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APP客户版
找律师、咨询律师、打官司, 就上好律师网
APP律师版
随时随地,接单服务,就在好 律师APP律师版
关注好律师微信
热点法律问题分析,尽在好律 师微信公众号
这一年,深化改革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李 艳
2017年是教育行业不断变革的一年。
政策在变革:你能想到的领域——高考、高校、职业教育、“双创”教育等等都在推陈出新,新政策、新思路、新方向不断涌现。
技术在变革: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入教育的方方面面,一年前还风头无两的“互联网+”有点“落伍”了。
思想在变革:新的教学制度、考核制度进入各个方向。
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印发
2017,这一年,教育的各个领域改革都在不断推进,而这一切变革是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开始的。
1月19日,国务院印发《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这份《规划》释放了许多重要的信号,可以视作下一步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此后,这一年的诸多改革路线都可以从《规划》中寻到踪迹。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惠及全民。这一目标因与大多数人相关而引起广泛关注。
《规划》也让教育行业众多细分领域迎来新机遇。
在素质教育领域,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文化修养类实践活动,以及研学旅行夏令营都有规模化扩张的趋势;在学前教育领域,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被提上日程,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得到了利好支持;在基础教育领域,小班化教学、“选课制”、“走班制”,以及与国际港澳交流的相关活动都获得了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双证书”制度,则是给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添了一把火。
全民热议“双一流”
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国家“双一流”正式名单。这份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让公众讨论良久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到底是谁尘埃落定。
“双一流”建设是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大事。
早在2015年10月,国务院就曾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根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布局、建设高校。
《实施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施办法》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调整和组织实施作了明确。
这让关于“双一流”的讨论在201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讨论在9月达到最高潮,因为名单公布了。名单中的“双一流”共有137所高校入围。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计95所。大学分为A类和B类。A类36所,全部为之前的985工程大学。B类包括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一时间,这份名单是否合理,“双一流”以后怎么发展等都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
高校“双创”持续升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最近这几年逐渐深入人心。在年轻人中,“双创”具有动人的魅力。不少在校大学生们逐渐成为了“创客”中的生力军。这其中,高校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2017年,“双创”在高校大学生中持续升温,比之前两年,不仅热度不减,而且更为成熟和理性。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高校今年的创业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以往给政策、给引导,而是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源头上做文章,把高校的“双创”教育做出了新的特色。
2月16日,教育部首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
将“双创”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认可学生的创业成绩,允许以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来置换学分等政策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落实,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将学生们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为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们更加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创业创新的活动中去,将创新的成果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浙沪新高考试点迎来首届毕业生
2017年高考改革先行试点的排头兵——浙江和上海的首届毕业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这一届学生从进入高中阶段开始采用的就是新高考的教育模式,作为新高考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走过的路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称,当前我国招考制度存在问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确定了浙江、上海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此次试点被认为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和系统的改革,包括考试科目、志愿填报、录取标准等方面,其中考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院校”志愿尤其受瞩目。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主要着重点在于实行“3+3”科目组合,取消文理分科和批次录取,将学考成绩纳入高考等。其目的在于扩大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权,增加高考录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此次高考改革中,浙江采用的是7科选3科,上海采用的是6科选3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考生们拥有了更多选择自由。不仅是在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上做了改革,在志愿填报方面,今年浙沪两地取消录取批次和基于专业填报志愿的模式扩大了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权。
不过浙沪新高考的试点,也试出了新问题,比如选考制让学生弃难选易,某些学科受冷遇;走班制考验学校管理水平等。今年开始,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被列入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在政策上相比过去存在一定的修改完善,未来的新高考政策正在不断完善。
“新工科”横空出世
当时间走到2017年年底的时候,回想起来,这一年教育界展开最多的研讨一定是关于“新工科”。
2月18日,一场关于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形势下,高校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30多所高校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达成了十点“新工科”建设意见共识。
就在这场讨论会结束后不久,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自此,“新工科”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并瞬间成为热门词,此前在复旦召开的研讨会更是被置于极为尊崇的地位,被坊间称为“复旦共识”。
与“新工科”关联的一切都是迅速而火热的。在“复旦共识”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教育界又形成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这一切,正是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西湖大学成立引发关注
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在公开演讲中透露西湖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已进入快车道,首期约30万平方米的校舍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按照规划,西湖大学有望于2018年正式成立,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预计比肩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迅速地,关于西湖大学能否在短时间内赶超北大清华,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的讨论在各平台被广泛讨论,期待者有之,唱衰者有之。
其实,西湖大学的相关筹备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今年9月,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就已成为西湖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录取学生正式入学。11月17日,浙江大学发布了《浙江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2018年招生简章》,显示2018年,西湖高等研究院将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外界对西湖大学的发展多有期待,它究竟会不会像早年特立独行的南方科技大学一样困难重重?还是真能成长为斯坦福、耶鲁那样的体制外名校?新的一年拭目以待。
弘扬“工匠精神”成主流声音
2月1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对于职业教育的强调早在2014年就已提出。这一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逐年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并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国制造2025,培养多样化制造人才。到2017年,随着“工匠精神”的反复强调,和“大国工匠”的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也被推到了一个快速发展、全民认可的阶段。
职业教育是国家分层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不够“细”,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关键时期,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产业大军的职业素养成为潮流也在情理之中。
AI+教育成“风口”
经过多年的演进,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被认为是将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行业之一。
AI+教育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希望。
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相继公布人工智能的推进计划,AI+教育已经成为新风口,并引发激烈角逐。有一种声音认为,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用机器替代老师。比如,文本的批改、简单地答疑、作业的修改将实现自动化。老师对学生的服务,包括交流、缴费这些行为完全可以自动化,有60%的工作可以被替代。
不少投资人认为,教育行业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将由服务性行业变为信息化产业。
趁着AI+教育的东风,不少与之相关的创业公司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年初,“学霸君”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年中,AI+教育公司“流利说”宣布完成近亿美元C轮融资。除此之外,一些具备AI要素的教育型初创企业,如先声教育、触控未来、晓羊教育等带有“教育”的初创公司也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反复强调
2017年被教育部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这一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被提到了备受重视的高度。
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被认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等方面,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无缝对接。
为了保障《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将搭建工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
民办教育迎来发展契机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修改后的《民促法》对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扩大了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形式,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了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纳入教师的管理范围,并在教育领域明确划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分类管理。
根据《民促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只能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民办幼儿园、高中和高校则可以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或“营利性”民办学校。两种性质的民办学校将享受不同的财政、税收和土地等配套政策优惠。
普遍认为,分类管理或将突破长期制约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制度的瓶颈。
上一篇: 全国司法机关扎实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 20个省份成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委
下一篇: 吃38元麻辣烫付5938元 店家多收款项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好律师
首次登录,您需要设置登录密码
请使用好律师APP扫码登录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新高考试点试出新问题 2017教育深化改革砥砺前行
这一年,深化改革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李 艳
2017年是教育行业不断变革的一年。
政策在变革:你能想到的领域——高考、高校、职业教育、“双创”教育等等都在推陈出新,新政策、新思路、新方向不断涌现。
技术在变革: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入教育的方方面面,一年前还风头无两的“互联网+”有点“落伍”了。
思想在变革:新的教学制度、考核制度进入各个方向。
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印发
2017,这一年,教育的各个领域改革都在不断推进,而这一切变革是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开始的。
1月19日,国务院印发《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这份《规划》释放了许多重要的信号,可以视作下一步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此后,这一年的诸多改革路线都可以从《规划》中寻到踪迹。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惠及全民。这一目标因与大多数人相关而引起广泛关注。
《规划》也让教育行业众多细分领域迎来新机遇。
在素质教育领域,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文化修养类实践活动,以及研学旅行夏令营都有规模化扩张的趋势;在学前教育领域,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被提上日程,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得到了利好支持;在基础教育领域,小班化教学、“选课制”、“走班制”,以及与国际港澳交流的相关活动都获得了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双证书”制度,则是给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添了一把火。
全民热议“双一流”
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国家“双一流”正式名单。这份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让公众讨论良久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到底是谁尘埃落定。
“双一流”建设是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大事。
早在2015年10月,国务院就曾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根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布局、建设高校。
《实施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施办法》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调整和组织实施作了明确。
这让关于“双一流”的讨论在201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讨论在9月达到最高潮,因为名单公布了。名单中的“双一流”共有137所高校入围。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计95所。大学分为A类和B类。A类36所,全部为之前的985工程大学。B类包括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一时间,这份名单是否合理,“双一流”以后怎么发展等都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
高校“双创”持续升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最近这几年逐渐深入人心。在年轻人中,“双创”具有动人的魅力。不少在校大学生们逐渐成为了“创客”中的生力军。这其中,高校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2017年,“双创”在高校大学生中持续升温,比之前两年,不仅热度不减,而且更为成熟和理性。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高校今年的创业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以往给政策、给引导,而是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源头上做文章,把高校的“双创”教育做出了新的特色。
2月16日,教育部首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
将“双创”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认可学生的创业成绩,允许以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来置换学分等政策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落实,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将学生们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为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们更加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创业创新的活动中去,将创新的成果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浙沪新高考试点迎来首届毕业生
2017年高考改革先行试点的排头兵——浙江和上海的首届毕业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这一届学生从进入高中阶段开始采用的就是新高考的教育模式,作为新高考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走过的路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称,当前我国招考制度存在问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确定了浙江、上海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此次试点被认为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和系统的改革,包括考试科目、志愿填报、录取标准等方面,其中考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院校”志愿尤其受瞩目。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主要着重点在于实行“3+3”科目组合,取消文理分科和批次录取,将学考成绩纳入高考等。其目的在于扩大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权,增加高考录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此次高考改革中,浙江采用的是7科选3科,上海采用的是6科选3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考生们拥有了更多选择自由。不仅是在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上做了改革,在志愿填报方面,今年浙沪两地取消录取批次和基于专业填报志愿的模式扩大了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权。
不过浙沪新高考的试点,也试出了新问题,比如选考制让学生弃难选易,某些学科受冷遇;走班制考验学校管理水平等。今年开始,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被列入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在政策上相比过去存在一定的修改完善,未来的新高考政策正在不断完善。
“新工科”横空出世
当时间走到2017年年底的时候,回想起来,这一年教育界展开最多的研讨一定是关于“新工科”。
2月18日,一场关于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形势下,高校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30多所高校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达成了十点“新工科”建设意见共识。
就在这场讨论会结束后不久,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自此,“新工科”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并瞬间成为热门词,此前在复旦召开的研讨会更是被置于极为尊崇的地位,被坊间称为“复旦共识”。
与“新工科”关联的一切都是迅速而火热的。在“复旦共识”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教育界又形成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这一切,正是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西湖大学成立引发关注
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在公开演讲中透露西湖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已进入快车道,首期约30万平方米的校舍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按照规划,西湖大学有望于2018年正式成立,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预计比肩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迅速地,关于西湖大学能否在短时间内赶超北大清华,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的讨论在各平台被广泛讨论,期待者有之,唱衰者有之。
其实,西湖大学的相关筹备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今年9月,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就已成为西湖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录取学生正式入学。11月17日,浙江大学发布了《浙江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2018年招生简章》,显示2018年,西湖高等研究院将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外界对西湖大学的发展多有期待,它究竟会不会像早年特立独行的南方科技大学一样困难重重?还是真能成长为斯坦福、耶鲁那样的体制外名校?新的一年拭目以待。
弘扬“工匠精神”成主流声音
2月1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对于职业教育的强调早在2014年就已提出。这一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逐年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并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国制造2025,培养多样化制造人才。到2017年,随着“工匠精神”的反复强调,和“大国工匠”的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也被推到了一个快速发展、全民认可的阶段。
职业教育是国家分层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不够“细”,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关键时期,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产业大军的职业素养成为潮流也在情理之中。
AI+教育成“风口”
经过多年的演进,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被认为是将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行业之一。
AI+教育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希望。
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相继公布人工智能的推进计划,AI+教育已经成为新风口,并引发激烈角逐。有一种声音认为,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用机器替代老师。比如,文本的批改、简单地答疑、作业的修改将实现自动化。老师对学生的服务,包括交流、缴费这些行为完全可以自动化,有60%的工作可以被替代。
不少投资人认为,教育行业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将由服务性行业变为信息化产业。
趁着AI+教育的东风,不少与之相关的创业公司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年初,“学霸君”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年中,AI+教育公司“流利说”宣布完成近亿美元C轮融资。除此之外,一些具备AI要素的教育型初创企业,如先声教育、触控未来、晓羊教育等带有“教育”的初创公司也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反复强调
2017年被教育部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这一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被提到了备受重视的高度。
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被认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等方面,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无缝对接。
为了保障《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将搭建工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
民办教育迎来发展契机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修改后的《民促法》对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扩大了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形式,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了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纳入教师的管理范围,并在教育领域明确划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分类管理。
根据《民促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只能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民办幼儿园、高中和高校则可以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或“营利性”民办学校。两种性质的民办学校将享受不同的财政、税收和土地等配套政策优惠。
普遍认为,分类管理或将突破长期制约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制度的瓶颈。
上一篇: 全国司法机关扎实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 20个省份成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委
下一篇: 吃38元麻辣烫付5938元 店家多收款项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平台大事
诚信守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活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1、积极回复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