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单位】山西省
-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7〕13号
- 【发布日期】2007-02-28
- 【生效日期】2007-02-28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山西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山西省“十一五”信息化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信息化规划
(晋政办发〔2007〕1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山西省“十一五”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加快推进山西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实现山西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信息化的现状和形势
一、“十五"信息化成就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我省信息化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特别是晋发〔2003〕16号和晋政发〔2003〕28号文件中关于《山西省加快信息化推进方案》及其实施办法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我省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产业也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约为2.8%,超过2.5%的预期目标。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省已建成了联接地市的骨干通信网和通往所有县市的大容量、高速率、全覆盖、运行可靠、有线无线并行、固定移动交汇的公用基础通信网、全省智能网、数据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截至2005年底,全省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14万公里,是“九五"期末的6倍;电话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97.2万户,是“九五"期末的3倍,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6.7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046.2万户,是"九五"期末的7倍,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1.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158.5万户,是“九五"期末的12.1倍,互联网普及率为5户/百人。村村通(行政村)电话率达到98%,比“九五"期末上升了33.3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电信业务收入预计达到143.6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87倍。
在广电网方面,全省已建成贯通省、市、县三级的光纤传输网、城域网,以及部分县到乡镇的光缆分配网。全省电视综合覆盖率95.67%,比“九五"期末上升了4.59个百分点,广播综合网络覆盖率91.57%,比“九五"期末上升了1.55个百分点。村村通(行政村)广播电视已达100%,村村通(自然村)工作已全面铺开。有线网节目传输能力在200套以上,全省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00万户。数字电视建设已初步完成了省级数字电视节目传输、服务平台和部分市级数字电视服务分平台,并开通了数字电视业务。山西移动数字电视已经在太原市试播。2005年全省广电行业总收入为13.2亿元。
计算机网络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全面推进。党政公众信息网、经济信息网、科研网、教育网、旅游网,以及财政、金融、税务、证券、统计、电力、煤炭、铁路、民航、通信、宣传媒体等专业网络发展迅速。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建成了全省“非典”防治宽带视频指挥系统。我省煤炭安全使用了煤炭瓦斯远程监控。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取得长足发展,已用于小麦测产和农业资源监测工作。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在全省进行了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落实“三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农村通信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企业信息化不断深化并显现成效,涌现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典型。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煤焦电子商务交易、昂生医药在线、枣业电子商务、四方物流等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流通服务领域现代化的发展。
地级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晋城、长治、阳泉等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03年在全国首届地级市政府网站综合评比中,长治政府公众信息网跻身全国十强。2004年在全国电子政务综合评比中,晋城市获得综合排名第一。2004年在全国政府上网工程评比中,阳泉市获得一等奖,投入使用的“阳泉市千兆城域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已有一批重点调产项目和重要生产工艺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如CAD、CAM、CIMS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信息技术应用也相继进行了研究开发,中北大学开发了一批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实用型信息技术,有些技术已在国外被应用,受到高度评价。这对我省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近几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技术水平先进的产品。如光纤面板和光纤倒像等光纤系列产品、硅微机械加速度压力传感器、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及测控系统、煤矿瓦斯远程监控与生产安全预警系统、新型电子片式元器件生产设备和TFT-LCD液晶显示器生产设备制造、信息安全防泄露技术及设备、钕铁硼高能磁性材料及延伸产品、卫星定位导航仪、动态参数记录仪、X-射线数字成像(DR)技术、计算机原料(CT)检测技术等,以及计算机和外设、通讯设备、磁卡等高新技术产品。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院校及不少科研单位、民营企业的高技术信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极具潜在的市场竞争能力。山西科泰微技术有限公司硅微机械加速度压力传感器、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新型电子片式元器件关键生产设备制造、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光纤系列产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TFT-LCD液晶显示器生产设备制造、山西西贝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奥科新得科贸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万立科技有限公司等IT重点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崛起,初步形成了一支引领山西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的旗舰队伍。
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0.66亿元,是“九五”期末的5.1倍,工业增加值5.9亿元,是“九五”期末的6.5倍。我省民营、个体等小型企业发展也很快。
二、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互联网革命,把已经持续多年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信息资源倍受重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发展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产业作为当今先导性和支柱性的高科技产业,保持着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是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全球信息化浪潮加剧人才争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成为各国制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规制建设是信息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各个国家都力求通过立法、制定政策和确定技术标准等方式,确保信息化健康、有序地发展。总而言之,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十五”国民经济信息化专项规划,提出了关于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电子签名法等文件。2004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他指出我们要用面向全球的宽广眼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我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通信网络规模容量居世界第一,电话用户数和互联网用户数分别是第一位和第二位。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传统领域运用愈来愈广泛,促进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造业信息化成效显著,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科研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银行、证券、旅游、商贸、环保等传统服务领域的信息化,使我国传统服务业得到了很大的产业升级,具有了现代服务业的水平。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增强了政府的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的认识不断提高,“金字”系列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效果。随着下一代交换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等具有革命性的电信新技术进入成熟期,通信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销售大国,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力。信息化人才以及政策、法规、标准和信息安全等,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对信息化起重大影响的将有七大因素:第一是国际环境因素,不断增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第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因素,IT及相关新技术的出现更加推进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第三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因素,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是改革不断深化的因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了网络的应用和发展;第五是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因素,将形成IT发展的大好机遇;第六是信息化规制建设逐步完善的因素,信息化将趋规范;第七是人民需求日益增长的因素,对第三产业IT服务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一五”是我国信息化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挑战和机遇并存。尤其对山西来说,是缩小与全国的差距还是继续拉大,“十一五”是关键时期。
三、存在的问题
与全国信息化发展相比,山西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全省信息化的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很薄弱,难以形成共识和合力。
2.信息技术创新性差,推广应用缓慢,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相对滞后。山西是一个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省份,传统产业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大,普遍存在着产品初级、附加值偏低和生产经营简单粗放,与发达省市相比,用信息化带动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投入力度不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差距较大。
3.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统筹,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应用,多头投资,重复建设,利用率低,共享性差。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一些部门虽建了部分局域网,但未形成业务流。设备利用率严重不足,缺乏整体性,实用性很差,造成业务“同构化”和资金的浪费。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孤立、分散、更新不及时、可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壁垒没有从根本上打破。
5.信息化应用普及性差,电信普遍服务不足,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尤其是贫困地区。
6.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山西省信息产业水平低,规模小,产业链短,信息产品制造业拳头产品和品牌少,占有市场份额少,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7.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特别是面向公众服务、IT中介服务、数字内容业等,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8.人才结构不合理和外流。人才是制约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受本地培养能力的限制,信息化建设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外流,呈现严重短缺现象。
9.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执法和监督体系薄弱,信息市场竞争和服务机制不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隐患多,资金匮乏,投入不足。
第二章基本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抓好信息技术创新、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应用,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优化网络结构,以应用促发展,以典型带全局,以信息化人才和规制建设为支撑,联合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体制创新,创建节约型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我省信息化和建设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围绕优势产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使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得到较大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信息产业较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完成100个信息化推进示范工程,全面提高我省优势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成二至三个覆盖全省放射全国有特色的现代物流基地。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IT企业,力争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5%以上。完成全省电子政务内外网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全省市级以上政府机关网上办公和政务信息公开,真正做到协同办公、资源共享、公众参政议政、政府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章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山西信息化发展要从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优化现代信息网络结构,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大作用。
“十一五”期间,围绕优势产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用五年时间重点扶持100个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化示范项目。同时以专项方式重点扶持30个信息产业化项目,30个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应用要重点抓好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等,实施全面推进,整体提高。
1.推进优势产业的信息化,促进“两个基地”建设
能源产业。积极研发和推广实用的信息技术,确保能源产业的高效、安全生产,提高以煤焦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煤焦企业信息化应用,建立井下与井上、矿区与当地政府、当地政府与省政府之间的网络监测与管理系统,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开采率,大力推进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电力生产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提升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电网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
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在以不锈钢和铝镁合金为主的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工厂生产计划执行系统)、PCS(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的实施进程,实现核心生产流程销产一体化、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目标。
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推广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新产品设计,开发融入信息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增加数控机床数量,对旧设备进行数控和显示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稳妥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继续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注重先进技术的实用性,提高效益和效率。
化工医药产业。加强化学工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提高化工行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推进我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加快医药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医药研究开发水平和检测水平,实现产品生产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提高药品质量;完善和建设医疗卫生网(包括应急系统、远程医疗等)。
材料工业。重点提高新型材料工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变革理念,按照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广,重点实施“金农”工程,建设覆盖省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全省农业环境信息(农业资源和生态、气象、疫情等)、生产信息(市场、生产、质量等)动态监测和科技推广、公共服务的农业综合信息系统。依托农业信息网进行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扶持有推广、示范价值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认真抓好信息化扶贫,最大限度地缩小农村和城市信息化环境的差别。
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旅游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用的全省旅游综合服务系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等,改善我省旅游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发展信息文化产业,通过国际互联网弘扬晋商文化,提升文化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银行、证券、商贸、环保等传统服务领域的信息化,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发展数字内容业、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2.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实现电子政务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能力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要下决心完成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增强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要共商共建共管、整合共享提高、从上至下设计、先外后内分步建设。以太原市作为全省试点,先从建设电子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起步,为全省电子政务建设起到示范推进作用。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构筑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府。从山西实际需要出发,以“整合”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统一、安全的电子政务平台,搭建业务应用支撑平台,逐步实现纵横两个方向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同步构建安全体系、标准体系、运行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保障环境,全面贯彻电子政务"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要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驱动,推进“金字”系列工程以及财税、金融、外经贸、公检法司安政、党群工作等的政务信息化。
3.提高企业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电子商务
扶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对关键工艺技术、关键生产设备、关键生产流程和设计研发、资源配置、生产过程、营销管理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抓好100个信息化推进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内容为:
(1)工业产品方面:在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研发具有节能、环保、安全性能的新产品。
(2)工业生产方面: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低污染生产。在煤矿生产中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开采率、保障生产安全有重大突破的项目。、(3)企业管理方面:企业在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物流、管理、决策等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低成本、低库存、高效率、高效益。
(4)企业联合方面: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营销,使企业在技术和功能上从空间向外延伸,重构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达到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和整个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延伸。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推进以煤、焦、生铁、钢材等重点能源原材料大宗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扶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产供销一体化电子商务系统、第三方商务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和行业现代物流信息化系统等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大型企业信息化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提供可靠的安全认证服务;加快信任和在线支付支撑体系建设、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和服务系统建设;重点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抓好几个试点,在太原、晋城等基础较好的地区先行起步,集中力量建设我省二至三个覆盖全省放射全国有特色的现代物流基地和电子商务平台。
4.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提高全社会信息化能力
加强实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强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领域的渗透性,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适应信息时代,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科技教育。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继续抓好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普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大规模远程可视化教育协同工作系统,发展开放式的网上科普、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电子音像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和制作教学或自学电子出版物。
医药卫生。加快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医学数据库和大医院信息库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和专家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及网上医疗,提高咨询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医药、医疗、卫生、防疫等信息网络体系,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医疗、养老、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特别要抓好全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
社区信息化。加强社区信息化的统一规划,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开展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为社区建设治安、应急求助、信息服务、物业管理等综合服务平台。
5.推进城市信息化,促进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信息化要率先发展,要利用城市集聚优势,加快信息化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通过信息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质量,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完善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对信息产业的“孵化”功能,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要抓紧抓好微波数字化改造、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和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引导和扶持我省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形成,以运营服务为中心,开拓和带动相关服务业,建立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中心,组建家庭娱乐电子产品生产基地,走外引内联的道路,发展我省数字电视产业,促进我省游戏软件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对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技术的开发应用。要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协调促进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继续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关注和扶持乡村地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积极推进普遍服务。
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强重点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提升信息服务质量,共建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信息库,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等基础性信息库建设,抓好我省国土资源和生态环保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国土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生态环保、自然灾害防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包括资源动态数据分布、综合决策模型、防灾救灾应急系统等。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和人文宣传等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经济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为完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扶持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增强信息资源有效供给,提高公益性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社会化信息增值服务,全面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水平。
三、提高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要抓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三个重要环节,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从山西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扬长补短”,重点扶持有技术领先优势、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潜力的电子信息产品,着力打造新亮点,促进产品和产业规模的加快升级,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新型电子元器件。支持片式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及传感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硅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器、精密仪器仪表、新型机电组件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数字电器。大力开发具有创新技术、竞争力强的工业和民用产品,例如,激光在线气体分析器、X―射线数字成像(DR)、计算机原料(CT)检测、动态汽车身份识别、巨磁电阻磁场传感器、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等,积极发展视频监控系统、钕铁硼微特电机、数字电视机顶盒和相关设备、动态参数记录仪、可视电话、数字化电能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制造设备等。
――光纤产品和微光夜视仪。加强光纤倒像器、光锥和光纤面板,以及满足军民不同用途的像增强器及微光夜视仪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网络通讯和计算机设备。发展通讯传输设备、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雷达及配套设备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注重多功能廉价计算机的生产,大力开拓低端农村市场。支持防电磁信息泄露技术、信息记录安全技术、抗恶劣环境信息记录技术、抗强电磁脉冲(抗毁)技术、计算机系统工程应用与智能检测技术的开发与生产。
――软件开发。鼓励以股份制创建和完善软件园区,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道路,积极寻求国内外合作伙伴和软件外包任务,营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重点培育发展网络平台技术和软件产品、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金融、财税、商业及各类应用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教育娱乐及多媒体软件等,引导软件企业开展能力成熟度(CMM)管理,积极发展系统集成业。
――信息服务。加快培育信息咨询服务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业以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业,推动信息服务商(ISP)、信息内容提供商(ICP)和应用服务商(ASP)的成长,开拓各类增值服务、应用咨询以及网络托管等各种新的信息服务领域,促进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正规化、专业化和商业化。
电信业要抓住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的重大机遇,转变增长方式,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开展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改进运营体制,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网络设施,推进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第四章政策措施
为了加快我省“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法规、标准、信息安全和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加快信息化推进实施办法》,加强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1.加强全省信息化领导的管理职能。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研究提出山西省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发方向、优惠政策,协调促进跨行业、跨部门面向社会服务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正确引导信息化发展。
2.成立山西省信息化推进专家委员会,为我省信息化发展出谋划策,对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鼓励专家为企业服务,成效显著、有特出贡献的给予重奖。
3.成立山西省电子政务协调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遵循共建共管的原则。成立我省电子商务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我省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立我省信息安全领导组,负责全省信息安全管理。加强对全省数字电视建设的领导。
4.建立我省信息化建设监理机构,加大对全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建设的管理力度,加强项目的动态监管和建设资金的监督审查,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项目的质量和水平,避免多头投资、低水平、重复和不合理建设。
5.建立全省遥测、遥感中心,整合我省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我省空间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国土、矿产、农业、水利、气象、地质灾害、交通、公安等行业的服务。
6.充分发挥行办、中心、协会、学会等信息机构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
7.强化对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实现信息技术普及和技能的提高。
二、围绕重点,加快发展
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民营IT企业发展、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等,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
1.研究和制定用信息化带动和武装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标准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导向,要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省旗舰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2.列入省信息化推进示范工程的项目可以享受省有关优惠政策,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对信息化推广示范工程项目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动态监管和验收评价体系。
3.把信息化作为项目审批的一项内容。要对新上项目严格把关,凡由政府资金扶持的工业新上项目必须有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的建设内容。在鼓励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的同时,新项目要有高水平、高起点,要和环评一样,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工业新上项目的审批范围。
4.注重均衡、协调发展,把信息化扶贫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组织协调和扶持力度,制定目标责任制,齐抓共管。注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推广,实现宽带进乡、进村,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网,抓好“村村通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完善和加强“村村通邮政”。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农业环境信息、生产信息、科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为主的综合网络系统,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帮助农民致富,全方位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5.大力促进民营IT企业的发展。民营IT企业是山西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制定鼓励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我省民营IT企业做大做强。
6.积极推进我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和规范我省信息交易、IT服务和咨询、评估、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电信市场的引导、监督,规范市场竞争,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我省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锐意创新,追求实效
加强信息化管理体制创新,在规划、执行、评价、完善等各个环节予以特别重视,从体制、制度、技术、市场等方面增强创新力度,力争使山西省信息化发展与时俱进。
1.体制创新。加强信息化的协调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协调难和利益平衡难的问题,改变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不利于提高政府决策和信息能力的局面。通过合并和整合建立一个全省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实现集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和研究于一体的强有力的、有一定层次和行政权利的信息化执行机构。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吸纳各种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政府指导相结合,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和经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2.制度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增强为民服务意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资产重组,规模化经营,按照政策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组建几个有竞争力的集团或股份制公司,探索虚拟联合,加强产业集聚,拓展产业链。
3.技术创新。要加大力度对信息技术的跟踪研发,要提高自主研发的比重。要注重开发实用的、关键性、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大力推广,提高应用普及水平。加强和国内外合作,提升我省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
4.市场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创品牌效益。“十一五”期间要抓好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新型显示器件生产设备的生产,发展汽车电子,拓展数字电视产业链,争取软件外包,开拓电信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推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和物流基地建设。
四、营造环境,多方融资
改善信息化投融资环境,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引导支持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示范项目、有潜力的IT企业发展等。做好有山西特色的信息化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吸引境外投资。从多方位探索改善和缓解山西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投入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重视发挥风险资本的作用,建立健全资本运作机制。加快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信息化特点相适应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统筹规划,合理使用,严格审批,降低风险,力争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佳的效益。
1.投融资政策。政府资金支持的重点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重点信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软件开发应用的重大工程。
(1)支持重点信息化项目的方式为政府贴息入股和政府参股,贴息入股方式为主。
(2)通过政府批准立项,特别是通过批准进入信息化示范工程的项目,利用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信用,向社会融资,如:银行贷款、国内外投资、风险投资和个体投资等。
(3)政府以拨款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工程,引导行业组织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2.税费政策。
(1)通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得企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达到高新企业标准的,由有关部门组织认定,根据《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及时变更企业技术性质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2)根据晋政发〔2003〕28号有关规定,传统产业和接替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后的产值、利润、上缴的税额三年内平均增长20%以上,或者新产品产值占产品总产值50%以上且新产品产销率达到98%以上的企业,经认定后,用于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以上,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据实列支外,年终经税务行政部门审核,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必须购置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以及购买软件和专利所发生的费用,经税务行政部门核准后,可以在成本中列支。
(3)在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中,经过政府扶持,符合《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基本条件,经认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4)为了积极推进我省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按国家有关规定,减免数字电视网络运营的部分税收,减免部分数字电视生产性物品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3.企业上网优惠政策。凡在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网》等公益性网络平台上网的省内企业,实行“三免两减半”的上网优惠政策。即:免收网络设备资源占用费、系统集成和维护费、虚拟主机托管费,减半收取企业网页设计和制作工本费、企业网页和信息更新服务工本费。
4.信息化项目的采购政策。企业重大信息化项目要通过招标来进行采购。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信息化工程采购时,在性能、价格、质量等方面同等条件下,本省信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优先。对采购本省软、硬件信息产品的企业,实行设备加速折旧、购置信息产品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5.扶优扶强政策。对企业信息化达标的旗舰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延伸的信息化项目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鼓励符合支持条件的信息产品优先发展。加大对信息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推动我省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造就人才,促进合作
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在管理体制、分配机制和奖励措施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用人才战略促进山西信息化发展。要重视建立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新制度和新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国外留学人才和国内专业人才来山西创业和从事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工作,鼓励我省信息专业毕业生在本省工作和创业,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工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构筑信息化人才应用支撑体系。
鼓励竞争,加强联合。一是促进合作,实现双赢。坚持走联合发展的道路,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的IT企业合作,参与国内外IT工程竞标,承揽IT工程项目;二是技术融合,赢得市场。通过多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科研成果的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技术竞争优势,提高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三是公平竞争,依法有序。要遵循《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公平竞争意识,规范市场行为,坚持互利互惠,走联合共同发展之路,避免无序恶性竞争。
六、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加强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国家有关信息化工程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针对应用做好标准规范工作,例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山西省信息化水平统计指标体系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企业信息化标准等。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处理好推进信息化与保障信息安全的关系,加强监管,在发展中对安全加以规范,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把技术手段、日常管理和完善机制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制定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建立和健全安全保密责任制,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定的犯罪活动。
七、制定法规,健全法制
“十一五”期间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加快构建我省信息化法制体系及相关政策研究。结合山西实际,在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信息市场规范、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加快信息化立法进程。对于当前急需规范而国家又没有相应法规可依的,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试行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业监管等工作,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