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委 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
  • 【发布单位】80702
  • 【发布文号】吉政办发[2001]23号
  • 【发布日期】2001-04-28
  • 【生效日期】2001-04-28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委 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委
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

(吉政办发〔2001〕23号)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委提出的《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省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
(省农委 二00一年四月十七日)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农业的发展,维护粮食安全,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速农业跨越式发展进程,特提出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

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旱作农业是以提高单位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农业。主要指在我省旱区自然降水量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全程需要或阶段供给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生物、工程、机械、农艺等措施,实现土、肥、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高效农艺工程技术、低耗节灌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一)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是发展适应农业的需要。近年来,我省干旱发生频率、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危害程度都呈上升趋势,严重年份春旱、夏旱已成为我省最大的自然灾害。根据对建国以来全省40年的气象灾害分析,全省旱田大范围发生春旱的频率约占60%以上,夏旱频率约占40%以上,特别是干旱最严重的西部地区,春旱发生频率在85%以上,夏旱频率约占60%,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据气象专家预测,21世纪上半叶全球气候继续变暖,我国北方干旱有加剧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我省自然气候特点所决定的,是我省旱区农业生态条件对农业生产的要求,是旱区发展适应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二)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目前,我省水资源不仅数量上有限,而且水的利用率也很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旱田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低。由于多年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对耕地养护不够,使得土壤保墒能力大大下降。二是灌溉方法不科学。旱田大水漫灌,水田灌跑马水,节水灌溉面积非常有限。三是存在跑、冒、渗、漏现象。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成本高。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提高自然降水、工程蓄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
(三)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需要。我国水资源缺乏,人均占有水量2220立方米,耕地用水占有量每亩平均仅1910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4%和65.4%。吉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152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占有量的68.5%;耕地每亩占有地表水67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35.2%。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的《全国评估世界淡水资源》报告所述: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时,为严重缺水边缘,1000立方米时,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按此标准衡量,我省属于严重缺水省份。水资源的不足,已给目前的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我省各类水利工程每年可供水田灌溉用水仅为48.8亿立方米,而全省实有水田面积在66.67万公顷以上,全年需水80亿立方米以上。90年代以来,由于供水不足,全省每年有4.00-6.67万公顷水田因缺水出现插不上秧、插秧期延长或插后干现象。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是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现实问题的需要,更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长远需要。

二、“十五”期间全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
(一)旱作节水农业类型区域划分。
吉林省地貌形态和环境特征,总的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依次形成东部长白山区、中东部半山丘陵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光能热量分布特点从东部山区向西部递增;降水从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递减。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地表水东部优于中部和西部;地下水西部优于中部和东部。就全省总体而言,我省旱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松辽、松嫩平原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318.01万公顷,占全省作物播种面积的79.6%。其中:旱田290.20万公顷,水田27.81万公顷。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根据建国以来40年气象资料分析,我省旱区以春旱为主,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春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依据日照情况、降水情况、旱情发生时间和频率、干燥度与湿润系数、土壤肥力等指标,将我省旱区划分为两个类型四个区:
1.半干旱类型重旱Ⅰ区。此区包括洮南、洮北、镇赉、通榆4个县(市、区)。本区属于洮儿河冲击平原,耕地面积为44.69万公顷。其中,旱田面积41.94万公顷,水田面积2.75万公顷。旱田土壤多为风沙土和盐碱土,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900-2970小时,风沙大,年限水量不足400mm,且70%集中于夏季,干燥度为1.3-1.5,温润系数小于0.7;春季降水只占10%左右,春旱频率在90%以上,夏旱频率在70%,干旱机率非常高。
2.半干旱类型干旱Ⅱ区。此区包括大安、宁江、乾安、前郭、长岭、双辽6个县(市、区)。本区位于松嫩平原和松辽平原过渡地带,耕地面积为72.06万公顷。其中,旱田面积66.52万公顷,水田面积5.54万公顷。本区日照也较充足,年日照2770-3000小时;风沙较大,降水量不足400-460mm,且70%集中在夏季,干燥度为1.1-1.4,湿润指数小于0.7;春季干旱较严重,春旱频率为70%-90%,夏旱频率在56%-70%,且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和秋吊。
3.半湿润类型雨养农业Ⅰ区。此区范围包括德惠、农安和扶余3个县(市)。耕地面积为72.87万公顷。其中,旱田68.35万公顷,水田4.52万公顷。本区年日照时数为2610-2780小时,春季多大风,春墒较差,春旱频率在50%-60%;年降水量在500-530mm,干燥度1.0-1.1,湿润系数为0.7-0.8,夏旱频率为35%-40%,经常出现春旱、伏旱和秋吊。本区土壤肥力较高,除利用好地表水和地下水外,应当发展雨养农业技术。
4.半湿润类型雨养农业Ⅱ区。此区范围包括梨树、公主岭、伊通、榆树、九台、双阳、永吉、东辽、东丰9个县(市、区)。耕地面积为128.39万公顷。其中,旱田113.39万公顷,水田15.00万公顷。本区年日照时数为2400-2690小时;春季大风较多,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年降水量在500-670mm,雨热同期,干燥度为0.8-1.0,湿润指数在0.8-1.0之间,春旱频率在45%-50%,夏旱频率在35%-40%;土壤肥力在高、中级和中、高级之间,地表水在满足城市用水和重点工业用水外,农业用水十分紧张,加之,地下水不丰富,旱田多不具备灌溉条件,近年来干旱频率和干旱对农业的影响逐渐加大。
(二)基本思想和主要任务。
1.基本思路: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相应作法和国内先进省份的成熟经验,“十五”期间,我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基本思路;立足旱区特点,注重综合配套。坚持旱作农业与灌溉农业相结合,科学用水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抗旱品种与配套措施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大力发展集雨工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旱作节水农业的全面发展。
2.主要任务:
一是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要培育和筛选出一系列抗旱、耐旱主推当家品种,在旱区形成抗旱、优质、高产稳产的品种结构。
二是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普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温棚滴灌、水稻控制灌溉及坐水种、抗旱保水、科学管理等实用节水技术,逐步实现灌溉节水化、科学化。到2005年,旱田抗旱坐水种面积达到166.67万公顷,喷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6.67万公顷;保护地栽培全面推广应用滴灌和微灌;水田节水栽培面积达到40万公顷。
三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的开发。全省深翻、深松、机械播种、苗带重镇压等保蓄墒作业面积达80%以上;每亩增施有机肥3立方米以上;玉米、高梁、谷子全部实现根茬粉碎还田。
四是抗旱化控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新型抗旱剂、保水剂等化控保水、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以上。
五是抗旱施肥品种与结构的调整,开发利用作物专用肥和商品有机肥。
六是大力推广应用土壤墒情速测技术,推进土壤墒情监测网与应用3S技术预警系统的建立进程。
(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措施。
1.旱田旱作农业技术措施。
(1)推广“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新方法。这一耕作法隔年深松、苗带轮换、交替休闲,便于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十五”期间在旱区6个县进行试验示范,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广应用。
(2)推广生物抗旱技术。推广种植吉单180、吉单156、四密25等玉米抗旱、耐旱品种,扩大高梁、谷子、绿豆、花生等抗旱、耐旱作物种植比例。
(3)推广耕作抗旱技术。2001年大力推广旱田蓄墒、保墒、增墒技术,机械深翻地213.33万公顷,机灭茬、耙耢整地213.33万公顷,旱春顶浆打垅200万公顷,机械抢墒播种220万公顷,苗期机械深松4万公顷,苗带重镇压33.33万公顷。
(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抗春旱能力,2001年抗旱坐水种面积达到153.33万公顷,旱田喷灌达到27万公顷,无喷滴灌条件的地方要推广包括“小白龙”在内的管道输水技术;大力发展井旁经济,争取“一户一亩效益田”全部实现水浇化。同时,努力扩大保护地滴灌和微灌面积。
(5)推广化控抗旱技术。玉米、大豆全部实行种子包衣,扩大FA旱地龙等新型抗旱剂、保水剂使用面积。
2.水田节水技术措施。
(1)采取机械节水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免耕轻耙、旋耕整地、旱整地等节水技术。在缺水的冲积土、冷浆水稻土田块采用免耕轻耙,可节省泡田水70%,秧苗扎根深,根系活力强,活秆成熟,成熟度好。
(2)采取农艺节水措施。选用丰优201、丰优301等水稻耐旱品种,实行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避免泡田和插秧期争水;全部采取旱育苗和简塑盘钵育苗,控制播种量,稀播育壮苗;改大水漫灌为“浅-湿-干”间歇灌溉方法。通过节水栽培,节约用水30%以上,节水栽培面积达到23.33万公顷。
(3)采取工程节水措施。加强和完善灌溉工程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水泥等防渗材料对干、支渠进行衬砌,利用旧塑料薄膜铺垫田间斗渠、毛渠,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在灌溉过程中的渗漏和流失。
(4)采取化控节水措施:使用保水剂和抗旱剂,插秧前做蘸根处理,增强水稻的抗旱性。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搞好宏观调控。各级政府要把旱作节水农业纳入到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作为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增强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确保旱作节水农业的顺利发展。
(二)完善旱作节水农业体系。要逐步建立健全抗旱预警系统、专家咨询系统、机艺结合技术运用和储备系统、旱作农业和节水技术计算机数据库。在抗旱工程建设上,各地要加大对抗旱节水农业的投入。
(三)建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从今年起,在我省半干旱类型区、雨养类型区和缺水水田区建设6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各地在抓好示范区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与旱作节水农业的有机结合。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与农机化示范区相结合,尽快提升旱区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特别是要抓紧大型农机具的更新与配套,使农机具适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到农机、农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在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立、抗旱品种研育和开发、鼓励农民节约农田用水等方面,要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