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 【发布单位】81502
  • 【发布文号】鲁政发[2000]2号
  • 【发布日期】2000-01-21
  • 【生效日期】2000-01-21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鲁政发〔2000〕2号二000年一月二十一日)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基本方略已写进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意义。为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依法行政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各级政府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承担着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任务。政府机关能否积极正确地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决定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得以真正有效的实行。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逐步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依法行政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只有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不断提高行政质量和效能,保证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党的线路、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权大于法、长官意志和官僚主义等严重问题的发生,建设起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确保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3.依法行政是各级行政机关面临的紧迫任务。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全社会对行政机关依法办事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法行政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对此,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从巩固政权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实行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将我省的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向深入。
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线路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厉行法治,从严治政,努力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切实加强政府立法工作
5.坚持政府立法决策与党的政策紧密结合。要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审慎确定每一个立法项目。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立法项目,特别是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和规范市场中介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等重点立法项目,要尽快制定,确保完成。要防止把已经被实践证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用法律规范加以肯定。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要及时进行修订或废止。
6.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立法工作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倾听群众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真正使各项法律规范明确具体、备而不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起草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增强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7.坚持和维护法制的统一。政府立法工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坚决杜绝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化倾向。进一步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对影响法制统一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要依法撤销,确保法制统一,政令畅通。
8.切实改进和完善政府立法工作。加强政府立法研究,切实解决政府立法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府立法程序,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综合调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起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的作用;完善立法听证、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制度,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政府各项立法任务。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9.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严格界定行政执法权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转变工作方式,端正工作作风,摒弃和清除那些分割、封锁市场的行政壁垒,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10.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要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的规定。任何行政执法机关都不得向下级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下达收费和罚款指标,不得设立“小金库”。认真实施行政罚款与收缴分离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对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探索并逐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从源头上、制度上遏止和清除腐败。
11.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和实施政府上岗工程,公开管理权限,公共办事依据、程序、标准和结果,明确办事时限,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及推诿塞责,做到文明执法,热情服务。
12.积极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将行政执法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做到分工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位。强化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责任心,建立行之有效的评议考核标准,做到奖优罚劣,赏罚分明。
13.重视和加强县乡两级行政执法工作。县乡两级行政机关处在行政管理的基层和第一线,承担着大量具体的行政执法任务,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强化监督。
14.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和优化国家公务员队伍结构。进一步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坚决杜绝聘用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录用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进人关。高度重视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

四、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15.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必须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按照各种法定形式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积极配合人大搞好各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监督;按照法律规定,自觉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要公开曝光;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主动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热情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重要情况和冤假错案,要及时、公正地处理。
16.着力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部门的监督,把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与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要高度重视 行政复议法的贯彻实施,防止和杜绝“官官相护”,合法、公正、及时处理行政复议案件。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要坚决予以撤销,对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要予以变更,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7.加快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从严治政,坚决防止和消除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彻底纠正不顾国家全局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对违法违纪者,不论涉及任何单位、任何人,都要依法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五、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18.严格实行依法行政领导责任制。各级行政机关是行使行政权的主体,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领导要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做依法行政的表率;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把依法行政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根本上纠正和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传统观念和工作习惯;重视和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规划和督导,对政府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和执法监督中的重大问题要认真解决,把依法行政落实到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切实保证本地方、本部门严格依法办事。
19.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各级行政机关要通过举办法律讲座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努力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20.重视和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重视和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按照国务院这次机构改革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精神,在本级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培养选拔政治、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从事政府法制工作,保证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本地区、本部门政府法制建设任务相适应,同时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21.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法制工作队伍要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恪尽职守,积极探索,扎实工作。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要认清责任,刻苦学习,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做到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切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做出贡献。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