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APP客户版
找律师、咨询律师、打官司, 就上好律师网
APP律师版
随时随地,接单服务,就在好 律师APP律师版
关注好律师微信
热点法律问题分析,尽在好律 师微信公众号
近来,随着美联储3月份加息的落地及未来可能进一步加息,全球市场关于各国是否收紧货币政策的讨论持续升温。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对此,专家指出,在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逐步退出的大趋势下,中国根据国内需求很好地维持了货币政策的节奏,目前中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与国际大势基本吻合,更与国内经济形势高度相符。
宽松退出趋势渐明
退出量化宽松,世界是否作好了准备?据美国CNBC近日报道,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成员萨拜因·劳滕施莱格在接受CNBC采访时称,该行应做好改变其货币政策的准备,原因是通胀数据已经开始接近目标。“一旦数据稳定下来,表明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朝向物价稳定目标的道路,那么到时我们就已经做好了(紧缩政策的)良好准备。”她说道。
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罗伯特·卡普兰日前表示,将支持美联储进一步循序渐进地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正迈向充分就业,但尚未实现该目标,美联储仍然保持宽松,但宽松政策并不是免费的,不是说可以把利率维持在低位,而不需要为过度宽松承受代价。
“目前来看,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逐步退出的趋势已逐渐明朗,只是各国的步伐有所差异。有些国家,如美国,在退出方面走得较快;有些国家则刚开始准备这么做;另外部分国家,如日本,还在坚持宽松政策。虽然各国步调不一致,但这种大趋势已基本形成,全球再倒回量化宽松的可能性不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根据国内需求很好地维持了货币政策的节奏,与国际大趋势也基本吻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结构改革需要稳健
“近年来,各国央行都在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不能期待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周小川表示,从理性角度来讲,现阶段更应该把政策组合调整为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其他政策。未来,会有更多国家转向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那么,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央行此前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须保持审慎和稳健。
“应该看到,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更多是考虑国内的现实需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提出就是要与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相符。一方面,中国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需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及相关结构性改革又不允许‘大水漫灌’,而是要求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因此,强调货币政策的‘中性’十分必要,这为完成目前经济工作的多项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赵锡军说。
渐进调整谨防风险
由适度宽松到稳健中性,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周小川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9月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宣布回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全球经济仍复苏乏力,欧洲又发生了主权债危机,其他国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回归。
“货币政策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国际环境、国内形势、流动性稳定及防控风险等多个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渐进调整,而不是跳跃式的变化,十分重要。事实上,通过渐进调整,目前中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充分考虑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充分突出了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及防控金融风险。”赵锡军说。
在赵锡军看来,防控金融风险是目前货币政策的必要考虑因素,央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明确安排,如央行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抑制资产泡沫,进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上一篇: 小学生骑共享单车上学现象普遍 专家:涉嫌违法
下一篇: 曹建明:亲力亲为抓改革落实督察问效促改革落地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好律师
首次登录,您需要设置登录密码
请使用好律师APP扫码登录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符合大势(热点聚焦)
近来,随着美联储3月份加息的落地及未来可能进一步加息,全球市场关于各国是否收紧货币政策的讨论持续升温。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对此,专家指出,在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逐步退出的大趋势下,中国根据国内需求很好地维持了货币政策的节奏,目前中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与国际大势基本吻合,更与国内经济形势高度相符。
宽松退出趋势渐明
退出量化宽松,世界是否作好了准备?据美国CNBC近日报道,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成员萨拜因·劳滕施莱格在接受CNBC采访时称,该行应做好改变其货币政策的准备,原因是通胀数据已经开始接近目标。“一旦数据稳定下来,表明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朝向物价稳定目标的道路,那么到时我们就已经做好了(紧缩政策的)良好准备。”她说道。
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罗伯特·卡普兰日前表示,将支持美联储进一步循序渐进地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正迈向充分就业,但尚未实现该目标,美联储仍然保持宽松,但宽松政策并不是免费的,不是说可以把利率维持在低位,而不需要为过度宽松承受代价。
“目前来看,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逐步退出的趋势已逐渐明朗,只是各国的步伐有所差异。有些国家,如美国,在退出方面走得较快;有些国家则刚开始准备这么做;另外部分国家,如日本,还在坚持宽松政策。虽然各国步调不一致,但这种大趋势已基本形成,全球再倒回量化宽松的可能性不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根据国内需求很好地维持了货币政策的节奏,与国际大趋势也基本吻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结构改革需要稳健
“近年来,各国央行都在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不能期待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周小川表示,从理性角度来讲,现阶段更应该把政策组合调整为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其他政策。未来,会有更多国家转向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那么,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央行此前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须保持审慎和稳健。
“应该看到,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更多是考虑国内的现实需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提出就是要与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相符。一方面,中国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需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及相关结构性改革又不允许‘大水漫灌’,而是要求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因此,强调货币政策的‘中性’十分必要,这为完成目前经济工作的多项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赵锡军说。
渐进调整谨防风险
由适度宽松到稳健中性,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周小川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9月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宣布回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全球经济仍复苏乏力,欧洲又发生了主权债危机,其他国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回归。
“货币政策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国际环境、国内形势、流动性稳定及防控风险等多个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渐进调整,而不是跳跃式的变化,十分重要。事实上,通过渐进调整,目前中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充分考虑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充分突出了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及防控金融风险。”赵锡军说。
在赵锡军看来,防控金融风险是目前货币政策的必要考虑因素,央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明确安排,如央行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抑制资产泡沫,进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上一篇: 小学生骑共享单车上学现象普遍 专家:涉嫌违法
下一篇: 曹建明:亲力亲为抓改革落实督察问效促改革落地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平台大事
诚信守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活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1、积极回复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