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APP客户版
找律师、咨询律师、打官司, 就上好律师网
APP律师版
随时随地,接单服务,就在好 律师APP律师版
关注好律师微信
热点法律问题分析,尽在好律 师微信公众号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大多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名誉,古来就有“志士不饮盗泉水,廉者不受嗟来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凡此种种,都是重视名誉权的表现,讲究个清清白白做人。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言论自由的滥用,网络空间的监管不严,使得有些网民喜欢在网上以讹传讹,甚至恶语中伤,肆意侵犯他人名誉。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网上哪些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此外,侵犯他人名誉权须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一、侵犯名誉权的方式
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第一、名誉权的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声誉。也就是说,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第二、侵犯名誉权的方式
在实践中,侵犯名誉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
1、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2、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需要注意的是,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对法人名誉的侵害,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3、泄露他人隐私。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不被破坏的权利,凡私自泄露他人隐私的,可以认定其对他人隐私权构成了破坏,可以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一般是民事侵权,但是如果情节严重,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网上骂人侵犯他人名誉权
通过网络辱骂、诽谤他人,同样会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一、网上骂人、披露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名誉权,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在网络上针对某人发表失实的言论,或者采用贬低、侮辱性语言描述,第三人知道对象是谁,无疑会损害他人的名誉,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此外,如果网上披露他人的隐私,则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这些行为都要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第二、情节严重的,须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在微博中故意捏造某种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名誉,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情节严重者则应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名誉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所以公民、法人都应维护好自己的名誉权,若是该项权利受到了他人的侵犯,可以依据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三、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责任
侵犯他人名誉权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一、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1、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2、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3、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第二、刑事责任
构成了侮辱罪、诽谤罪,承担刑事责任。以侮辱、诽谤方式侵犯他人名誉权,情节严重,并符合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时,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1、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构成刑法的侮辱与诽谤的条件与民法上的侮辱与诽谤的条件并不相同。最显著的区别是,刑法上所说的侮辱,要求在大庭广众之下对被害人进行公然的侮辱,而民法上的侮辱只要侵权人对被害人的侮辱行为为他人所知即可;
3、刑法上的诽谤要求所散布的虚假信息是行为人自己捏造的,而民法上的诽谤并不要求所散布的虚假信息是行为人所捏造,只要行为人有散布此种虚假的事实即可。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原本被称为虚拟空间的网上社区已经和现实密切相连,由此而引发的侵权纠纷也频频出现。所以,网络侵权与张贴标语、在媒体发表不负责言论等其他形式的侵权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借助的方式与手段不同而已。因此,通过网络辱骂、诽谤他人,同样会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根据侵权程度不同,侵权者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尽相同。对于网上骂人、披露他人隐私的行为,一般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是,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行为人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上一篇: 公司股东应如何行使知情权
下一篇: 最高法:狠刹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等歪风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好律师
首次登录,您需要设置登录密码
请使用好律师APP扫码登录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网上骂人侵犯他人名誉权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大多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名誉,古来就有“志士不饮盗泉水,廉者不受嗟来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凡此种种,都是重视名誉权的表现,讲究个清清白白做人。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言论自由的滥用,网络空间的监管不严,使得有些网民喜欢在网上以讹传讹,甚至恶语中伤,肆意侵犯他人名誉。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网上哪些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此外,侵犯他人名誉权须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一、侵犯名誉权的方式
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第一、名誉权的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声誉。也就是说,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第二、侵犯名誉权的方式
在实践中,侵犯名誉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
1、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2、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需要注意的是,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对法人名誉的侵害,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3、泄露他人隐私。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不被破坏的权利,凡私自泄露他人隐私的,可以认定其对他人隐私权构成了破坏,可以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一般是民事侵权,但是如果情节严重,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网上骂人侵犯他人名誉权
通过网络辱骂、诽谤他人,同样会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一、网上骂人、披露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名誉权,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在网络上针对某人发表失实的言论,或者采用贬低、侮辱性语言描述,第三人知道对象是谁,无疑会损害他人的名誉,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此外,如果网上披露他人的隐私,则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这些行为都要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第二、情节严重的,须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在微博中故意捏造某种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名誉,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情节严重者则应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名誉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所以公民、法人都应维护好自己的名誉权,若是该项权利受到了他人的侵犯,可以依据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三、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责任
侵犯他人名誉权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一、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1、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2、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3、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第二、刑事责任
构成了侮辱罪、诽谤罪,承担刑事责任。以侮辱、诽谤方式侵犯他人名誉权,情节严重,并符合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时,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1、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构成刑法的侮辱与诽谤的条件与民法上的侮辱与诽谤的条件并不相同。最显著的区别是,刑法上所说的侮辱,要求在大庭广众之下对被害人进行公然的侮辱,而民法上的侮辱只要侵权人对被害人的侮辱行为为他人所知即可;
3、刑法上的诽谤要求所散布的虚假信息是行为人自己捏造的,而民法上的诽谤并不要求所散布的虚假信息是行为人所捏造,只要行为人有散布此种虚假的事实即可。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原本被称为虚拟空间的网上社区已经和现实密切相连,由此而引发的侵权纠纷也频频出现。所以,网络侵权与张贴标语、在媒体发表不负责言论等其他形式的侵权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借助的方式与手段不同而已。因此,通过网络辱骂、诽谤他人,同样会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根据侵权程度不同,侵权者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尽相同。对于网上骂人、披露他人隐私的行为,一般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是,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行为人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上一篇: 公司股东应如何行使知情权
下一篇: 最高法:狠刹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等歪风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平台大事
诚信守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活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1、积极回复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