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2003―2005年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意见
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2003―2005年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意见
(明政文[2002]22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中央、省、市属重点企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速推进我市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实现“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奋斗目标。根据省政府《 关于加快实施国有工业企业战略调整工作的意见》(闽政[2002]49号文)和全省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的精神,现就2003-2005年加快我市企业改革与发展,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目标任务
1、工业经济上新水平。2003-2005年,全市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0%。
2、力争到2005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性目标。到2005年,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机建制和国有小企业放开搞活;基本实现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基本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建立激励企业经营者的分配机制和新型劳动关系,建立比较规范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3、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力争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分别达到年销售额的3%和5%以上;建立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4、流通产业增总量。2003-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以上;到2005年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
5、培育一批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到2005年,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企业11家。
二、加快我市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
1、建立和完善劣势企业退出机制。按照中央提出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原则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畅通企业退出、资本退出和人员退出的“三个退出通道”,改善优化全市国有经济结构。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符合国家政策的争取列入全国实施政策性破产计划,其余的依据《破产法》实施破产;对国家政策要求终止企业生产行为的“五小”企业,资源枯竭矿山企业,产品无市场、无竞争力、工艺落后、质量低劣的企业关闭和注销。国有劣势企业退出的审批程序;资产、债务的处理;职工安置等按照省经贸委、财政厅、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的《福建省关于建立和完善劣势国有企业退出机制的指导意见》(闽经贸[2002]607号文)执行。
2、实现国有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在全市范围内,除部分军工等关键领域由国有企业垄断或控股经营外,其余的国有企业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股经营。条件具备的,可以由非国有经济控股经营,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参与范围。积极鼓励“靓女先嫁”,到2005年,机械、化工、林产加工三个主导产业通过国有资本减持、转让等形式,进一步有序地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强化市场约束,促进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劣势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轻纺、二轻、建材、民用电子、建筑、商贸、物资等行业的国有资本,要一企一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从劣势企业中退出,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在退出对象上,从单纯的劣势退出转为优化资源配置,激活经济因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退出内容上,从单一的企业退出转为企业、资本、人员的退出;在退出策略上,从被动退出转为主动退出;在退出效果上,从机制转换转为体制创新,实现经济更快发展的“四个转变”。国有资本从劣势企业退出后,不能一退了之,要千方百计引导非国有经济通过增量投入,广泛参与,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滞死资产,增强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形成新的增长点。
3、推进制度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一要继续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促进企业产权多元化,解决所有者职能“缺位”和“越位”的问题,强化市场机制在履行所有者职能中的基础作用。二要加快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市、县两级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公司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分工明确、职能到位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对所有授权经营企业,确保国有资本出资人主体、所有者职能、保值增值责任全部到位。三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职责明确,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三年内选择2-3家市级授权经营的大中型企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和外派监事制度;到2005年全市80%以上的授权经营大中型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交叉任职的人数不超过50%。外派监事不迟于2005年到位。四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办发(2002)13文《关于在国有、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施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精神,厂务公开要从面上的推行转到质与量的提高。五要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绝大多数授权企业在2005年要形成“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机制。六要加强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与约束,建立和完善对授权企业经营者的年薪、期权激励机制。对纳入授权经营的企业,2003年原则上都要实行年薪制,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有效结合起来,促进经营者行为长期化。在重激励的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外派产权代表、独立董事、监事和独立审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考核,防止因经营者个人原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4、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一要引导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推广邯钢模拟市场的成本核算经验,以一系列企业内部市场“订单”为纽带,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和物流,将外部市场竞争的环境、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优化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实现外部竞争压力内部化,内部要素流动市场化。二要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协作,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供应效率为主线,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各项专业网络配送、储运,重组企业物流业务,优化供应链,减少企业物流活动自我服务的比重,实现企业的物流管理创新。三要以管理流程再造、物流再造和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带动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网络,加快研究开发、供应、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促进管理模式高效化、生产经营组织合理化、管理方法现代化和管理手段计算机化。
(二)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找准“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我市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积极开展科技与经济的对接,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及有关人员以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构建利益共同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全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加的“产学研”活动,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推进省、市两级技术中心的建设,到2005年基本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找准产业链经济的切入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省内重点项目的投资效应和跨国公司的动态,以省内外重点投资项目、当前与潜在的国内外消费热点及其上下游产业关联紧密的产品,为我市产业配套协作。借鉴永安智胜化工有限公司与永安火电厂化电联营、与中化集团工贸联合的有益经验,加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在深层次、宽领域范围的专业分工和协作配套。以资本或产品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配置要素资源,促进我市冶电联营、林纸林板结合、聚合抽丝与纺织一体化、铸锻主机联营、农产品科农工贸一体化等多形式配套协作的发展。力求崛起一个优势企业的同时,带动一批企业群,壮大一个产业,做大一个市场,搞活一方经济。引导我市机械、化工、电子、塑料、轻工、林产加工等行业,以及工业园区的企业,主动与省里重点发展的四个电子生产基地、两个机械装备生产基地、两个石化原料生产基地等沿海区域重点项目对接,提升产业关联效应,有效延长产业链,努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优势。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按照“科学规划、成片布局、整合资源、形成特色、放大效应”的原则,引导和带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构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催生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格局。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扩大风险资本来源渠道与规模,并努力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形成。发挥市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的作用,金沙、尼葛两个高新技术园要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运用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设施、场所、资金、智力、中介等系列配套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化高新技术园的辐射功能,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组织配套,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运用,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4、推广运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流通现代化。突出以制造业和流通业为重点,每年落实30-50项信息技术用于提高企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营销的信息化水平;引导省、市级成长型企业建立先进、高效、稳定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2005年产业行业协会要初步建立覆盖整个行业的信息网络系统;物流领域骨干企业在2005年要基本实现条形码、扫描、因特网、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采购、库存、销售、配送等环节的自动化处理,建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运用,使企业内部管理、技术开发、生产营销方式更加高效;使上下游企业之间、最终产品与市场之间建立起高效、便捷的链接方式。
5、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要突出装备工业的改造,通过“五新”技术的运用,突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其他加工制造业的改造要突出装备的机电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工艺的现代化和新材料的运用。重点抓好机械、化工、林产加工、电子、纺织、轻工、建材等行业排头兵和知名品牌企业的技术改造,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经济。2003-2005年期间,市、县两级完成传统产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项以上,每年向国家和省上推荐申报项目10-15个,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专题的技改项目,优先争取列入国家国债、“双高一优”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加强对列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跟踪,确保政策早落实、资金早到位、项目早开工、建成早达产、市场早占领、增长点早形成。
6、发展现代流通产业,拓展企业市场空间。发挥流通产业在培育市场、搞活流通、引导生产方面的先导作用,大力培育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骨干流通企业。在流通领域广泛推广标准化、专业化的连锁经营,鼓励优势连锁企业向城市社区、郊区和小城镇发展。到2005年全市要培育形成3--5个标准化和集散功能强的现代物流企业。以中心城市、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主产地为依托,改造、提升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一批有特色、辐射广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创新“明货”促销方式,健全“明货”销售的服务体系。引导生产企业与国内外大型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对接,按现代流通方式和市场准入要素组织产销活动。
7、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尤其要高度重视水资源和矿山、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要选择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推广运用清洁生产工艺,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工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优势
1、培育发展大、中型龙头企业,以骨干力量促结构调整。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把发展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置于战略先行位置,组织列入省、市成长型及重点企业进行研讨、交流和考察、学习,确定国内国际同行业一流企业作为追赶目标,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方面找差距,发挥后发优势。以培育上市公司资源为着力点,对通过上市辅导期的企业,要促进机制到位,做强主业,提高效益,加强与证券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加快上市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优势企业为核心,以推进资产重组和制度、管理、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切入点,增强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功能,加快上下游领域资源整合,提高生产集中度、产品关联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
2、打造名牌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到2005年,全面消灭无标准生产,130家企业通过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再创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1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2个。培育发展10--15家在国内或省内处于行业前列、品牌知名度高、主营业务突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带动我市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企业,力求发展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群协作企业,崛起一个特色产业。
3、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发展有专业特色的协作企业群。对我市一般性竞争领域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要通过调整与重组,向开放型、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走集群化发展道路。一要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山海协作、区域交流为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加强产业衔接与协作配套能力。二要充分运用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其他经济杠杆,积极扶持科技型、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出口创汇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社会服务型、园区协作配套型企业,初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1、加快发展工业园区,以园区经济推动工业化。各县(市、区)要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必要整合,对各类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园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促进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上,按照“谁引进、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强化园区吸引区外资金的功能,突出以商招商,联动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园区开发机制、园区联办和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发展“飞地”工业,鼓励各县(市、区)的工业项目跨区域到基础条件好的工业园区集中,建立多元联合开发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重视入园项目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的产业衔接和企业群之间的协作配套,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聚集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园区经济。2003---2005年间,每个县(市、区)都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创办1-2个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的工业园区,力争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当年新增产值的50%由各类工业园区提供。
2、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引导民营企业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开拓发展空间,吸纳民间资本到工业园区投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开放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国家没有禁止的,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对外商开放的同时也要对民营企业开放。二要提升民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突破家族经营的局限,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和灵活经营的优势,千方百计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发展一批民营企业“小巨人”和民营科技企业。对不涉及国有资本、国债、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不涉及公共安全和利益的民营企业,其基建、技改项目允许企业自行确定发包方式。到2005年,力争实现全市新增工业产值的50%来自于民营企业。
3、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继续深化建设“三明的泉州”活动,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内外、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分工的走向与趋势,围绕市场,扬长避短,以特色创优势,突出培育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扶持地方工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培育国内、省内市场的产品“单打”冠军。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主导产品为龙头,促进关联企业在一县、一镇空间上的聚集,着力形成有市场竞争能力并在功能上分工协作的企业群。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与流动,带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旅馆餐饮、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
(五)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工业投入
一要引导银企合作,发挥立信、华屹、富民等担保公司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大放贷规模;二要加大联内引外力度,吸引区外资金、民间资金的投入;三要建立市本级的国有企业改制与破产准备金和成长型企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各自的情况建立相应的企业改革与发展资金。
(六)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创造适合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机制与土壤,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革传统的选拔企业经营者的方式,通过内部培训、对外招聘等形式,培育一批具备国有资本营运知识和管理、经营的人才,引入年薪、股权、期权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经营者所得收入与其责任和贡献相适应。
2、创造留住、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对有贡献的优秀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特殊人才,要打破常规,做到待遇上吸引人才、事业上稳住人才、感情上留住人才。积极培养引进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通晓外语和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专门人才。要为企业专业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优良的创业条件,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流动的机制,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培养有现代技能的产业职工队伍。要依托大中专、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熟练工人,引导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提高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技师人才;同时要多为失业工人提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
(七)加强领导,转变职能,营造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强领导,促进改革发展的责任到位。各县(市、区)要建立或调整充实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领导,把推进工业化作为战略优先工程来抓。要制定衔接配套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财政、就业、企业职工、投资主体的承受能力,创新思维,制定既积极又可操作的目标和实施方案。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建立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正常协调制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市委、市政府每年组织一次督查落实,并将具体成效列为责任人年度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之一。
2、转变职能,调控和服务经济的职能到位。大胆借鉴外地不论成份、只论贡献、只为发展的实践经验。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要由依靠行政手段抓经济发展,向以经济手段为基础,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应用转变。各级政府都要深入研究市场和市场机制,将注意力转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二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大力气解决好政府管理经济中的错位、越位、缺位和虚位问题。要善于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建立一个窗口对外、标准化、程序化、专业化和办事效率高的服务体系,减轻企业负担,精减审批程序。
3、建立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的作用,在行业自律、信用评价、资金融通、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员工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信息网络、管理咨询等方面,逐步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引导、促进中小企业扶持服务体系的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
4、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力争到2005年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到《条例》规定的范围,实现各项社会保险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二要继续抓好“两个确保”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弱势群体就业的制度,积极扩大就业渠道,开展转业转岗培训,提高失业职工竞争就业的能力。三要以实现并轨为中心,积极扩大就业,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现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建立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四要以强化基础管理为重点,加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稳步扩大参保范围
附件:三明市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名单(略)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