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苏州市人民政府令
  • 【发布单位】81017
  • 【发布文号】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
  • 【发布日期】1995-09-25
  • 【生效日期】1995-09-25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苏州市人民政府令

苏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12号)

《苏州市人民调解暂行办法》,已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 章新胜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五日

苏州市人民调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调处民间纠纷,增进人民团结和睦,减少诉讼,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和《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调解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调解小组、调解员主持,辖区内民间纠纷当事人参加,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社会公共道德标准,针对纠纷问题,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评断是非的一项群众性自治活动。

第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处理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司法助理员主管本辖区的人民调解工作。

第五条 人民调解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防止纠纷激化作为工作重点,并列入基层人民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人民调解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共道德标准进行调解;
(二)纠纷当事人自愿、平等;
(三)在对民间纠纷进行人民调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行政处理;
(四)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一)调解公民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扶养、继承、邻里、债权债务、房屋及宅基地、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纠纷;
(二)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三)排查纠纷苗子,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民间纠纷发生的激化;
(四)向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

第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采取充分说理、耐心疏导的方式进行,不收取费用。

第八条 调解人员、司法助理员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对当事人压制、侮辱、打击报复,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与纠纷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 调解组织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事业单位可设调委会,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应当设调解小组;小型企业和十户以上村民、居民大楼(院)、企业的班组可以设调解员。

第十条 城乡结合部、镇村结合部、厂街结合部、厂镇结合部以及毗邻地区,根据需要可建立跨单位、跨地区的联合调解组织。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下设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除由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的外,其他委员在村民、居民中选举产生。
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单位组织委派外,其他的委员会由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委派或选举产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中应当有女委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在调解委员会中选举产生。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可以连选连任。因故不能履行职责的,由原单位更换或原选举单位改选他人担任。

第十二条 调解人员应当处事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

第三章 管辖



第十三条 纠纷当事人的住所地在同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辖区内的,其纠纷由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纠纷当事人为同一企业、事业单位的,其纠纷由该单位的调解组织负责调解。

第十四条 纠纷当事人不在同一单位或者是跨地区的,纠纷由其联合调解组织负责调解或由纠纷当事人住所地、所在单位、纠纷发生地的调解组织共同调解。

第十五条 不动产的民间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或配合调解。

第十六条 当事人申请行政处理的,由当事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管辖。
纠纷当事人住所地不在同一地区的,由申请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管辖。

第十七条 涉外、涉港澳台的民间纠纷,由纠纷所在地的县级市、区以上的司法行政机关会同有关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和有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管辖。

第四章 申请和受理



第十八条 民间纠纷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书面或口头的调解申请。
口头申请由调解人员记入笔录。

第十九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予受理;
(一)纠纷当事人一方或多方提出了具体的请求和事实理由;
(二)属于受理纠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和管辖范围。

第二十条 对群众告知、单位转告、调解人员亲自得知的属本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和管辖范围的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主动调解。

第二十一条 对下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
(一)已向法院起诉或有关行政部门正在处理的纠纷;
(二)已构成刑事犯罪或者应当给予治安处罚的案件;
(三)应当由仲裁机构或政府主管机关处理的合同纠纷和其他纠纷;
(四)经国家公证机构公证的收养、遗嘱、继承等法律事实和法律行为,因当事人要求变更、撤销等引起的纠纷;
(五)江苏省司法厅等七部门《关于民间纠纷分工处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不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民间纠纷;
(六)法律明文规定必须由特定部门处理的纠纷。

第二十二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当事人的调解申请,应及时审查决定受理或不予受理,并将审查决定在十五天内(有特殊情况不超过三十天)告知当事人。

第五章 调查和调解



第二十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认真审阅当事人的申请材料,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合法地收集与纠纷有关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通过下列方式调查纠纷事实;
(一)审阅纠纷当事人的申请材料;
(二)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要求;
(三)走访知情人和有关单位;
(四)察看有关物品和现场;
(五)查阅有关书面材料、资料;
(六)其他调查研究的方式。

第二十五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可直接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或者主持召开纠纷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参加的调解会进行调解。

第二十六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由调解委员或调解员进行,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出席。

第二十七条 调解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由调解会主持人宣布调解会任务、参加人及注意事项;
(二)由纠纷当事人陈述纠纷的起因、经过和请求;
(三)询问纠纷当事人各方证人,核对证据;
(四)听取被邀请单位或者个人对纠纷的处理意见;
(五)对纠纷当事人进行疏导教育,并出示有关证明材料、物品;
(六)协商和解方案;
(七)签订调解协议;

第二十八条 民间纠纷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并达成协议之前,当事人可以撤回调解申请,也可以自行和解,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

第二十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应当履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督促纠纷当事人自觉履行。需有关单位协助履行的,有关单位应当进行协助。
经过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均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章 处理



第三十条 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久调不决的民间纠纷,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应当在依法受理后按规定及时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第三十一条 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处理民间纠纷,应当查明事实,先行调解,对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应当进行全面审查,凡是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支持;凡是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
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应当通过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处理工作,加强对本辖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以维护本地区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三十二条 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对民间纠纷作出的处理决定,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如当事人对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就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超过十五天不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在其职权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执行。

第七章 管理



第三十三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司法助理员应当指导和监督辖区内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例会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法制宣传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纠纷登记制度、纠纷排查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总结评比制度,加强组织网络化、工作制度化、业务规范化、防范系列化的标准化调委会建设。

第三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在人民调解工作管理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人民调解组织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结合调解工作实际适时组织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
(二)督促、帮助人民调解组织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的业务规范和工作制度;
(三)依据有关规定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责任制,确定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项指标;
(四)检查和指导人民调解组织的防止纠纷激化工作,了解各单位、各地区的纠纷特点和信息,建立高效、及时的纠纷社情报告制度;
(五)推广具有改革特色和指导意义的人民调解工作经验;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调解协议进行纠正;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疏导教育或批评、处理。

第三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督促落实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组织和人员;
(二)帮助落实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必要的奖励经费;
(三)组织本系统人民调解和防激化工作的总结评比。

第三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属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调解委员的补贴,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解决。
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本单位自行解决。

第三十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人民调解工作人员成绩显著的,应当根据司法部《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调解员奖励办法》和《江苏省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有功集体和个人奖励办法》的规定,由当地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或本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各级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的奖励经费由相应的司法行政机关按年度报同级财政部门核拨。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苏州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