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APP客户版
找律师、咨询律师、打官司, 就上好律师网
APP律师版
随时随地,接单服务,就在好 律师APP律师版
关注好律师微信
热点法律问题分析,尽在好律 师微信公众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的联系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窃用”他人的微信账户的侵财型犯罪多有发生,由此引发的案件定性问题争议颇多。由于微信账户内绑定银行卡,因此,对于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到底是属于盗窃还是信用卡诈骗,值得研究。
1、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及微信支付密码的属性认定
微信支付包括余额支付和快捷支付两种类型。用户打开微信客户端,在微信钱包中添加银行卡,输入银行卡号,系统会自动识别出开户银行及银行卡类型。之后,需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预留手机号码等银行预留信息,签署《用户服务协议》,进行手机验证,并设置不同于银行卡取款密码的微信支付密码。上述信息经微信公司或者开户银行校验通过后,便可实现提现、消费、转账等快捷支付功能。
根据《刑法》第177条之一的规定,信用卡信息资料,是指发卡银行在发卡时使用专用设备写入信用卡磁条中的,作为POS机、ATM机等终端识别合法用户的数据,是一组有关发卡行代码、持卡人账户、账号、密码等内容的加密电子数据。从微信支付功能的开通过程及开通时输入的信息可见,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信息中尽管含有发卡行名称、持卡人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数据,但是在绑定成功后再次打开时,除银行名称、卡类型及银行卡号后四位数字这三项信息外,其他所填信息均被微信钱包隐藏,他人无法直接通过微信客户端获取。而且,绑定时设置的微信支付密码有别于在发卡银行设置的银行卡取款密码,实为资金委托管理密码。因此,被告人获取的上述信息非常有限,既非发卡银行写入银行卡磁条中的用户信息,也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银行卡的加密电子支付卡特征即是一组完整的包含发卡行代码、持卡人账户、账号、密码等内容的加密电子数据,故不属于信用卡信息资料。
2、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首先,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中规定: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而微信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是金融机构,其提供的支付平台微信钱包,不属于《刑法》中的信用卡。
其次,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及微信支付密码不是信用卡信息资料,因此不构成无卡交易型信用卡诈骗罪。
最后,微信支付的完成依靠的是微信支付密码不是银行卡取款密码,而微信支付密码是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公司与银行的协议获得的一种授权,输入密码只是支付的一种技术程序,而技术性程序本身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区分输入指令人身份的真伪,更不会陷入所谓的“错误性认识”,技术性程序本身无论多么智能,设计的多么完善也无法代替人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性程序是不可能被欺骗的,技术性程序无法被欺骗也就意味着其背后的支付公司无法被欺骗。也就是说,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过程中,银行不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和被骗情形,即并未妨害银行对信用卡的管理秩序,所以,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3、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
我国《刑法》规定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所谓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主观上自认为采取不会被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办法,暗中窃取其财物。而区分盗窃等侵财型犯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取得财物的手段、方式并结合常情常理的角度分析。首先,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方式是秘密窃取,即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会被被害人发觉的办法,暗中窃取财物。其次,从常情常理的角度分析来看,对自己秘密窃取微信支付账号和密码的行为性质认为是盗窃行为,而后续使用他人微信账号和修改密码的行为只是为了实现盗窃目的采取的手段。因此,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综上,对于通过盗取微信等支付平台账号,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并未使银行产生错误认识,也未妨害银行对信用卡的管理秩序,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而该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而最后是否能认定为盗窃罪,也与行为人窃取盗窃金额有关。
上一篇: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证据取得研究
下一篇: 《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文件全文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好律师
首次登录,您需要设置登录密码
请使用好律师APP扫码登录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是信用卡诈骗还是盗窃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的联系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窃用”他人的微信账户的侵财型犯罪多有发生,由此引发的案件定性问题争议颇多。由于微信账户内绑定银行卡,因此,对于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到底是属于盗窃还是信用卡诈骗,值得研究。
1、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及微信支付密码的属性认定
微信支付包括余额支付和快捷支付两种类型。用户打开微信客户端,在微信钱包中添加银行卡,输入银行卡号,系统会自动识别出开户银行及银行卡类型。之后,需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预留手机号码等银行预留信息,签署《用户服务协议》,进行手机验证,并设置不同于银行卡取款密码的微信支付密码。上述信息经微信公司或者开户银行校验通过后,便可实现提现、消费、转账等快捷支付功能。
根据《刑法》第177条之一的规定,信用卡信息资料,是指发卡银行在发卡时使用专用设备写入信用卡磁条中的,作为POS机、ATM机等终端识别合法用户的数据,是一组有关发卡行代码、持卡人账户、账号、密码等内容的加密电子数据。从微信支付功能的开通过程及开通时输入的信息可见,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信息中尽管含有发卡行名称、持卡人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数据,但是在绑定成功后再次打开时,除银行名称、卡类型及银行卡号后四位数字这三项信息外,其他所填信息均被微信钱包隐藏,他人无法直接通过微信客户端获取。而且,绑定时设置的微信支付密码有别于在发卡银行设置的银行卡取款密码,实为资金委托管理密码。因此,被告人获取的上述信息非常有限,既非发卡银行写入银行卡磁条中的用户信息,也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银行卡的加密电子支付卡特征即是一组完整的包含发卡行代码、持卡人账户、账号、密码等内容的加密电子数据,故不属于信用卡信息资料。
2、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首先,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中规定: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而微信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是金融机构,其提供的支付平台微信钱包,不属于《刑法》中的信用卡。
其次,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及微信支付密码不是信用卡信息资料,因此不构成无卡交易型信用卡诈骗罪。
最后,微信支付的完成依靠的是微信支付密码不是银行卡取款密码,而微信支付密码是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公司与银行的协议获得的一种授权,输入密码只是支付的一种技术程序,而技术性程序本身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区分输入指令人身份的真伪,更不会陷入所谓的“错误性认识”,技术性程序本身无论多么智能,设计的多么完善也无法代替人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性程序是不可能被欺骗的,技术性程序无法被欺骗也就意味着其背后的支付公司无法被欺骗。也就是说,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过程中,银行不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和被骗情形,即并未妨害银行对信用卡的管理秩序,所以,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3、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
我国《刑法》规定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所谓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主观上自认为采取不会被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办法,暗中窃取其财物。而区分盗窃等侵财型犯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取得财物的手段、方式并结合常情常理的角度分析。首先,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方式是秘密窃取,即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会被被害人发觉的办法,暗中窃取财物。其次,从常情常理的角度分析来看,对自己秘密窃取微信支付账号和密码的行为性质认为是盗窃行为,而后续使用他人微信账号和修改密码的行为只是为了实现盗窃目的采取的手段。因此,利用微信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综上,对于通过盗取微信等支付平台账号,窃取银行卡内资金的行为并未使银行产生错误认识,也未妨害银行对信用卡的管理秩序,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而该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而最后是否能认定为盗窃罪,也与行为人窃取盗窃金额有关。
上一篇: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证据取得研究
下一篇: 《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文件全文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平台大事
诚信守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活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1、积极回复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