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构建我省三条战略通道的若干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构建我省三条战略通道的若干意见
(闽委发[2003]4号)
(2003年2月25日)
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新世纪初要着力构建福建发展的三条战略通道,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福建过去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群策群力作出的重大决定。三条战略通道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通道,是产业延伸的通道,是陆运、水运、空运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条战略通道是统一的整体,覆盖全省,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我省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落实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决策,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拓宽山海协作通道
我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通道。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就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抓紧构建大城市框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在提高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扶持山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步伐。沿海地区要在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上发挥重要窗口作用、示范作用以及辐射和带动作用。山区要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和利用老工业基地吸纳沿海产业的转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加工制造业相结合,资源合理开发与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相结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强区富民相结合,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山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1、加快交通网络建设。以高速公路和省级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海通向山区公路网建设,逐步提高山区公路等级。2002年年底要基本建成漳诏、罗长高速公路和福宁高速公路;2003年上半年同江――三亚国道主干线福建段全线贯通。抓紧建设京福国道主干线三明――福州段高速公路以及漳州――龙岩漳州段高速公路,争取京福国道主干线邵武――三明段二期工程早日动工。抓紧推进龙岩――长汀、浦城――南平、三明――泉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动工建设。积极支持纳入全省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规划的山区公路建设项目,逐步提高山区公路成网配套和等级水平。抓紧道路运输和场站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善道路运输系统。到2005年实现全省山区地级市通高速公路,争取各县(市)公路达到二级以上,通乡镇公路上等级,通(行政)村村公路逐步等级化。?
加快山区机场改扩建工程。2002年开工建设龙岩连城机场民航部分改扩建项目,继续做好武夷山机场民航部分二期扩建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五”期间完成扩建投入使用。按军民合用原则,抓紧规划宁德霞浦机场改扩建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开通民用航线。?
2、加大山区水利工程投资力度。重点建设汀江流域防洪整治二期、闽江上游沙溪防洪一期、闽江上游富屯溪防洪一期、晋江下游岸线整治等工程。继续抓好山区万亩旱片治理与节水灌溉及标准农田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山区蓄水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武平捷文、漳平文星、仙游金钟、德化碧坑、安溪白濑等一批水库,进一步提高水库调蓄能力和防洪减灾能力。?
3、加强山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完成山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积极开发利用山区水电资源,做好三明市坂面、汶潭、大言、黄潭、高塘、西门、台江,南平市照口、洋口,宁德市洪口、牛头山、旺坑、双口渡和龙岩市白沙等一批山区中型水电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扶持煤炭工业发展的政策,加强煤炭工业管理,稳定煤炭产量,并大力开发利用本省煤炭资源洁净燃烧技术。认真做好山区沼气工程规划建设,结合“五江二溪”环保整治,搞好江河流域畜牧养殖污染治理沼气工程规划和建设。组织实施15个以县为单元的国家级“农村小型公益设施能源项目”,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加快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到2005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700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2000处,户用小型沼气池14万口。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纲要》(2001―2010年),全面改善和提高全省山区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搞好全省207个扶贫开发重点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巩固和提高老区“五通”工程成果,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乡镇公路和人畜饮水工程,使全省50%以上行政村所在地能喝上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安全饮用水。巩固“村村通”广播电视的成果,继续完善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建设。?
(二)加快产业调整与转移,延伸产业链
5、加快产业调整与转移。认真贯彻落实2002年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把山区经济发展列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之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按照省政府发布的产业升级指导意见、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山区的产业升级,扶持一批能成为新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二是遵循市场规律,合理配置市场资源,积极引导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山区转移,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山区企业开展产业协作和工贸合作;三是以培育产业链带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链和产业群的形成。?
6、加快山区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山区传统工业,优化工业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改造提升机电、森工造纸、纺织化纤、冶金、建材等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群。?
――石化工业。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实现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进战略,延伸石化产业链。根据我省石化项目布局规划,在建设湄洲湾、海沧石化基地的同时,下游项目要向山区延伸,山区各市要结合现有老企业改造,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条件实现石化下游项目的布点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机电。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山区机械电子产业,打造骨干企业集团和名牌系列产品。近期主要扶持发展三明重机的压实机械、南平源光亚明的新型照明电器、南孚电池碱锰电池生产线扩建、南平闽航IC陶瓷封装产业基地、福安电机产业基地、龙净干湿法脱硫设备生产基地等一批机电项目。?
――森工造纸。结合国家计委“十五”期间实施的“林纸一体化”专项建设,以青纸、南纸、龙纸、邵武竹浆等企业为主,通过林纸结合,加快原料林基地建设,继续保持我省森工造纸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近期主要是做好南纸、青纸等林纸结合项目的建设。?
――纺织化纤。重点抓好南纺多功能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技改和省纺织化纤集团(永安)聚乙烯醇纤维技改两个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项目,同时做好省纺织化纤集团20万吨醋酸乙烯项目落户湄洲湾石化基地的前期工作。?
――冶金。重点抓好三钢高速线材生产线技改建设、南平铝厂5.2万吨电解铝预焙槽技改和上杭紫金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环境治理等一批项目。做好钢铁项目的前期工作。?
――建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城镇化和房地产开发建设为契机,努力提高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和规模效益,提高旋窑水泥生产、高效粉磨技术和中高档建筑陶瓷生产能力,抓好福建水泥泉港中转站项目和三德水泥二期建设。依法关停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小水泥、小陶瓷、小矿山,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三)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山区经济结构?
7、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和蓝色产业带。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林业强省”和“海洋经济大省”的要求,山区绿色产业带要重点发展畜牧业、优质商品粮、珍稀食用菌、淡水养殖业、竹业、茶业、果业、蔬菜、药材、花卉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等农林产品,加大对山区农林副产品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帮助解决良种工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森林旅游、竹木深加工、花卉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临海蓝色产业带要继续抓好海洋捕捞的作业调整,在压缩近海生产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轻型、节能、高效作业,重点发展三都澳、东山湾等海洋渔场,壮大临海海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品的保质和低价值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8、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订单农业。着力培植一批具有区域性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项目,促进“产加销”有机结合,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继续做大做强水产、竹业、果蔬、茶叶、食用菌等我省传统的优势产业和产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步伐,重点扶持6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加、销各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链。?
9、发展山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具有山区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创新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发挥山区生物物种丰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重点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现代中药及道地药材产业项目发展。山区在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生物环保发展上潜力较大,争取在山区建立若干个省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生物技术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技术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10、加快山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当地资源、人才、市场、技术、地理、资金等外部条件,培育和依托城镇资源,突出扶持一批特色工业、配套加工企业、出口龙头企业。各地可视资源及市场需求情况,整合发展一批县级加工企业,以“沿海接单、山区加工”等模式,主动与沿海对接,壮大出口型的龙头企业,同时推动资源转化型特色企业的升级,提升竞争力。积极探索山区县域工业发展融资的新模式,建立一套既能确保金融安全、又能增加企业资金需求的运行机制。创造条件,扶持和帮助山区县域工业企业开拓外部市场,争创一批国内、省内名牌产品。?
11、推动山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加快山区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在做大做强具有省级中心市场作用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山区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是在乡镇企业产业密集区、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建设一批设施完善、高起点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在山区乡镇合理布局建设便农利农的交易市场。支持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和沿海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山区企业联合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业。?
(四)加快山区科教文化事业发展,为山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12、加快山区科技发展。继续实施“星火计划”,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加快山区各类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的整合和建设步伐。积极扶持山区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扶持发展一批能够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推广和高新技术项目。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向山区转让技术开发成果。提高山区引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能力。加快山区信息网络建设,建成山区市县政务横向网。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山区科普宣传,提高山区群众科学文化素养。?
13、加快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合理调整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山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落实普通高中扩容资金和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改善山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开展多形式职业教育,提高山区各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及技术技能。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山区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适用人才。同时沿海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山区建立一批对口支援对子,积极鼓励沿海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强交流与协作。?
14、加强文化交流和山海文化互动互补。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认真实施《春风计划》,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家到农村基层采风,实现城乡文化交流互动。认真做好农村文化创先工作,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区),加快省级文化先进乡(镇)、村的创建步伐,申报一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特色之乡”,命名一批“福建民间艺术之乡”和“福建民间艺术特色之乡”。突出山区和沿海的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在城市和沿海与山区和农村之间,加大文化的交流和扶持力度,达到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的目的,争取2010年在沿海片建成具有海峡西岸特色的闽东南精神文明带、在山区片建成闽西北精神文明走廊,使全省文化保持一个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从而提高福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五)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合理开发和保护山区生态资源?
15、大力发展山区生态效益型经济。建设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试点工作,建立高效、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山区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山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加快以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度假区、大金湖生态旅游区、冠豸山绿色生态区等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主的闽西北绿色生态旅游带和以太姥山、屏南鸳鸯溪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闽东山海风光生态旅游区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提升旅游区生态品位。?
16、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森林资源开发管理,优化森林结构,集约发展林业生产。对林地实行用途管制,对占用征用生态公益林实行“占一补一”制度。重点抓好江河源头、主流和一、二级支流两岸山地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沿海防护林和城镇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交通道路、江河沿线绿化工作。完善武夷山、龙栖山、梅花山等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17、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引导节约用水。继续实施“五江二溪”水污染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实施严格的封禁,提高水土保持能力。要重点治理汀江、九龙江、晋江、赛江“四大片”和沿海岛屿风沙侵蚀地带“四小片”水土流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长汀等水土流失区和崩岗侵蚀劣地综合治理为重点,优先实施已列入全国水土保持“千、百、十”治理规划的示范工程。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继续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加强山地保护,治理整顿矿业秩序,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限期关闭不符合条件的矿山,督促采矿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措施。?
18、抓好生态示范区和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围绕生态建设的目标,组织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按照近中远期结合、突出近期目标的原则,规划“十五”期间生态建设重点实施33类98个项目。2003年要重点启动和推进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生态示范区和生态试点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六)积极稳步地推进城市化,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19、加快沿海城市发展。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工作方针,制定我省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经济区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沿海要加快第一层面城市发展,重点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大城市,在创新体制、提升开放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使之发挥城市的带动功能,建设成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的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加快漳州城市建设步伐,提高档次和水平。同时要以福、厦、泉、漳沿海产业发展为基础,积极吸纳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莆田、宁德要依托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条件,使临海工业、水产养殖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尽快形成规模,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总量扩大,连接和延伸全省经济发展的沿海主轴线,建成沿海繁荣带。?
20、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把城镇化工作确定为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和先行工程,积极推进山区城镇化建设,完善山区城镇化体系,为山区发展提供载体和新的动力。以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小城市、大城关、中心镇的集聚为重点,实施点轴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发挥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培育和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山区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山区4个设区的市政府所在地要发展成为与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既分工又协作的区域经济中心,形成与辖区内县(市)镇紧密联系的城镇网络体系,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抓好山区城镇通信、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在建的福州、南平、三明污水处理二期工程以及南平垃圾综合处理厂、龙岩竹坑垃圾处理场建设,并按照产业化思路,加快宁德污水处理厂、龙岩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山区市污水处理厂和部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五”期间开工建设。提高生态污染治理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宅小区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
(七)深入开展山海协作,建立健全山海协作运行机制?
21、拓宽山海协作形式。通过联营、兼并、特许经营、托管等多形式的合作,引导沿海企业到山区投资兴办内联企业。鼓励沿海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通过独资或跨地区的控股、参股、收购、联合、兼并等形式,与山区企业组成企业联合体,实现跨地区资产重组和优势企业扩张。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嫁接山区国有企业,鼓励金融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综合经济部门开展山海协作。?
22、深入开展山海干部人才交流。把山海干部人才交流纳入组织人事部门干部人才培养规划,建立有效的山海干部人才交流工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向山区流动。?
二、拓宽对内联接通道
我省位于东南沿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中段。拓宽对内联接通道,就是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在出省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要努力拓宽发展腹地和空间,使我省成为周边内地省份区域经济与国际交流的交汇点,区域市场与国内外市场的融合点,区域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对接点。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开发和国有企业改造,推进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
(一)加快建设对内连接的基础设施通道?
1、加快进出省干线铁路建设。要加快出省第四通道――连接京九铁路大动脉的赣龙铁路项目建设,争取出省第五通道――连接长江三角洲的温福铁路年底开工。积极开展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的福厦铁路和连接赣龙铁路的龙岩至厦门铁路、漳潮铁路(出省第六通道、连接珠江三角洲)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增加我省与全国铁路干线和枢纽的联接点。“十五”期间要建成赣龙铁路,争取基本建成温福铁路,尽快建设福厦铁路。?
2、建立省际间协作绿色公路通道。加快列入国家计划的重要省际公路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一纵两横”进出省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建成国家确定的10条入闽普通公路通道。在2002年底新增两个沿海进出省快速通道基础上,抓紧同三国道主干线、京福国道主干线福建段高速公路建设及衢州――南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到2005年再新增两个通往内陆省份的进出省公路快速通道。?
3、加快沿海港口开发建设。抓紧制订全省沿海港口发展规划,进一步合理调整港口布局,增强沿海各港口的分工协作,在加快厦门湾港、福州港、湄洲湾港为重点的开发建设同时,加快规划和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泉州港、漳州港、宁德三都澳港、莆田东吴港,促进临港工业发展,加快港口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和厦门、福州、泉州临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4、努力构筑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共同体。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省际经济分工与协作,大力推动与相邻的省份或地区建立以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为特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省际间相互发挥比较优势和商谈,公平分配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实现共赢共荣。一方面积极与江西、安徽沟通,扩大我省的发展腹地,形成联系密切的经济发展共同体;另一方面努力与广东、浙江、上海对接,主动接受经济辐射和合作,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形成紧密型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同时进一步拓展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和闽粤赣十三地市经济协作组织,推进向区域一体化方向发展。?
5、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积极促进与北京、大上海、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以及其他经济区域联合开发资源,联合建立新型专业化协作关系,联合推动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联合开展产业转移工作,联合拓展对外贸易,联合建设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拓展产业链,利用我省与内地一些省份在利用外资上的梯度差别,向内地扩散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工序和企业,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关联体系,借以提升我省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宁夏、重庆万州区及援疆工作。?
6、大力扶持边界市县发展区域经济协作。大力扶持边界市县技术、资金、信息等与边界贸易相关的要素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边界贸易软环境。引导和鼓励山区边界市县到周边先进省市招商,鼓励建立边界工业区、贸易区。继续发挥闽浙边界经济协作区、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和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作用,促进跨省经贸协作大发展。?
(三)加大省际产业分工协作力度,做好省际产业联接工作?
7、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各省区产业合作。发挥我省地处沿海地区中段能够承南启北的优势,强化抓机遇意识,充分利用邻近上海、毗邻珠江三角洲的区位,吸引内外资来闽投资创业,以居中的位置兼顾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客户。发挥中段优势,既要主动接受两地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吸纳福建所需产业人才以及资金,也要通过与长江流域各省区、华南各省区的产业合作,加大福建对周边省份的吸引,并带动与中西部省份的产业合作。通过加快我省发展步伐,大力促进我省与两大地区的联动和融合,推动经济要素加快流动和配置,在促进东部连片大发展的同时大力提高我省的经济实力。?
8、加强与省际周边区域的产业经贸合作。山区周边市县与邻省周边市县有着长期的经贸合作,资源、资金、技术具有广泛的互补性,要继续加强双边经贸往来和产业合作,特别是具有资源互补性的,如竹木制品深加工、种养加工、资源开发等,进一步密切资金、技术、贸易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链。主动帮助周边地区在福建投资兴办的实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鼓励扩大生产规模,壮大经济实力。同时与毗邻省区开展边贸双向交流,重点在诏安、福鼎、宁化、武平、浦城5个省级边界经济贸易开发试验区建设以地方特色产品为主的边贸市场,使省内商品向省外辐射,并通过边贸市场引进省外资金、技术,发
展跨省区经贸合作。?
9、加强与西部地区产业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在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基础产业等方面加强合作,并结合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把我省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拓展,鼓励更多的三资、乡镇、民营企业家到西部地区投资办厂。?
10、积极推动国内企事业和个人来闽投资办企业、设立办事处和研发机构。在土地、资金等方面提供与沿海先进省份同等的优惠条件,大力推动符合我省产业发展导向特别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企业来闽投资创业,鼓励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鼓励投资发展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环境保护、生物医药、中介、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内地资金投资我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经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大企业(集团)、中央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大企业(集团)来我省设立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等机构。?
11、积极为来闽投资企业创造良好创业环境。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来闽投资企业,实行与本省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同等待遇,特别是要鼓励高新技术项目、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产业化项目来闽投资。来闽投资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省传统产业、投资发展现代制造业、环保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可申请技改贴息支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可申请省结构调整资金支持;兴办农产品加工、产加销企业,符合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条件的,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和个人与我省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开展协作,允许参与畜禽良种、农作物优良品种尤其是优质稻品种的选育攻关,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审定。在闽设立的研发机构可向省有关部门申报省科技计划,争取科技经费支持。?
(四)积极开拓省外市场,拓展我省发展空间?
12、扩大闽货省际输出渠道。建立闽货分销物流中心,努力提高闽货在省外市场占有率。把组建大集团和创名牌结合起来,凭借大企业经济实力,促进名牌产品系列化。充分利用营销协会等中介组织,构建为企业开拓省外市场服务的商务信息网,大力加强宣传和营销工作,扩大闽货产品的形象宣传,建立健全营销机构,配备与培训营销人员。抓紧市场调查研究,制订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套的营销策略,扩大分销、促销,完善售后服务。在省外举办闽货博览会、展销会、订货会,千方百计扩大闽货销路。扶持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高、潜力大的名优产品及大宗物品开拓国内市场。?
13、积极开拓中西部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鼓励双方企业积极开展双边经贸合作。发挥我省民营企业适应市场、有品牌、有资金、敢拼搏的优势,在服装、鞋帽、建材、食品、商贸等方面与中西部联手开拓市场,实现双赢。?
14、大力开拓国内旅游市场。在巩固省内客源市场基础上,着力开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北扩西进,拓展国内新的客源市场。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构建旅游产业链: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旅游区应大力拓展与江西、安徽、上海、浙江等省份著名景区间的合作;以厦门和泉州为龙头的闽南旅游区应加强同粤港澳台之间的合作;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区应开展同广东省的合作;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应加强对台旅游合作,密切与省内旅游区的联系;闽东旅游区应加强同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的合作,构建福建与全国旅游景区之间的协作网络。?
15、努力拓宽省际文化交流通道。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弘扬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挖掘和打造我省的文化品牌,如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朱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武夷文化、充满民俗风情的畲族文化、内涵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素有国石之称的寿山石文化和我省瑰宝漆艺文化等,争取在省内外举办福建文化周,举办南音文化节、闽东畲族风情文化节、寿山石文化艺术节、惠安石文化节等,组织国际客家学研讨会、闽西族谱展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文化品牌的思想内涵,争取在2005年形成一个或几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中心地区,努力构筑我省的文化高地,拓宽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发挥辐射和集聚功能。?
(五)加强与各省市联系,构建对内联接的信息流通道?
16、构筑信息交流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及时收集各省市人才、资本、项目、市场商务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促进更多的项目、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与我省企业结合,积极鼓励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为我省企业到省外开发牵线搭桥,也为省外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我省提供途径。?
17、加强与省外高校、科技单位联系。争取国内名牌大学和一流学科来闽办学或联合办学。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大院大所科技交流与合作。采集科技成果项目,建立面向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推介服务中心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我省引进先进成果提供便捷的信息通道,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到福建对接转化。?
18、加强省际间的项目推介工作。建立面向全国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更多的项目和资本进入我省。?
19、建立互访合作渠道。加强省际高层领导的联系和互访,通过组团招商,创造合作机会与途径;由政府搭台组织省际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或洽谈会,吸引企业参与;收集和推介各省市的成熟经验和先进做法,为我省发展提供借鉴。?
三、拓宽对外开放通道?
我省面对海洋,对外开放是我省的一大优势。拓宽对外开放通道,就是要按照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发挥我省对外开放的优势,继续抓好多元发展、以质取胜和“走出去”三项重点工作,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大力加强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项目开发,加强与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合作,继续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扩大开放中的积极作用,多渠道利用外资、多元化扩大出口、多层次增进合作。巩固和发展原有的对外通道,充分发挥侨乡优势,进一步拓宽闽台港澳经贸合作领域,扩大闽台科技文化交流,使我省成为对台通商贸易、台资企业营运、对台农业合作、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地区;进一步发展与东南亚的关系,加快推进市场双向开放,资金双向流动。加强对欧美日、非洲、南美、俄罗斯和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研究分析,组织适销对路产品扩大出口,鼓励有优势企业到这些地方开发资源,发展加工贸易。?
(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1、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在继续扩大大宗传统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同时,加大实施“科技兴贸”力度,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我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商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出口商品升级换代,扩大绿色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效防范和突破国外实施的“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2、积极开拓出口市场。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美国、日本、欧盟、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传统重点市场出口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切实做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工作。大力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努力培育新的出口主体。积极组织各类企业参加国际知名的各种展览会(博览会),进一步开拓视野,扩大我省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加大出口货物退(免)税工作力度,严格管理,优化服务,按照优先办理生产企业免抵税调库和优先办理大中型重点企业退税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退(免)税指标,保护守法出口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3、加快构筑便捷的对外联系口岸。重点发展厦门、福州国际性海、空港,抓好厦门、福州两港以外贸远洋运输为主的集装箱码头建设和湄洲湾以石油化工仓储运输为主的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抓紧实施厦门湾、福州港总体规划,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厦门港海沧港区、福州港深水外港等大型集装箱专业港区,大力发展远近洋运输,提高对外辐射能力,使港口发展满足全省经济发展需要,并适应对台“三通”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运输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厦门、福州两个国际机场的配套设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开辟新的国际航线,不断扩大民航服务领域和范围,树立良好的国际窗口形象,为我省
改善投资贸易环境和加强对外交流服务。?
(二)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更好更多地吸收外资?
4、大力推动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来闽投资。积极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动态,适应跨国资本流动的新趋势,探索采用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来闽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兴办重大项目或高科技项目,或以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大力推动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或物流中心,推动我省产品进入国际跨国采购和全球营销网络。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直接对外融资,扩大特许权转让、项目融资的范围,争取在吸收跨国公司在闽投资方面有重大突破。?
5、积极吸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引进外资和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设备、良种和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促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努力引导外商投资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利用外资层次。大力推动外商投资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海洋技术等新兴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继续吸引外资嫁接改造轻工、纺织、食品、建材、森工等传统工业和国有企业。积极推动外资发展加工贸易业,特别是在闽建立大型的加工贸易生产基地。继续引导外商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将港口、运输场站、城市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作为吸收外资新的增长点。?
6、加快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国家的统一部署,大力吸收外商投资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保险、证券、中介服务等领域,逐步扩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利用外资,促进我省服务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7、强化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区吸收外资的功能。积极推动我省经济特区、保税区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推动各类开发区加快功能升级,进一步增创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新优势,发挥集聚辐射效应。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坚持发展工业为主,吸收外资为主,产品出口为主,致力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例外条款,用好特殊政策,重点发展保税仓储、物流分拨、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等业务,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开发区、工业区发展要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体制创新和环境优化转变,提高规划水平,完善区域功能,营造效率优势、成本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服务优势,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智能型、生态型、有特色、高效率的产业载体。积极创新开发区、工业区经营管理体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试行“封闭管理、开放运营”。加强开发区的整合工作,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布局合理、开发实绩显著、发展前景较好的开发区,并在用地、信贷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招商项目储备和推介工作?
8、改进招商项目筛选储备工作方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导向,特别是要按照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强招商项目储备。强化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采取上门征集等手段,挖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投资回报、能形成产业链的项目,加强对项目的评估、论证等,扩大项目源,提高项目质量。?
9、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加强分类指导,根据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和深度、前期工作程序等,分别建立省级、各设区的市、各部门招商项目储备库。对纳入省级重点招商项目计划的项目,要建立项目跟踪负责制,各设区的市、各部门要予以重点推介,加强协调服务,努力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10、强化项目推介工作。积极开展项目推介转化工作,举办全省项目成果推介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化经营,建立项目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架设项目成果与投资业主的沟通桥梁,提供项目成果和投资资本结合的服务平台。?
11、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以企业为招商主体,积极探索并推行直销式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促进“以商招商”。抓好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链配套招商,引进关联企业和配套服务项目。办好现有外资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吸引外资,并积极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技术改造,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改革投资促进运行机制,切实把项目业主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成立省、设区的市两级投资促进机构,实行政策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市场运行模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招商引资机制要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开辟“福建国际投资促进会”等形式的招商引资新渠道。凡有利于招商引资,经过审批,允许跨地区、跨部门组团赴境外招商。办好“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福州国际招商月等重大招商活动,建立福建国际招商网。?
(四)拓宽闽台港澳合作领域?
12、强化对闽台港澳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特别是要吸引台港澳对福建的资金技术投资。加大以电子制造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台港澳资的力度,抓住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台湾百大企业和重点产业协会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客商的跟踪落实。办好现有台商投资区,加快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步伐。积极推动台港澳投资我省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机电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增强这些行业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壮大特色产业链。吸引台港澳商在福建建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尤其是对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台资项目,要积极营造我省局部产业配套优势和区域环境优势,鼓励省内企业积极为其配套,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以此带动日本、韩国等相关企业来闽投资。?
13、加强闽台港澳的物流合作。充分发挥厦门、福州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作用,发展仓储和物流业。大力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保税区内落户,为我省公司提供报关、报检、仓储和配送等服务。尽快制订与现代物流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实现码头、仓储、报关、运输等企业的资产重组,形成物流龙头企业。加强与台港澳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我省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基础条件,引导台港澳物流企业来闽从事经营活动,营造物流中心,共同发展壮大物流业。?
14、加强闽台港澳旅游文化合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闽台港澳旅游和文化合作交流机制,加大宣传介绍福建的景点和旅游路线的力度,推出旅游投资项目,扩大旅游合作领域。利用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古田陈靖姑文化和闽南文化等民俗风情和闽台渊源关系,积极推进闽台港澳文化交流。发展闽台港澳联线游行程,着力做大做强“妈祖文化旅游”品牌,推出“福建――澳门海上丝绸之路”等新的旅游项目。?
15、扩大闽台港澳的金融合作。大力吸引台港澳金融保险机构来福建设立分行或代表处,鼓励有实力的台港澳银行参股我省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进一步加强闽台港澳资讯交流和警务协作,共同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筹措国际商业贷款、发行债券、吸引投资资金;借助台港澳金融机构迅速及时获得国际商业咨信。同时,鼓励各类金融中介机构来闽推动我省企业包括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推动福建企业做强做大。?
16、大力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吸引台港澳会计师、法律、证券、评估等中介行业来闽设立分支机构,或与我省中介组织合资合作,共同开拓国内市场,建立我省开放型的经济服务体系。?
(五)积极稳妥地“走出去”?
17、实施“走出去”战略。以经贸为基础,以“友城”为纽带,积极调动省内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促进境外合作开发,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主动参与对外援助工作和各项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已建立“友城”的省、市、州,积极稳妥地推动各类优势企业,包括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到境外投资办厂、承包工程、控股参股、合作开发、技术转让,并带动省内产品、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培育发展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与国际大承包商合作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同时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积极性,运用华侨企业网络,以贸易为龙头,发展加工贸易,开拓当地市场。选择有实力的境外企业在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创造条件就地上市融资;拓展大宗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在境外设立销售网点,组织商品展销会。积极推动和完善对外投资小区建设,引导我省企业进驻小区投资办厂,促进小区形成规模。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有关专门机构和各国商会的联系,促进对外沟通与交流,为我省企业“走出去”提供商机和寻求合作伙伴。进一步落实省政府有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鼓励政策,推动我省企业“走出去”,促使对外投资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国际市场的法人主体和竞争主体。?
18、推动境外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境外企业的引导和管理,境外企业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决策、运行和监督机制,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保证产品质量,避免廉价倾销、恶性竞争,维护企业信誉。对境外企业既要鼓励放手经营,大胆发展壮大,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各级政府要做好宏观管理、调控工作,抓好业务指导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境外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继续做好境外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今后各级政府不再投资兴办境外“窗口”公司,对现有的“窗口”公司要加快改造和重组,实行政企脱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保障措施?
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来完成。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规划,出台相关政策,从组织上、机制上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提供可靠的保证。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要在改善投资环境、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持等方面,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提供全方位有效的保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实行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政府要认真组织实施,找准位子,明确主攻方向,积极引导广大市场主体投入三条战略通道建设。省直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制定具体的措施,把三条战略通道建设具体落实到项目、资金、政策上,分解、细化到具体业务工作中。?
2、改善投资软环境。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完善投资审批制度,精简办事程序,逐步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企业登记互联审批等服务。有关部门不得通过规范性文件设置企业前置审批事项,要为来闽投资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保持有关政策法规的稳定性;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学好规则、订好规则、用好规则,提高制定法规政策的透明度,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开放型经济管理服务体系、支撑促进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公平、公正、可预见的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营造良好的投资贸易环境,进一步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集聚我省。?
3、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市场化步伐,努力消除制度性障碍,不断增强我省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各类市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科技和人才支持环境、税收环境和信息环境,使国内外投资者获得更具吸引力的收益。大力发展非国有、非公有制经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鼓励省内外民间资金在闽投资创业,为落实“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扩大投资领域,促进跨区域投资的迅速增加,带动区际贸易发展,推动区域间的经济整合,进而推动区际层次上的区域开放。?
4、提高通关效率。理顺口岸管理体制,打破区域界线,整合口岸资源。大力推进四个创新:服务意识创新,处理好把关与服务的关系,逐步建立口岸管理部门与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协调机制创新,强化口岸联席会议职能和作用,提高口岸综合管理水平;通关模式创新,积极推行“无纸报关”、“电子报检”、“绿色通道”等,指导进出口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子数据库,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贸易便利;监管手段创新,加快口岸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推动实施“电子口岸”、“三电工程”等监管手段,用科技手段缩短通关时间,提高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改进人员出入境管理,简化人员出国(境)审批手续和程序,为人员出入境提供方便。?
5、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职能,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法律援助,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应诉工作,妥善处理贸易争端问题。同时,密切关注国内产业受损害的动态,抓紧建立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提出实施保障措施的警示性报告。建立和完善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发布、数据检索机制,及时在指定媒体公布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务信息。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加强农业、工业、金融、法律等领域的行业协会工作,积极发展医药、房地产、科技、文化等新兴行业协会,强化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的法律责任和自律行为,提高各类中介组织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应对能力和服务水平。?
6、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质量、环保、安全、包装、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技术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商品检测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境、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提高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推行认证认可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取得质量体系认证、环境体系认证、产品国际认证、食品卫生认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改善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7、建立法制和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法制环境建设步伐,加强地方立法,尽快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规定和行政支持措施,禁止不正当竞争;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骗税逃税、骗汇套汇、侵犯知识产权、非法传销、合同欺诈、虚假广告、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整顿和规范财政、金融、外汇、中介秩序和建筑与房地产市场,抓好安全生产等专项整治工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培育信用道德,完善信用监管,形成一套守信激励、失信惩诫的机制。?
8、加大金融对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推进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推广质押贷款、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等新业务,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完善信贷管理,合理安排信用评级、授信制度和贷款审批权限,积极营运信贷资金,拓展融资业务。沟通银企信息,采取开办信用贷款、下浮利率等措施,对信誉好的优质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推行收费权资本化,采取事先出具价格、收费批文的方式进行质押贷款,大力支持山区公路网和出省通道的建设和运营。进一步改善外汇管理,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督,简化手续,方便企业。建立灵活有效的融资担保办法,积极支持行业协会牵头组建互助性担保机构。?
9、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认真贯彻《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并实施福建人才强省战略。围绕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这一目标,加快培养和引进我省经济发展急需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企业管理以及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重视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打破部门界限、身份界限和地域界限,改进迁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常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各种优秀人才。需要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非本省生源应届毕业生,按我省人才引进有关规定为其办理接收手续;需要引进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的,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经费有偿使用、贷款贴息等方面,与本省企业和人员享受同等待遇;来闽投资企业可委托省、市、县(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提供人事代理服务。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发挥留学生创业园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校的作用,积极引进一批高级人才。重视与境内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能够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人、用人机制。来闽投资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参加本省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可以依照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规定参加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留学回国人员,可以
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定。有突出贡献的,可以参加省政府“专业技术人才专项奖励资金”评选表彰活动。?
10、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的公正机制,加快建设一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组织领导能力强,善于驾驭全局、抵御风险、应对复杂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擅长做好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增强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和作风建设,提倡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只说不做的虚浮作风。大兴凋查研究之风,不断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实施意见。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最新法律法规
- -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密码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一周年工作情况综述-
- -互金协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反洗钱行业规则-
- -中国人民银行法将大修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疫情防控北京经验升级为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王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第14/12号决定对〈巴塞尔公约〉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