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收益分配制度的顺序及风险控制解析

翟伟 2016-12-17 09:05:00
公司收益分配制度的顺序及风险控制解析

公司的收益分配问题,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命题,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经济课题。公司的收益分配是指由公司的管理层,依据公司法有关公司利润分配的规定。公司收益分配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可以根据收益分配风险的一些客观规律,对其实施有效控制。

 

公司收益分配制度的顺序

 

依照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当年税后利润分配规定的法定顺序是:1、弥补亏损,即在公司已有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上一年度公司亏损时,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2、提取法定公积金,即应当提取税后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3、提取任意公积金,即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任意公积金,任意公积金的提取比例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定。任意公积金不是法定必须提取的,是否提取以及提取比例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4、支付股利,即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利润应分配给股东,即向股东支付股息。

 

公司只能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后,才能将所余利润分配于股东。这表明,公司向股东分配股利,必须以有这种盈余为条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分配红利的原则是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但如果全体股东通过出资协议、公司章程或者其他方式约定不按出资比例分配红利的,该约定具有法律效力,依照该约定分配红利,而不依各股东的出资比例。公司法第35条: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企业收益分配的风险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的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收益分配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筹资风险,具有与筹资风险一些类似的特点,前者主要是讲企业内部筹资的风险,后者主要是讲企业外部筹资风险,一定意义上特指债务筹资风险。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无法及时筹集投资所需资金的风险。当企业未能预计投资的时间、所需资金时,可能出现企业过度发放股利,造成企业投资的内部资金不足。使得企业需要放弃投资机会或加大外部筹资额度。一般说来,外部筹资的风险高于内部筹资风险,企业内部收益的风险会传递和加大外部筹资风险,并进一步影响整个企业筹资风险。

 

2、虚盈实亏,过度分配的风险。企业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当或处于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虽然账面盈利,但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当或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实际上是不能够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企业的现金流被永久地侵蚀掉了。此时以账面利润对企业进行分配甚至不能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

 

3、降低企业偿债能力的风险。企业过度发放盈余或选择以现金形式发放盈余,会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大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

 

4、股价下跌影响企业再筹资的风险。企业收益的过度留存,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引起股价的下跌,影响企业的未来外部筹资,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再者由于企业收益分配政策选择不当,也会影响企业的股价波动,影响企业的未来筹资。

 

5、股东员工积极性降低的风险。过度保留留存收益,会引起股东及员工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当企业保留盈余时,其假设前提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未来收益,但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激烈,投资报酬率长期是逐渐下降的趋势。当企业的投资报酬率无法满足股东和员工的最低要求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股东和员工一定程度上更重视短期利益,不分配或少分配更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影响企业未来发展。

 

公司收益分配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对收益总额进行的分割,由于人们法律认识的局限性,且公司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公司的收益分配具有难以避免的风险。公司在根据法律完成收益分配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降低收益分配的风险。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

发表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close

好律师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