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福建省土地整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福建省土地整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闽政〔2001〕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土地整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请径向省国土资源厅反映。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00一年二月十五日
福建省土地整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土地整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土地整理,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村庄整理。
本办法不适用依法批准的城市、集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土地整理。
第三条 土地整理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和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第四条 鼓励国内外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投资者和承包经营者享有有关法律、法规和《福建省开发耕地管理办法》规定的权益。
土地整理应当遵循群众自愿、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等部门制订土地整理年度计划草案,经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下达执行,并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土地、农业、建设、规划、财政、水利及环保等有关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积极推进土地整理。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
第六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理的组织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办理下列事务:
(一)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和土地整理年度计划;
(二)选定土地整理区域;
(三)制订土地整理方案;
(四)组织编制整理区域的规划设计方案;
(五)组织拆迁安置;
(六)组织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验收;
(七)负责土地整理专项基金的使用管理;
(八)监督检查土地整理资金的使用情况;
(九)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其他事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将前款所列的(二)至(五)项事务委托有土地整理资质的单位办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土地整理项目的业主,负责实施土地整理,并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面积可以计入本地区及全省年度耕地占补平衡的计划指标。
第二章 整理费用
第八条 土地整理所需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整理区域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使用者和有关受益人共同出资或筹资。
土地整理资金应当专户存储,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挪作他用。
第九条 土地整理实际增加的耕地面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二十条规定的权限,从本级耕地开发专项基金中拨付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的标准为:
(一)增加的耕地属水田的,每公顷60000元。属优质水田的,可适当增加拨补标准,但每公顷最高不超过120000元。
(二)增加的耕地属旱地的,每公顷30000元。
前款所称的优质水田,须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验收认定。新增耕地的验收标准和补助标准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实施村庄整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使用者和有关受益人投入的土地整理资金不足以支付整理所需费用的,经整理单位申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拨付补助费,并根据补助金额,参照征地补偿标准,征购其整理新增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作为国有储备土地。
征购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整理单位签定集体土地征购合同,明确约定补助金额、补助办法、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储备土地的数量等事项,并向拨付补助费的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办理审批手续。
国有储备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和管理。
第十一条 土地整理经费的管理办法与土地整理补助资金的具体拨付办法,依照《福建省开发耕地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指标置换
第十二条 实施村庄整理,整理项目所在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新增耕地面积申请置换农用地转用指标,专项用于实施村庄整理时的拆迁安置。置换后仍有节余的部分耕地,可以有偿转让给其他未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义务的市、县。
置换农用地转用指标必须逐级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置换的农用地转用指标不列入当年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使用时免征耕地开垦费。在置换的农用地范围内安置拆迁户的,其建设用地免收有关土地规费。
在置换的农用地范围内安排非农业建设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第十四条 土地整理单位可以委托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其整理新增的耕地作为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有偿转让给其他需要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的建设用地单位。有偿转让费按照耕地开垦费的征收标准计收。有偿转让费必须首先用于支付土地整理所需费用。
第十五条 已完成年度耕地占补平衡义务的市、县,对土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可按60%的比例向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追加非农业建设用地指标。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选定为农地整理区域:
(一)耕地丘形不便于农业耕作或不利于灌溉、排水的;
(二)耕地地块散碎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或机械化耕作的;
(三)缺少机耕路、灌排水设施,不利于农业耕作的;
(四)农地遭受洪水、砂压等重大灾害的;
(五)需进行整理的其它农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选定为村庄用地整理区域:
(一)无人或少人居住的旧村庄;
(二)为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交通或促进土地合理使用,需要对旧村庄进行整治的;
(三)进行旧村改造的;
(四)需要进行整理的其它土地。
选定土地整理区域,应当兼顾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村新村建设,可跨行政区域进行。
第十七条 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户数的村民同意进行土地整理,并且其使用的土地总面积占整理区域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应当优先列入土地整理区域。
农地整理应当优先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开展。
第十八条 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整理专项规划,选定土地整理区域,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订土地整理方案。
制订土地整理方案,应当具体分析土地整理潜力、综合效益、费用负担、工程进度,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权属调整的意见等,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
第十九条 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持下列文件,逐级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提出土地整理申请:
(一)土地整理申请书;
(二)土地整理方案;
(三)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图;
(四)整理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统计表;
(五)整理区域的规划设计图;
(六)土地整理资金筹措方案;
(七)其他按规定应提交的文件。
第二十条 批准土地整理的权限为:
(一)农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或村庄整理总面积10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农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或村庄整理总面积10公顷以上20公顷以下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农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或村庄整理总面积20公顷以上200公顷以下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200公顷以上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整理方案,应当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土地整理申请经批准后,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批准之日起10日内将土地整理方案予以公告,并在整理区域范围内的单位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者所在地张贴。公告的期限为20日。
发布土地整理公告,应当明示在一定期限内禁止该整理区域内实施有影响土地整理的采石、取土、种植青苗、改(扩)建或新建建筑物等行为。但禁止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第二十二条 在公告期内,占土地整理区域内村民总户数一半以上,且其使用的土地超过整理区域土地总面积一半的村民表示反对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听取合理意见,修订土地整理方案,并重视办理审批手续后,公告实施。
对修订后的土地整理方案,仍有三分之一以上户数的土地使用者持异议的,可以向批准土地整理的人民政府申请裁决。裁决的期限为30日。在人民政府作出裁决之前,土地整理暂缓实施。
第二十三条 土地整整方案公告生效后,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土地整理区域内的土地使用状况进行勘测、调查,并登记造册。
第二十四条 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整理区域内需拆迁的房屋、坟墓等地上附着物予以公告,并按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拆迁补偿标准,与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
第二十五条 土地整理一般在冬春农闲季节进行,原则上不能影响农业生产。
土地整理应当在整理区域内主要作物收获后实施;主要农作物收获季节不一致时,应当在对主要农作物损害最小的期间进行。
第二十六条 实施面积100公顷以上的大型土地整理项目,土地整理项目业主可以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及施工;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属财政性投入的,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招标等办法,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及施工。与土地整理项目相配套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公用设施,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有关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并按整理工程进度进行配套施工。
前款所需费用,由受益人承担。
第二十七条 土地整理完成后,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持下列文件资料,向批准土地整理申请的人民政府的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收:
(一)土地整理方案的实施概况;
(二)土地整理资金使用情况;
(三)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属村庄整理的,还应附具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图);
(四)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统计表;
(五)整理农地的重划分配情况;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收到验收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财政、建设等部门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验收。
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整理项目,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应当在验收合格后30日内,将有关材料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土地整理项目验收合格后,由负责验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整理地块面积和新增耕地确认书,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确认书进行当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变更土地分类统计数据。
未划足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的县(市),应当将整理新增的集中连片2公顷以上、水利灌溉条件及土地肥力较好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加以补足。
第二十九条 土地整理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代表定期到场,实地指界交接土地。
第三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到土地交接完毕后30日内,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农地重划分配方案。
第三十一条 土地整理后的田间道路、灌排水设施及公益事业等用地,应当以整理区域内原为此类用地的面积充抵。不足部分的面积,按参加整理后分配土地的面积比例分担。
土地分配应当以不改变已发包地块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为原则,但因整理发生承包地四至范围、面积变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与承包方协商后,重新划定四至范围,并签订承包经营合同。
第三十二条 村庄整理后安排村民住宅用地的,实行“一户一宅”制度。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法定面积限额。村民新分配宅基地面积低于原有宅基地面积的,应当给予合理补偿。补偿费用从土地整理资金中列支。
第三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土地分配完毕后30日内,将土地分配结果予以公告。对土地分配结果有异议的,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协调不成的,由原批准土地整理的人民政府裁决。
第三十四条 土地整理区域内的土地重新分配后,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直接办理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发给土地证书。
第三十五条 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土地整理的财务状况于验收后3个月内完成结算,并予以公布。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土地整理的指标置换办法、技术规范与验收标准等,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