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APP客户版
找律师、咨询律师、打官司, 就上好律师网
APP律师版
随时随地,接单服务,就在好 律师APP律师版
关注好律师微信
热点法律问题分析,尽在好律 师微信公众号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信用危机,JoePeekandEricRosengren(1995)将银行监管和信贷规模缩减联系起来[1];ErikBergl觟fandGérardRoland(1997)认为在转型经济国家预算软约束和信用危机并存[2];MartinH.Wolfson(1999)研究了金融脆弱性和信用危机之间的关系[3];SEZADanisog-LURhoades和Z.NurayGüner(2003)提出经济不确定性对于信用危机有消极影响[4].其中,StiglitzandWeiss(1981)与LaffontandTirole(1994)的研究与文章论点较为一致。StiglitzandWeiss(1981)提出企业之所以可以不偿还银行贷款,是因为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银行难以弄清企业的真实状况以及很难监督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避免信用风险应该从解决信息不对称入手[5].LaffontandTirole(1994)用委托-代理关系来解释信用危机,认为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银行对企业进行放贷或者收贷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容易导致企业出现信用危机,给社会经济造成较大损失[6].文章中的新型企业信用危机指的是由于信贷资金膨胀与收缩导致企业到期无法偿还银行借款的本息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国内对于企业信用危机的研究较为宽泛,拖欠货款的商业信用、制假贩假的产品信用、逃避银行债务的银行信用都包括在内。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与文章较为接近:许国平等(2002)认为企业的集体非理性行为导致了信用危机的爆发,结果是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多方面受损,因此解决企业危机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银行的多方合作[7].宋文昌和童士清(2009)以信贷配给的相反面---信贷拥挤为研究对象,认为短期内银行偏好收益、厌恶风险的风险收益观是造成信贷拥挤的主要原因[8].杜宽旗等(2013)以社会网络分析原理为理论基础,对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源进行探究,最后得出金融生态环境的落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商业银行制度设计缺陷是导致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当前企业信用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特征
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步入关停或破产的境地,勉强经营的企业也因受到与之存在担保、区域、产业、行业或资金关联的资金链断裂企业的影响而举步维艰,这就是当前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给企业以及经济和金融造成巨大冲击的新特征。
当前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除了经济低迷、信贷规模收缩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之外,还包括几个新的因素:
1.金融机构加剧企业融资规模的大幅波动
经济上行时,金融机构为了抢占市场,获得利润,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大对实体企业授信融资,除抵押担保融资外,大量开展担保贷款、质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融资方式,盲目扩大对企业的授信和融资。在扩大对实体企业融资过程中,各种担保方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脆弱的融资和担保关系网,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当经济下行时,即实体企业开始出现原材料上升、销售市场萎缩等现象时,资金却成了企业继续维持发展的关键要素。
然而,此时作为风险零容忍的金融机构来讲,控制风险是第一要务。因此,一刀切地大幅压缩对企业的授信,导致企业资金链直接断裂,或者因对其他单位的担保而被金融机构追讨,最终要么代偿导致资金链断裂,要么没有代偿而陷入诉讼追偿,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持续支持而陷入资金链断裂境地,最终爆发信用危机。因此,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轮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也加剧了企业信用危机的传导和影响。
2.融资企业无度的财务规划
实体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出身,没有资本运作的经验,对金融的概念和风险理解基本为零。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又根本离不开金融和资本这一关键要素。因此,技术出身的经营者在经营企业时本身就是在经营一种风险。
在经济上行时面对金融机构的大规模授信,企业主在没有做好财务与投资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融资和投资,大规模投资于固定资产、公司上下游产业、公司非关联的行业。当企业主大量投资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后,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即投资失败-继续融资-担保关联圈不断扩大-潜在风险不断扩大,这些潜在风险在经济金融上行时不会出现,或者不会被人发觉。
当经济下行时,金融机构大幅收贷的情况下,企业主要么因大量投资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而无法及时回收流动性,要么投资失败导致直接损失,无论何种原因都只会出现一种结果-无力筹措资金而被金融机构贴上违约的标签。当此类信贷违约企业越来越多,文章所描述的信用危机就会出现。
3.政府服务机构“政绩观”的助推
在我国,政府服务机构对属地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上讲,政府服务机构,如金融办、经济发展局、地方经济局等单位对企业的发展都是绝对支持的态度。在融资方面,政府服务机构经常召开各类推介会和协调会,帮助需要融资的企业融资,也帮助属地金融分支机构推动授信和贷款。属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是政府服务机构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在当地政府等服务机构“政绩观”的推动下,不断协调所服务企业通过互保等方式增加融资额度,而服务和支持的企业并不全是急需资金或效益较好的企业,在金融机构收贷时这些企业的抵抗力往往低于通过自身实力进行融资的企业,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酿成信用危机。
综上,当前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有其内在原因,典型特征是信贷资金的无度膨胀和急剧收缩,这种膨胀和萎缩因伴随着大量的互保和关联,导致企业信贷资金膨胀和萎缩形成单个企业信贷危机后,通过之前已经形成的巨大的互保网和关联网快速扩散和传导,最终形成了新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独有的特征[9].
三、信用危机扩散路径与传导模式
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持续低迷的形势下,由信贷资金膨胀与收缩引起的新型企业信用危机必然会迅速扩散和蔓延,扩散的路径主要包括担保、关联关系、资金往来等多种渠道。
1.担保扩散路径与模式
担保扩散主要指被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被担保主体的信用提供方向担保主体追偿引起的连锁反应,主要包括单向担保扩散、互保扩散和联保扩散三种路径和模式。
(1)单向担保扩散路径与模式单向担保是指担保关系中的两方一方为担保主体另一方为被担保主体,不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单向不可逆。当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时,不会影响到被担保主体,而被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时,会立刻波及担保主体的信用。单向担保扩散呈现单向扩散模式,信用风险在扩散时容易在其中一个节点被阻断或隔离,该节点距离第一个信用危机爆发点越近,所传导的路径越短,影响面越小。在现代复杂多元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单向担保的担保方大多为专业性的担保公司,生产型企业主体之间的单向担保越来越少,因此单向担保条件下的信用危机扩散模式对经济金融基本面的冲击逐渐弱化。
(2)互保扩散路径与模式互保即相互担保,是指担保关系中的两方同时为对方提供担保,双方既是担保主体也是被担保主体,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可逆。当互保其中一方出现信用危机,另一方必然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会像蛛网一样扩散,速度快、影响面大、传导节点多、难以控制。互保在经济上行时确实能为双方带来充足的资金,但在经济下行时,信用危机在该模式下的扩散影响大、控制难,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互保融资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普遍,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一大批互保企业被迫破产或关停,江苏、浙江等地众多尚可维持经营的正常企业被互保牵连,走向资金链断裂而关停或破产的境地,同时在互保关联的扩散与传导模式下,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环境会受到较大冲击。
(3)联保扩散路径与模式联保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或特定行业内几个企业相互担保融资,一个主体的融资行为被多个主体担保,同时该被担保主体也为其提供担保的多个担保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联保的各方既是担保主体也是被担保主体,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可逆。联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扩散路径多,临近第一个信用危机爆发点的传导节点多,容易扩散,但由于联保一般局限于特定区域或特定产业及行业,信用危机快速扩散后会因无扩散渠道而立即停止,因此其影响也局限于特定区域及特定产业或行业。
联保多出现在工业园区,由园区服务机构牵头,因此信用危机的扩散深度有限。华东地区众多钢贸物流城采用联保模式,或三户联保,或五户联保,一旦其中一户出现信用危机,其他联保主体便会被快速波及,但仅此而已,基本不会影响其他主体。
2.关联关系扩散路径与模式
关联关系扩散主要是指特定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与其存在关联关系的其他主体迅速受到牵连或影响,进而这种牵连继续沿着各自的关联关系网迅速扩散的现象。这种关联关系主要包括控制关联、产业关联、行业关联和区域关联。
(1)控制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控制关联是指一个主体与其他主体存在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多体现在股权控制、管理层控制等方面。在这种关联关系下,如果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和管理制度,被控制主体和控制主体任何一方出现信用危机都会被充分隔离,而不至于相互传导。但是,我国众多存在控制关联的企业会进行内部资源的调配,特别是资金的调配,这样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就会波及到其控制或被控制的企业,在经济低迷、金融萎缩的背景下,就会出现控制体系内部的“拆东墙补西墙”现象,最终导致整个控制体系的崩溃。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家族企业和非公众公司群体。
(2)产业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产业关联是指在一个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主体之间存在的关联,这种关联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上下游直接关联,如物联网产业内传感器生产商和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以及与下游物联网集成商之间的业务关联,由于存在直接关联,当产业链上某个节点出现信用危机,导致销售或采购中断,会迅速影响上下游节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进而被传导和影响的节点企业会继续影响他们的上下游产业节点,如此传导下去,如果无法控制,将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二是上下游间接关联,不存在直接的业务关系,此时当产业链上某个节点企业出现信用危机时,该产业链的采购和供应体系越单一,即节点企业越少,产业链受到的冲击越大;采购和供应体系越复杂,即节点企业越多,产业链内部存在优胜劣汰的自我优化功能,产业链受到的冲击越小。
(3)行业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行业关联是指特定行业内主体之间的关联。通常情况下,信用危机在行业内的扩散属于间接性扩散,扩散的力度要看该主体在行业内的地位。当行业内龙头企业出现信用危机时,金融机构会调整该行业的整体信用评级,强化对该行业的风险关注,控制对该行业的信用额度,此举会大幅压缩整个行业的资金量,导致行业性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如2012年我国出现的钢贸和光伏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就属于典型的信用风险行业扩散模式。
(4)区域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区域扩散是指信用风险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进行扩散的模式,由于该区域受区域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区域内大部分非业务关联的企业被人为地关联在一起,如相互担保、资金拆借、资源共享等。当信用危机爆发时,区域管理机构也会进行统一协调,遏制信用危机的扩散,但当这种扩散不可避免时,金融机构就会整体下调该区域的信用评级,该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就会受到冲击。
3.资金往来扩散路径与模式资金往来
扩散主要指生产型资金融入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无法及时向生产型资金融出主体归还资金,导致资金融出主体资金断裂,进而快速波及向原资金融出主体提供资金的主体,引起信用危机连锁反应的现象。
(1)富余资金拆借扩散路径与模式在经济上行时,信用宽松,大部分企业会出现资金富余的情况。为此,资金富余企业会将富余资金拆借给其他需要资金的企业,接受资金的企业进行投资后短期内无法回收资金。经济下行时,信用紧缩,资金出借方资金紧张却无法及时收回出借资金,被迫向其他方借入资金,由此形成了资金拆借的网络,一旦网络中的一点出现信用危机,整个网络上的节点都存在被冲击的风险,该网络越大、节点越多,信用危机造成的影响就越大。
(2)垫款扩散路径与模式垫款扩散主要指当信用危机发生时,存在业务关系的企业主体之间因销售垫款和采购垫款而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在现代发达的商业环境中,延后付款采购、预付款采购、预收款销售、延期收款销售等垫款现象普遍存在。当垫款系统中的一方出现信用风险,与其存在高比例垫款关联的众多供应和采购客户会受到冲击,受到冲击的主体会继续冲击与其存在高比例垫款关联的其他主体,如此连锁影响和冲击,最终可能会波及整个产业体系。
四、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信用危机爆发时,各种传导模式并没有沿着自己的路径单独扩散,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传导,互相影响,由点及面,形成真正的蝴蝶效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带来更加剧烈的冲击。其冲击的结果可能是整个产业、行业或经济金融体系的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优化升级,但在该过程中无论是微观企业还是宏观经济金融都必然受到冲击。
1.担保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担保扩散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面较大,但主要影响集中在中观层面。担保扩散中单向担保扩散影响力度最小,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只能影响到下一个企业,而且不可逆,这种方式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速度慢,影响面相对较窄,影响到宏观经济领域的可能性较小。联保扩散基本上是封闭区域内的企业之间或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的担保,一旦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也只能影响到封闭区域内的企业或行业,扩散范围有限。
互保扩散对经济金融的影响较大,因为互保没有特定的区域、行业或产业划分,而且影响可逆。因此,一旦互保圈足够大,互保扩散将迅速由单个企业影响到特定区域或行业和产业,最终扩散到宏观经济金融领域。
2.关联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关联扩散中控制关联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最小,只在控制与被控制企业之间扩散,一般发生在同一实际控制人名下,影响局限于微观层面。区域关联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也是局部的,因该关联的扩散只在特定的区域,如国家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特定产业园区,影响也局限于中观层面。产业关联会通过上下游产业影响到不同产业节点的企业主体,一旦该节点上的企业主体为关键主体,则会影响到该产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该产业链的断裂,影响也会波及到宏观层面。行业关联扩散属于横向扩散模式,行业内关键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会引起金融机构调低或限制对该行业的授信,如光伏行业。因此,行业关联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非常强烈。
3.资金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资金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比担保扩散和关联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要小,且资金扩散的影响面也以微观和中观层面为主,波及到宏观层面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拆借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一般局限于特定的企业和区域,因为资金拆借双方一般都比较熟悉,或者拆出方对特定区域的环境较为熟悉才会开展拆借业务。因此拆借扩散的影响力较弱,影响面也会相对较小。垫款扩散往往发生在特定产业内部,如供应商垫款、销售垫款等。因此,垫款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与关联扩散中的产业扩散大体类似,其影响面也相对较大,影响力度相对较强,控制不好可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层面。
各种扩散路径和模式从微观层面看,必然影响关联的企业,除控制关联和资金拆借扩散影响的力度要相对较小外,其他各种扩散与传导模式均会影响各自的区域、产业或行业,即会影响中观层面的经济金融运行。从扩散影响力度上讲,产业关联和行业关联扩散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或许最强,波及面也最大,资金扩散和担保扩散如果控制不当,也会对宏观层面的经济金融运行造成冲击。上述各种扩散模式并不是单独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影响,而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巨大的传导与扩散网络,共同影响着当前经济金融的运行。
五、建立危机扩散与传导防火墙的初步建议
要建立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的隔离机制,必须要对危机传导的路径、模式和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建立扩散防范机制,并形成有效的防火墙。
1.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理论隔离思路
由于新型企业信用危机以关联传导与扩散为主要特征,而每一种传导模式和传导节点都有其固定的特征。因此,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预警和隔离机制在理论上是可以建立的。
(1)担保扩散隔离机制担保扩散的隔离机制关键在于控制节点,将担保圈中几个重要的节点控制好,就可以有效地遏制扩散的速度和影响面。
其中单向担保扩散只需有效控制担保链上一个关键节点就可以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联保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在于控制联保体系与体系外的关联,防止联保体向体外扩散,联保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可通过控制主要节点的方式进行隔离;互保扩散需要控制互保链上的若干重要节点,不仅要防止节点之间的纵向传导,还要防止节点之间的横向传导。
(2)关联扩散隔离机制关联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控制关联“龙头”,将关联体或关联圈内的一个或几个处于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控制好,即可起到有效遏制风险传导作用,控制好了还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其中控制关联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有效控制主控企业的风险扩散,被控企业的影响力往往较弱;区域关联扩散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区域内几家大型风险企业,通过对大型风险企业的控制和处理,可以对区域内其他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示范效应;产业关联传导的隔离机制主要在于控制产业链中核心产业端,如汽车制造产业主要控制发动机生产商和整车生产商的信用风险扩散;行业关联传导的隔离在于有效控制行业内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隔离不仅可以挽救与其关联的小企业,还可提供风险控制的示范效应。
(3)资金扩散隔离机制资金关联往往是单向关联,信用风险在资金关联的影响下传导速度和力度相对较弱,因此资金关联传导的隔离机制在于控制资金流。在拆借扩散隔离机制中控制资金拆出方的资金流,在垫款扩散中控制主动垫款方的资金流,在理论上便可有效控制资金扩散的风险。但这种资金流的控制只是权宜之计,短期内有效,长期还需要采取其他更稳妥的隔离方式。
信用危机一般均呈现出扩散速度快、影响力度强、冲击面大的特征,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控制,控制的措施关键在于及时,且控制措施要有针对性。另外,鉴于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的特征,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是快速控制其中一个或几个节点,力争在危机爆发的原点将其控制,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一旦危机扩展开来,控制的难度将呈指数化增长。
2.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现实防控建议
当前爆发的信用危机归根到底是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共同催化形成的普遍性、区域性的信用危机。因此,要对当前的信用危机进行防控,必须从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三方寻找突破点。
(1)金融机构应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同时提高自身的担当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应做到几点:一是授信额度的波动不能以宏观经济金融的波动为主要参考依据,最好不以外部环境为参考依据。信用额度的变化应以企业主营业务运营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于非主营业务和非关联业务的授信应予以控制,不能盲目误导实体企业。二是在经济基本面下行时,不能跟风抽贷,而是应首先查看企业的经营和运营情况,对于本质优良的企业至少应保持额度不变,甚至提供更多支持,帮助风险企业渡过危机。三是特色经营,在支持企业发展时建议各类金融机构建立自己的特色,在特色领域建立专业的风险评级和防控模式,通过专业经营降低企业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2)实体企业应强化金融意识,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实体企业经营者首先应增强对金融的认识和认知,对其蕴藏的风险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资金的配给应以自身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求为参考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融资计划和投资计划。其次在经济环境和企业运营良好时,面对容易获得的资金,不盲目扩大融资,不冲动投资;在经济环境下滑和企业运营困难时,冷静处理,维护好金融关系。最后要充分利用当前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将债权融资和权益融资、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金融市场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合理搭配,避免一种融资方式被封堵后输血不足的局面出现。
(3)政府服务机构应提高服务企业的敏锐性,破除“唯政绩观”政府服务机构首先应破除“唯政绩观”的传统思维,应努力建立一种市场化的服务机制,而不是直接参与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融资过程中。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使用的信用评级和跟踪体系,对辖区内企业的信用记录和评级进行有效披露,防止个别机构和企业故意利用政府机构的弱点,扰乱经济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最后,建立风险处置基金,当地政府应根据属地经济金融发展的体量,联合专业机构,组建一定规模的风险处置基金,以便在大规模信用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资金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在挽救重点风险企业方面拥有足够的余地。
结语
总之,在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金融发展亟待改革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信用危机的集中爆发与扩散将成为常态。因为担保、关联、资金等因素,使得爆发的信用风险成点、成面扩散,对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特定行业,甚至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用危机的防控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而防控的重点在于预防而非控制。新常态下,信用危机的预防需要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增强风险意识、改善服务。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适应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企业信用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运营和发展。
上一篇: 男子租女友遭打劫,合同标的物须符合法律规定
下一篇: 挂名合伙人或挂名股东承担的法律风险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好律师
首次登录,您需要设置登录密码
请使用好律师APP扫码登录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企业信用危机爆发原因及其扩散传导的隔离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信用危机,JoePeekandEricRosengren(1995)将银行监管和信贷规模缩减联系起来[1];ErikBergl觟fandGérardRoland(1997)认为在转型经济国家预算软约束和信用危机并存[2];MartinH.Wolfson(1999)研究了金融脆弱性和信用危机之间的关系[3];SEZADanisog-LURhoades和Z.NurayGüner(2003)提出经济不确定性对于信用危机有消极影响[4].其中,StiglitzandWeiss(1981)与LaffontandTirole(1994)的研究与文章论点较为一致。StiglitzandWeiss(1981)提出企业之所以可以不偿还银行贷款,是因为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银行难以弄清企业的真实状况以及很难监督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避免信用风险应该从解决信息不对称入手[5].LaffontandTirole(1994)用委托-代理关系来解释信用危机,认为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银行对企业进行放贷或者收贷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容易导致企业出现信用危机,给社会经济造成较大损失[6].文章中的新型企业信用危机指的是由于信贷资金膨胀与收缩导致企业到期无法偿还银行借款的本息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国内对于企业信用危机的研究较为宽泛,拖欠货款的商业信用、制假贩假的产品信用、逃避银行债务的银行信用都包括在内。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与文章较为接近:许国平等(2002)认为企业的集体非理性行为导致了信用危机的爆发,结果是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多方面受损,因此解决企业危机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银行的多方合作[7].宋文昌和童士清(2009)以信贷配给的相反面---信贷拥挤为研究对象,认为短期内银行偏好收益、厌恶风险的风险收益观是造成信贷拥挤的主要原因[8].杜宽旗等(2013)以社会网络分析原理为理论基础,对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源进行探究,最后得出金融生态环境的落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商业银行制度设计缺陷是导致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当前企业信用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特征
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步入关停或破产的境地,勉强经营的企业也因受到与之存在担保、区域、产业、行业或资金关联的资金链断裂企业的影响而举步维艰,这就是当前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给企业以及经济和金融造成巨大冲击的新特征。
当前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除了经济低迷、信贷规模收缩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之外,还包括几个新的因素:
1.金融机构加剧企业融资规模的大幅波动
经济上行时,金融机构为了抢占市场,获得利润,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大对实体企业授信融资,除抵押担保融资外,大量开展担保贷款、质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融资方式,盲目扩大对企业的授信和融资。在扩大对实体企业融资过程中,各种担保方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脆弱的融资和担保关系网,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当经济下行时,即实体企业开始出现原材料上升、销售市场萎缩等现象时,资金却成了企业继续维持发展的关键要素。
然而,此时作为风险零容忍的金融机构来讲,控制风险是第一要务。因此,一刀切地大幅压缩对企业的授信,导致企业资金链直接断裂,或者因对其他单位的担保而被金融机构追讨,最终要么代偿导致资金链断裂,要么没有代偿而陷入诉讼追偿,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持续支持而陷入资金链断裂境地,最终爆发信用危机。因此,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轮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也加剧了企业信用危机的传导和影响。
2.融资企业无度的财务规划
实体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出身,没有资本运作的经验,对金融的概念和风险理解基本为零。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又根本离不开金融和资本这一关键要素。因此,技术出身的经营者在经营企业时本身就是在经营一种风险。
在经济上行时面对金融机构的大规模授信,企业主在没有做好财务与投资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融资和投资,大规模投资于固定资产、公司上下游产业、公司非关联的行业。当企业主大量投资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后,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即投资失败-继续融资-担保关联圈不断扩大-潜在风险不断扩大,这些潜在风险在经济金融上行时不会出现,或者不会被人发觉。
当经济下行时,金融机构大幅收贷的情况下,企业主要么因大量投资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而无法及时回收流动性,要么投资失败导致直接损失,无论何种原因都只会出现一种结果-无力筹措资金而被金融机构贴上违约的标签。当此类信贷违约企业越来越多,文章所描述的信用危机就会出现。
3.政府服务机构“政绩观”的助推
在我国,政府服务机构对属地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上讲,政府服务机构,如金融办、经济发展局、地方经济局等单位对企业的发展都是绝对支持的态度。在融资方面,政府服务机构经常召开各类推介会和协调会,帮助需要融资的企业融资,也帮助属地金融分支机构推动授信和贷款。属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是政府服务机构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在当地政府等服务机构“政绩观”的推动下,不断协调所服务企业通过互保等方式增加融资额度,而服务和支持的企业并不全是急需资金或效益较好的企业,在金融机构收贷时这些企业的抵抗力往往低于通过自身实力进行融资的企业,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酿成信用危机。
综上,当前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有其内在原因,典型特征是信贷资金的无度膨胀和急剧收缩,这种膨胀和萎缩因伴随着大量的互保和关联,导致企业信贷资金膨胀和萎缩形成单个企业信贷危机后,通过之前已经形成的巨大的互保网和关联网快速扩散和传导,最终形成了新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独有的特征[9].
三、信用危机扩散路径与传导模式
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持续低迷的形势下,由信贷资金膨胀与收缩引起的新型企业信用危机必然会迅速扩散和蔓延,扩散的路径主要包括担保、关联关系、资金往来等多种渠道。
1.担保扩散路径与模式
担保扩散主要指被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被担保主体的信用提供方向担保主体追偿引起的连锁反应,主要包括单向担保扩散、互保扩散和联保扩散三种路径和模式。
(1)单向担保扩散路径与模式单向担保是指担保关系中的两方一方为担保主体另一方为被担保主体,不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单向不可逆。当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时,不会影响到被担保主体,而被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时,会立刻波及担保主体的信用。单向担保扩散呈现单向扩散模式,信用风险在扩散时容易在其中一个节点被阻断或隔离,该节点距离第一个信用危机爆发点越近,所传导的路径越短,影响面越小。在现代复杂多元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单向担保的担保方大多为专业性的担保公司,生产型企业主体之间的单向担保越来越少,因此单向担保条件下的信用危机扩散模式对经济金融基本面的冲击逐渐弱化。
(2)互保扩散路径与模式互保即相互担保,是指担保关系中的两方同时为对方提供担保,双方既是担保主体也是被担保主体,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可逆。当互保其中一方出现信用危机,另一方必然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会像蛛网一样扩散,速度快、影响面大、传导节点多、难以控制。互保在经济上行时确实能为双方带来充足的资金,但在经济下行时,信用危机在该模式下的扩散影响大、控制难,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互保融资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普遍,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一大批互保企业被迫破产或关停,江苏、浙江等地众多尚可维持经营的正常企业被互保牵连,走向资金链断裂而关停或破产的境地,同时在互保关联的扩散与传导模式下,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环境会受到较大冲击。
(3)联保扩散路径与模式联保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或特定行业内几个企业相互担保融资,一个主体的融资行为被多个主体担保,同时该被担保主体也为其提供担保的多个担保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联保的各方既是担保主体也是被担保主体,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可逆。联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扩散路径多,临近第一个信用危机爆发点的传导节点多,容易扩散,但由于联保一般局限于特定区域或特定产业及行业,信用危机快速扩散后会因无扩散渠道而立即停止,因此其影响也局限于特定区域及特定产业或行业。
联保多出现在工业园区,由园区服务机构牵头,因此信用危机的扩散深度有限。华东地区众多钢贸物流城采用联保模式,或三户联保,或五户联保,一旦其中一户出现信用危机,其他联保主体便会被快速波及,但仅此而已,基本不会影响其他主体。
2.关联关系扩散路径与模式
关联关系扩散主要是指特定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与其存在关联关系的其他主体迅速受到牵连或影响,进而这种牵连继续沿着各自的关联关系网迅速扩散的现象。这种关联关系主要包括控制关联、产业关联、行业关联和区域关联。
(1)控制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控制关联是指一个主体与其他主体存在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多体现在股权控制、管理层控制等方面。在这种关联关系下,如果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和管理制度,被控制主体和控制主体任何一方出现信用危机都会被充分隔离,而不至于相互传导。但是,我国众多存在控制关联的企业会进行内部资源的调配,特别是资金的调配,这样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就会波及到其控制或被控制的企业,在经济低迷、金融萎缩的背景下,就会出现控制体系内部的“拆东墙补西墙”现象,最终导致整个控制体系的崩溃。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家族企业和非公众公司群体。
(2)产业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产业关联是指在一个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主体之间存在的关联,这种关联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上下游直接关联,如物联网产业内传感器生产商和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以及与下游物联网集成商之间的业务关联,由于存在直接关联,当产业链上某个节点出现信用危机,导致销售或采购中断,会迅速影响上下游节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进而被传导和影响的节点企业会继续影响他们的上下游产业节点,如此传导下去,如果无法控制,将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二是上下游间接关联,不存在直接的业务关系,此时当产业链上某个节点企业出现信用危机时,该产业链的采购和供应体系越单一,即节点企业越少,产业链受到的冲击越大;采购和供应体系越复杂,即节点企业越多,产业链内部存在优胜劣汰的自我优化功能,产业链受到的冲击越小。
(3)行业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行业关联是指特定行业内主体之间的关联。通常情况下,信用危机在行业内的扩散属于间接性扩散,扩散的力度要看该主体在行业内的地位。当行业内龙头企业出现信用危机时,金融机构会调整该行业的整体信用评级,强化对该行业的风险关注,控制对该行业的信用额度,此举会大幅压缩整个行业的资金量,导致行业性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如2012年我国出现的钢贸和光伏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就属于典型的信用风险行业扩散模式。
(4)区域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区域扩散是指信用风险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进行扩散的模式,由于该区域受区域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区域内大部分非业务关联的企业被人为地关联在一起,如相互担保、资金拆借、资源共享等。当信用危机爆发时,区域管理机构也会进行统一协调,遏制信用危机的扩散,但当这种扩散不可避免时,金融机构就会整体下调该区域的信用评级,该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就会受到冲击。
3.资金往来扩散路径与模式资金往来
扩散主要指生产型资金融入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无法及时向生产型资金融出主体归还资金,导致资金融出主体资金断裂,进而快速波及向原资金融出主体提供资金的主体,引起信用危机连锁反应的现象。
(1)富余资金拆借扩散路径与模式在经济上行时,信用宽松,大部分企业会出现资金富余的情况。为此,资金富余企业会将富余资金拆借给其他需要资金的企业,接受资金的企业进行投资后短期内无法回收资金。经济下行时,信用紧缩,资金出借方资金紧张却无法及时收回出借资金,被迫向其他方借入资金,由此形成了资金拆借的网络,一旦网络中的一点出现信用危机,整个网络上的节点都存在被冲击的风险,该网络越大、节点越多,信用危机造成的影响就越大。
(2)垫款扩散路径与模式垫款扩散主要指当信用危机发生时,存在业务关系的企业主体之间因销售垫款和采购垫款而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在现代发达的商业环境中,延后付款采购、预付款采购、预收款销售、延期收款销售等垫款现象普遍存在。当垫款系统中的一方出现信用风险,与其存在高比例垫款关联的众多供应和采购客户会受到冲击,受到冲击的主体会继续冲击与其存在高比例垫款关联的其他主体,如此连锁影响和冲击,最终可能会波及整个产业体系。
四、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信用危机爆发时,各种传导模式并没有沿着自己的路径单独扩散,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传导,互相影响,由点及面,形成真正的蝴蝶效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带来更加剧烈的冲击。其冲击的结果可能是整个产业、行业或经济金融体系的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优化升级,但在该过程中无论是微观企业还是宏观经济金融都必然受到冲击。
1.担保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担保扩散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面较大,但主要影响集中在中观层面。担保扩散中单向担保扩散影响力度最小,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只能影响到下一个企业,而且不可逆,这种方式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速度慢,影响面相对较窄,影响到宏观经济领域的可能性较小。联保扩散基本上是封闭区域内的企业之间或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的担保,一旦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也只能影响到封闭区域内的企业或行业,扩散范围有限。
互保扩散对经济金融的影响较大,因为互保没有特定的区域、行业或产业划分,而且影响可逆。因此,一旦互保圈足够大,互保扩散将迅速由单个企业影响到特定区域或行业和产业,最终扩散到宏观经济金融领域。
2.关联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关联扩散中控制关联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最小,只在控制与被控制企业之间扩散,一般发生在同一实际控制人名下,影响局限于微观层面。区域关联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也是局部的,因该关联的扩散只在特定的区域,如国家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特定产业园区,影响也局限于中观层面。产业关联会通过上下游产业影响到不同产业节点的企业主体,一旦该节点上的企业主体为关键主体,则会影响到该产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该产业链的断裂,影响也会波及到宏观层面。行业关联扩散属于横向扩散模式,行业内关键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会引起金融机构调低或限制对该行业的授信,如光伏行业。因此,行业关联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非常强烈。
3.资金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资金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比担保扩散和关联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要小,且资金扩散的影响面也以微观和中观层面为主,波及到宏观层面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拆借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一般局限于特定的企业和区域,因为资金拆借双方一般都比较熟悉,或者拆出方对特定区域的环境较为熟悉才会开展拆借业务。因此拆借扩散的影响力较弱,影响面也会相对较小。垫款扩散往往发生在特定产业内部,如供应商垫款、销售垫款等。因此,垫款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与关联扩散中的产业扩散大体类似,其影响面也相对较大,影响力度相对较强,控制不好可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层面。
各种扩散路径和模式从微观层面看,必然影响关联的企业,除控制关联和资金拆借扩散影响的力度要相对较小外,其他各种扩散与传导模式均会影响各自的区域、产业或行业,即会影响中观层面的经济金融运行。从扩散影响力度上讲,产业关联和行业关联扩散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或许最强,波及面也最大,资金扩散和担保扩散如果控制不当,也会对宏观层面的经济金融运行造成冲击。上述各种扩散模式并不是单独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影响,而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巨大的传导与扩散网络,共同影响着当前经济金融的运行。
五、建立危机扩散与传导防火墙的初步建议
要建立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的隔离机制,必须要对危机传导的路径、模式和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建立扩散防范机制,并形成有效的防火墙。
1.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理论隔离思路
由于新型企业信用危机以关联传导与扩散为主要特征,而每一种传导模式和传导节点都有其固定的特征。因此,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预警和隔离机制在理论上是可以建立的。
(1)担保扩散隔离机制担保扩散的隔离机制关键在于控制节点,将担保圈中几个重要的节点控制好,就可以有效地遏制扩散的速度和影响面。
其中单向担保扩散只需有效控制担保链上一个关键节点就可以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联保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在于控制联保体系与体系外的关联,防止联保体向体外扩散,联保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可通过控制主要节点的方式进行隔离;互保扩散需要控制互保链上的若干重要节点,不仅要防止节点之间的纵向传导,还要防止节点之间的横向传导。
(2)关联扩散隔离机制关联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控制关联“龙头”,将关联体或关联圈内的一个或几个处于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控制好,即可起到有效遏制风险传导作用,控制好了还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其中控制关联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有效控制主控企业的风险扩散,被控企业的影响力往往较弱;区域关联扩散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区域内几家大型风险企业,通过对大型风险企业的控制和处理,可以对区域内其他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示范效应;产业关联传导的隔离机制主要在于控制产业链中核心产业端,如汽车制造产业主要控制发动机生产商和整车生产商的信用风险扩散;行业关联传导的隔离在于有效控制行业内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隔离不仅可以挽救与其关联的小企业,还可提供风险控制的示范效应。
(3)资金扩散隔离机制资金关联往往是单向关联,信用风险在资金关联的影响下传导速度和力度相对较弱,因此资金关联传导的隔离机制在于控制资金流。在拆借扩散隔离机制中控制资金拆出方的资金流,在垫款扩散中控制主动垫款方的资金流,在理论上便可有效控制资金扩散的风险。但这种资金流的控制只是权宜之计,短期内有效,长期还需要采取其他更稳妥的隔离方式。
信用危机一般均呈现出扩散速度快、影响力度强、冲击面大的特征,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控制,控制的措施关键在于及时,且控制措施要有针对性。另外,鉴于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的特征,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是快速控制其中一个或几个节点,力争在危机爆发的原点将其控制,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一旦危机扩展开来,控制的难度将呈指数化增长。
2.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现实防控建议
当前爆发的信用危机归根到底是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共同催化形成的普遍性、区域性的信用危机。因此,要对当前的信用危机进行防控,必须从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三方寻找突破点。
(1)金融机构应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同时提高自身的担当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应做到几点:一是授信额度的波动不能以宏观经济金融的波动为主要参考依据,最好不以外部环境为参考依据。信用额度的变化应以企业主营业务运营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于非主营业务和非关联业务的授信应予以控制,不能盲目误导实体企业。二是在经济基本面下行时,不能跟风抽贷,而是应首先查看企业的经营和运营情况,对于本质优良的企业至少应保持额度不变,甚至提供更多支持,帮助风险企业渡过危机。三是特色经营,在支持企业发展时建议各类金融机构建立自己的特色,在特色领域建立专业的风险评级和防控模式,通过专业经营降低企业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2)实体企业应强化金融意识,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实体企业经营者首先应增强对金融的认识和认知,对其蕴藏的风险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资金的配给应以自身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求为参考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融资计划和投资计划。其次在经济环境和企业运营良好时,面对容易获得的资金,不盲目扩大融资,不冲动投资;在经济环境下滑和企业运营困难时,冷静处理,维护好金融关系。最后要充分利用当前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将债权融资和权益融资、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金融市场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合理搭配,避免一种融资方式被封堵后输血不足的局面出现。
(3)政府服务机构应提高服务企业的敏锐性,破除“唯政绩观”政府服务机构首先应破除“唯政绩观”的传统思维,应努力建立一种市场化的服务机制,而不是直接参与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融资过程中。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使用的信用评级和跟踪体系,对辖区内企业的信用记录和评级进行有效披露,防止个别机构和企业故意利用政府机构的弱点,扰乱经济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最后,建立风险处置基金,当地政府应根据属地经济金融发展的体量,联合专业机构,组建一定规模的风险处置基金,以便在大规模信用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资金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在挽救重点风险企业方面拥有足够的余地。
结语
总之,在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金融发展亟待改革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信用危机的集中爆发与扩散将成为常态。因为担保、关联、资金等因素,使得爆发的信用风险成点、成面扩散,对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特定行业,甚至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用危机的防控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而防控的重点在于预防而非控制。新常态下,信用危机的预防需要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增强风险意识、改善服务。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适应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企业信用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运营和发展。
上一篇: 男子租女友遭打劫,合同标的物须符合法律规定
下一篇: 挂名合伙人或挂名股东承担的法律风险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平台大事
诚信守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活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1、积极回复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