为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应根据案情从宽处罚。
1、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很积极,作用不大,主观愿望出于善意,这时可不以犯罪论处。
2、但是,教唆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自杀,由于自杀者限于精神状态或年龄因素对于自杀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意志控制能力,对此,不仅要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且还不能从轻或减轻处罚。
五、安乐死
安乐死分为不作为的安乐死与作为的安乐死。分为三种情况:
1、不作为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任其死亡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2、是具有缩短生命危险的安乐死,即间接安乐死。这种行为虽然具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危险,但事实上没有缩短患者生命,也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3、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为根据宣告无罪。
因此,自杀存在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特殊情形,自杀者是在他人违背受害人意愿的情况下,丧失其生命的,这种情况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此外,还存在伙伴救助义务,即唯一目击者在自杀者自杀时未制止、也未采取救助行为,导致自杀者未及时得到救助而死亡的,也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所以,并不是受害人自杀就无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上述的特定情况下,同样构成故意杀人罪。
上一篇: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如何确定
下一篇: 警务升级,让改革源头活水长流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平台大事
诚信守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活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1、积极回复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