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国家法律法规> 轻工业“十五”规划
  •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 【发布文号】--
  • 【发布日期】2001-01-01
  • 【生效日期】2001-01-01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轻工业“十五”规划

轻工业“十五”规划



轻工业是我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制定轻工业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规划(2001年至2005年),对于21世纪我国轻工业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开好头、起好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现状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已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大国。

经济快速增长,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1999年,轻工业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53186个,工业总产值为16448亿元,工业增加值5289亿元,利税总额1958亿元,职工1297万人。“九五”前四年轻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1%和7.9%。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如自行车、时钟、日用陶瓷、皮鞋、电风扇、电饭锅、电冰箱、洗衣机、塑料农地膜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盐、合成洗涤剂、啤酒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手表、机制纸及纸板、糖、房间空调器的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产品品种增加,质量逐步提高。轻工产品从过去的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30多万种,产品转向多样化和系列化,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创出了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一大批企业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不少轻工企业已跻身于世界级合格供应商行列。

传统行业不断提升,新兴行业发展迅速。轻工传统行业通过更新改造,一些企业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90年代水平。新兴行业产值的比重增加,如家用电器、塑料制品、饮料、化妆品和包装装潢等五个行业的工业产值已占到轻工行业总产值的29.3%。

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目前,轻工上市公司达100多家。企业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调整。目前,在轻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它经济比重分别是28.7%、21.9%、49.4%。近年来,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特别是轻工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较快,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改善。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轻工企业占11.7%。轻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电冰箱行业前6家企业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5%,洗衣机和空调器前6家企业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4.6%和68.5%,啤酒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0%。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2000年轻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925.2亿美元,其中进口221.9亿美元,出口703.3亿美元。出口创汇额比1978年增长33倍。“九五”轻工产品创汇额年均增长12.1%。出口产品中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提高较快,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渠道、多种形式转变。利用外资取得较大进展,全国轻工业已利用外资约40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约350亿美元。

科技进步取得重大成果。“九五”时期,轻工业技术进步水平明显提高,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在技术改造和生产中得到应用。科技队伍逐步壮大,企业中科技人员比重达到5%左右,一些重点企业已达到10%~20%。目前已有34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一些轻工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二)问题

“九五”以来,轻工业面对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其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

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重复建设仍较严重。传统行业改造乏力,有的甚至出现萎缩。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全能型企业大量存在,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不少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生产集中度不高。

区域结构及资源配置不合理。东中西经济梯度明显。在轻工业产值中,东部占74.4%,西部占9.4%;人均劳动生产率东部比西部高110%。区域经济比较优势未能很好发挥,东西部轻工业发展的差距仍在拉大。

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弱。从总体上看,大部分轻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仍停留在80年代以前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轻工科研机构与企业和市场的结合不够紧密,很多中小企业基本没有技术开发能力,技术人员匮乏,缺少科研设备和资金,大企业科研开发也普遍投入不足。

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轻工行业利润的增长低于产值增长,销售利润率低于全国工业销售利润率1.4个百分点,亏损面为28%。自行车、钟表、制盐、搪瓷等一些行业全行业亏损。

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差。我国轻工业在世界轻工类产品的贸易额中,仅占5%,且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产品档次不高,换汇率低,如每双皮鞋平均仅5.5美元,陶瓷单件换汇0.3美元。跨国经营水平较低,一些企业虽已走出国门,到境外办厂,但承受国际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资源和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目前轻工系统万元产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都大大高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资源将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轻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仍较严重,主要集中在造纸、食品发酵、制革等行业。轻工业排放的废水50.6亿吨/年,占全国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的25%,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二、“十五”面临的形势和市场环境

(一)面临的新形势

1.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相应的结构调整成为三大基本趋势,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经济全球化拓展了世界市场的容量,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动空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提出新的挑战,使世界市场风险加大。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将推动世界产业结构深刻调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正在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产要素以市场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配置,世界产业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这一切将为我国经济加速调整和发展提供历史机遇,也将推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轻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随着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将进一步促进各国和地区经济更大程度的开放。削弱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壁垒,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国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世界市场的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在垂直分工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得到发展。

世界经济中不稳定因素增加。国际性生产过剩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转机,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八五”、“九五”时期相比明显降低,轻工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

2.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明显。

“九五”以来,轻工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生产处于低水平“相对过剩”状态,市场约束将是轻工业“十五”结构调整和发展必须重点考虑的关键因素。

21世纪初,投融资、外贸、国企改革及社会保障等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将逐步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并不断完善。这种经济环境对竞争属性强的轻工业来说,有利于结构优化与升级。

西部轻工业将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国家加大西部的开发力度,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将有所改善,有利于西部地区吸收境外资金和东部资金,加快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轻工产业。

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轻工多数行业的外商(包括港澳台)投资稳步增加。

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是“十五”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村市场的开拓,为轻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机遇。但农村市场的开拓仍受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环境较差、营销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有八亿农民的农村市场的开拓,是“十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1.国内消费结构变化总趋势。

从消费趋势看,将是持续的消费升级。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将普遍实现小康,更多的居民群体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过渡。居民消费总体上将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生活质量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将发生较大变化,对名牌消费将更加注重,对环保、节能、精神文化等产品的普遍追求将成为未来消费的时尚。

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的变化存在阶段性差异。1999年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为5845元,而农村居民仅为2210元,预计2005年分别达到7600元和2900元。1999年年底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电冰箱、彩电、洗衣机拥有量为76.1台、105.4台和90.6台,而农村居民仅为9.3台、32.6台和22.8台,差距很大。80年代在城市以家电产品普及为特征的消费热点,目前正在农村形成。因此,把握农村消费滞后于城市的特点,为轻工业充分利用生产潜力,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农村市场提供了机遇。

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加快,消费多样化和消费分流进一步加强,居民的消费需求从排浪式向多层次转变。随着消费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转化,一般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耐用消费品比重大幅度上升,吃的比重下降,住和行的消费将明显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不断扩大和各国文化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也开始显现。总体上看,对消费品的需求趋势向追求产品的智能化、方便化、个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新世纪初我国居民的衣、食、用、住、行方面的消费构成将发生很大变化。

食品消费。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据预测,到2005年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将由目前的46.4%下降到35.9%,农村居民将由目前的55.1%下降到45.8%。到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占全国居民消费的42%,仍为居民消费比重之首。人们的食物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自给型食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一些营养、方便、休闲、绿色等新型工业化食品将有较大需求增长潜力。传统食品消费更加趋向卫生、营养和保健。

衣着消费。我国居民衣着消费总体上先升后降,但农村居民基本保持稳定。当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衣着比重会继续下降。全国居民衣着消费比重预计保持在7%8%之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比重将由2000年的11.7%下降到2005年10.4%,农村居民衣着比重稳定在6.0%左右。在城市消费中服装的个性化、中高档化倾向日益明显。品牌消费逐渐成为潮流,但农村仍以经济实用和物美价廉的一般服装消费为主。

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十五”期间城乡家庭设备用品消费走势不同。从消费趋势看,预计2005年城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将由2000年的7.0%左右下降到5.9%,农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仍将稳定在5.5%左右。从消费结构看,城镇家庭80年代购置的家用电器进入更新换代期,其耐用消费品进入持续的升级换代阶段,新型家用电器、家用通讯设备与家用计算机的消费量将迅速增长。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空调器、各类新型家用厨具、卫生洁具、健身器具等产品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增长。一般家电产品在农村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在生活消费结构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或在向富裕型过渡的进程中,人们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精神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日趋增长,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新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就业竞争加剧,加之“假日经济”的出现,使城乡娱乐文化教育服务及旅游消费比重持续上升。据预测2005年城乡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4.2%,在各类消费比重中上升到第二位。农村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3.9%。

居住消费。“九五”时期我国城镇已基本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和住房消费商品化的改革,“十五”时期城镇居住消费比重将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用于居住的消费比重在“十五”时期大体稳定。随着住宅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产品和室内装饰用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

2.主要轻工产品的国内市场预测。

2005年国内主要轻工产品市场预测:

纸及纸板:根据新闻、出版、印刷、包装等相关部门对纸及纸板的需求分析,到2005年纸及纸板消费总量为5000万吨,比2000年预计3600万吨年均增长6.8%,人均消费达38千克,其中新闻纸220万吨,印刷书写纸1140万吨,生活用纸320万吨,包装用纸530万吨,白纸板530万吨,箱纸板780万吨,瓦楞原纸930万吨。

家用电器:家电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正向高效、节能、环保、静音、高品质、多功能、网络化方向发展。到2005年,主要家电产品的需求为:电冰箱1300万台,洗衣机1800万台,空调器2000万台,微波炉900万台,洗碗机400万台,电热水器1000万台。

塑料制品:到2005年塑料制品需求量为2500万吨,其中农用塑料制品47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9.0%;包装塑料制品55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22.0%;建筑用塑料制品40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6.0%;工业配套用塑料制品45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8.0%;日用塑料与医用塑料制品472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8.7%;人造革、合成革产品78万吨,占总需求量的3.1%;其他塑料制品约8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3.2%。

盐:到2005年,盐的总需求量为3200万吨,其中食用盐750万吨,工业盐2330万吨,农牧盐20万吨,出口盐100万吨。

食糖:目前我国的食糖消费量为800万吨左右,人均消费6.2千克,而世界年人均消费食糖20千克,发达国家达到人均消费35_45千克,目前我国仍是食糖人均消费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从地区看,食糖消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及广大的农村食糖消费水平还很低。从长远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食糖消费将有较大的增长。从食糖消费近期增长趋势分析,并考虑到压缩糖精等化学合成甜味剂的生产和消费的因素,预测到2005年,食糖消费量将为1000万吨左右。

洗涤用品:目前我国洗涤用品的年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仅3千克,欧洲达12千克,美国约15千克。我国洗涤用品品种以合成洗涤剂为主,占洗涤用品总产量的85.7%,液体洗涤剂占合成洗涤剂总量的26%,香皂占肥(香)皂总产量的30%。据预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洗涤用品的消费中,合成洗涤剂和液体洗涤剂的消费比重在不断增加。到2005年,洗涤用品消费量为460万吨左右,合成洗涤剂消费占洗涤用品总量的比例将达到90%,消费量为414万吨左右。

自行车:自行车的品种、功能和质量将不断有新的发展,由短途代步交通工具,逐步扩大到具有休闲、娱乐、健身等各种功能。到2005年国内对自行车消费需求稳定在1900万辆左右。

缝纫机:轻巧、灵便、具有多种功能、且与家具协调的新型家用多功能缝纫机在国内处于消费导向和成长阶段,其国际市场潜力巨大,普通家用缝纫机将逐步被多功能缝纫机所替代。随着相关工业的发展,工业缝纫机的市场需求量继续增长,预计到2005年,国产工业缝纫机需求将达到310万台套。特别是机电一体化的工业缝纫机社会需求增长更快。

钟表:对薄型手表、时装表、运动表、礼品表的需求将呈增长趋势。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将进一步增强,国产名牌钟表的市场份额将显著增长。到2005年国内手表需求量为7000万只左右,时钟为3000万只左右。

啤酒:我国啤酒年人均消费量16升,世界平均消费量为23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啤酒消费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人们将更青睐于高档啤酒、淡啤酒、纯生啤酒和知名品牌以及符合消费时尚的新颖包装啤酒,到2005年啤酒消费量为2500万吨左右。

3.国外市场发展总趋势。

世界经济和贸易继续发展,但增长幅度将有所下降。据世界银行测算,世界贸易的增长率仍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率。预计2005年,世界轻工业品的国际贸易额可达1.5万亿美元,这为我国进一步扩大轻工产品出口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十五”期间,轻工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与“九五”相比将有所降低。

从国际轻工的商品结构走向看,仍然进一步向高档化、方便化、实用化、天然化、艺术化等方向发展。智能化及高科技含量的轻工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保健、方便、休闲类轻工产品市场比重不断加大。旅游产品和礼品畅销。环保型绿色产品受到重视。体现个性化产品日趋流行。

4.国外主要轻工产品市场预测。

目前世界消费品市场的生产虽然保持不断增长,贸易不断扩大,但轻工产品总体呈现供过于求和消费增长比较缓慢的趋势。

纸及纸板:世界纸浆、纸及纸板的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量,生产发展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世界纸及纸板的年需求量为3.1亿吨,预计2005年可达3.5亿吨,市场需求的主要品种有新闻纸、印刷书写纸和工业用纸(包括包装纸及纸板)。

自行车:目前世界上约有65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自行车,生产能力为1.2亿辆,实际产量1亿辆左右。主要生产地区是亚洲、欧洲和美洲,其中亚洲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自行车的市场需求已趋于稳定,增长较慢,到2005年,全世界自行车的需求量约为1.2亿辆。

缝纫机:世界缝纫机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目前,日本、德国在工业缝纫机的生产技术和档次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含台湾省)将成为普通家用缝纫机、多功能缝纫机和普通工业缝纫机的主要生产基地。到2005年,世界缝纫机的需求量约在1800万台,中国(含台湾省)将占6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中普通家用缝纫机的产量将继续下降,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增长较快,工业缝纫机将向高档次、多品种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

钟表:当前世界钟表产量手表已达12.8亿只、时钟4.4亿只,主要集中在日本、瑞士、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瑞士以高档表为主,日本以中档石英表为主,中国内地和香港以组装表为主。手表机芯的优势主要在日本,产量世界第一。从需求来看,主要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需求量最大的是美国、中国、日本以及西欧各国,这些国家的需求量占世界总需求的60%以上。到2005年,世界手表产量可达16.2亿只,时钟产量达6.5亿只。

日用陶瓷制品:目前世界日用陶瓷生产总产量约为186亿件,贸易额约为120亿美元。在未来的十年中,欧洲几个主要生产国家的产量将基本保持目前水平,但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日用陶瓷产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亚洲的产量增速将减缓,但产品质量将逐步提高。到2005年,预计全世界日用陶瓷总产量将达到240~250亿件,其中亚洲约为180~190亿件。

软饮料:目前世界软饮料销售额已超过1920亿美元,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软饮料市场以北美和西欧最大,分别占到世界销售总额的38%和24%。从软饮料的品种来看,碳酸饮料仍占主导地位,占世界总销售额的54%;其次是果汁饮料和矿泉水,分别占18.5%和13.6%。从发展趋势来看,碳酸饮料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了挑战,瓶装饮用水、果汁和茶饮料所占比重将越来越高。

食糖:“九五”期间,世界年产糖量与消费量基本维持在1.1_1.2亿吨左右,国际市场一般贸易量约为3000_3700万吨,多数年份为供过于求。未来十年世界食糖的生产和消费总趋势将缓慢增加,其中发展中国家食糖消费将出现明显增长趋势,我国是世界食糖最大的潜在市场。

啤酒:尽管发展中国家啤酒的生产和消费仍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发达国家市场已基本饱和,甚至稳中有降,因此世界啤酒市场处于低速增长期。目前世界啤酒总产量(总消费量)接近1.3亿吨,预测到2005年将达1.6亿吨。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啤酒的最大市场。

葡萄酒:近年来国际市场产销不稳定,全世界年产量约2300万吨,世界贸易量约1000万吨。未来五年,世界葡萄酒市场将是一个低速增长的时期,葡萄酒主要生产国的产量和消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品种结构将会持续调整,质量和档次将有所提高,世界葡萄酒的年增长将不会超过3%,而我国将有可能达到10%。

家用电器:世界家用电器工业主要集中在北美、亚洲和欧洲,占世界产品总产量的80%以上。市场销售区域主要在北美、西欧和东亚地区。目前世界家用电器主要产品需求量每年将以6.6%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世界白色家电销售额可达1800亿美元,家用电器年产量在3.5亿台件左右。

皮革制品:世界皮革市场需求变化较大,皮革及制品工业的重心正从欧美移向亚洲。预计到2005年皮革及制品消费量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将快于发达国家,其中皮革的消耗量将达到17亿平方米;皮鞋消费量将达到120亿双。

塑料制品:近十年来,世界塑料制品的生产呈稳定增长之势,塑料制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塑料制品贸易量约为1500_2000万吨。未来五年世界塑料制品将以3%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世界塑料制品总产量将达到1.6亿吨。

洗涤用品:目前世界洗涤用品年产量4300万吨,其中合成洗涤剂约3400万吨。发达国家消费量较大,但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到2005年,预计世界洗涤用品产量可达4500万吨,年均增长不到1%。洗涤用品总的发展趋势是,传统产品向对人体安全性和对环境相容性更高的产品转变,节能、节水、安全、环保型产品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家具:目前每年世界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家具总需求已达2000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全球家具销售额可达到2500亿美元以上。全球家具基本走势:一是趋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二是天然木材仍是家具的第一材料,其次是金属、塑料家具等;三是家具零部件更为标准化。

电池:从消费趋势看,普通干电池的消费量大,但销售额所占份额小。碱性锌锰电池发展迅速,在各国市场的所占份额不断增加,特别是发达国家已达很高程度:如美国已占85%、日本为56%。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手提电脑的进一步普及,对高能量可充电电池,特别是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预计未来五年全球一次电池将以3%的速度增长,可充电电池将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氢镍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将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新一代铅酸蓄电池已开发成功,不久将投放市场,并将以10%的速度增长。

玩具:1998年全球玩具行业的销售额(传统玩具和游戏产品)总计达到678亿美元。随着玩具产品结构调整的加快,智能性玩具所占比重正不断增加,同时,玩具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成人玩具正在增多。到2005年世界玩具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约6%。

(三)加入WTO对轻工业的影响

由于轻工行业众多,不同行业及同一行业的不同产品在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情况和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一是对开放度较高、利用外资较多的家电、日用化工、啤酒、饮料等行业比较有利。二是对自行车、缝纫机、玩具、钟表、家具、五金制品、陶瓷、罐头、皮革、箱包件、抽纱制品等轻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三是对国内市场进口依存度不大或国外产品有一定的国内市场份额的照明电器、日用玻璃、制盐、文体用品、制笔等行业冲击不大,但可能给产品和技术升级形成一定的壁垒,总体影响利大于弊。四是对以农产品为原料并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乳制品、葡萄酒、味精等产品冲击较大。五是对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经济规模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乏力的造纸及造纸机械、制糖等行业冲击较大。

(四)相关因素对轻工业发展的影响

轻工业的发展与林业、农业、石化、冶金等上游产业以及机械、汽车、纺织、烟草、医疗卫生等相关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关联度较大。确定本世纪初轻工业的发展规划,必须分析和研究相关产业的变化对轻工业发展的影响。目前国家实施禁伐、限伐森林资源的政策对部分以木材为原料的造纸、家具等行业将带来很大的冲击,迫使其调整原料结构,寻求新的原料来源。同时随着我国印刷业技术进步的加快,对纸张的质量和档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促进造纸工业技术和产业升级。随着石化工业的发展,树脂无论在总量还是在品种上都将有较大的增加,有利于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将有力促进食品工业的升级。随着住宅产业的加快发展,为家电、塑料、陶瓷、五金、家具、照明电器、工艺美术和室内装饰等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国际化和市场化战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为契机,突出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轻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结构调整目标

1.总体目标。“十五”期间,轻工业要通过两个创新,实现三个突破,推动一个转变。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改革上要有突破,调整上要有突破,效益上要有突破,推动轻工业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

“十五”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7%,结合轻工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十五”期间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预计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5%左右。

2.优化产品结构。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中高档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知识型产品比重,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其重点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且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落后产品。

3.提高技术水平。轻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0%左右,重点行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一些关键领域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造纸、塑料、食品机械要在引进和开发的基础上,使其自动化和智能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轻工行业的应用水平显著提高。轻工重点行业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加强,具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建立5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4.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家电、造纸等行业,提高生产集中度,形成一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力争创20个国际知名品牌,形成100家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宜于分散化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要放开搞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

5.合理区域布局。东中西部地区要形成区域优势互补,遏制东西部地区轻工业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逐步形成符合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协作的区域结构。在立足和发挥动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东部地区轻工业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西部地区轻工业要加大开放和开发力度,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和企业。

6.扩大出口创汇。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努力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提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和出口换汇额。轻工行业出口创汇力争由2000年的700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000亿美元左右。

7.治理污染,节能降耗。治理污染和节能降耗要见成效。“十五”期间,轻工企业的污染严重局面必须得到基本控制,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在2000年基础上降低15%,2005年完成臭氧层耗损物(ODS)的淘汰和氟氯烃类(CFCS)替代。重点污染行业及企业要达标排放,增产不增污,实现清洁生产。重点耗能产品单耗降低5%10%,节能率达到5%。

四、“十五”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点

(一)加快造纸、食品、轻工装备等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市场空间较大的轻工行业的发展

1.制浆造纸。

2005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3800~4000万吨,比2000年的3000万吨增长27%~33%,年平均增速4.8%~5.9%,人均消费水平34~38千克。其中新闻纸200万吨,印刷书写纸1000万吨,生活用纸320万吨,白纸板400万吨,箱纸板640万吨。木浆比重(含进口木浆)由2000年的16%提高到20%。中高档纸品由2000年的45%提高到60%。平均吨浆纸综合水耗由300立方米下降至150立方米,其中吨纸水耗由100立方米下降至50立方米。重点企业改造后,吨浆纸综合水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立方米以下,其中吨纸水耗20立方米以下)。

造纸工业调整与发展的重点是:立足改革,突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地区,抓好原料、产品、企业、技术、区域、投资结构的调整,强化环境治理。

(1)调整原料结构,逐步实现以木材纤维为主,扩大废纸回收利用和合理配用非木材纤维,逐步降低非木浆比重。

木材纤维:造纸工业发展所需木材原料要依靠国内、国外两个资源解决。一是积极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木浆造纸规划,大力发展国内人工速生造纸工业林基地(南方松、桉树、杨树等树种),逐步实现大型制浆造纸企业60%用材供应基地化;二是调整现有木材资源的消费结构。

废纸:扩大利用进口废纸,加强国内废纸的回收和利用,尽快建立国内废纸回收和供应的市场体系。规划建设废纸分选基地和大型废纸浆厂。

非木纤维:非木纤维原料主要包括芦苇、甘蔗渣、竹、麦秸、麻等。要加大芦苇基地建设,加快调整草浆结构和治理污染。

原料结构调整目标为:

2000年 2005年

木浆比重(含进口木浆) 16% 20%

废纸浆比重 41% 45%

非木浆比重 43% 35%

(2)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多样化,增加市场有效供给,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结构。

重点发展和提升高档新闻纸、书刊印刷纸、信息用纸、办公用纸、商品包装装潢用纸和纸板、涂布纸和纸板、食品医疗用纸、特种工业加工纸及中高档生活用纸等。纸及纸板产品应向薄型化、上质量、上档次、多品种方向发展;大宗产品要突出提高质量、档次和产品升级换代,如印刷书写纸、包装纸板、生活用纸等几大类产品;特色产品要注重增加新产品和新品种。同时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减少低档次产品生产能力。搞好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

(3)调整企业结构,实现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小企业特色化,企业经济类型多元化。着力培育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林纸结合的大型造纸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造纸工业的生产集中度,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实施纸业规模经济政策。企业规模最低限值:木浆纸厂年产10万吨;草浆纸厂年产3.4万吨;特种纸及纸板厂年产0.5万吨。化学木浆:新建、扩建规模年产30万吨以上;化机木浆年产10万吨以上。非木浆主要指芦苇、蔗渣、竹等原料化学浆:新建、扩建制浆生产线规模年产5万吨以上;麦草化学浆:改、扩建制浆生产线规模年产3.4万吨以上。

(4)调整技术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逐步推进技术与装备现代化。

重点开发高强度、高得率、低污染以至无污染的制浆生产技术;造纸方面要重点发展低定量、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生产技术;纸机向宽幅、高速、高效、低能耗、单台机能力大的方向发展,同时开发表面处理技术。要研究开发新原料、新浆种、各种化学助剂、胶料、填料、涂料的应用,废纸处理、纤维回收和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适用技术,以及提高速生林和芦苇质量与产量的无性繁殖,遗传工程技术等。

(5)根据资源和市场状况,调整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东北地区造纸工业基础较好,要以技改和扩建为主,继续发挥其造纸工业老生产基地的作用;南方集体林区包括海南、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区及云南思茅林区具有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的优势,应将原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木浆造纸重要生产基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既有丰富的非木材纤维原料,也有发展杨木制浆造纸的潜力,应支持重点厂的技术改造,调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今后应扩大杨木、废纸、商品木浆等资源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在扩大利用商品纸浆和国内外废纸资源、发展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占有区位优势,适宜发展大型造纸企业,形成纸产品加工出口重要基地;在西北地区,今后随着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地适当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造纸工业。

(6)加大治污力度,加强环境保护,节约水资源,促进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

造纸工业要坚持“综合防治,厂内为主”的方针。污染防治总的原则应从预防、管理和治理三个方面加以控制。突出抓好重点污染源造纸企业的环境防治规划落实。一是做好“三河、三湖”和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造纸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二是认真实施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政策,对现有企业“关小治大”,减少分散的污染源点,对新、改、扩建工程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行“三同时”建设。三是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特别是对麦草制浆及污染治理经验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以推动行业的环保工作。

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参照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现有制浆造纸生产的规模化改造,实现吨浆纸综合水耗的大幅度降低。其中重点制浆造纸企业改造后,吨浆纸水耗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政策措施: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林纸一体化发展,促进建立优质的造纸速生林基地。在提高废纸利用率的基础上,探索在国外建立大型木浆企业的路子。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发展开放型、国际化纸业,加快与国际纸业接轨的进程。

2.食品。

(1)主要目标。

在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下,“十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率为10%11%;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0.3~0.4∶1提高到0.5∶1;重点培育和发展若干个国际知名品牌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跨部门、跨所有制、跨国经营且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食品工业大集团、大公司。初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加工、农产品生产与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的现代食品工业产业链。到2005年,肉类加工比重由目前的4%左右提高到10%,肉类加工量达到640万吨;粮食加工比重由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15%,粮食加工量达到8250万吨;食糖产量达到1000万吨;乳制品产量达到80万吨,液体奶产量达到200万吨;各种饮料产量2700万吨;食用植物油3000万吨;各种罐头380万吨;啤酒2500万吨;盐3200万吨。

(2)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及主要方向。

①粮食食品。

大豆食品:“十五”期间,大豆食品工业将着重发展销路广、市场潜力大的豆奶、豆奶粉、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组织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加快传统大豆食品工业化生产进程;在大豆资源的综合利用上,要以开发大豆磷脂、寡糖、食用纤维等功能性食品为方向,加快研制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新产品。在巩固提高东北、黄淮海生产区的同时,积极开发西部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大豆生产与深加工。“十五”末,初步形成现代大豆食品工业的构架,实现工业化大豆食品占大豆食品总消费量的30%,全国人均每日消费大豆食品20克。

玉米食品:利用玉米开发谷物早餐,即食粥及其他膨化食品等玉米主食品,实行主食粗细搭配。发展变性淀粉,用于方便面、香肠、冰淇淋等食品,改善它们的稳定性和口感,延长货架期。开发含油率高的玉米油新品种。

面粉食品:发展食品专用粉,开发强力粉、中力粉、薄力粉以及面筋相同而等级不同的多品种面粉和传统食品专用粉;强化小麦综合利用,积极开发谷朊粉、小麦胚芽制品,小麦麸皮制品等。

大米食品:发展米糠油和米糠综合利用新技术,集中开发米糠系列产品,扩大出口;开发精米加工新产品,发展免淘米、强化米、香米及各种配制米的生产和出口;提高传统米制品质量,开发新品种,利用新技术开发米粉、米面包、米片、米糊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包装,延长米制品货架期。马铃薯食品:开发马铃薯淀粉、预糊化淀粉生产工艺技术,发展全粉、精粉和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变性淀粉及衍生物产品。

②制糖。

“十五”期间重点是调整结构,控制总量,提高原料单产和含糖率,增加综合利用效益,加强污染治理。在区域结构上,不宜发展糖料生产的地区退出制糖行业;对一些老产区的部分负债率高、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坚决关闭;将广西、云南、广东湛江和新疆等省区作为重点产糖区,要解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依法关闭或破产那些规模小、污染严重的糖厂。在产品结构上,要努力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发展精炼糖,改进和推广小包装。力争在5-10年内供居民直接食用的食糖做到精制和一次性小包装出厂。在企业组织结构上,鼓励通过资产重组建立科农工贸一体化的企业,实现糖业的规模化经营。继续加强糖料基地建设,推进行业技术改造,促进糖厂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

③乳品。

总体上降低奶粉生产比例,增加液体奶产量。城市型乳品企业积极发展大众消费的巴氏杀菌奶、酸奶、配方奶,适当发展保鲜奶、奶油和干酪。基地型乳品企业仍以奶粉生产为主,并适当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以及作为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根据市场情况发展货架期长的灭菌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干酪、奶油等。重点抓好东北、华北、西北乳品加工业的发展。要搞好奶源基地建设,扩大饲养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原料奶质量。要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的“奶牛合作社”等模式。“十五”末机械挤奶率达到50%,全面提高原料奶质量。

④肉类食品。

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品种发展,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大包装或无包装向小包装发展。积极发展分割肉、冷却肉、包装肉。努力开发方便、安全的肉类食品。“十五”末熟肉制品达400万吨。努力开展禽畜内脏、肥膘、皮、毛、骨、血等的综合利用,发展生物制品。对具有方便、风味、营养特色的地方肉制食品,要改进包装,扩大出口。

(3)其他食品工业调整的主要方向。

油脂行业:发展专用油生产,根据油脂的用途,逐渐推广烹调油、煎炸油、人造奶油、起酥油、沙拉油、营养调和油和风味油等产品。加强综合利用,利用油脂精炼副产物生产卵磷脂、甘油、脂肪酸及类脂化合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各种油料蛋白产品,扩大油料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制盐行业:重在调整结构,控制总量,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工业盐要鼓励发展液体盐,扩大卤水直接制碱;食盐要发展多品种,改进包装,除高碘地区外,做好食盐加碘工作;同时大力开发适合各种用途的加工用盐和盐化工产品,积极扩大盐产品的出口。

饮料行业:重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稳定发展茶饮料,开发天然、营养、有益健康的饮料新品种。支持知名品牌的发展,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碳酸饮料进一步推广“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的生产模式。

罐头食品行业:重点调整产品结构,使罐头成为方便、风味、营养保健的食品。继续发展传统的果蔬罐头、肉类罐头,努力开发国内外市场畅销的罐头食品,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传统风味罐头,努力增加品种,改善包装,提高质量,培育品牌。

酿酒行业:要继续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的方针,积极实施“四个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

发酵制品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强综合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原料路线,提倡采用非粮食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工艺,不断开发发酵新产品,提高总收得率。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于发酵产品生产,促进生产水平上新台阶。废水治理全行业达标排放。

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重点发展方便主食品、功能性食品,如速冻、微波、休闲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提高人们一日三餐工业化食品比重。积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开发糕点、饼干、糖果、冷冻饮品、果脯蜜饯及休闲食品新品种,促进传统食品现代化。

(4)主要政策措施。

加强食品工业科学研究,促进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进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农产品结构调整,搞好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可食用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完善有效的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依法实施食品产品质量标准的监管;加大食品安全的监控力度,重视发展有机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根据国际标准制定新的安全标准,加强有关技术设施建设,保证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有效监控。针对天然、卫生、健康食品的发展状况和国外设置“绿色”壁垒,发展我国的有机食品。

3.轻工装备。

轻工机械:重点采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计算机控制技术,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为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提高轻工机械技术含量,满足国内主要轻工行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造纸机械、塑料机械、陶瓷机械、玻璃机械、酿酒饮料机械、乳品机械、制糖机械和农产品深加工相关设备等。到2005年,为主要轻工行业提供国际90年代先进成套加工设备,在一批零部件和控制装置上有所突破,使一些行业和领域的主要技术装备基本立足国内。产品向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及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使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整机寿命进一步提高。

模具:采用先进技术,加大专业模具厂的改造,提高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产品向高精度、高质量、高档次方向发展。加强科学管理,推进轻工模具生产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方向发展。到2005年,高档塑料模具、玻璃模具基本实现国产化。

衡器:以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突出技术创新,提高电子衡器和自动衡器产品比重。积极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衡器产品,应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及相关制造技术,提高衡器的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到2005年,衡器产量达700万台左右,其中电子衡器100万台。

(二)着力培育和发展家电、塑料、日化、室内装饰、包装装潢印刷、文体用品等市场潜力较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新兴行业,开发新品种,拓展新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家用电器。

到2005年,我国家电工业总产值将达1800亿元。家电重点骨干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在境外生产规模达5亿美元以上。主要家电产品产量为:家用冷藏冷冻箱1800万台、洗衣机2000万台、空调器2600万台、微波炉2000万台、冰箱压缩机1800万台、空调压缩机2600万台。电冰箱、冷柜CFCs替代全部完成。

“十五”家电工业调整与发展的重点是:

(1)结构调整。

①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围绕大家电和关键零部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开发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高效、节能、环保、低噪音家电系列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档家电产品要实现网络化的升级,使家电产品在网络支持的条件下,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一方面,发展技术含量高、功能全、款式新的家电产品,跟踪国际潮流,提高家电产品质量和档次。电冰箱发展300升以上大容积、新款、多门、多温区、多功能的节能环保型冰箱;洗衣机重点发展5公斤以上或2公斤以下、智能化程度较高、具有新型结构水流技术的静音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搅拌式洗衣机和滚筒式洗衣机;空调器重点发展智能、模糊、变频分体机、静音窗式空调和单元式空调一体机。关键零部件发展新型节能压缩机、变频双转子、涡旋空调压缩机、电子控制单相异步多速电机、钕磁铁直流电动机、变频控制器等。小家电主要发展模糊控制多功能微波炉、电饭锅、智能节水洗碗机等。另一方面,发展面向大众化的家电产品,主要是实用、经济、安全。如容积适中的冰箱、经济型全自动洗衣机、电风扇以及电热毯等产品。

另外,针对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型产品。根据不同国别,发展适应不同经济水准的家电产品。

②技术结构调整。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独立自主的研究开发体系,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能力。“十五”家电行业关键技术及应用新技术的重点是:

在信息技术方面,提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家用电器产品上的应用水平。研究借鉴国际上较成熟的网络通讯技术标准和网络家电标准平台,开发家用电器与互联网匹配的相应软硬件技术,以奠定我国网络家电产业化的技术基础。在新材料应用方面,要开发和推广应用杀菌、抑菌材料及能净化空气的光触媒材料,环保型材料及涂料,绝缘类及良导体材料,粘合剂材料。应用生物工程和人体工效学等科学原理,提高工业设计水平,使家用电器向健康卫生、使用方便、舒适宁静方向发展。同时,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在家用电器行业的应用。

③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家电工业是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显著的行业。其组织结构调整的原则是提高生产集中度,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优势企业扩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以优势企业和著名品牌为主体,加大资产兼并重组力度,实现低成本扩张,并引导增量投资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化存量,提高生产集中度。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逐步建立几个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以著名品牌为龙头、一批与整机企业协作配套的零部件专业化企业为基础的生产体系。

(2)环境保护。

①要大力发展CFCs替代技术及其应用。在冰箱、冷冻箱等制冷行业逐步淘汰臭氧破坏物质CFC、HCFC的使用。在2005年前基本实现冰箱、冷冻箱生产中停止使用CFC类物质,实现空调器出口停止使用HCFC物质。

②推进节能目标的实现。2005年前制定主要家用电器产品能耗标准,逐步降低家用电器的能耗水平。

③实现家用电器产品的材料回收和再利用。2005年前进行家用电器的回收、再生研究,并初步建立废旧家用电器回收点。

(3)国际化经营。

我国家电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中低档市场上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优势。要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进一步拓展发达国家等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新的潜在市场。要逐步进入国外营销网络,利用营销网络功能来扩大出口,降低流通费用。另外,要积极推进在境外发展加工贸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带料(件)在国外进行加工组装,设点办厂。家电工业要从产品输出过渡到资本输出,最终实现品牌输出的战略目标。

2、塑料制品。

“十五”期间,塑料制品总产量年均增长10%,到2005年达到2500万吨,实现总产值约2500亿元,70%的塑料制品达到国际90年代末的水平,其余30%为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农用塑料节水器材技术水平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

“十五”期间塑料制品发展的重点: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工业及工程塑料制品。农用塑料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栽培等所需的各种功能性棚膜、地膜和饲草用膜等。水利方面主要发展节水灌溉器材、渠道防渗的管材和防渗膜、不同类型的微灌(滴灌、微喷、渗管等)器材以及各种土工材料,满足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包装材料重点发展各种食品、饮料、药品等包装,以提高保护功能、延长货架寿命的高阻隔包装材料、热灌装包装材料、保鲜材料、粮食储运的防霉防虫材料。建筑塑料发展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系列化、标准化的配套的各类管材、管件和型材(门窗),如大口径上下水管、新型室内上水管、热水管、燃气管、复合管与复合型材,各类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墙体装饰材料等。工业及工程塑料制品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汽车、交通、邮电通讯、办公设备、文体健身器材以及国防工业应用的各种通用塑料及工程塑料配件。以上种类制品中的重点大类制品如管材、型材、压延制品、薄膜等的生产将逐步向经济规模方向发展。

3.日用化学制品。

洗涤用品:积极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适当发展4A沸石生产,限制发展脂肪醇、醇醚、三聚磷酸钠等总量已供过于求的洗涤用品专用原材料,大力发展酶制剂及新型助剂。重点发展加酶洗衣粉、多功能洗衣粉,加快液体洗涤剂和公共设施及工业清洗剂的发展,提高其在合成洗涤剂中的比重。适应限(禁)磷地区的需要,开发和逐步推广低磷或无磷洗衣粉。调整肥皂品种,重点发展香皂、沐浴液,提高香皂及高脂肪酸含量皂的比例。开发适用工农业生产的各种表面活性剂与助剂,重点开发各种适宜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洗涤剂和织物调理剂。提高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到2005年,预计洗涤用品总产量达460万吨,其中合成洗涤剂414万吨,使合成洗涤剂在洗涤用品中的比例达90%;液体洗涤剂在合成洗涤剂中的比例达30%;香皂及高脂肪酸含量皂、复合皂比例达到40%。

香料香精:调整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香精三大类产品的比例。积极发展天然香料,如留兰香、薄荷油、山苍籽油、松节油、香茅油等。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合成香料,要在我国有优势的品种上加以突破,如香兰素、香豆素等。对产品已失去发展前景,并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的香料如硝基麝香等,限制其发展。大力发展香精产品,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预计到2005年,香料产量10.3万吨,香精9.3万吨,香料香精销售收入达151亿元。

化妆品:发展洗发护发类产品、护肤类化妆品和美容类产品,创一批知名品牌,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开发高科技化妆品和添加天然原料的功能性化妆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到2005年,化妆品销售额达到500亿元。

电池: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总量,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无汞碱锰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新型全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限制并逐步减少糊式电池、镉镍电池比例。禁止生产锌汞电池。到2005年,总产值达270亿元,一次电池162亿只,二次电池7.88亿只,铅酸蓄电池3500万KVAH。

4.室内装饰。

“十五”室内装饰行业的总体目标:预计“十五”期间室内装饰工程量年均增长约24%,到2005年全国完成室内装饰工程量6000亿元,带动装饰材料和用品的产值可达3960亿元。

“十五”期间,我国室内装饰行业将逐步走出沿袭、模仿阶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国室内装饰风格,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在全国建成以设计为龙头、材料用品为基础、施工为手段,融艺术、技术、产品、劳务和工程服务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室内装饰是“十五”期间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其发展思路是适应新世纪国内外市场需求,以提高室内设计水平和装饰工程科技含量与文化品位为重点,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并加强室内装饰行业的规范和管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室内装饰行业体系,并带动室内装饰材料和用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主要政策措施:

(1)大力提高室内设计水平。更新设计观念和手段,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绿色、多元、创新”的发展道路。

(2)提高施工质量和产品综合配套能力。开发与引进装饰专用机具,推进装饰施工机械化、现代化,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新型材料,提高材料和用品的技术性、艺术性、配套性,逐步实现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3)规范家庭装饰市场。同住宅建设、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密切结合,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使家庭装饰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注意开展咨询服务,引导消费。

5、包装装潢印刷。

调整和发展的重点是:装潢印刷行业,推广应用彩色桌面系统、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数字式打样技术,逐步实现设计、制版电子化;巩固和发展胶印,推广柔性版印刷技术应用,鼓励各种形式的防伪印刷技术的开发,实现印刷技术胶印、柔印化;搞好印刷手段的合理结合,提高后工序的综合配套水平,实现印刷分色高速自动化,模切成型联动化,后工序加工产品多样化,产品加工精度化。

纸制品行业,重点发展低克重、高强度的高档纸制品;合理配置材料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推广彩面印刷E型细瓦楞纸容器及彩色印刷纸箱;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禁止使用对环境及人体有害的粘合剂;逐步实现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时代化;实现产品的多品种、多基材、多用途;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含量,促进纸制品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印铁制罐行业,要在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向适应国际潮流的高档次、多品种、精加工方向发展,推广使用大幅面高强度镀铬低锡板材,研制应用适合于各类内容物不同特性的内涂料,发展留空工艺,推广高频电阻焊工艺,废除锡焊工艺;发展形式多样的易开启并具有防伪、防盗功能的金属包装类产品;研制或引进一机多功能多工位高速生产线,为国内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保证。

6、文教体育用品。

文教用品:办公机械要适应办公自动化(OA)的需要,开发集光、机、电一体化的新型办公机械。在功能上要向多功能化、模块化、系统化发展;技术上要向智能化、数字化、高速化方向发展;外观上要向轻型化、小型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在开发通用办公机械的同时,要高起点开发金融、商业、教育、会议等专业用办公机械。制笔应重点发展国际流行的新品种,开发中性笔,增加产品的技术和艺术含量。要重视电子、激光、数码等新技术在小文具上的应用,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增加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十五”期间出口创汇年平均增长12%,到2005年要有20%的品牌产品达到国际上同期水平。

体育用品:健身器材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走机电一体化道路,应用微电子、磁控、声控、激光及视屏显示等先进技术,开发集健身、健美、体疗、康复和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健身器材。发展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在高档竞技体育和健身器材上的应用。开发成年人、老年人用的休闲娱乐用品,研制开发采用电脑测控的全自动体能测试仪器等。

(三)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皮革、照明电器、日用硅酸盐、金属制品、日用机械等轻工传统行业,着力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

1.皮革及制品。

主要产品产量年递增5%,产品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年递增10%,并创3-5个国际名牌产品。通过结构调整,高档产品比例达到15%,中档产品达到50%。到2005年预计产量(折牛皮)1.1亿张,皮鞋25亿双。

调整和发展的重点是:原皮方面,促进全国畜牧业、皮革业联合发展,建立优质原料皮基地,提高原料皮质量,规范、完善原料皮市场运营机制。制革方面,原料以猪皮为基础,猪、牛、羊皮并举。提高头层革的高档革比例,充分开发利用二层革,不断开发利用新的原料皮资源。以皮鞋及革制品为龙头,加强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营销管理,不断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发展服装革、包袋革、家具革和汽车座垫革等,特别提倡开发优质猪皮服装革、包袋革、沙发革以及鞋里革等。毛皮方面,发展以饲养为基础的动物毛皮加工业,提高大宗产品(山羊、绵羊、狗、兔皮等)的染整技术,粗皮细作;进一步提高高档毛皮(水貂、兰狐、貉等)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相关配套方面,发展优质、低污染新型皮化材料,开发新型皮革机械、五金配件和鞋用材料,逐步形成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强化行业的品牌意识,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改变我国皮革及制品以低档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加强环境保护,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确保皮革行业可持续发展。

2.照明电器。

到2005年,照明电器行业总产值达到735亿元,“十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产品国际标准的采标率达55%以上,产品抽样合格率80%以上。

“十五”行业调整与发展的重点是:发展节能型电光源产品,限制普通白炽灯的增长,重点发展双螺旋铝灯头白炽灯,提高荧光灯比重,到“十五”末,白炽灯与荧光灯比例达到3.5:1。技术装备重点开发紧凑型荧光灯生产线和T8、T5荧光灯生产线;改造普通白炽灯生产线,提高自动化水平。推广灯具CAD和照明工程CAD技术。淘汰一批规模小、工艺落后的企业,重点支持年产1000万只以上荧光灯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灯具要开发新品种,强调工业设计,适应市场要求。

3.日用硅酸盐。

陶瓷行业:出口瓷要以提高产品档次和单件换汇额为目标,内销瓷要发展高中低档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发展强化瓷、耐热瓷、釉中彩瓷。艺术陶瓷侧重于艺术欣赏性,式样向符合时代潮流和现代潮流的方向发展。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工业陶瓷和高技术陶瓷,鼓励外资投向高技术陶瓷领域。逐步解决陶瓷原料的标准化、系列化生产。重点陶瓷企业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做到节能、低耗、低污染生产。

到2005年日用陶瓷总产量控制在120亿件,出口45亿件,单件换汇额达到0.6美元,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90年代末先进水平。

日用玻璃行业:瓶罐玻璃逐步向轻量薄壁发展,要开发并生产高档化妆品瓶,啤酒瓶应多规格并举,开发高档次的500ml及以下的瓶型。玻璃器皿由低档向高档产品发展,重点开发耐热玻璃器皿、微晶玻璃器皿及铅晶质玻璃饰件、玻璃工艺品,提高工艺和艺术水平。保温容器要加强非玻璃容器产品的开发,增大非玻璃保温容器产品的比例,大力发展异型瓶胆。技术玻璃要开发硼硅玻璃新产品,进行玻璃容器的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玻璃产品。同时要拓宽玻璃制品的门类,开发建筑装潢用玻璃、交通设施用玻璃及与各种家电配套的玻璃制品等。

到“十五”末,全国日用玻璃制品产量达到913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4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约80亿元。有20%的瓶罐玻璃达到轻量化水平;10%以上的日用玻璃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

4、金属制品。

预计到2005年,金属制品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年均增长7.2%。其中不锈钢制品25万吨、锁具15亿把、燃气用具2900万台、抽油烟机800万台、铝制品13万吨、拉链160亿米,建筑五金完成产值450亿元。

“十五”金属制品行业调整与发展的重点是: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在提高传统五金制品质量档次的基础上,开发为汽车、公路配套的金属制品,包括各种汽车锁、保险锁、报警锁、高速公路护栏、随车成套工具、消音板等;围绕住宅建设和装修,尤其是厨房和卫生间设施的改造,重点抓好水嘴、卫生间五金件、家用厨房设备、燃气灶、热水器、抽油烟机、装修工具等产品的发展。

5、日用机械。

自行车行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对零部件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在成型加工和表面处理等方面实现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技术转变,提高整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知名品牌。

预计到2005年,全国自行车产量达4000万辆。年产50万辆规模以上的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装备、产品质量等方面达到国际90年代末先进水平。

钟表行业:在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外观件和钟表机芯的技术水平、质量档次,形成外观件和机芯规模化生产基地。要重点提高机芯质量,开发多功能机芯和高档机芯。推进电波钟表生产技术的开发,形成电波钟表集约化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存储信息数据多功能钟表、传呼机手表、便携式电话机手表等。加大创新力度,突出材料、工艺、设计和品牌特色,适应市场多样化、礼品化要求,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

到2005年,预计我国手表产量4.5亿只,时钟4.5亿只,培育数家在世界钟表市场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钟表品牌。

缝纫机行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缝纫机制造技术的嫁接,完善和改进现有控制系统,使其智能化达到国际水平。在进一步提高零部件技术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家用缝纫机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工业缝纫机向系列化方向发展;开发特种缝纫机系列产品,提高档次和附加值。“十五”期间形成2-3个工业缝纫机生产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争创1-2个国际品牌。

到2005年,预计行业总产值达120亿元,总产量710万台左右,其中家用缝纫机约400万台,工业缝纫机310万台。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为实现“十五”我国轻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轻工产业的特点,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与政府政策导向相结合,引导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轻工业特点的所有制结构。轻工业涵盖行业较多,但总体上是劳动较密集、市场化程度较高、且竞争性较强的一般加工业。要根据轻工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针对绝大多数轻工行业国有经济比重逐步下降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快轻工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轻工行业国有独资企业的改制步伐,进一步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鼓励和引导民营及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轻工集体企业要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通过产权的激励和约束,探索集体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的新途径。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是要以质量、品种、效益和扩大出口为目标,加快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向合理经济规模和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对有效益、有市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项目,实行贷款贴息政策。二是对部分总量过剩的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要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落后生产能力,坚决控制易拉罐、电冰箱、洗衣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味精等产品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对污染严重、规模不经济、技术落后、无原料保证、扭亏无望的小制浆厂、小糖厂、小制革厂、小酿造厂等,坚决依法实行关停并转和资源重组。三是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继续实施东西部携手工程,加大对西部轻工业支持的力度。四是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着力发展技术密集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中西部地区应发挥市场潜力、资源、人力等优势,加大改革和开放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各区域形成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轻工业生产力布局。

(三)认真研究WTO规则,利用国际惯例,合理实施产业保护。轻工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大面广,易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制裁。因此,要认真研究WTO的有关协议和条款,特别是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反补贴、反倾销等协议、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轻工业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工作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反倾销应诉新机制。灵活运用WTO相关规则,依法加大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工作力度,科学、合理地保护轻工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

(四)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企业治污与社会治污相结合,加大“三废”治理力度,实现轻工重点行业排放总量控制下的经济增长。对轻工污染严重的行业,包括造纸、皮革和发酵等,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积极采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减少终端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加大治污力度,提高治理水平。围绕西部资源的开发,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防止污染转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轻工业信息化进程。要鼓励轻工各行业和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一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轻工产品,在钟表、缝纫机、家电和轻工机械等行业,大力开展信息化、数字化产品创新,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要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产出比重,满足信息时代的新需求。二是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检测(CAT)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轻工传统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推广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实现轻工业的管理创新和结构重组。四是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全球比较采购、全球销售和售后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轻工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六)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促进轻工产业升级。一是推动轻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加快应用型轻工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的步伐。三是大力支持多种形式的轻工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广大轻工中小企业特点的科研开发网络体系。四是努力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及发挥作用的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创新带头人。五是鼓励轻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的产业化。六是培育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加速先进、成熟、实用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七)积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轻工业现代产业链。“十五”期间,鼓励轻工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走科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如造纸行业,建立林纸一体化公司,食品行业、皮革行业,建立农工贸、牧工贸一体化公司,盐业建立盐化工一体化公司等,同时支持其它各种跨行业、跨产业的利益共同体的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其它行业兴办一体化公司,进一步推动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轻工业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一是在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重点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引导外资投向西部地区,促进西部有资源优势的轻工业发展。二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到境外设点办厂,发展加工贸易,实现从单纯出口商品向海外设厂、进行境外投资的转变。三是全方位引进国外智力和人才,为轻工业的全面开放和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九)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一是大力开拓国内城市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同时通过新产品开发创造新的需求领域,引导城镇居民消费。二是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物流通道,研制、设计、开发和生产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物美价廉、方便耐用的轻工消费品。三是提高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轻工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加大皮革、塑料、五金、家电、钟表、照明电器、工艺美术等重点出口行业及企业的技术改造,对高创汇型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四是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开拓国际轻工产品市场。要在巩固原有东南亚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深度开拓美、欧、日等市场,加大独联体、东欧、非洲、澳新、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五是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市场走向,建立现代轻工业营销网络体系。

(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吸纳各类资金。一是更多地吸收国外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等,鼓励有条件的轻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到国外上市直接融资。二是推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三是加大轻工企业资产兼并与重组力度,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实体资本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企业资本结构。四是充分利用好金融和财政政策,促进轻工业的调整与发展。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