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APP客户版
找律师、咨询律师、打官司, 就上好律师网
APP律师版
随时随地,接单服务,就在好 律师APP律师版
关注好律师微信
热点法律问题分析,尽在好律 师微信公众号
30岁的安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两年,判决生效后依法纳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司法局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管理。
赔付对方巨额赔偿,自己又被判刑,安某出现了抑郁症状,身边的人很难与他沟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为安某量身定做了一套矫正方案。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开导和不断鼓励,安某重拾生活信心,找到了工作,生活逐渐好转。
安某的经历只是我国众多社区服刑人员重获新生的一个缩影。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司法部了解到,2016年,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严格规范执法、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等多项举措,有力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水平,让迷途“羔羊”找到回家的路,唤醒犯罪分子的心底良知,使许多无力突破自我的人最终破茧化蝶,涅槃重生。
严格管理确保公平正义
张某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名社区服刑人员,经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帮助,他不仅迷途知返,还在滨海新区创业园经营起公司,生活有了新的方向。天津港“8·12”大爆炸发生后,张某在组织公司职工进行自救的同时,积极联系志愿者协会,向两个临时安置点送去快餐食品、创可贴、瓶装水等必需品。事后,面对社区矫正干警的肯定,他说:“这不算什么,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很感谢你们对我日常的心理关怀和法制教育,我的进步与你们的工作分不开。”
张某的积极转变,离不开天津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机构严谨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社会适应性帮扶措施。
在甘肃,甘肃省司法厅通过创设一系列严格监管措施,切实防止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再犯罪。
据了解,甘肃司法行政机关严格检查考核奖惩,各级社区矫正机构联合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件检查、专项执法督察,对不服从监管规定的,该警告的及时警告,该处罚的严肃处罚。
截至目前,甘肃全省累计警告2159人次,治安处罚49人,收监执行156人,撤销缓刑208人,撤销假释17人,减刑6人,确保了国家刑罚的有效实施。
甘肃省司法厅制定下发了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细化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监管、教育矫正、社会帮扶等各项规定,切实把规范化要求体现到社区矫正的细节上,坚持从调查评估、接收衔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等各个环节,依法依规严格执行。
对服刑人员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断提高自身执法监督力度,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公正有序地展开。
2016年,甘肃省司法厅部署开展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巩固年活动和社区矫正案卷评查专项活动,增强各级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刑罚执行意识,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规守纪,防止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
河北省司法厅建立健全矫正执法工作责任、重要执法事项集体审议等5项机制,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大力推进规范执法建设。全省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执法质量显著提高。
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山东省司法厅根据省领导的批示,总结推广五莲县司法局依托社区矫正中心构建县域“大社区”矫正模式的经验,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建设社区矫正中心,充分发挥集中执法、管理、教育等职能作用,产生了强大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湖南省司法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将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场所)建设列入2015年、2016年全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两年时间,省、市、县财政投入资金3亿余元,在123个县(市、区)全面建成社区矫正中心,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天津、陕西、河南、吉林……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扎实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硬件到位的同时,软件配备也在同步展开。
广西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探索建立市、县(市、区)、乡镇社区矫正执法支队、大队和中队,在社区(村居)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不断推进执法机构建设纵向延伸,推动建立以司法行政干警为骨干,专职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广西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招聘协管员,向高校等社会组织购买专业性服务,进一步充实社区矫正力量。
目前,广西全区司法所社区矫正专兼职工作人员3062人,社会工作者1908人,社会志愿者18824人,社区矫正队伍力量正在不断加强。
在湖南,各县(区)社区矫正中心普遍建成后,湖南省司法厅从充实人员力量、加强运行管理两方面入手,为社区矫正中心正常高效运行提供支持,打好了基础。
湖南的县(区)社区矫正中心按照“3+2+社会组织”模式,配备3名以上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和两名以上专职社会工作者,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社会组织参与工作。
辽宁各地则按照专兼结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加强队伍建设,目前全省共有社区矫正工作者4315人,招募专职社会工作者1610人、社会志愿者26103人,还抽调了297名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此外,辽宁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业务培训6期,培训基层工作人员7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相关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科技力量打造智慧司法
GPS电子定位手表是一种腕带式监管设备,内置GPS定位设备,具备防水防破拆功能,佩戴后可以随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行动轨迹。
河北省秦皇岛市司法局在电子平台系统中为佩戴电子手表的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电子档案,定位手表的使用解决了以往定位手机人机分离的现象,提升了科技管人的效果,建起一道“电子围墙”,实现全天候监控,杜绝了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
据了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断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创新性地提出科技管人的理念,已经初步实现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工作由“人防”到“技防”的全面转型。
河北省廊坊市司法局为2345名社区服刑人员安装使用手机APP定位管理软件,承德市实现社区矫正“定位+微信”管理,全市“微管”覆盖面达到100%。
据介绍,河北省正在逐步实现从手机定位到“手机+手环”双定位,从指纹识别向“指纹+人脸”双识别,从“定位可视”向同步视频系统方向发展。
四川多地实现了电话汇报录音、生物识别考勤、执法记录仪、电子腕带等各项软硬件与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对16628名重点人员、新入矫人员实行手机定位或佩戴电子腕带,有效防止脱管现象。宜宾市通过“监管指挥中心+公安天网视频信号”,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立体图像定位管理;成都市通过“电子定位监管+视频点验系统”,提高了社区矫正动态化管理水平。
制度完善、力量充实、科技助力,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能力和水平,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 环境信息公开的企业之维:以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为视角
下一篇: 女会计被骗136万,诈骗犯将面临怎样的刑罚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好律师
首次登录,您需要设置登录密码
请使用好律师APP扫码登录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司法阳光洒满社区服刑人员新生路
30岁的安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两年,判决生效后依法纳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司法局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管理。
赔付对方巨额赔偿,自己又被判刑,安某出现了抑郁症状,身边的人很难与他沟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为安某量身定做了一套矫正方案。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开导和不断鼓励,安某重拾生活信心,找到了工作,生活逐渐好转。
安某的经历只是我国众多社区服刑人员重获新生的一个缩影。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司法部了解到,2016年,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严格规范执法、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等多项举措,有力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水平,让迷途“羔羊”找到回家的路,唤醒犯罪分子的心底良知,使许多无力突破自我的人最终破茧化蝶,涅槃重生。
严格管理确保公平正义
张某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名社区服刑人员,经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帮助,他不仅迷途知返,还在滨海新区创业园经营起公司,生活有了新的方向。天津港“8·12”大爆炸发生后,张某在组织公司职工进行自救的同时,积极联系志愿者协会,向两个临时安置点送去快餐食品、创可贴、瓶装水等必需品。事后,面对社区矫正干警的肯定,他说:“这不算什么,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很感谢你们对我日常的心理关怀和法制教育,我的进步与你们的工作分不开。”
张某的积极转变,离不开天津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机构严谨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社会适应性帮扶措施。
在甘肃,甘肃省司法厅通过创设一系列严格监管措施,切实防止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再犯罪。
据了解,甘肃司法行政机关严格检查考核奖惩,各级社区矫正机构联合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件检查、专项执法督察,对不服从监管规定的,该警告的及时警告,该处罚的严肃处罚。
截至目前,甘肃全省累计警告2159人次,治安处罚49人,收监执行156人,撤销缓刑208人,撤销假释17人,减刑6人,确保了国家刑罚的有效实施。
甘肃省司法厅制定下发了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细化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监管、教育矫正、社会帮扶等各项规定,切实把规范化要求体现到社区矫正的细节上,坚持从调查评估、接收衔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等各个环节,依法依规严格执行。
对服刑人员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断提高自身执法监督力度,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公正有序地展开。
2016年,甘肃省司法厅部署开展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巩固年活动和社区矫正案卷评查专项活动,增强各级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刑罚执行意识,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规守纪,防止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
河北省司法厅建立健全矫正执法工作责任、重要执法事项集体审议等5项机制,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大力推进规范执法建设。全省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执法质量显著提高。
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山东省司法厅根据省领导的批示,总结推广五莲县司法局依托社区矫正中心构建县域“大社区”矫正模式的经验,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建设社区矫正中心,充分发挥集中执法、管理、教育等职能作用,产生了强大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湖南省司法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将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场所)建设列入2015年、2016年全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两年时间,省、市、县财政投入资金3亿余元,在123个县(市、区)全面建成社区矫正中心,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天津、陕西、河南、吉林……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扎实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硬件到位的同时,软件配备也在同步展开。
广西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探索建立市、县(市、区)、乡镇社区矫正执法支队、大队和中队,在社区(村居)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不断推进执法机构建设纵向延伸,推动建立以司法行政干警为骨干,专职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广西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招聘协管员,向高校等社会组织购买专业性服务,进一步充实社区矫正力量。
目前,广西全区司法所社区矫正专兼职工作人员3062人,社会工作者1908人,社会志愿者18824人,社区矫正队伍力量正在不断加强。
在湖南,各县(区)社区矫正中心普遍建成后,湖南省司法厅从充实人员力量、加强运行管理两方面入手,为社区矫正中心正常高效运行提供支持,打好了基础。
湖南的县(区)社区矫正中心按照“3+2+社会组织”模式,配备3名以上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和两名以上专职社会工作者,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社会组织参与工作。
辽宁各地则按照专兼结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加强队伍建设,目前全省共有社区矫正工作者4315人,招募专职社会工作者1610人、社会志愿者26103人,还抽调了297名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此外,辽宁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业务培训6期,培训基层工作人员7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相关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科技力量打造智慧司法
GPS电子定位手表是一种腕带式监管设备,内置GPS定位设备,具备防水防破拆功能,佩戴后可以随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行动轨迹。
河北省秦皇岛市司法局在电子平台系统中为佩戴电子手表的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电子档案,定位手表的使用解决了以往定位手机人机分离的现象,提升了科技管人的效果,建起一道“电子围墙”,实现全天候监控,杜绝了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
据了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断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创新性地提出科技管人的理念,已经初步实现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工作由“人防”到“技防”的全面转型。
河北省廊坊市司法局为2345名社区服刑人员安装使用手机APP定位管理软件,承德市实现社区矫正“定位+微信”管理,全市“微管”覆盖面达到100%。
据介绍,河北省正在逐步实现从手机定位到“手机+手环”双定位,从指纹识别向“指纹+人脸”双识别,从“定位可视”向同步视频系统方向发展。
四川多地实现了电话汇报录音、生物识别考勤、执法记录仪、电子腕带等各项软硬件与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对16628名重点人员、新入矫人员实行手机定位或佩戴电子腕带,有效防止脱管现象。宜宾市通过“监管指挥中心+公安天网视频信号”,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立体图像定位管理;成都市通过“电子定位监管+视频点验系统”,提高了社区矫正动态化管理水平。
制度完善、力量充实、科技助力,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能力和水平,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 环境信息公开的企业之维:以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为视角
下一篇: 女会计被骗136万,诈骗犯将面临怎样的刑罚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平台大事
诚信守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活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1、积极回复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